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气盛

Youth,回春(港),青春,Il futuro,La giovinezza,In the Future,The Early Years

主演:迈克尔·凯恩,保罗·达诺,蕾切尔·薇兹,简·方达,哈威·凯特尔,内芙·加切夫,埃德·斯托帕德,马达丽娜·珍娜,马克·科兹莱克,亚历克斯·麦奎因,艾米莉亚·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法国,瑞士,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瑞士德语年份:2015

《年轻气盛》剧照

年轻气盛 剧照 NO.1年轻气盛 剧照 NO.2年轻气盛 剧照 NO.3年轻气盛 剧照 NO.4年轻气盛 剧照 NO.5年轻气盛 剧照 NO.6年轻气盛 剧照 NO.13年轻气盛 剧照 NO.14年轻气盛 剧照 NO.15年轻气盛 剧照 NO.16年轻气盛 剧照 NO.17年轻气盛 剧照 NO.18年轻气盛 剧照 NO.19年轻气盛 剧照 NO.20

《年轻气盛》剧情介绍

年轻气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老友米克和弗雷德结伴前往阿尔卑斯的度假旅馆,他们以爱和幽默的视角,探讨子女们满是麻烦的生活。米克是导演,正在积极创作自己看来最重要的一部电影,而早就没有了事业追求的指挥家、作曲家弗雷德却收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为菲利普的生日演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王来绑我呀少林武王幸福马上来窃天书之无头将军生死路特工争风我推成为了上司基隆外星邻居第一季搏击之王情怨2消逝的琥珀宫热烈蔓延黑鸦3枕边陌生人真爱无价何处寻真相致命主妇O记实录之抢匪杰西卡·琼斯第三季百慕迷踪大笑江湖乔子贵的山村阴谋纸之月爱情税血寡妇余生的第一天新手老卧底第一季鬼娃萨布丽娜

《年轻气盛》长篇影评

 1 ) 《年轻气盛》:被创造的意义和情感

塞缪尔·厄尔曼(Samuel Ullman)在那篇著名的短文《青春》里写道:“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1970年出生的保罗·索伦蒂诺(Paolo Sorrentino)算不上年长,但他的电影却总是充斥着老年人的生活。

从处女作《同名的人》到初露头角的《爱情的结果》,从口碑不佳的《为父寻仇》到令人赞叹的《绝灭之城》,我们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索伦蒂诺对年长者的关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一位痴迷老年人生活的中年导演。

总会有人将保罗·索伦蒂诺的《年轻气盛》与之前的《绝美之城》相提并论,更有甚者称两部电影实际上是姊妹篇。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做“Youth”,但索伦蒂诺真正想要呈现的却是年老。

年轻的身体触摸着苍老的肌肤,身着干净整洁的工作服的年轻护理员们乘着电梯上升,裹着着浴袍的老人们乘着电梯下降。

这样的反差和对比贯穿了整部电影。

《年轻气盛》中,退休的作曲家弗雷德和好友著名导演米克来到位于瑞士一处景色宜人的休养院,在这里,他们享受细致体贴的按摩、桑拿、温泉和前列腺检查,以及季末的可悲表演。

作为久负盛名音乐家,弗雷德拒绝了女王的邀请,拒绝了出版社为他出自传的要求,即使和作为自己助理与之朝夕相处女儿,似乎也有着不可言深的隔阂。

莱娜抱怨他冷漠——十年以来弗雷德都未曾去探望过自己在医院的妻子。

他整天无所事事,远离原本的生活。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一直不够热爱生活”,他“只是一个充满偏见的老人”。

但与此同时,他也会时不时掏出随身携带的糖纸摩擦出节拍,耐心地纠正酒店里素不相识的小男孩演奏自己的代表作。

而作为“杰出的女性导演”的米克则仍然自信满满地筹备着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同样年纪不轻的他不得不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一遍又一遍地检查身体。

但他仍然每天和自己的主创团队不停地讨论着电影的结局,他依然期待着与合作过十一部电影的女主角布兰达·摩尔继续合作。

他甚至将这部电影称为自己的“遗作”。

疗养院里的日子就这样平静地一天一天过去,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友每天都在吃力地的回忆自己的父母、童年、爱情以及整个人生。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明天能尿的出来”。

就像米克让年轻的主演们在望远镜里看到的那样,在年轻的时候,未来的一切看上都很近,而在年迈的时候,过去的一切看起来都很远。

而他们身边其他人也都不是一帆风顺。

莱娜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婚姻破碎的打击,而保罗·达诺(Paul Dano)扮演的好莱坞明星Jimmy Tree也一心想要突破演技好摆脱人们对他扮演的机器人“Mr.Q”的刻板印象。

索伦蒂诺甚至还大胆的映射了毒瘾缠身,暴饮暴食导致身体极度肥胖的马拉多纳,再加上赢得冠军的妖娆多姿的环球小姐,似乎能够腾空打坐的喇嘛,总是闷闷不乐的妓女……以及老态龙钟的病患和年轻整洁的护理人员,这样一群人朝夕相处在景色优美的疗养院里,组成了一幅奇特、绝美,虚实交错的“费里尼”式的众生相。

看来索伦蒂诺想呈现的并不是某一个问题或某一类遭遇,他关注的是人——以及作为人的危机。

让·米特(Jean Mitry)里曾说,“小说是叙述的故事,电影是故事的叙述。

”作为两种在结构上最相近的艺术形式,如果将一部电影电影比作一篇小说,那么淡出、溶解、划接、跳切等一切转场方式就是它的标点符号。

在《年轻气盛》中,索伦蒂诺虽然利用“可悲的节目表演”形成了章节和段落,但镜头与镜头在现实、梦境、幻想等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之间跳切,却令人沉醉和困惑。

