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到第十九集。
很是无语啊好吗!
所有人都不幸福。
是把所有即将幸福的芽儿都掐死了那种,看得气死了。
老二即将幸福,好了,夫妻两个一起走了;老大就没幸福过,这个拦那个拦,没完没了,太绝望了;老三爱得含蓄谨慎小心,好不容易迈出一步,又被这个拦被那个拦,阿昌也是个坑,是不爱心美吧,像是和曼丽睡一块了,呵呵呵呵呵;老四从小就二呵呵的,看得想抽他… 是最勇敢追爱的,奈何眼光太差,所爱非人。
即使后续会反转,大家都会幸福,苦尽甘来,但你让我怎么去相信。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些人,这些可悲的主人公,都不会幸福。
同时,也期待,他们究竟怎么去幸福,期待下半段剧情发展能让我信服。
——————————————————看到二十几集没忍住看了剧透。
剧透中,后期心美的剧情和预想不太一样,竟然和阿昌在一起了…开始觉着阿昌人不错,中后期太猥琐了,摇摆不定,年纪也不小了,却毫无责任感,要结婚了还勾搭心美,实在看不惯,心美个拎得清的选择他绝对昏了头了。
一直作天作地的老大两口子破镜重圆了;老四兜兜转转自命不凡却一事无成,实在要感谢九月的不离不弃;杜母也没脱离这部剧的套路,没个happy ending。
今天看得我火超大。
这部剧高潮的推进实在是庸俗了点。
另外…你觉得这部剧想表达啥…主线太多太乱…所谓向改革开放40年致敬…没那么高大上啊… 从一户人家一个主人公的发展来见证四十年的变化?
都是些家长里短情情爱爱…不是说这部剧差,就是它担不起那么高的帽子……可能是我没看完,所以结论有点偏激,欢迎补充。
喜欢灶丕间的那些事,炉子上的泡饭&菜泡饭。
曾经早饭必备。
肉票,火柴票,粮票记忆犹新。
那种这家推开窗可以和对面喊话的邻里情,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杜心美今晚去医院看阿昌提着的保温桶,不知道之后的剧情杜家姐妹会不会用上上海牌缝纫机。
期待每一位演员的出演。
好怀念以前热热闹闹的生活,现在的高楼大厦似乎隔断了邻里情。
高速发展的社会似乎把邻里之间拉扯的已经越来越陌生。
而这部电视剧还原了老上海的味道,记忆里的味道。
坚持看完整部剧,感受如下:1.配乐太密,声音太大,很多配乐不符合剧情,真的是让人听了头大!
2.几个老演员的演技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年轻演员就太不行了,做作,尤其是心美和白先国,简直不要太尴尬😓。
3.剧情编剧也是神了,看完觉得杜家几个子女真是一个比一个作啊!
三观呢!
价值观呢!
简直是了!
而且几处生硬的剧情真让人觉得三兄妹不要太窝囊!
