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错这部剧,演员的演技基本上都还挺在线,剧情带入感挺强,虽然也有不少毛病瑕疵,好在瑕不掩瑜,节奏叙事挺好的,不算拖沓,剧的服化造型是真好,造型指导是曾经参与过《甄嬛传》、《大秧歌》、《香蜜沉沉烬如霜》、《唐朝诡事录》等影视作品的陈敏正老师,剧中美术、置景、摄影、道具、配乐等方面也是非常不错的,全剧基本上都是实景还原拍摄,真的用心了。
每一集都很感动,从另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不容易…温情又坚韧…战争场面非常写实,是我看过的最真实的了…对于素素,有些意难平,陪丑妈妈一起从六个窑洞到马上要去北平,素素没有看到吹不灭的电灯,没有看到透亮的玻璃窗,没有参加开国大典,跟葛六斤一起回了延安变成了孩子王…也子给葛六斤撑伞那一幕让我梦回山河令,阿湘也是这么给温温撑伞的…最初周也得表情是好夸张,可能是要演出上海大小姐的矫情吧,越到后面演的越好…最心疼的是华北和囡囡,为什么囡囡不让李玉徳牺牲,自己却死了呢?
意难平啊…。
对于唐素素,王茜老师采访里也表示这个人物是制片人要求加进去的,就是一个反差人设,她的人物性格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浮夸、咋呼”,而且前期对她身世的铺垫,后面也更容易接受。
感谢台前幕后的所有工作人员,让我了解了在那个年代,有一群妈妈保护了种花家的一群娃娃,守住了种花家的希望和明天。
哎,前面发表了一些真实感受,关于部分剧情的一些看法,有些网友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前面几集确实有刻画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注意,纯粹是剧评,跟我对老革命前辈们的看法没有关系。
有些人真是没法说,不过为照顾你们的情绪,也支持我党庆祝100周年连续剧,那就请你们自己看剧,自己学习,自己领悟吧。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经常给我看哭了,有很多时候真的是很感人很感人的。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看剧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开始我还挺喜欢这个电视剧的,一集不落的在看,临到结尾,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我一直忽视的问题。
有一集是讲述托儿所在转移的时候需要找民兵去背他们,然后托儿所的人担心这些民兵会拐走孩子。
后来结尾真人出镜诉说当年的事情,说如果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没有发现有人试图拐走孩子,她今天就是一个农村妇女了。
我突然就觉得很炸耳朵,一边享受着农民的免费服务,一边瞧不起农民,这群孩子和地主家的少爷小姐有什么区别?
这些红二代的父母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和这些孩子有什么直接关系?
该享受无上荣光的应该是他们的父母,而不是这些孩子。
况且她们无论在建国前还是建国后都享受到了优于常人的待遇这还不够吗?
当葛六斤把丫丫放在托儿所的时候,丑子冈问了一句,你现在是什么级别?
就说明他不是一个面向全体解放军的托儿所,整个托儿所都是干部的孩子,说明它在招生上就有阶层之分。
那些为他们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和民兵,他们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因为不符合规定。
看到这些被众人“呵护”长大的少爷小姐说当年有多辛苦多辛苦,我就突然想到了现在的某些明星明明挣着大把的钞票,却说自己有多么的累。
他们在抗日战争年代就能吃得上小米饭,条件不错的时候还有饺子包子肉,所有的工作人员士兵要把这些有限的粮食让给他们,既然他们都过得如此“艰苦”了,那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岂不是要生生饿死。
没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还以为是特意建立的托儿所收养所有解放军的后代。
看到最后我才发现整部电视剧就是所有的人如何保护这群红二代的安全,为这群少爷小姐服务的电视剧。
从基因方面来说,某些优秀的父母会造就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是不代表大将的后代一定就有领兵打仗的能力。
我不知道真假,反正呈现出来的给我的感觉就是托儿所里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傻白甜,特别娇气,动不动就喊渴喊饿喊累说害怕。
对比岁数差不多的潘冬子,嘎子,小小飞虎队这些真正吃苦冲在战争第1线的孩子来说,这些少爷小姐太金贵了。
就连后来从监狱里出来那一批孩子都比原来这一批要坚强不少。
我不知道这部电视剧到底要传达什么精神?
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人在围着一群温室的花朵打转,所有人都要为这些领导人的后代让步服务,无条件的牺牲。
无下限的对这些孩子好,很少涉及到什么是非观念的教导,也没有涉及到防敌御敌的培训,我不明白建立这样的托儿所到底是为了什么?
就是为了保护这帮金贵的孩子?
