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马千
主演:王珮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简介:1947年9月8日,梨园传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中国大戏院上演。这是"冬皇"告别舞台的最后公演,在上海引得万人空巷,戏迷不惜重金坐飞机来听戏;戏票价格炒到了十倍依然一票难求,买不到票的戏迷,为了聆听演出实况,将无线电收音机抢到脱销……孟小冬的两场《搜孤救孤》被誉为"广陵绝响",创造了中国京剧史乃至中国戏剧史的奇..详细 >
5分。跟今年白先勇的牡丹还魂比起来是虚弱多了,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一开头以为是京剧的普及纪录片,讲了没到十分钟开始放《搜孤救孤》的现场摄像。看了很久明白了:原来是电影银幕上看京剧嘛。但是中间又开始穿插介绍京剧历史和王珮瑜的纪录片段,没讲上十分钟又继续放现场摄像。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可能就像豆瓣现在选用的这张海报一样:作为当今呼声和人气最高的京剧名角,王珮瑜穿着一件质感奇怪的行头?(DBQ海报看真的像画上去的,没有对瑜老板不敬的意思。)留着现代的发型戴眼睛……既没有传统京剧的端庄威严相,又没有现代感。这张海报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问题不在瑜老板身上,也不在《搜孤救孤》的京剧现场摄像上。问题在……唉!无论是戏剧还是拍电影我都是门外汉。你们去看看牡丹还魂,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
纪录片部分太弱了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感谢后窗放映在南京大华大戏院,非常不容易组织了《京剧 搜孤救孤》,王珮瑜老师亲临现场,她说「要到显眼的地方去」「戏曲 舞台剧 演员能在台下看自己的演出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希望舞台映画更加普及,感恩女性在戏曲中是真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NTL
不得不说,拍片量太少了以至于让我横跨十几公里而行瑜老板从不让人失望也终于在屏幕上看到瑜老板上个月看音乐剧赵氏孤儿这个月看京剧搜孤救孤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演绎手法叙写这史诗悲剧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台下乐器老师给了一个镜头 三秒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是冲着形式去看的,但果然还是接受不了这样陈旧价值观的故事......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好看
瑜老板是不错的,但是感觉没有那么挂味,雌音明显真心不喜欢王佩瑜给自己立人设跟冬皇比差十万八千里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北京首映就冲去看啦!非常喜欢瑜老板!演绎过程并不轻松,拍摄布景也恰到好处~不过已经看太久,有些遗忘了,准备再去回顾一下!总之,非常推荐大家~
我以为是个讲述京剧背后的故事的电影,没想到只是一个京剧唱段录制播放。和简介不太一样,结束的也很突然,有点失望了。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5分。跟今年白先勇的牡丹还魂比起来是虚弱多了,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一开头以为是京剧的普及纪录片,讲了没到十分钟开始放《搜孤救孤》的现场摄像。看了很久明白了:原来是电影银幕上看京剧嘛。但是中间又开始穿插介绍京剧历史和王珮瑜的纪录片段,没讲上十分钟又继续放现场摄像。整体呈现出的观感,可能就像豆瓣现在选用的这张海报一样:作为当今呼声和人气最高的京剧名角,王珮瑜穿着一件质感奇怪的行头?(DBQ海报看真的像画上去的,没有对瑜老板不敬的意思。)留着现代的发型戴眼睛……既没有传统京剧的端庄威严相,又没有现代感。这张海报到底想传达什么意思?问题不在瑜老板身上,也不在《搜孤救孤》的京剧现场摄像上。问题在……唉!无论是戏剧还是拍电影我都是门外汉。你们去看看牡丹还魂,对比一下就知道我是什么意思了。
纪录片部分太弱了
说说京剧吧,京剧不会死,但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活,以前的只能活在博物馆和动物园,涅槃的可以融入未来的未来。
花钱去戏院看不好吗
感谢后窗放映在南京大华大戏院,非常不容易组织了《京剧 搜孤救孤》,王珮瑜老师亲临现场,她说「要到显眼的地方去」「戏曲 舞台剧 演员能在台下看自己的演出是件非常难得的事」,希望舞台映画更加普及,感恩女性在戏曲中是真实的,力量是强大的
NTL
不得不说,拍片量太少了以至于让我横跨十几公里而行瑜老板从不让人失望也终于在屏幕上看到瑜老板上个月看音乐剧赵氏孤儿这个月看京剧搜孤救孤同样的故事不同的演绎手法叙写这史诗悲剧
敬佩瑜老板为京剧的传播科普做的努力,希望京剧这样的国粹能够传承发扬下去!