[cp]#电视剧外滩钟声# 打开窗户晾挂衣物,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
清寒的空气扑面而来,对面的楼房也是零星的光芒,外滩钟声连续看了三集。
不由得想写些什么,心芳和阿大不是颜值多高的流量演员。
那样的感情,也许是电视剧杜撰的情节。
但我总是相信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一定是真实的。
现在人的爱情像流光溢彩霓虹灯四下的光束交织,灿烂却不辉煌。
因为摸不着真实的那一束,四溅的也像渔网。
捕获一网的鱼都是丰功伟绩。
浮躁的影视作品也比比皆是,有的观众选择做海外作品的忠实粉丝,有的跟风追流量剧。
真正的影视作品都是需要触及心灵,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也是一个个或真或假的故事,浅薄而单纯。
俞灏明是令我敬佩的演员,申明本人不是他的粉。
记得他刚出道的时候确实是流量模式发展,那时候我感觉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偶像的名字。
如果不是人生的一次意外也许如今他还在走着千万小鲜肉蜂蛹的偶像群,或者默默无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今的他可以驾驭各种戏路,实力诠释各种角色。
老照片里的故事,每个家庭的相框里都会镶着相似面孔却陌生的亲人,他们奋斗努力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子。
也许年轻的人们觉得与时代脱轨,说起来道出口都觉得土气。
不屑提不愿接触。
那是一个褪去夜上海十里洋场,销烟烽火散去的崭新年代。
短发就短发吧,衬衣就衬衣吧,轻飘飘不加修饰快乐只需要一颗糖。
那样的年代因为苦难而辉煌,因为辉煌深入人心一些情感弥久不变。
如今键盘世界里“畅所欲言”的人,弑母杀妻的新闻,明星公众人物家常…… 一路走一路得,一路失去。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中国。
招娣说“幸福的幸里面有个辛,只有经过辛苦的幸福才能历久弥新”很浅显易懂的道理。
如今的生活让我们很安稳,安稳到麻木。
娱乐至死不应该是社会主流,一路欣欣向荣的同时。
不妨回过头看看杜家人岁月长河里有条不紊行走过的道路。
第一次写电视剧影评,可以说每看一集内心都百感交集,很多民国片浮华浮夸,无法真正还原和真实体现服装各种。
你只会被花里胡哨的旗袍,蕾丝帽掩住真实的历史和生活。
美化的民国片让我曾经一度以为民国时期的生活质量和服饰一直是领先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
后来才发现民国言情片的“误人子弟”。
而《外滩钟声》这类年代片也有拍出来“穿越”之作。
而且比比皆是,在《外滩钟声》里我看到很多真实和用心之处,绝非评论里莫名其妙的黑。
这样的电视剧市场里说他迎合政策也好,总是比许多片子拍的要走心。
希望豆瓣我唯一看重的点评网可以给它一个实至名归的分数,而不是一股脑互喷的骂!
要说改革开放的题材,随便让一个50+岁的人去叙述,也不至于总围绕“爱情”吧,毕竟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里,爱情真的显得微不足道。
但在打着40周年“献礼剧”的《外滩钟声》里,爱情却成了主题,甚至每一段都是狗血三角恋。
(1)心美(曼莉)♥阿昌--闺蜜撕架抢男人。
上一部这么狗血的电视是《我的前半生》,反正我看到唐晶从香港回来就吐血撤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株草。
这认干哥哥干妹妹的戏码,编剧,请问你是没词了吗?早八百年晋江小说都不带这种写法了。
(2)俞佩佩(苗招娣)♥杜心生。
他爱她,她爱他,她也爱他。
反正导演按照数学定律去拍---三角形最为牢固,肯定不会错。
(3)曼莉父亲(滑稽叔叔)♥曼莉妈胖嫂小年轻的爱情戏不够,中年人来凑。
还是遵循三角形关系最为牢固定律。
反正我要看吐了。
中间还插播了未婚先孕的毛阿大♥杜心芳。
这就算了(无力吐槽)……后面继续是未婚先孕的阿昌♥杜心美。
我就问你狗不狗血!狗不狗血!!!当然,还有强行横插成四角关系的心根♥曼莉我先去吐一升血……面对隔壁热血沸腾的《大江大河》,这套婆婆妈妈言剧情显得另类而又孤独。
导演真是大杂烩般地给观众炖了一锅“爱情鸡汤”。
反正我是饱了,你呢?
