能很明显的看到山田洋介采取了小津手法的空镜,小津的空镜意味在于延长了主人公的情感长度,在笠智众凝视酒杯后的灯罩的七八秒的时间中,观者感受到了在未来恒久的孤独,既是未来又是永恒;山田洋介对于空镜的使用更多在于时间动态的促进和接下来会发生故事场景的预告。
隅田川的河流与桥与每每切换到都市场景前的幕墙形成明显的对比,山田强烈表达了自己对都市的态度,当片名出现在隅田川的桥与河流上,那么在观看最后的结局中也对大泉洋的选择毫不意外。
都市的建筑总是不断切换,玻璃制外墙棱角分明切割着画面,车辆的流动打破了都市间过于冷硬的态度,故事的发生当然在此刻展开。
长相突出的官九奋发在演员的赛道上和室毅成为日本演员间闪耀的窝囊废双子星,甘草配角和灵泉一样的编剧生涯在他的身上交相辉映,作为日影日娱的老熟人当然明白他的登场当然不只是为打个酱油,在大多数时候官九都以低垂的眉眼和脑门朝向镜头,情感和动作都被藏起,眼泪还得去厕所擦拭,甚至堪称懦弱,突如其来的奋起也是错手造成的失误,笨手笨脚的,连带着在工作中与朋友的交往都不分明,粘丝拉糊的动作和情态让人在心中崩溃“千万不要遇到这样的同事”。
城市白领的矜持和学生时代需要人照顾兼并,这是山田洋介在克制的情感中故意造成的冲撞,都市与故乡在官九的身上发生纠缠,开始与结束都需要他,一个稍微人格强烈的演员都达不成官九的完成度,当故事的刻意发生在官九身上时,他本身的黏糊感都让人觉得刻意变成了合理。
当大泉洋在影片中第一次回到家的时候,山田将返程简化成片段,晴空塔的全貌和局部以及常见的街景在空镜中被动构成时间的流动,与故事重返都市时线条强烈的构图相比更加的温柔。
而隅田川的河流是多么明显的隐喻,河流在地理中带来泥土与生机,在电影里带来古典的感情。
山田只进入了客厅,这是传统的待客居所,大部分家庭的争吵都在客厅发生,卧室是私人的场域,在大部分故事片中进入卧室便代表进入隐秘纠缠的感情。
在官九找到大泉洋的时候,争吵只传来声音,虞美人会的目光和向上的楼梯视角只是观众的探寻,官九和大泉洋的争斗只特写展现了几秒就滚下了楼梯,连卧室的全景都没展开,我想这不必展开,我们早已听够了中年人的抱怨。
话语的表达更多的是情绪的滥觞,气氛被烘托,心情被压抑,镜头反复的摇动,前额叶皮层早就被过度刺激,疲惫的眼睛早就需要眼药水缓解,所以请减少对人生的抱怨,让观众休息一下。
我们只需要从愚拙的扫地机器人上共感那一刻的挫败。
山田在前期和后期使用了同样的机位表达了儿子和母亲的不同情感,当大泉洋在与永野芽郁的争吵后,被母亲留在家里,喝多了的他躺在客厅的长条沙发上,山田将镜头放在客厅的门廊,高度降低到了榻榻米上,门框掩去了大泉洋一半的身体,唯一的光源打在大泉洋的屁股上,甚至停留的七八秒,这在电影里是漫长的七八秒。
这是毫无美感又被强烈设计的一幕,观者被迫直视在前半段山田对大泉洋的态度,看这个人的中年危机就好像看他窝囊的屁股,很丑。
而同样的机位被用在吉永小百合与永野芽郁倾诉自己的激越的爱(与影片中其他时刻相比。
)镜头凝视着吉永小百合抚摸永野芽郁的脚,对于之前吝啬到不肯给大泉洋崩溃镜头的导演而言,这充分的凝视可称为言情,尤其是突如其来夹杂着黑白的回忆,那是大泉洋的父亲为着吉永小百合的示爱,日本人总是讲究内敛,情谊都不肯轻易说出,但是比言语更炙热的是表达,脚是离心口最远的部位,丈量着脚的尺寸却仿佛丈量着心的距离,吝啬言语却给对方做了足袋,不能不说大泉洋的父亲其实很会调情。
行动的魅力在言语不足表达的时候格外体现,放胆的触摸在言语静默间更显得勾引,这也使得吉永小百合在棕色客厅间娇俏美丽神情被正确的凸显,本来就很奇怪,失去丈夫的妻子何以产生少女的神情,有了爱情的解释,这一系列的公式才成立。
牧师的牵挂似乎更在别处,导演借着牧师的传道表达了反战的观点,他的关心不被流浪汉所接受,他与吉永小百合的谈论间说到“或许他才是我的天使。
”当然这无疑表明吉永小百合梦碎。
流浪汉与大泉洋是互相表征,流浪汉象征着日本在战时的伤痛,他对于战争的伤痛更代表着导演作为战后一代的亲身经历,他不接受治愈 ,不接受国家,不接受衰老,企图用战时的精神顽固抵抗伤痛,但是处境的外化更表达了他的悲哀与一无是处。
他与大泉洋在隅田川桥上的相遇,岂不是曾经与现在日本精神的一次冲击呢?