摄影师路卡·毕格兹 (Luca Bigazzi)虽然并未提供太多开创先河的技法,但配合精心设计的中心对称的构图,以及层次丰富的景深,加上自始至终,无处不在的推轨镜头和慢镜头, 所有这些索伦蒂诺最为鲜明和最为擅长的方式 ,强化了场景中上升的张力,累积成为人物的厚度与其情感的深度。

这种为了提供“角色于不同的场景当中所摆出的表情与姿势"带来的心理效应瓦解了传统电影中常见的叙事方式。

在索伦蒂诺的电影中,线性叙事似乎从来都是不可能的,就像他游弋的摄影机从来不会老老实实地待在一个地方,毕竟戏剧性这一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传统和常规,情感和意义也并不是自然存在的,它是被创造出来的。

经常被媒体们拿来与费里尼相提并论的索伦蒂诺似乎响应了这位大师的话:“一位导演能够使用一位作家所使用的同样个人化的、完全私密的方式制作一部电影。

”也许正是因此再次坚持自己的风格,有不少评论者认为相较于《绝美之城》,索伦蒂诺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突破。

虽然电影中弗雷德指挥乐队的一幕是在向费里尼的《管弦乐队彩排》(1978)致敬,但他的电影相对于新现实主义实在过于华丽了,连费里尼本人最终都远离——或者说超越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一种人道的现实主义,通过特殊的技巧来展示人和物质世界间不断的交流和沟通,而索伦蒂诺的更像是后现代主义的拥趸。

索伦蒂诺称的上是新写实主义的信徒吗?

他的御用意大利男主角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在谈到两者的差别时说道:“费里尼是凭栏静观,而保罗则是下楼梯那样观察。

我想在语言方面,保罗参照了他的前辈”。

费里尼以“战后的激情来创作”,而索伦蒂诺“对一些错过的机会感兴趣。

”与此同时,《年轻气盛》再一次展示出了索伦蒂诺对音乐元素的痴迷和独特品味。

从始至终贯穿整部电影的"Simple Song"由美国作曲家David Lang创作 ,除此之外不乏以Ratatat、Godspeed You、Sun Kill Moon这样特立独行的另类乐队为代表的,从电子,英伦,民谣,爵士,后摇等等范围广阔的音乐。

索伦蒂诺电影中的音乐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用音乐来控制情绪的转换已经成为了他的另一个显著的符号。

弗雷德不解地对医生说:“我慢慢老了,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老的。

”同青春一样,衰老也不仅仅是年华的逝去,它同样也是一种心境。

那位最终缓缓腾空升起的喇嘛就如同《绝灭之城》中毫无预早的出现又被魔术师瞬间消失的长颈鹿,就像那只在《年轻的教宗》中的花园里闲庭信步的袋鼠,这样的荒诞或者超现实总是会成为索伦蒂诺电影中对生活的无法解释和不可理喻的注脚,他以一种华丽和浪漫的手段创造了这种情感。

无论是音乐家、导演、记者、黑帮分子、总理还是教宗,无论是人类,动物或是植物,我们其实都是这个世界上短暂存在的临时演员而已。

与其等待死亡,不如表达自己的欲望,面对生命的老去。

 2 ) 有所热爱 有所追求 无所畏惧

刚看了《年轻气盛》,非常喜欢。

影片由各个主要人物的潜藏的恐惧入题,最终探讨了年轻精神这个命题。

每个人,或通过言语,或通过行为,暴露出内心的恐惧。

指挥家恐惧失去,所以多年不去探望疗养院的妻子,仿佛逃避现实,她就能一直以最美的姿态活在心里。

导演恐惧自己过去的作品可有可无,所以一定要拍出一部情感智慧精神上的终极遗作。

演员和世界小姐,他们都是通过一个角色、一次选秀改变了人生。

一方面希望摆脱角色的烙印,另一方面又恐惧没了这个标签他们还剩下什么。

世界小姐最开始的素颜出场与演员的对话设计地非常巧妙。

指挥家的女儿恐惧失去爱情,执念于自己到底哪一点比不上老公新欢。

昔日球王恐惧失去健康,才会在左撇子小男孩得到指挥家的练琴指导有所进步时,冲上去说他也是左撇子,仿佛他的身体也能在指挥家的言语中得到救赎。

是恐惧也是执念。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然而若止于此,这部片子就不会叫

年轻的本质是什么?

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

最终几乎所有人的恐惧都因此得到某种程度的化解。

指挥家的女儿与老公分开之后反而感受到自由。

演员被小女孩的话治愈,决定以后只去演绎自己真正渴望的角色,纯粹的不现实的哪怕不道德的,因为那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导演永远不能像指挥家一样尘封音乐回归日常,所以他选择以生命的代价完成自己最后的作品,如他所说,“情感是我们的一切”。

至此,指挥家终于卸下冷漠的面具,在树林里哭了起来。

他最终还是去了威尼斯看望妻子,并接受了王后的邀请指挥演奏自己最为人乐道的作品《简单乐章》。

他也可以释怀由不是妻子的人来演唱了。

整部片子中的成年人中,按摩女算是年轻精神的外化。

她不善言语,通过肉体的触感了解别人,她还玩体感跳舞游戏。

而导演是Youth这个主题最极端的表达,也是他的死亡重新点燃了指挥家冰封的心。

如果说医生宣告了指挥家身体上的健康,那么对按摩女的会心一笑就是在心理上认可自己并不算老。

作为一个身体欲望随着衰老减弱,对美好肉体视若无睹的人,在这一刻才发现,自己实在无需恐惧,更不需要压抑自己只在树林里给大自然的音乐做指挥。

他可以再次回到舞台演奏《简单乐章》,尽管歌唱者是别人,独一无二的梅兰妮在心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

于是我们企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挽留,也许逃避,也许自我麻醉,也许怨天尤人。

这个时候,请记得自己年轻气盛时的样子,有所热爱、有所追求、无所畏惧,然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也许从来都不是问题。