当然托儿所的保育人员那些解放军肯定是没有错的,他们兢兢业业付出了很多,我只是觉得这样变相的把别人当成长工来服务这帮金贵的少爷小姐,这种价值观让我感觉匪夷所思。
我不知道真实的故事是这样的,还是电视编剧的问题,总之大家去看看就知道了,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和不解的,不止是我一个人。
可能大家看到前面讨厌素素和熊孩子,因为他做的错事很多,还有孩子们很调皮,可是看到后面只觉得辛酸,这部剧大家演技都很好,小演员的演技也很佳,人物的各种情绪把握的很好,网上搜这是历史的实际情况,可能更残忍,丑妈妈、沈妈妈,保育员的所有阿姨叔叔们、罗爷爷真实,善良,勇敢,无私奉献,热爱自己的工作,关爱孩子,热爱党,相信党。
孩子们虽然调皮,但是也有可爱和暖心,罗爷爷,囡囡,龙槐片他们是我的意难平,整部剧,质朴、善良、暖心、心酸又感动,看完这部剧觉得我们活在这个和平年代,是如此的不易,哪有什么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致敬先辈!!!
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
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
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
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
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
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
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
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无意中看到这个片子,看见一个灰头土脸的穿着八路军衣服的演员在陕西的窑洞前,眼熟,想不起是谁,后来知道原来是海清,用爱奇艺的只看她专门看海清表演,演的真是不错,到后面才是全集的看,现在还没看完。
我认为这是海清这些年塑造角色最好的一次,以前演的真是没设么感觉。
不知道已经有多少年没看过这么感动的剧了。
电视剧集《啊摇篮》热播,女主角海清饰演的丑子冈,这个角色给海清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为丑子冈首先是有真实原型,她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中央托儿所的所长,正是在她和保育员们的细心呵护之下,才能让众多儿童茁壮成长,在那个物资缺乏且前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让一群孩子能够吃饱饭且健康都是难上加难的,丑子冈每一天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难题。
丑子冈与海清之前饰演的众多角色有很大不同。
在《心术》中海清饰演善良且憧憬爱情的美小护,在《女不强大天不容》中她饰演自信且学识丰富的郑雨晴,还有在《小欢喜》中她饰演执着且爱子如命的童文洁,之前的角色多数是现代都市丽人,虽然也有妈妈的角色,但都是心中只挂念自己孩子的妈妈。
这次饰演丑子冈,海清在形象上就彻底突破以往,因为时代背景是被日寇严密封锁的延安,食品和药品尤为短缺,剧中的丑子冈长期不洗头,基本不化妆,而且经常灰头土脸,和漂亮二字基本不沾边了。
但也就是这个形象,首先就是符合历史现实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朴素就是一种美。
并且丑子冈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里有什么时间捯饬自己?
改变外型只是塑造角色的第一步,发自内心去感受人物,然后从心出发去演绎这个角色,才能让角色鲜活起来。
海清演绎的丑子冈,在剧中时常就是出于一种疲倦的状态,可能就是第一集、第二集中的状态稍微神清气爽,到了丑子冈正式出任托儿所的所长之后,丑子冈几乎总是一脸倦容,睡眠不足,操心的事情太多,托儿所里的任何问题都要等着她来解决,所以这个角色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紧张和疲惫的状态。
海清的表情是贴近角色状态的,剧中她不仅消瘦许多,而且眉宇间总是带着疲倦,但是一看见孩子们,马上就以饱满的精神去关爱孩子们。
海清完整把握住了丑子冈的精气神,演活了这个人物。
也可以想象,海清在戏里戏外都做足了功课,她的消瘦和倦容都不像是演出来的,应该是真的让自己累到同等的状态而呈现出来,她似乎也在感受着丑子冈当年的工作强度,力求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演妈妈,海清不是第一次,《小别离》《小欢喜》中的海清都饰演妈妈角色,《小欢喜》中她饰演高三学生方一凡的妈妈童文洁,是一位职场女性,刀子嘴豆腐心,看着一天到晚惹事的儿子,发起火来张嘴就是金句:“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我为什么要生你!
我吃饱了撑的!