谁都不曾理解谁,但或许借由大泉洋的选择给了答案,但这是否是一次田园牧歌式的躲避呢?
“我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子,所以我住回了妈妈的家。
那么,拜托你了,妈妈。
”看到最后男主的独白,有许多感动,想到了那些脆弱的想家的时候,想到了每次生病回家妈妈都不厌其烦地照顾(大部分时候,回家也都是因为生病)。
影片中的妈妈好温暖,好温柔,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可爱,影片淡淡的幽默感全部来源于这些人们的可爱。
可能这种幽默到最后已经开始让人觉得不够有趣,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也可能导致后面困意上来,但不可否认生活流是温馨的,观影的过程是舒适的。
因为男主父母家开的是一家足袋店,镜头一般都放的比较低,带一点仰视,好像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们也成就着某种伟大。
由于日本房间空间设计的缘故以及门帘的存在,影片中许多遮挡的镜头让人担忧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是否能够被缝合,好在最后人们之间是彼此拥抱的。
牧师离开时,妈妈说也要带自己一起去,最后妈妈朋友的突然入画使得这场戏的悲伤被削弱。
妈妈哭的时候说“我都这么难过了,不能让我放纵一次吗?”。
她依然关心儿子的难处,听完儿子的处境,对他说“现在我的痛苦因为你双倍了”。
妈妈的恋爱没有了,最后是一个成全了儿子的归家的结局。
不得不感叹,好温柔的妈妈,好强大的妈妈。
一部影片自诞生它的那个时代讲述着什么,是一定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联的,而电影人的使命,就是要替这个时代的每一个成年人或未成年人发声,喊话。
“不要把压力都揽在自己肩上,每天应该乐呵呵的生活”像这位妈妈那般,乐观地去恋爱,去失恋。
像剧中这组家庭那般——婚姻已陷入了重大危机,女儿在此期间学业不成且叛逆,但受乐观母亲的影响,仍不惧主动失业回到恰逢失恋的母亲家中,一起共渡“生活本就是如此,没什么大不了”的难关。
还有,那些从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退下来的人,那些被社会所放逐的人,那些居无定所的流浪人,其实并非完全和住在高楼大厦的人分属两个世界、甚或有着高低级之分,这里面是有着时代的际遇在的。
那个井野大叔,他是因遭遇当时的京东大轰炸,一家人都没了。
幸存下来的他,不想靠救济,也不想靠他人帮助,只想靠自己双手去养活自己。
剧中母亲已过世的丈夫,也就是孙女的爷爷,也是那次大轰炸后的幸存者,一家人没了,只能在孤儿院长大,书也只念到了初中。
一个时代一个命运,就算同时代里也还有着不想与这个社会同流合污,不想去牺牲自我去适应这个社会的不同个性和性格的人,如剧中曾经的大学老师,现在的牧师。
我们都需要重新理解流浪汉,重新解读他们的故事。
这部影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奶奶在跟孙女讲述自己当初恋爱的经过,尤其是让自己产生心动那一刻并做出选择的原因。
当奶奶将那幕心动的过程——“那一刻我就觉得,这一辈子只能和他在一起了”——再次重现,让孙女去感受的时候,孙女是立刻能共情并理解到的。
对爱情的那股感受力,是不分什么年龄,什么时代、代际,什么国界的。
再就是已经和儿子分居半年的儿媳妇突然来访,什么都不提及,只是想要看看正在分居的丈夫过去小时候的照片。
这些时刻真的很动人。
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90岁高龄的作品。
《你好妈妈》是他“母亲三部曲”的最终章,真实的再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面对人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呢?