 3 ) 每一种对自我的认知,也许只是心理上依旧的年轻气盛

我一直困惑这部以两个可爱的老头为主角的电影,为什么名字却叫《YOUTH》。

当看到第二遍,Mick眼睛湿润听着布兰妮不留情面的撕破脸和辱骂他的作品时候,Mick激烈的情绪——害怕和愤怒又何尝不是我们年轻人经常面对不理解和被无视时候的冲动。

不论什么年纪,我们都有相同的情感、相似的性格和一直未变的自我认知意识。

当所有的情感、性格和自我意识交织为一个个体的时候,这个个体对整个世界来说、对整个自然来说,不过是千万相似分子中的一部分,所以,当Mick被布兰达打击之后,不再关注自己的“遗作”而是说出“我们和动物、植物都一样”的话来。

因为我们是渺小的,我们的固执、我们的愤怒和歇斯底里的爱、任性或者郁郁不得志时的孤独,到最后看来都不过只是“草率”的“年轻气盛”。

影片中,有一个年轻的演员跟被称为伟大作曲家的巴林哲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他说他和很多一流的导演合作过,但是所有人都只记得他曾经演过一个叫做Mr.Q的角色,而那只是一个被200多磅铁片衣服包裹着,脸都看不见的机器人。

年轻人的演员说,我们之所以被人误解,是因为年轻的时候有那么一次“草率”。

巴林哲对年轻的演员说“草率,是无法拒绝的诱惑”“同时,草率也是一种曲解。

”当我们定义自身的时候,一个概念或者一种态度来诠释自己的全部性格和人生,这样的话,我们不论年纪多大,心理上都是年轻气盛。

看似稳重的主人公巴哲林,也因为自己对爱情的执着一再拒绝英国女王的邀约,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把自己看的太过重要,对自己的认知太过强调和关注,于是就有了一种孤独。

影片里的前半部分,被安排的生活和机械的节奏,互相之间甚至无法听取对方意见的“交流”都是一种孤独。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种各样的故事,可是到最后不过会沦为一个自然界中,什么都不能表达的雕塑。

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但是世界似乎都没有静下心来在听。

正如巴哲林对会悬浮的僧人说“嘿,你是骗不了我的,你根本漂不起来”;就如带着牙套的女孩儿,只有跳舞时从冷冰冰的屏幕中感知自己身体的温度;就如那两个相互深爱却不自知的青年男女或者年轻创作者们吵架时的自说自话。

对,这个世界,太专注自己,就会孤独。

不论年纪多大,“不因为恐惧而追求,而是因为渴望而追求”这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年轻气盛”。

所以,因为“年轻气盛”,Mick会选择在假期结束时,不再回归充满规律的生活,而是选择在固执坚持自己理想的状态下死去;所以,巴林哲又会放下一种各种情感牵绊,选择接受英国女王的邀约。

所以如果真的有一部电影《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即将死去的他会说些什么呢?

“不,他什么都没有说,而是她先开口了,她说'我不该把自己的宝贵时间浪费在你身上'”。

也许,他一直是她的渴望,我们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后悔,都会因为当时的“年轻气盛”,我们不会因为年纪增大而放弃拥有这种“年轻气盛”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都是“青春的”,不论是什么状态和人生境遇,你都时不时处于一种“年轻气盛”之中,所以,医生问巴哲林“你看到外面的世界是什么?

”巴哲林摇头说不知道,医生回答“青春”。

就如Mick直到死去的那一刻,都没有摆脱“年轻气盛”。

所以,我们该怎么做呢?

影片中一小女孩儿对年轻演员的话或许给出了答案,在一个布满各种强调时间流逝的钟表店里,一个小女孩走到年轻演员面前说“我记得你的一部电影”,年轻演员斜视微笑“你也喜欢Mr.Q?”,女孩摇头:“你在里面饰演了一个没见过自己儿子的父亲,他们在餐馆相遇时,儿子已经14岁了……”年轻的演员惊讶,女孩继续:“我特别喜欢里面的一段台词,儿子问,你为什么不能做个好的父亲,父亲回答,因为我当时没有准备好”女孩顿了下继续说“那时候,我明白,世界上没有人是准备好的,所以不用担心”。

年轻的演员眼睛湿润。

PS:我最喜欢的段落有:1.Mick和巴哲林去药店买药,Mick买了各种各样的药,而巴哲林什么都没有买引起了Mick的羡慕嫉妒,当Mick问“你什么都不需要?!

”时候,巴哲林随意拿起身旁的创口贴,Mick又问“你拿创口贴干嘛”,巴哲林无奈回答“跟你保持一致啊”,Mick回答“FUCK!

”2. 巴哲林和Mick在一大片草地上讨论着关于消逝的问题。

3.巴哲林和Mick在树林里偷看另外一对老夫妻做爱,表情惊讶又木讷。

老夫妻高潮时,布满皱纹的女人哭了出来,接了枯树木以及紧接着布满皱纹的女歌手在歌唱。

4。

巴哲林和Mick看环球小姐进入泳池和Mick见到自己的女神布兰妮的一刹那,那种孩子性的可爱。

5.巴哲林指挥自然界的牛群蜜蜂小鸟风声和树木花草成为一曲合唱的时候,我感动哭了。

太美了!