“编者按第一剧集(diyijuji)坚持做单剧的周主题策划,每周只关注一到两部剧, 志在提升内容壁垒,深度垂直剧集领域。
今日起,是于今晚收官的献礼剧《外滩钟声》。
无论这部剧的故事和播出效果如何,其内里的上海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弄堂里的烟火气息。
以下,第一剧集(diyijuji)对《外滩钟声》中的上海印象进行了分析。
”繁华的外滩、源远流长的黄浦江、响彻上海城的外滩钟声,这些不仅是许多外地游客对上海城的印象,也掺杂着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
对第一剧集(diyijuji)的小编来说,关于上海的初印象,来源于儿时观看的一部部经典民国电视剧与小说:《情深深雨蒙蒙》中陆依萍纵身跃下的外白渡桥,张爱玲笔下的公寓楼和电车铃声,《长恨歌》里摇曳生姿的弄堂女性……时光荏苒,岁月的脚步不断向前推进。
长大后,关于上海的印象,则来自一部部时尚的都市情感剧,如《上海女子图鉴》《杜拉拉升职记》中摩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年轻的职场精英们,在这里上演着亲情、爱情的挣扎。
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很难有标准答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滩钟声》给人的是全新的上海印象——烟火气。
准确地说,是存在于老一辈上海人之间,在狭小弄堂里的人情味儿。
外滩、钟楼贯穿全剧▲▲▲“外滩钟声”。
这四个字,是整部剧的核心,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
这部剧从1966年讲到1992年,横跨将近30年的历史。
而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围绕着外滩这座标志性的大钟呈现。
我们从故事开篇讲起。
镜头缓缓移动,一幅上海外滩风貌的全景图便缓缓拉开,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黄浦江边的海关大钟,伴着《东方红》的阵阵钟声,准时报时。
杜心生(俞灏明饰)在钟楼里认真调试着设备,坚守着他一生的事业。
而现实中,这座海关钟楼由来已久,1893年兴建完成,历经风风雨雨的几代历史,成为时至今日上海外滩极具历史与人文气息的风景线。
剧中,钟楼的变迁侧面反映着上海人生活的变迁,围绕着海关钟楼的每一次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标志着时代的一次进步。
先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蔓延至全国各地,佩佩(刘碧渠饰)的外婆被批斗,自己也被红卫兵围追堵截,珍贵的大提琴即将被销毁。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钟楼工作了数十年的杜爸爸决定,将大提琴藏在钟楼中。
最终,琴保住了。
但是伤害却不可避免。
杜爸爸因为护琴与红卫兵起了争执,被失手推下楼梯,至此,杜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心生承担起杜家的大梁;二姐杜心芳与阿大去东北下乡,二人因意外撒手人寰,只留下了爱情结晶安安;胖嫂也被迫与丈夫分离,也让她与女儿曼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这个时间段内,钟楼实际上是所有人的保护盾:它让杜心生有工作可做,可以养活家里人;它保护着佩佩心爱的大提琴,让她与杜心生的爱情生根发芽。
接着,时间的指针指向1976年。
这时候,文革结束,《东方红》的钟声传遍了整个上海城,也流传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当年,杜爸爸拼命保护下的大提琴,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而新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开放的思想,佩佩通过高考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但杜心生却遗憾落榜,更因为要照顾家人而放弃了读书,两人间渐渐拉大的阶级差距,让佩佩与心生渐行渐远。
这时候的钟楼,不再是佩佩的庇护,其实也预示着杜心生不再是佩佩依赖的后盾。
以前他们离得再远,钟声也能传到彼此的耳边,但如今,无论两人离得再近,也传不到她的心里了。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梧桐里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更加红火起来。