这部《你好,妈妈》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笑中带泪,导演用细腻勾勒出祖孙三代在混沌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自我,迎来明天的勇气。
在大公司担任人事部长的昭夫,面临必须裁掉昔日同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年男人婚姻貌合神离,父女关系也频频触礁。
他久违地回老家探望母亲福江,却发现家裡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踪的女儿居然理所当然的在奶奶家蹭饭吃,和福江的亲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许是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昭夫开始频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却发现母亲似乎变了许多。
甚至和邻近的教会牧师发展出了暧昧关系,让他倍受打击。
女儿舞倒是乐见其成,赞成奶奶恋爱。
福江和孙女小舞聊天,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爱换来的。
尽管那段恋爱故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非常不可思议,但至少这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
儿子成年后,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教会牧师走得很近。
福江如少女般陷入了爱情烦恼中。
没想到当她打算鼓起勇气告白时,牧师临时决定回到故乡北海道的教会传教,这消息对福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让她正视起自己的心意。
吉永小百合所饰演的福江,在丧偶之后独居在邻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护著丈夫所创立的足袋店。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直到在福江和孙女的谈话中才发现,身为女性,很难从严肃寡言的丈夫身上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所以寡居多年的她会对兴趣爱好都相似的牧师产生一种依恋之情。
但八十岁的福江还能有面对爱的勇气,而反观中年儿子却忘记了爱的本质,被世俗名利牵绊,是他对眼前的纠结与抉择,究竟為什麼让他不快乐。
片中的昭夫,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努力读书按部就班的工作。
于是在面临主流价值观裹挟的新世代青年,只能懦弱的面对人生种种考验。
山田洋次的执导下,不论是老家小院里的绣球花,还是隅田川上的绚烂的烟火,在隅田川的老城区里,山田洋次将人间的温情一笔一划的刻在了荧幕上,这些江户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美丽与哀愁。
《你好,妈妈》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大与独立,才重新召唤他们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亲情纽带。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这是一部细腻而温暖的电影。
虽然,影片中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的烦恼。
流浪汉大叔:不管有没有女人,生活都够烦的。
活着很烦啊。
儿子昭夫:我都有点烦这种环境了,我都想辞职不干,以后去当个牧师也好啊。
妈妈福江:怕有一天走不了路,下不来床。
到时候,不管干什么都得别人照顾我,这种事情多不好意思呀。
人生不如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放下烦恼,换一种活法也不错。
于是,昭夫终于辞职了,也签字离婚了。
这时他发现生活其实没那么糟糕,当他和妈妈仰望夏夜中绽放的烟花时,那一瞬间的绚丽和美好,给了他从来没有过的放松和享受。
是妈妈给了他温暖和力量,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他要过快乐的新生活。
还是牧师说的好:人不能把压力都揽在肩上,应该每天乐呵呵地生活。
整部电影治愈而温暖,正像片尾的小提琴曲一样,如清澈的泉水,似轻柔的春雨,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好感受。
致敬92岁尚在坚守梦想的导演。
喜欢这种老派的文艺电影,感情真挚细腻,表现技巧扎实娴熟,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没有一帧画面是浪费的。
看这种电影整个心都是满满的,围绕着“妈妈”的三代人之间的冲突,简单又真实,恰如生活本身所呈现,每一代人都有他的不易但有爱就从不缺乏继续前行的动力。
电影表达的爱很多元。
父母亲一代虽老派但因为包容而持久;昭夫一代强调个性前途而不将就;孙女代表年轻一代更是和强势父亲水火不容却更喜欢奶奶的达观;昭夫和发小同学又是同事之间的友爱;母亲与牧师的黄昏恋爱;鸢尾花团队对流浪族的关爱;牧师反复说恶人亦天使的博爱……然而结局却都不如愿,恰是“人生小满胜万全”的缺憾美。
然后昭夫放下了一切,回到家,结尾那句:“那么,拜托你了,妈妈”,瞬间泪目,无比唏嘘。
妈妈此时此刻的喜悦是怒放的,如夜空中烟花。
从此又是整整齐齐一家人了。
里面给拾荒老人的细节很巧妙,终身的战争心理创伤是导演的反战理念;老人摔倒在教堂门口的自言自语,表达流浪汉也有对家庭的渴望;不听奶奶劝执意不要政府的补贴是民族自强不息的骄傲。
还有,吉永小百合怎么那么美啊?