 4 ) “你看太多电影了,白痴,都忘了生活是什么样子”

这样的电影果然看一遍就妄下定论是根本不行的。

涵盖的内容太多了,然而画面太短所以很难发现,导演太心机了,这样的电影真是让人忍不住看完一遍又一遍。

「冷漠」“我们总是高估了情感”,这句话是凯恩老爷子冷漠的体现。

这里指的冷漠不仅仅是对人的,更是对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一次出现是蕾切尔薇姿对凯恩老爷子说的,后来凯恩老爷子跟米克说,我女儿说我冷漠,所以我什么也不做。

米克和凯恩两个老爷子,一个充满热情执着于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个退休悠闲自在但是很容易看出他依旧热爱音乐,指挥。

谁能不服老,大概凯恩是这样想的,于是他选择退休,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因为冷漠,所以我什么也不做。

所以凯恩才说我俩真正的区别是我不够热爱生活。

“告诉你吧,情感高于一切。

”米克说完这句话之后就这样轻轻走出阳台 ,后来医生说他十分健康,自己认为的前列腺毛病也完全没有——看来我 依旧年轻。

凯恩也放弃了冷漠,去看望了妻子,并且答应了女王特使,指挥《简单乐章》。

「简单乐章」在看第二遍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小男孩拉的蹩脚的简单乐章出现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凯恩老爷子听到时,都会停下动作然后侧头寻找。

后来凯恩对妻子说的那句话真是“他们更不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把对方视为一曲《简单乐章》”。

这个情节把年轻人跟父母之间的矛盾用三两句话就说的清清楚楚,年轻人总是不懂父母,却还说着自以为是的说辞。

「米克」米克这位导演,充满热情,还带着一个尽是年轻人的团队,一直在进行剧本的创作,为了完成他的遗作。

从头到尾都可以看出他对米兰达的执着,这位女演员在他的20部电影里就占了11部,他充满信心,信任她并且需要她,在米兰达拒绝了他之后,他还在安慰自己的团队,但是没有了合适的女演员,片子也拍不下去了,他没有办法完成自己的遗作,他对凯恩说“我告诉你,情感高于一切。

”他对米兰达的情感,他对电影的情感,对这部遗作的情感,都高于一切,这些情感占据了他的整个生命,他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Jimmy」Jimmy为了演新角色,一直在摸索,可以看得出来他对Mr.Q的厌恶,他一直希望可以演出一个很棒的角色来摆脱Mr.Q,然后有一个小女孩告诉他“世界上没有人是提前准备好的,所以不用担心。

”他释然。

这部电影最喜欢的几个场景,1.凯恩老爷子在草地上指挥着牛群;2.Jimmy剪头发那段,静静的夜里,有熟睡的僧人,躺在床上的蕾切尔薇姿,还有被黑暗遮住若隐若现的凯恩和他手上的糖果纸。

再加上温柔的男声,安静温和,美妙绝伦。

3.米克带着自己的团队到那片大草原。

“你看这两座山了吗,很近,这就是年轻的时候,那是未来;当你老了看到的会是这样,一切都那么遥远,那是过去”,潸然泪下。

这部电影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幽默的冷笑话,多次戛然而止的音乐,被音乐淹没的对白,婊子歌手,斯特拉文斯基,漂浮的人,把音乐与电影,家庭与梦想,年轻与衰老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生活诠释得明明白白,凯恩老爷子最后转过头来,泪流满面。

 5 ) 年轻气盛的人可能欣赏不来的《年轻气盛》

本文转自微xin公众号“发现四次元”,特此声明:这是一部非常特别、非常有味道又非常美的电影,适合周末一个人静静的欣赏,电影名字叫《年轻气盛》(Youth),但真正年轻气盛的人或许未必欣赏的来……毕竟一般年轻人很少会深入思考关于时间和衰老的问题,我很庆幸自己不是在跟电影主角一样老的时候才遇到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年迈的老头:Fred是一位已经退休的音乐家,而Mick则是一把年纪仍在工作的电影导演,电影讲述这对老友结伴去阿尔卑斯山脚的高档酒店度假,带着好奇与温柔的眼光观察着他们子女充满麻烦的生活,以及旅馆里其他人各式各样的人生,影片从已经有丰富阅历的老人视角出发,去探索有关青春与衰老、亲情与爱情、音乐与艺术、性与欲望、成功与死亡的答案。

电影里没有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导演甚至都无意于借助情节来表现人物关系,用结构来包装故事,而是用一种分散的,细碎的方式来展开叙事。

电影里出现的每一个角色都让人印象深刻:思想早熟的小女生、并不愚蠢的环球小姐、带着钢牙的按摩女、不时出现的红衣僧侣、肥硕且行动迟钝的退役球星、看似成功有名的演员、吃饭时从不说话的老情侣……即便只用了几个镜头去描述他们每一个人,也让人回味无穷,给予了影片多义性和深沉的哲学意味。

鉴于电影里出现了几处虽不情色却完全裸露的画面,在中国上映应该是不可能的了。

虽然它并不是什么动作大片,但如果你只是用小小的手机屏幕去看它则有点太浪费了,甚至可能会完全感受不到这个电影的美妙之处。

所以小元建议大家把这个电影的高清资源下载来以后,用电脑或电视机大屏幕去看,如果还能配上不错的音响效果就更好不过了,因为它独特的美,它的恬静和诗意,它美妙的音乐,都值得被你我的眼睛耳朵好好享受。

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影小元我是第一次看,总觉得影评写多了反而会把电影的逼格降低了,电影里的很多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台词,其实都非常有哲理,不同的人看完所感受到深浅也一定有所不同。

这里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导演——保罗·索伦蒂诺,《年轻气盛》已经是该导演第六部入围金棕榈的作品了,有人说这部电影跟他13年拍的另一部获奖电影《绝美之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唯美,优雅,又让人灵魂得到升华。

这部电影,值得你找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忘掉快节奏生活的疲惫,静下心来去好好品味。

欢迎各位四次元的粉丝们点赞哦

 6 ) 人都有老的时候

当女儿把父亲对自己的“亏欠”逐条陈列、毫无顾忌地一口气倒出来的时候,父亲沉默了,苍老的就像一张旧报纸。

这份沉默不止是对女儿“控诉”的默认,更是看透了过去的一切早已遥不可及,更无法弥补!