”童文洁这段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因为很多妈妈就是这么怼人的。
孩子们总是惹事,妈妈们再好的脾气也很难控制住了。
现代都市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到了孩子高三阶段,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照顾孩子学习,还要兼顾养家糊口的工作。
所以童文洁的内心中只有老公和孩子,以及孩子的未来。
但是这一次的丑子冈可不是一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托儿所的所长,她是几十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女战士,在战争年代支撑一个托儿所的正常运转,她几乎是用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表演上,海清把握住了角色“朴实”特点,对待孩子们细心温柔,对待同志真诚耐心。
丑子冈心里装着整个托儿所的孩子,孩子们都叫她“丑妈妈”,这是一位伟大且真实的母亲,她的爱要分给托儿所的每个孩子,她的付出已经超越了普通人。
毫无疑问,丑子冈是一个极具深度的角色,她坚强且能独当一面,但她也有柔弱流泪之时。
有两场哭戏就颇见功力,比如在山坡上远望丈夫张静平的哭戏,那是丑子冈刚刚生下女儿的第二天,抱着孩子在山坡上望着自己丈夫张静平的羁押处(他被怀疑是特务),她大喊着丈夫的名字,还让丈夫给孩子取名。
张静平心怀愧疚,迟迟不肯出现。
丑子冈的焦急、心疼、挂念全都写在了脸上,虚弱的她,甚至连呼喊都没那么有底气。
从泪眼婆娑到止不住的泪水,海清让角色的情绪一点点地爆发出来,丑子冈的坚强和柔弱都在这里呈现了出来,成就了表演上的华彩时刻。
还有一场戏是丑子冈抱回了寄养的女儿亮亮,因为工作忙和没有奶水,丑子冈把女儿寄养在了老乡王二家,但是王二媳妇根本不好好喂养亮亮,把亮亮饿的皮包骨,托儿所的阿姨把亮亮抱了回去。
看着自己营养不良的女儿,丑子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两行热泪。
这一幕哭戏,海清的表演是内敛的,不像是在山坡上的哭戏是外放式的。
因为此时的丑子冈万分痛心,同时也有一份作为母亲没能照顾好女儿的自责,她此刻只想好好抱抱女儿,不想再过多苛责王二媳妇。
两场哭戏,情绪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波澜,海清对于角色情绪的把握可谓是精准到位。
从第22集开始,中央托儿所迎来了新的一批儿童,他们大多是在敌人的监狱中长大,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这群孩子和生人几乎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孩子们抱有极高的警惕性,甚至还会想方设法逃跑,这可能也是丑子冈在托儿所中遇到最难带的一班孩子。
如何让这群孩子走入正常的生活,逐渐让他们走出过去的阴影,是丑子冈要面临的新难题,但相信百折不挠的丑子冈总会有办法。
演员塑造完成一个人物,是要等到一整部剧的播出完毕。
丑子冈这个角色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海清会如何演绎丑子冈接下来的工作和人生?
继续追剧。
崔汀/文
其实,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是二刷的,有为在二刷之前,我看了一部纪实作品叫《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这本书是当时,延安托儿所的那些孩子们中的一部分人写,所以说延安托儿所对于他们来说是从小生长的一个地方,但是这部剧其实有一些遗憾,当然啊,他没有拍出来,是有一些原因,但是我还是要指出,比如我觉得可以适当的拍一些当时中央的领导人,比如说教员,朱老总,伍豪同志,以及刘帅,左权同志等前线指挥员,也没必要拉远镜头去表现,因为这部剧虽然说讲述的是一个后方,但是,如果用前后方两条线相结合的这么一种场景,我觉得,他所能表达的效果,可能会比这部剧实际的效果要好一点
有的人看到周也一开始的浮夸演技,觉得这剧演技不行有的人看到结尾奶奶差点被掳走去乡下说的“农村妇女”而破防有的人看到了许幻山又特酿的演渣男有人看到下岗特种兵斗罗再就业有人看到下岗三生三世葡萄精又一次残疾有人看到在风云变幻的年代摸着石头过河的革命家用生命爱护下一代,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冤家的有人看到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位于窑洞里幼儿园的孩子每一个都唇红齿白,而保育员一个个面黄肌瘦,像是被泥土沁过有人看到一个要强的渴望建功立业女子,选择另一条平凡的叶的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却做得惊天动地有人看到延安也吃粗米,有人看到在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死去的日子里,有人愿意将从没见过的奶粉分给孩子,而自己手里的八杯奶茶喝了一口就扔掉了疫情期间的无私人们不是只有这一代,而且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就代代相传了的美德,是中华百年来千年来的文化自信。
前辈做了骡子上的摇篮,后辈小心翼翼地护好摇篮里沉睡的孩子,我们一起走向的,是那个光明的未来。
Ps我好喜欢结尾几个爷爷奶奶讲话的方式。
太可爱了,他们眼睛里有星星✨!