80岁了怎么眼睛里闪闪的全是星星啊!
好温馨,好浪漫哦。
没有生活的阅历积淀,没有对电影各种方面的积累,不可能拍的这么闪亮。
必是大师精作。
那感觉太饱满了,连细节都挑不出刺来。
如果一条条过细节似乎又很普通。
生活里可见。
但是又处处打动你。
让观众共情,又轻松。
全局没有一个反派。
依然故事有跌宕起伏。
每一件事的陈述都好清晰。
大爱此片。
btw,学了一个新词儿,原来日本文化中的足袋,是这个样子呀,哈哈。
这是东京一处不随时间变化的小街,有美丽蜿蜒的河流,古老的店铺,温馨的教堂,一位牧师爷爷,和一位袜子店老板娘。
影片一如既往的温情,闲适,充满人情味。
儿子本想看望老妈,谁知老妈很忙。
家里很热闹,仿佛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不久儿子发现,老妈恋爱了。
儿子在公司里将好友裁员,孙女对上大学感到迷茫,儿子工作不顺心,婚姻不如意,孙女离家出走,带着一堆烦心事的儿子,儿媳,孙女都到了母亲家里寻求慰藉,母亲的家这成了情感的避风港。
在日常的叙事中,有一种温情逐渐弥漫出来。
温情的来源就是母亲和牧师的夕阳恋。
和这个温馨融洽的恋爱故事相对比的是儿子和儿媳的分居,儿子公司不断裁员的冰冷现实。
影片中讲述了三代人的各自人生:母亲渴望爱情,儿子陷入困境,孙女感到迷茫。
影片延续了《东京家族》,《家族之苦》的叙事结构,通过3代人之间的互动,表现了美好情感和珍贵人性。
轻喜剧的风格,令人生的种种不如意逐渐变成云淡风轻的往事。
山田洋次,被称为“国民的山田”,电影中反映了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和社会风貌。
最终儿子做出了符合道义的决定,帮助被裁员的朋友留在了公司,但他的工作也干到头了。
他回到了母亲家里,和孙女,母亲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生日当天的绚烂烟花暗喻着他人生的新的开始。
3代人从此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虽然各有各的苦衷,但却充满希望和幸福,因为亲情的纽带将他们牢牢的连接在一起,他们是一家人。
影片以母亲的夕阳恋为主线,儿子的工作和婚姻为副线,讲述了3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
虽然结局并非尽如人意,但一家人终于开心温暖的生活在一起,本身就是对当今冰冷残酷的社会现状的一种疗愈和弥合。
山田洋次善于挖掘人心中那点滴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隐形的纽带,将善良美好的人性基因注入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故事中,引起观众的由衷的共鸣。
从《寅次郎的故事》,《黄昏清兵卫》,到《东京家族》,《母亲》,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充满温情,在从容不迫的叙述中,于细微之处见大义。
从平凡的小人物的故事中,总能看见变迁的时代和不变的人性。
他的目光细腻,温和,总是平视着世界,将一个个平凡普通的人生,变成真善美的化身。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不知所谓…
祝导演长命百岁。
2023.06.16|展映NO.4「你好,妈妈」SIFF25·金爵奖-主竞赛·世界首映·映后-电影里的日常像一条河,平和流动着,偶尔会起波澜,也有波光粼粼,导演很会把生活里的不如意巧妙地转化成幽默,所有的事物在镜头里都变得鲜明可爱:倔强的流浪汉会因为没有女人而烦恼,儿子被揍还是会躲到妈妈身后,身处暗恋中的妈妈也仍是一个含羞少女。正是这么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母亲,让这间小屋变得温暖,治愈着她身边的家人朋友。映后见到了山田洋次导演,这是91.75岁的他的第90部作品,真了不起啊,衷心祝愿他能一直好好的,继续着他的创作!