女儿歇斯底里的控诉也许并不是想改变什么,更多的一种宣泄,直到现在,她还是从心里渴望得到父亲的关怀!

/-What happened?-Daddy , I have to tell you something.It's …Personal. -Tell me, lena.-Julian is an ass.Because…I'm really good in bed.-I know.-What do you mean "you know"?-You're my daughter.And,in all modesty…I was a wonder between the sheets.It's true!/哈哈哈,舐犊情深,可见一斑!

-"YOU ARE MY DAUGHTER"-That's enough父亲的这段对话仿佛能让人看到过去抑或说是思考未来,小时候父亲没能及时给予的“caress, hug, kiss…”在面对“at my age”的父亲的时候,云淡风轻,也没什么不能释怀的。

更重要的是:有些情感,也许人只有老了才明白!

人都有老的时候.王晰人生注定毫无准备,也无法重来!

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它让我在年轻气盛的时候静下心去想想自己未来的样子…

 7 ) 有些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Mick ——《Youth》中的艺术家与现代艺术

20世纪的艺术家们已经老去。

保罗·索伦蒂诺2015年的电影作品《Youth》呈现了两位老年艺术家朋友:作曲家Fred和电影导演Mick的在假期疗养院的闲言碎语——艺术的与生活的。

Fred是一位当代新古典作曲家、指挥,与斯特拉文斯基交好,退休后不再出任指挥,而是“照常过日子”;Mick视电影为生命,还在一直进行拍摄,虽然被其好友影星布兰达斥责为最近三部电影“都是屎”。

两个好友间一个核心的讨论在于艺术创作中“情感”的位置。

Mick: Your music convey surprising non-word emotionsFred: Emotions could be over-rated too, Mick.“有时候我们就是太高估情感了”,作曲家Fred平静与冷漠的个人性格或许在某些方面映照了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态度。

在瑞士的雪山之间,透过弥散的雪粒射下的光线中,Fred在那有些不真实的木头瞭望台上坦言,“Ultimately, I never like life well enough.”但Fred绝不是划分了情感与理性的二元对立并站在理性的一边。

音乐作为非表征性艺术的纯粹性给予了他一个坚实的根基:“Music is the only thing I understand. Because you don’t need words or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it.”承认了音乐之音乐性作为根基,Fred可以区分日常生活与艺术创作,因为艺术的纯粹性使得它必然不能承担生活的全部——它甚至与生活是脱离的;对艺术的热情这也使得他对生活本身的喜爱并不强烈。

在routine和art之间,一条清晰的界限被划分。

但Mick并不承认这种纯粹的“艺术”,以及这种纯粹对于承担他生命意义的作用。

在他看来,生命与艺术,都基于同一个根基——情感。

“Not me. I don’t ‘ do routine’ … You know what I’m going to do, Fred? I’m going to start, um, another film. You said emotions were over-rated——that’s bullshit. Emotions is all we’ve got.”他激动的陈述,随后颤抖着走到阳台上,登上护栏,跳下去。

情感、激情、情绪……在20世纪的艺术中一度占据了核心的地位。

与之相关却有微妙对立的是“绝对音乐”在19世纪末的提出。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中驳斥了当时通行的将音乐作为“表现情感的艺术”的浪漫主义观点,而坚持音乐绝无自身之外的人和目的,包括表达情感;“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它没有其他指涉,而只是因为其本身便是自然设置入人之精神的“自然法则”。

疗养中的Fred在瑞士的山间石头上坐定,指挥牛群,不同音高的牛铃在他的指挥下组合成各种节奏与和声。

这种浪漫主义的场景设定背后便是这样的信念:音乐家并非仅仅在个人情感之中创作,通过共情唤起其他人的情感;他更像是在对被先天赋予给人的“自然法则”的发现中获得那种创作的狂喜。

有趣的是,在艺术的独立与自觉方面,“一切艺术都应该趋向音乐”的口号下,被汉斯立克所拒斥的“情感”又被现代艺术拉回核心位置。

音乐一方面是完全非表征性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最能表达一种原初的生命力与激情的。

尼采将酒神精神视作音乐的源泉,音乐是以一种完全无形的形式出现的,而它的非表征性是因为它是更加根本的生命意志的直接呈现。

如此,“自然法则”似乎又与原初的情感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

延续这种整体的情感观念,克罗齐便将美与心灵的形式直接对应于直觉,而“直觉只能来自于情感”:在心灵的原初性上,情感绝非在理性与知性之外,而是一种整一性的全体。

Mick认定“我们除了情感之外再无其他”,在审美上“人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丑陋”的直观,对于“一辈子只读过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枪手代写的自传”“忘恩负义的小人、白痴”但却具有极高直觉、对生活本身具有真正情感的女演员Brenda的推崇都展现出这样的态度。

Mick所承认的是一种对生命整体的直觉,而它就直接且仅仅表现于人的情感当中。

Fred与Mick在艺术观念上的分歧直接体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Mick的世界由情感构成。

拍摄电影是他把握、研究、呈现这些情感的唯一途径。

于是他必须拍摄,不停的拍摄,这本身就是他的生活的全部。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为何会选择电影作为他的艺术形式——纵使也有非叙事化的作品,它大体总还是要在情节中直接触碰并点燃那些情感,作为人对他的存在发出的最真挚的情感。

当他不再能够拍摄,当他的“事业”不再,他的生活也便无法进行下去。

这或许也呼应了罗斯科的自杀。

而Fred,令人惊奇的,当他发现了妻子的死亡后,却同意为女王指挥其为身为歌唱家的妻子创作的《简单乐章》——这是他之前坚决抵抗的:“只要我活着一天,她(Fred的妻子)就是这些曲子的唯一演唱者。