两代京剧人在同一舞台上的经典戏曲传承,展现在复仇与救赎、亲情与家国大义之间两难选择的经典剧目,多元视角的完美舞台呈现,也是以经典折子戏为载体、有效进行京剧科普与传播的上佳作品,难忘的观影体验。
台下乐器老师给了一个镜头 三秒
女演员演老生,真是太不容易了,不管是早已经走了的冬皇,还是现在活跃的王珮瑜,更难得的是她们的表演水平也很高。可惜我几年前在现场看京剧,虽有名角出场,观众实在是少了点
是冲着形式去看的,但果然还是接受不了这样陈旧价值观的故事......
和京剧的距离取决于从未走进,不曾落座,没等演完一出戏。日子过得太快了,待你真的可以伴着西皮二黄的点子,定睛看着一步一甩一抖一捋的扮式,听上字斟句酌的腔韵,同悲共喜赵氏孤儿还是什么氏什么儿的故事里,你就会不由分说的爱上,肯定的。
好看
瑜老板是不错的,但是感觉没有那么挂味,雌音明显真心不喜欢王佩瑜给自己立人设跟冬皇比差十万八千里
不知道该算舞台实录还是算纪录片,整个片子都有洋溢着粗制滥造的感觉,甚至采访某电视台(还是电影)导演的时候,都不愿意找一个安静、没有底噪的地方。明明采访了三个人,戏曲的live也有不少戏曲演员参与进来,主演就偏偏只写瑜老板一人,很难不怀疑是在拿她圈钱。甚至对于另外两位采访人物,我好像也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必要,突然就从京剧讲到了《搜孤救孤》,逻辑上感觉是跳跃的。如果这样的片子也能算纪录片的话,那纪录片拍摄的成本与门槛会不会也太低了?之所以还给了两星,只因为它让我发现,当镜头怼上去的时候确实和舞台上呈现出来的开放信息场的状态是不同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戏曲电影究竟是要以还原开放信息场为主,还是通过特写、角度的变换来超越人眼的极限。影片后半程的几处特写确实给了我这些思考。
3.5星。20211110大华大戏院。把京剧片段揉到纪录片里,零零散散,看的发困。
北京首映就冲去看啦!非常喜欢瑜老板!演绎过程并不轻松,拍摄布景也恰到好处~不过已经看太久,有些遗忘了,准备再去回顾一下!总之,非常推荐大家~
我以为是个讲述京剧背后的故事的电影,没想到只是一个京剧唱段录制播放。和简介不太一样,结束的也很突然,有点失望了。
2021.09.25 北京国际电影节我觉得还可以继续探索,作为纪录片的话,除了清晰度和看空中剧院好像没什么差别。采访排练的占比还可以再大一点,剪辑还是相对保守。我去的路上还在想,王珮瑜好像是我认为的真正的模糊了性别的,我不觉得她是男性,也不觉得她是女性,坤生而已。我看到字幕是“王珮瑜 京剧演员 Ms.WangPeiyu”的时候内心其实还是蛮感动的。“我现在也没有多好,不过在无限的接近我理想的状态。”“人生的不圆满要在戏里求。”“传统戏里也有糟粕,新编戏里也有明珠,总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以上是她说的。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是我说的。映后谈有将近一个小时,聊了很多有的没的。的确有些观众的问题很有水平,瑜老板的回答也颇有见地,让我也有很多发散的思考。任重道远,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