外滩的钟声悠远又嘹亮,不仅代表了一代人的回忆,更是时代更替的证明,未来,也将一直存在于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老上海的弄堂是人情世故的集合▲▲▲除了海关大钟这个关键的元素,《外滩钟声》中这条名叫梧桐里的上海老弄堂,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地点,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
弄堂,这个老上海人对自己居住里弄的称呼,既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格式,又带有西方建筑的精美,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上海的弄堂之于老上海人,就与老北京的胡同对北京人的意义一般,多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而《外滩钟声》中无处不在的烟火气,正是通过梧桐里弄堂人家的家长里短表现出来的。
生活在这里的老上海人们,互相斗嘴、帮扶,小人物的性格,就能看出那代上海人的故事。
大哥杜心生,因为父亲的意外离世,需要提前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
长兄如父,他继承了父亲作为一名外滩修钟人的衣钵,踏踏实实地将工作做好,照顾独身的妈妈,管教不听话的弟弟妹妹们,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老虎灶爷爷(牛犇饰)自小在梧桐里长大,这些年,他做的就只有两件事:抚养自己的孙子毛阿大、给梧桐里的街坊邻居们烧热水。
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而老虎灶爷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也深深刻在上海人的灵魂中。
不过,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这种奉献坚守型的角色,往往以女性形象居多,而《外滩钟声》则选择了杜心生这样一个隐忍坚强的男性角色,及老虎灶爷爷这种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以此展现上海的时代变化及弄堂文化。
也正因为有这样隐忍的哥哥,杜心美(吴谨言饰)才能做勇敢追梦、敢拼敢闯的设计师。
在哥哥的放手与爱护中,她从裁缝铺做起,经历了从给家人和邻居修修补补,到奋斗至自己的梦想职位,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过程。
此外,由支持子女闯荡的杜妈妈、风姿绝伦的周姐、大大咧咧的胖嫂组成的“梧桐里老闺蜜团”,还有尖酸刻薄的小组长,都是这部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也符合人们认知中关于上海的印象。
同时,剧中人的衣着也直接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变化。
从粗糙的麻布素衣,到改革开放后时尚的背带裤、格子裙,再到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喇叭裤与洋西装,心美设计的衣服款式的变化史,也是上海一步步的发展史。
从中不难看出,上海人一直走在追求时尚与潮流的前端。
梧桐里人们的衣着变化,一直紧跟心美的设计眼光,日趋潮流。
心美为好朋友曼莉量身打造的衣服,吸引了不少男孩子的目光。
胖婶也是个走在时尚前沿的女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早早穿上了大花布,“大摇大摆”地出街了。
也有个例外,那就是恪守本分的大哥杜心生。
他日复一日穿着朴素的工装服与回力球鞋,这身装扮在佩佩的同学会上,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不过,时至今日,回力鞋历经多年的岁月磨练,早已成为时尚爆款,被众多年轻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裁缝铺依然在上海存在,董家渡著名的上海裁缝一条街,是许多外国人定制服装的首选。
时至今日,上海人依然走在时尚的前沿。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时尚元素都在此处汇集,可以说,上海弄堂的变化与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
当然,杜心生这个人物也是无奈的,因为家庭的重担,他不得不有所舍弃,不仅初恋离他而去,自己被迫接受了家里的相亲安排,还需要抚养妹妹的女儿安安长大成人。
作为杜家唯一一位“坚守者”,在弟弟妹妹们纷纷离开梧桐里时,杜心生依然守在这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在兢兢业业做好一名“敲钟人”,并为家人提供最大的庇荫与帮助。
老上海人的生活,就是由这一个个小人物串起的,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不过与北京胡同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的上海弄堂,更多是作为景观供游客们观赏与回忆了。