”而影片结尾,Fred却站立在皇家音乐厅,表情平静的指挥着这首曲子,尽管他的内心充满波澜。

面对所珍视者的丧失,两位艺术家的不同态度具有某种暧昧的象征意味:或许情感,以及以情感为核心的艺术创作,无法真正在艺术的历史中存续下去;而纯粹的艺术本身,无论艺术家与世界如何变化,都会在人类文明的巅峰闪耀。

——当然,这背后依然暗含着一个难以明示的问题:对于真正追求作为生命之整一性的情感者,或许艺术也并无必要作为一个外在对象存续——艺术家本身的生命与生活或许才是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

 8 ) 《年轻气盛》:一部有关衰老的电影

<图片1>第一眼看到海报上的香艳女郎的时候,我也误以为《年轻气盛》是一部类似西西里题材的故事,后来听到趣味相投的朋友的推荐,才匆匆跑去看。

看完后觉得真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电影的描述对象恰恰不是占据主屏幕的裸女,而是右下角两位老人。

<图片2>巴林杰是一位不热爱生活的指挥家,他面对皇室的邀请不为所动,生命里除了音乐一片荒芜。

他认为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音乐本身,拒绝将其赋予人类的情感,在他看来音乐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情感却一直被人夸大了。

他坦然接受自己衰老的事实,可也忍不住惦记初恋情人,想念妻子,怀念故去的同性恋人,也在梦中和年轻的世界小姐擦身而过。

<图片3>米克作为巴林杰多年的老友,是一名创造出许多经典形象的名导演。

与巴林杰截然相反,他浪漫而富有激情。

“我拍过20多部电影,但都可有可无,只有这一部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这是我情感上、智慧上、精神上的终极遗作。

”他豪气冲天地告诉自己的编剧们,期待着用一场完美的谢幕来证明自己。

而当他听到老朋友形容他的作品简直惨不忍睹、糟透了、垃圾得很的时候,他的想象破灭了。

当草坪上自己塑造过的一个个银幕形象一齐重现,又齐刷刷消失之后,深感无力的他以纵身一跃完成了自己的遗作。

<图片4>男演员来这个度假酒店是为了揣摩希特勒这一角色,他急于突破自己经典的银屏形象——机器人,却总是被影迷们不合时宜地称颂这一形象。

他自以为世界小姐胸大无脑,然而却被指出自己的挫败感;他一直想不通怎样演绎希特勒,却被小女孩告知世界上没有人是提前准备好的,所以不必担心。

当男演员已不再年轻时,他的关注点在于突破,而非角色本身;而在他剃掉头发,沉浸在这一角色中,不再苦苦揣摩时,他却突然明白了怎样去演绎。

<图片5>马拉多纳已经退役,体态发福,步履蹒跚,呼吸沉重,他看着窗外的小孩踢球,被人问到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道“在想未来”。

<图片6>按摩女技师沉默不言,却擅长用触摸来感受,用跳舞来表达,“我没什么可说的”她这样解释道。

……这是一部无法被归纳的电影,比起电影,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部纪录片,因为真实,因为散碎,所以无法归纳,无法概括出一个鲜明的主题。

有媒体批评这部电影感染力不够,我也这样认为,但我并不觉得这是它的缺点,冷静克制隐忍真实,虽然不能使人热泪盈眶,但却无比熨帖。

而如果硬要说我一点的感受的话,那就是直面衰老。

纵然曾经沧海难为水,纵然拥有过再失去更加残酷,而这并不能构成不去正视的借口。

直面并没有那么可怕,死命抓住不放而带来的执念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

<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

<图片12><图片13>电影大多数场景取自阿尔卑斯山脚下,风景瑰丽,构图也堪称典范。

最后,不能免俗的表白配乐,我私心最喜欢的三段音乐,一是Florence and the Machine的You've got the love,电影刚一开始就听到简直惊喜;一是作曲家David Lang的Simple Song,有两个版本我最爱,指挥在草坪上时的自然之声,以及女高音曹秀美的演唱版本;还有一首是喇嘛升天时的后摇滚,加拿大后摇乐团Godspeed的创作的Storm: Levez Vos Skinny Fists Comme Antenna to Heaven,非常应景,非常适合升天,即使不能升天,也特别适合熬夜。

 9 ) 别忘了我们还年轻气盛

当处于低谷的时候,没有勇气颠覆平常的生活,于是便一直沉沦在泥沼之中。

看心灵慰藉的书,看古偶耽美小说刷剧,一天一天地浪费时间,eat pray love,拯救生活的三部曲,始终不见半点踪迹。

甚至开始怀疑,是孩子造成的困顿,因为太累了,没有力气好好生活,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把时间都用来放松自己,常常怀念没有孩子一个人轻松自在的生活。

但,我知道不是,困顿是自己提不起勇气,是害怕自己孤立无援。

然后呢,没有任何改变,可笑自己没有勇气做出什么改变,就连鞭策自己运动都提不起力气。

没有勇气,没有爱,没有快乐,镜子前的面孔,充满了怨恨、疲惫,逃避自己到连有女主的剧都不想再看。

却没有人问过,你是不是抑郁了。

等意识到自己爬不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产后抑郁,持续的时间会这么长。

回顾独自带孩子的这一年,似处于幽暗的岁月,并不是境地多凄凉悲怆,而是丧失了勇气,才觉得幽暗,没有勇气动身的自己,没有勇气改变的自己,没有勇气前行踟蹰不前的自己,幽暗的底色不来自生活,而来自丧失了勇气和自信的内心。

唯有旅行途中的美景,可以慰我寂寥,看着天地间还有这样的景色,抑郁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免感叹,还是活着好。