导演虽老,技术和眼界上可比一些日本年轻导演轻巧多了
小百合老师真的好漂亮啊~ 虽然是近森老师拍的 摄影没有问题 但我不喜欢日本社会里儿子对母亲的态度 母亲 女性 永远都坐在最低位 而儿子 男性 都在坐在沙发或者高处 不喜欢这样的视角差 但剧本没问题 依旧是聚焦社会 老年人问题的山田洋次导演
延续了家族之苦2,区别是这版老母亲真的恋爱了,依旧是以中年危机的儿子视角切入。山田洋次是什么时候差到了这种地步?犯了跟国产剧一样的毛病,台本、表演都不接生活气。室内打光更加违和。看完狂补是枝裕和
老爷子的家庭片每看都有感动与教益。
把一个王八蛋塑造成老好人也是醉了,一星全给大泉洋的演技,辛苦了,至于那个大妈就别拌女大学生装能了
siff补标,最喜欢的一部,一种日式的暖意。“煎饼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安慰人类。”
比起是枝裕和平淡里的小确幸,这部日影真的是平淡如水尿点满满。永野芽郁演技确实差点意思,和奶奶聊爷爷过去的时候只会瞪着眼睛杵在那儿,真的好尬。大泉洋演的人事部长好像刚刚入社的毛头小子,为了无理取闹的朋友放弃一切?也有点太中二了吧。推车捡破烂的井野老头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十分突兀。牧师说走就走,不爱别伤害,和人家约会到最后一刻还在装傻,真的让人瞧不起。唯一亮点就是吉永小百合了,真的上品一演员,大和抚子的理想模范
有点寡淡
#SIFF2023-24 反感一些假意亲密的劝告,用违背的方式抵抗疏离的事实。山田洋次有那么多经典家庭片,不必是这一部。
嗯嗯嗯嗯嗯
3+,以困顿的中年男子展开的家的故事。三代人,上一代被动、逃避;中生代好像在扛着,但上下失据,内外交困;年轻人是希望吗,影片在下一代身上却着墨太少。另外,男人们的不作为,势必失势。主角工作家庭皆失,一把年纪还要重新开始。相比之下,朋友和牧师还刹不住车,继续依着过去的轨迹向前。还有一个已经去世的老爸和一个老流浪汉,前者成全了一个温暖庇护所,后者是无家者的”榜样“(虽然也没什么人在意)。
上影节打卡。家庭观可能对我个人有些陈旧,男本位主义充斥剧情镜头语言各个角落有些不适,女性联盟也脸谱化。一分加给吉永的优雅老去,实在太美丽了…… 但演技在戏剧化和生活感中反复横跳,割裂得有些难评。伊野老人这出“闲笔“反而多了诸多趣味。喜欢一些主观视角的穿插,或许需要补一下母亲三部曲… 特意抢的见面场,虽然对这部多少有点无感。但听到91岁的山田洋次温柔又打趣地说拍喜剧更难,拍让人悲伤的电影倒容易一些着实还是感到Respect. 亚撒西P. S. 实名吐槽观后谈拉存在感的某个独立电影导演,此刻你应是一个真诚的观众… 没想到真的有处处开屏者,没话说可以不说。扣回一分因为这种糟心。
儿子吃了口仙贝,说不想被职场背叛了;孙女去奶奶家,说在东京要过好几道防盗;收音机打开是桑田佳佑的涙のキッス;流浪汉在战争空袭时曾跳入隅田川…真的是昭和時代を忘れない。可能是年纪上来了,没法再对那种美美与共的电影产生共鸣。牧师最后离开,奶奶勇敢表达心意但也没跟着去;前妻来奶奶家,只是翻了翻旧时照片就走了。全片只有年轻的咩酱和男生一起去看天空树,去参加花火大会。但我们都知道那是属于年轻的馈赠,爱情总是以灿烂的花火开场,以微弱的萤火结束。人活越久,越知道大团圆是编织给观众的梦,而伤痛跌宕、破碎离别才是人间百态。但那又怎么样呢?男主在片尾说「好事嘛,一件都没有。但也不会更糟糕了。」到片尾已经泪流满面。在大荧幕的漫天花火中结束了2023年SIFF, 可能是这个夏天最浪漫的事情了。谢谢。
還是感覺九十歲的山田洋次此片的活力不如從前了。倒是77歲的吉永小百合是一大亮點。
3.5
每天坚持做好吃的豆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一次做得难吃,下次顾客便不会再来,所以必须每次都做好吃的豆腐,这确实很难,但必须要坚持90多岁高龄,60多年创作,老爷子依旧稳如泰山!
一切都好。 除了那个浪费宝贵交流额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