海派剧中少有的烟火气息▲▲▲梧桐里老上海人的家长里短,以及邻居之间相互帮扶的温馨故事,让《外滩钟声》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剧,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
这在海派剧中其实并不太常见。
毕竟,我们印象中的上海,一般都是冰冷与奢华的。
不同于北京胡同文化的直爽奔放,老上海人儿时一般生活在弄堂里,南北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也反映到人们的性格上:北京人“贫”,上海人“精”。
并直接表现到文艺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文艺派别: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
一直以来,北京的电视剧,以北京胡同、四合院为故事背景地,京片子为载体,着重讲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多是搞笑且亲民的,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等。
而上海,往往是摩登潮流、充满现代化气息的。
一个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叙事,一个注重流行文化及现代都市的描写,两者互有交叉,并行不悖,殊途同归。
而《外滩钟声》却是以弄堂人家的烟火气来表现上海气质。
这部剧中,在文革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巨变的年代,上海弄堂里老街坊们相互扶持、互相照顾,有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也有爱情的纠结与美丽,让人看到了上海的另一种颜色。
杜家爸爸因意外离世,老虎灶爷爷给杜爸爸唱他生前喜欢的小曲儿,佩佩冒着危险拿来西洋乐器,给杜爸爸放约定好的大提琴乐曲。
老街坊们平时共用一个厨房,互相打趣逗嘴,红鸡蛋、焖肉面、生煎包等传统小吃也“很上海”,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部剧不像传统的海派风格,倒是沾染了不少京味剧的“烟火气”,这大概与管虎与费振翔两位导演,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种与传统上海印象与众不同的气质,倒也令人产生了对上海的新印象——这是一个时尚气与烟火气并存的城市,不仅有商业的繁华,还有各种感情的汇聚。
—The End—出品 | 米瑞文化主编 | jin编辑 |月半校对 | 格鲁特
前言:主旋律影视剧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大多是由过于恢弘的场面,过于宏观的思想,过于固话的积极向上造成的。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可想而知,一大波歌颂改革开放的时代剧纷至沓来,这同时也是普通大众和剧评人难以逾越的禁区。
没有经历那个年代的苦痛,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的巨变,我们无法热血沸腾;没有经历成为了不敢评论的根本,当我们害怕自己的无知触痛了上一代劳动人民的内心,我们也就和如今的主旋律电视剧拉开了距离。
《大江大河》固然很好,文本过硬,时代背景真实,演员表演到位,可是仍然没有跳出主旋律的舒适区。
因为大格局不代表着普世,相反《外滩钟声》独树一帜的“弄堂”生活给出了主旋律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1.改革浪潮亦是家长里短无论是被殖民时代还是革命年代亦或是和平年代,每个平凡人都要生活。
油盐酱醋茶,邻里聊八卦,这就是中国每个地区,每条小巷的人世百态。
《外滩钟声》把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弄堂,将时间回溯至激情燃烧的改革开放四十年,看似矛盾的时间地点,却碰撞出了不一样的岁月火苗。
动乱十年并没有被描写的惨绝人寰,相反,嬉笑怒骂中多了一份积极的悲观,以杜家兄弟姐妹为中心的梧桐里成为了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伊甸园”,它更像一个符号,一个永恒,变化的是情感,不变的也是情感。
杜心生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过早承担起了这个家庭,他在时代的洪流下成为了最平凡的修钟人,成为了时间的守护者。
他见证了时代的快速变迁,城市的日新月异,而自己却始终坚守着外滩的钟声。
他并非时代的弃儿,反之,他在那个膨胀的时代坚持自我,坚守家庭,放手让弟弟妹妹闯荡,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后盾。