今天没有勇气改变,明天也没有勇气改变,那再等一等,后天吧,后天还活着,后天还想到自己年轻气盛的那一刻,再提起勇气爱自己多一点,好好生活吧。

 10 ) 年轻时欠下的债

年轻时欠下的债看着一个个平静的镜头,随着一个个迟暮的老人井然有序的步伐,随着安详的人们一动不动泡在水里,大家的心便随着裸着的中年妇女一起在水面漂浮,一种发自心内的安定随之而起,一种忘掉一切的安详感也从心底而来。

影片的人物们都是社会的佼佼者,不,不能说是佼佼者,而是世界的艺术家,球星、影星、指挥家、编剧、导演、攀岩者,每个人都饱受过生活的洗礼,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无数非凡的故事,而他们本身又是一群对生活极其敏感的人,一个与世隔绝的瑞士度假酒店把这群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不同的目的他们来到此处,看起来一方面所有人都安定和祥,一方面又都心事重重,不管怎样,他们都开始了一段被他人介入同时也介入他人生活。

电影的缓慢的节奏,平铺直叙的手法,反而给人一种很隐忍的冲动,就好像你能预料到一样,每一次爆发,妇人的耳光,希特勒的拍桌子,僧人的漂浮等等,平静的瞬间仅有的几次爆发,都被处理得如此自然,大家似乎都在等待这一刻,他来得比预想中稍微慢了一拍,但你知道他会来,正如大家在等弗雷德出场指挥时的感觉一样。

用身体感受世界牙套按摩女在片中出现多次,要么在按摩,要么在跳舞,随着音乐的节拍,跳的舞也越来越妖娆,而一切的解在于她在片中的最后一句:I don’t have much to say.(我没什么话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不说话,不会说话,不喜欢说话成了一个人的罪过,成了一个人的弱点。

的确,不说话的人大多对这个世界要求很少,他们索取的欲望甚至常常都不足以让他们开口,所以也就不必麻烦。

而牙套妹,就是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不说话之人,她感知世界的方式十分简单,用触觉感受他人,用舞蹈感知自我。

片中有好几个镜头顺着她细腻的手在弗莱德老迈的身体上一下,又一下的揉下去,我不知你感受到了什么,但我真是太享受这几个镜头了,那种润滑倒心底去的放松,那种放空一切的安详,我的心仿佛都在被温柔抚摸一般,这种感觉好似小时候不小心撞到东西后,弄疼了自己之后,母亲的温柔抚摸,只不过这一次,年长者变成了被抚摸人,年轻人却成了抚摸者,治愈的不是肉体,而是心灵。

所以人们到底为什么害怕触摸呢?

戴眼镜的妓女关于戴眼镜的妓女,片中没有提供太多可以分析的空间。

第一次出现,是与妈妈一起来,最后一次出现在与米克之后的早晨,亲吻了妈妈之后独自离开,我推测是妈妈得了某种病需要在这个酒店疗养,但因为没钱所以她做上了妓女,米克应该后来给了她一笔不小数目的钱,这笔钱足够把妈妈留在这个地方疗养,自己便又启程奔赴他方。

这个妓女给我的感觉是她应该涉世未深,所以各种表现都十分羞涩,特别在最后与米克一起散步那一段,她始终低着头,一个以出卖自己身体为生的人在一个男人搂了她的腰之后居然羞涩得手都不知该往哪放。

如果让我大胆猜测一下,这个女生从小就被家庭所牵绊,不得已干上了这一行,虽然床上很有经验,从未有过情感经历,所以当米克花一大笔钱索求的不是她的身体,而仅仅是她的陪伴的时候,她被吓到了,说不定,她恋爱了。

沉默不言的夫妇这对夫妇一共有4个镜头,前两个镜头两人沉默不语,低头吃饭,从动作和穿着来看,都是出身贵族,而第三个镜头妇人突然站起来给了丈夫一个耳光,照例,谁都没说话,丈夫挨完耳光后继续喝着汤,好像这巴掌是他应得的,并且早就预料到迟早会挨的一样,这明显是犯错之人的举动,并且犯什么错大家心知肚明,因为自己社会地位或是尊贵出身所带来的骄傲(pride)而不能把情感大方释放出来,不能像平常人那样撕逼,所以只用沉默来表达愤怒。

而总算到了第四幕,两个最不应该的人,在最不应该的年纪,在最不应该的地方打起了野战。。。

解放?

移情?

释怀?

这些都不在妇人响彻整个树林的叫唤声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

演希特勒的金发小哥这小哥是来为新的角色(希特勒)做准备的,在酒店他基本只做一件事,就是观察,所以影片中有大量他的特写,他唯一的苦恼就是世人只记住他演过Mr Q,一个使他成名但又令他无比痛恨的角色,当世界小姐问他是否为出演过这个角色而感到高兴时,他哑口无言,一方面这是他所有成就的根基所在,一方面这又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这种矛盾的态度显然无法用简单的情绪来诉说。

当他以一身希特勒行头出场的时候,当他拍下桌子的那一掌,当他对着小女孩敬纳粹礼的时候,他想通了,他要演绎desire,而不是毫无意义的horror,他以前没有想通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准备好,没准备好怎么演希特勒,没准备好是不是要演。

但在小女孩所讲,反正永远都不会准备好,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

于是他要回归自己,追随内心,跟他看的诺瓦利斯诗句一样。

I’m always going home.I’m always going to my father’s house.”弗雷德所爱的人弗雷德一生大概爱过三个人,一个是吉尔达布莱克,未曾得到过的初恋,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他的妻子,不用多说,the only one who can sing Simple song.另一个只是推测,正是影片中名字出现多次的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影片中出现过他的线索是据女儿描述他曾请他来家里作客,仰慕他的才华,据好莱坞演员说:you hang out with SV for a while.这里的hang out是一个很模糊的说法,可以翻译成鬼混。

再者,最后在去看他妻子之前,他首先就去看了一下斯特拉文斯基与他妻子的墓地,说明交情应该非常不简单,我想他应该是真的爱这个作曲家的,并且他女儿也说他曾经向一个男人表白,这个男的想必肯定不会是其他人。