《啊,摇篮》,是近些年主旋律建设以来最有温度的好剧之一。
最早抱有期待即是觉得这个题材会展现出苦难历史中的一个温暖角落。
结果更超过期望。
电视剧真的打造还原了一个温暖的“家”,这种家的温暖直接穿透年代,慰藉到荧屏前的观众。
没有为一部影视作品流过这么多眼泪。
每集结束时一张老照片定格,然后就是一些当年托儿所的孩子或阿姨的访谈回忆,光影造梦与真实记录交错。
各自有催泪力量。
前天更新的剧集结尾有一段杨勇将军儿子杨小平的采访,讲到当时从延安撤离,父亲把两岁半的他托付给胡耀邦,胡到处凑钱买了一头驴,把他驮送了出去,而把自己儿子丢在了延安。
“他再也没有钱买第二头驴啦……”直接随着镜头中这位老人又泪崩了。
这部剧也是一部非类型意义的女性题材作品。
母性光辉是最强烈的。
也不掩盖母性之外的女性独立意识。
素素赌气要嫁给一位老干部上前线时,除了对婚姻严肃意义考虑的规劝外,丑所长直接怼她“你能做什么?
你还没上前线,就怀孕,生孩子,生了是你带还是我们带?
”在保育院的情境里,这几句话格外有力。
当然,更多的是集体情感,在一个主要以女性为主导和主体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情谊日益的深重,集体的归属感,家人般的情感依赖,都感受真切,仿佛自己也真实处在其中一般。
孩子们当然是主角,面对如此庞大的孩子群像刻画,且大多是历史真实人物。
这部剧做到很难得的程度,每个孩子都演得很可感,成长轨迹很明显。
演出了不同经历下的苦涩、对爱的渴望和拥抱,还有最本来的善良童真。
每个孩子都特别可爱,与他们背后的幸运与不幸一起,留下感动。
在孤独弥散和越发自我风气的今天,这部剧真是可贵的礼物。
对艰苦岁月的回望,革命精神的洗礼。
母性的光辉,集体的温暖,与更多人伦人性的朴素情感。
真的够慰藉人。
也唤起对生命温暖的追寻。
第一集就怼上海人,我呸
@@@(2021-05-04)啊摇篮(the cradle)(1-40)(海清的扮相很突破,我都没认出来。周也,好像在哪里见过。编剧着实不怎么样,尤其是细节。表达的情感尚可。领导干部的特权,方方面面还是有很多的嘛,而且都是广为人知的。左权的信,戏份好重。中央托儿所接受了洛杉矶华侨的捐赠,所以改名为“洛杉矶托儿所”,原来如此。)
欣赏不来
被女主的咋呼吓到,果然是海清。演什么都这样,唉
一部不论是演技还是剧情上,都让我抑制不住骂sb的剧。什么几把玩意啊这是。有好剧的形,没有好剧的魂…让这个形看着更烦了。节奏拖沓,但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太尬了……就算是任务片,剧组能不能认真点……
开头几集当成喜剧看挺上头的。片尾比剧催泪,真实的历史永远更容易让人心里生出涟漪。
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离离原上谱,越看越离谱。假,还说是真实改编的?额,这拍出来是想嘲笑后来的计划生育吗?圣母,尬,假,作。烂俗。。。。我终于发现了海清是剧抛脸,我就没记得住她的脸
就冲它,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斩男色,没有护士小短裙,没有8两重的发蜡,海清一股子中年妇女灰头土脸的男人婆的样子,我要给它100分!我们女人活一世,不是为了矫情个少女姿态死都不老给男人当绣花枕头的!
请海清专注婆媳家庭妇女剧
转移途中那几个女的无组织无纪律拖后腿看得我直想抽她们,这里必须来几枪她们才会太平。。战争时期,她们还以为外出野餐啊要不要开一桌满汉全席啊。。气死
周也是真漂亮啊,演得也是真烂啊,要是她能一直不说话当一道静止的风景线就太完美了~
小朋友们也渐渐明白了死亡是什么吧,他们说悄悄话那里还挺让人感动的,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出事了,谁负责谁~
真实与drama并存。
因为周也来看的,确实没有外面说得演技那么吓人。作为献礼剧可看性还是不错的,而且聚焦在女战士们的身上。那个年代大家的质朴和劳动,凝聚一心的力量很动人。可惜整体还是没有太精细打磨,讲故事比较流于表面了。
我们每个人都坚信,等胜利那天,我们会再见面的。
只要周也一叽叽喳喳我就脑仁子疼。全剧最拉胯的就是她。
我也就看了一个场景,就被女鹅的演技给震惊了,,也妹啊,哪怕你是扑克牌脸,也比你现在这样的表情管理失败来得强啊
2021离谱电视剧大赏提名:“(所有表演融为一体的毁容鬼叫)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