你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评价那个时代的平庸,杜心生代表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多数,他们的价值就在于默默连接着过于与未来,用不变的家长里短抓住时代的尾巴。
杜心美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代表,在弄堂这片小天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一反我们看惯了的女强人形象,心美敏感而柔弱,对于家人的牵挂与体贴总会让人不自觉得有所触动,那不是表演和台词的功劳,更多是源于生活的细节。
而她波折的感情生活似乎更像是对时代的见证:从起先因为两个家庭的恩怨,到世俗伦理的禁锢,再到追寻本心重获挚爱,就是活生生一个中国男女情感的变迁史。
相较于展现一个人的事业奋斗史,这段小格局的爱情历程更能见微知著。
杜心根作为改革开放创业青年的典型,他的缺点显而易见,却又直击人心,那个时代出现了太多的咸鱼翻身,以至于让我们忘记了更多的打道回府。
杜心根在改革的浪潮下重获新生,展示自我,迷失自我,找寻自我,这一系列过程其实更接近于现实的我们。
那些奋斗过后的大获成功往往有些断章取义,人生更像一个“正态分布”,有高峰也有低谷,并且会经历更长的低谷。
梧桐里的街坊邻居几十年如一日的八卦与和睦让我们看到每个时代的围城都大同小异,有些人想要冲到更大的包围圈,而有些人希望守护自己的“梧桐里”。
时代的变化正体现在邻里之间的谈论话题,思想的变化也沉浸于这茶余饭后的调侃人生。
2.改革时代包容一成不变《外滩钟声》的可贵之处就是让一座围城中的小人物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
一个充满变数与诱惑的时代是需要一小批”杜心根“去壮大,却不能丢下一大批的”杜心生“而动荡不堪。
当21世纪的我们开始害怕平庸,却忘记了自己应该感谢平庸带给你的一丝温暖。
每个人都想做时代的领导者,每个人都开始痛恨一成不变,却再也没有人可以安心做好自己平庸的工作。
稳定从来都不是弥天大错,它应该是绝大多数的生活常态,每个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冲动,却很少有人隐藏自己寻求安静的生活。
杜心生做到了,在那个时代这只是这个群体最普通的做法,而今天,再也没有这种”慢“,更多的是无奈,更多的是焦虑。
我们总觉得这个崭新的时代容不下平庸,容不下安静。
可是谁又能否定这个社会依然是平庸的大多数组成。
《外滩钟声》用极为克制的方式,寻求大时代下的小波浪。
也在侧面告诉年轻的一代人,改革不代表着全民奔跑,更多的人应该学会和”平庸“独处,放低姿态,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终将庸碌的人生。
3.总结《外滩钟声》并不是一部新颖的电视剧,甚至剧情有些老套。
然而,其生活化的呈现方式与其他主旋律格格不入,正是这种略显随意的风格,带给我不同以往的时代质感,甚至让我想起了十几年前的《金婚》。
我总以为,讲述大时代,必须要有小格局,必须要落到平凡群体心中的”梧桐里“!
熬夜追完了外滩钟声,导演表演手法细腻,以小见大 从普通人家的家长里短 人物个性及成长纠葛反映大时代背景和变迁,这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视角的时代变迁。
代入感强烈,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幼儿时代奶奶的故事场景中。
看剧的过程中,多次被那个年代普通真挚的感情感动到泪目。
本人80后也许是因为,幼时在农村长大,被奶奶(20后)带大,很多东西有太多情怀共鸣,值得静下来用心看的一部好剧。
看完剧就忍不住豆瓣看一看这部剧的大众评分,结果???
这是一个被黑粉左右影视风评的地方?
如果说隔壁大江大河是从小人物讲改革开放的大情怀,这边的外滩钟声就是披着文革皮的狗血三角呕像剧。
除了看杜家人一起,杜爸爸包庇儿子藏大提琴假打小儿子等的戏感觉特别温馨以外。
自从杜爸爸被强行搞事情的红卫兵推下钟楼摔死开始,剧本就开启狗血之路一去不回。
死都死了,还要刷一遍狗血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强行刷眼泪。
弟弟看到爸爸被人摔死,吓得跑出来被车就撞飞了。
总以为要来段昏迷受刺激失忆神马的剧情吧,结果说小的没事。
纳尼?
这么撞飞了都没事,导演安排这出戏是为了撞车效果好拍的玩的?
完了弟弟依旧顽皮捣蛋,被哥哥骂了就离家出走。
纳尼?
完了开始满大街找,找找就找到了。
纳尼?
然后弟弟莫名其妙做个梦就想起来,红星包包的就是弄死我爹的凶手。
纳尼?
那个年代不应该满大街的红星包包么?
然后撕逼大战哗啦哗啦掉眼泪(我真不是在凑字数他们就是这么演的)。
完了就开始上山下乡了,阿大和大姐搞在一起了,还搞出了下一代。
话说都能把大姐接回家养胎了这么骚的操作,按我的理解那个时候知青是没法随便回家的(也可能我理解有误),户口都在农村的,为啥不能直接结婚?
难道知青还不让结婚了?
然后还一把骚操作,弄死了孩子他爹(砍个树而已,护林员都不管跑了,你继续砍树不就完了,还开枪打死了正在跑路的护林员,纳尼这又是什么操作?
)。
完了大姐一哭二闹三上吊,折腾半天反正剧情需要。
接着就是难产,同时一定要再强推一遍导演最擅长的早已被吐槽一万遍的保大人还保小孩的医生对话戏和死前床戏。
好了终于死了我也看不下去了。
导演为了怕剧情还不够狗血,中间还夹杂着男主的三角恋,魏姐的三角恋,胖阿姨的三角恋,因为我看不下去了据说还有更多。
半星给杜爸爸,有他这本剧还有点爱,没了他这本剧就只剩下了狗血。
半星给杜大哥,从花开到演员诞生,我们都能看出他经历了这么大的创伤后仍旧这么努力的想呈现出好的作品证明自己不是以前那个奶油小方。
并不是说他演技有多好,至少精神值得点赞。
还有下次接点靠谱的戏吧!
看到第18集完,剧情仍旧没有任何上升,甚至过多三角恋显得狗血(三角恋在此不列举,看过的都清楚),以及不切实际。
郭家杀人老爸,还想娶人女儿,阿昌老妈还推责杜家,心美是脑残吗?
同在一个弄堂里,这种杀父的仇恨一点没有,这样的两个仇恨家庭现实里能联姻吗?
另外,心美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阿昌就是大人了,那么多年过去,阿昌一直等着心美吗?
而且阿昌是一直单身的,那年代的家人不催婚的吗?
和心生对比都感觉不是一个年代的(心生虽然没结婚,但别人至少有对象)。
整部剧好的方面虽然很多(如邻里关系的演绎,灏明、代旭、以及老演员们的演技都很赞),但是到目前为止盖不住狗血部分。
看到目前为止的感受,可能有些偏颇,之后剧情有深度了或者更狗血了再来加评。
吴谨言再次证实火与演技无关,可能颜值也无关
想讲述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最后却只呈现出了一群男男女女的爱情生活,时代剧拍成偶像剧,看得很失望。
不知道哪来这么多黑子,一部电视剧总要攻击演员,电视剧好坏我认为剧情更重要!
你能咋地 喜欢延禧攻略
评论里的如懿传脑残粉真nm够了,头像、id名称豆瓣动态暴露的还不够明显吗?就因为吴谨言在剧里演了个小角色都能追到这儿来黑了?好剧不愿欣赏就罢了,要撒泼也得找对的地方撒吧?都12月份了还不能释怀到处蹦跶,我真是惊了。
电视剧都大结局了,豆瓣还没给出评分?
瞎编的一天世界,两家两条人命还一个弄堂?三观雷死了。真上海的,早就叫小组长一家滚出弄堂。
整体的故事发展真的是超乎我的想象了。
大量上海演员演上海戏让人感觉亲切自然,节奏、画面、演技都在线。可是大段大段照搬好莱坞电影配乐真的好吗?再好听再合适,也分分钟出戏。投资不低吧,做点儿原创配乐对于这么大制作的年代戏来说,不算太夸张吧?
你们慢慢黑,我觉得还可以
整体来说质量不错的,故事讲得不错。最后两集有点掉价了。 ummm 杜家三渣居然都是好结局了。
女主这台词,这演技看得那叫一个尬,剧情也不够吸引人,跟隔壁大江大河差远了
编剧的锅,看的后面越来越觉得三观不正
周末陪爸爸窝在火桶里瘫在沙发上把这部剧看完了,挺不错的。
本来以为是部好剧,但是中后期人物崩的太厉害。果断弃之。而且演员选角有问题,演技尬。
能评负分吗
吴谨言的演技真的是让人无力吐槽!真是想不通这样的人能火,让那些有有真演技的演员作何感想
嘻嘻嘻,俞灏明的演技真的贼好啊!!嗯这种题材的电视剧真的好久没看了,哈哈哈,蛮好看的有年代感
很有上海的气息,不错推荐,可以了解上海的文化。
蛮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