而这个人教会他的,是不要做一个智者,因为智者品味太差, 所以弗雷德说他最终没有成为一个智者,而是与那位导演米克一样,成为了情绪的人,只不过他认为情绪是被夸大了的,不真实的。

在那位导演死前说下“emotion is all we’ve got.”后,弗雷德,这个从来不说情话,从不浪漫的人,总算踏上了威尼斯,向自己的妻子,同时也向斯特拉文斯基告白。

米克死后,弗雷德坐在木桩上,不远处一个人跳伞下来,说“ I don’t think this was where I was supposed to land(这不是我应该着陆的地方)“,本来正要哭泣的弗雷德突然强扭出一道微笑,这种微笑只有过来人看年轻人犯蠢时才看得到。

傻瓜,你怎么知道你会落在哪。

我在想未来很明显,这个角色演的就是马拉多纳,早已走过人生辉煌的他如今靠年轻时的成就依然闻名于世,与年轻时强壮矫健来比,已过暮年的马拉多纳早已变成步履蹒跚,走几步甚至需要呼吸机的大胖子,属于他的时代早已过去,等待他的,只有病痛与衰老的折磨,空虚与人入中年的困惑在他脸上一览无遗。

这个毫无未来可言的昔日球星,当看到年轻人在球场上飒爽的英姿而被问到在想什么时,他毅然回答到:“在想未来。

”那么对他而言,未来是什么?

不,他不在想未来,或者说不在想他的未来,他的未来比望远镜里的景色更近,更加可以预料,没什么好想的,他在想的是他的过去,或者说,别人的未来。

陪我走完最后一程对于美国导演米克来说,到底什么是一切?

他的电影?

Brenda?

还是他的初恋吉尔达布莱克?

编了一辈子故事的米克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想起了自己的故事,想起了那个儿童时期与初恋一起牵手走过公园,这段不能对老友直接诉说对回忆,被他以当我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刻来描述,学自行车的隐喻实在不能更妙,学自行车的好处在于,只要你学会了,便一辈子都忘不了,甚至哪怕你都忘了你会骑,只要一坐上去,那熟悉的平衡感就会从身体里重新激发出来。

对于米克来说,吉尔达布莱克开启了他人生的窗,可能也是唯一的窗,他所有的情感都从这里而来,他拍的50多位女性角色灵感也都从这里而来,哪怕他已经到了甚至记不住吉尔达布莱克这个人的年纪,他的情感, 他的情绪,他的爱还是能瞬间激发出来。

他记不住任何之前的童年时光,因为他的人生那一刻才刚刚开始。

于是,在死前,他不想留什么遗言,正如世界上大部分的生命一样,而是想重温那个儿时开启他人生的时刻,也是他一生最美的时刻,与心爱的女孩再走一段路。

所以当他与那位戴眼镜的妓女走在空灵的长廊时,他看起来像当年一样的紧张,但这一次,他比当年更进了一步,他不仅牵了女孩的手,他也搂了女孩的腰,对他来说,或许这就是圆满。

年轻时欠下的债影片的人物大多是步入老年的长者,但却取名Youth,着实耐人寻味。

年轻时向这个世界索取太多的人,到了老年要将这笔债连本带利还给这个世界,以空虚的方式,以孤独的方式,年轻时得到的越多,老了便越是要饱受这种滋味,或许变老并不是一个逐渐显现的过程,而是有一天,你坐在窗台上,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

正如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说的,他能清楚地感觉到时光的流逝。

“我曾经接受过一个剧本,读完之后退给导演,告诉他:这个角色太小了。

后来导演又把剧本寄给我说,我不是让你演那个恋人,我是让你演那个父亲。

”好多曾经轻而易举的事在那天以后再也做不了,所有的人生追求已经远远度过了巅峰,再继续追求将注定无功而返,那么唯一还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在这场衰老的战役中,如何体面的、留有尊严的举起白旗,退出战场,把曾经的辉煌尽可能保留,靠着无数段年轻的回忆,继续苟延残喘的活在这个世上。

人类社会始终是并且还会持续是一个带有偏见的社会,世界小姐就是应该胸大无脑,好莱坞演员就是应该放荡不羁,天才就是应该有人格缺陷,人就是飘不起来。

这就跟设定人物性格一样,而人远远比他的性格,比他的职业,比他的职业要复杂得多,片面而武断的总结一个人体现的只是根深蒂固的嫉妒,是,再怎么优秀的人也是人,也有弱点,但是别傻了,首先,那绝不会都是你想的那样,其次,这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以前一直有个习惯,就是给某事情找个主题,看电影尤其如此,但看完这部电影,我不仅找不到主题,反而觉得找主题这种事情太傻了,这部影片涵盖的主题实在太多太多,友情,亲情,爱情,婚姻,理想,衰老,含蓄而深沉的爱,疯狂而诱人的性,那么你人生的主题是什么?

还记得登山者的话么,他有一次登山,在山顶居然发现了一个床头柜!

我的天,这难道不是惊喜么!

山顶怎么会有床头柜?!

于是你肯定想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打开一看,卧槽!

空的!

一下子惊喜又没了,它就是这样,它给你一点意外,当你因为这点意外的出现而去期待更大的惊喜时,却发现什么都没有。

这不是人生,而是生活。

《年轻气盛》短评

看了3天勉强看完。人类无法逃避衰老和死亡。那些伟大的灵魂,知道自己被束缚在必然死亡的躯体中,该是多么绝望和不甘啊!

5分钟前
  • 小医僧日记
  • 较差

我是个俗人,就是冲着海报来的,结果看的是阉割版。

10分钟前
  • 如果我是编剧
  • 较差

濑户和内海老了之后。而且发财了。

15分钟前
  • 林摸鱼
  • 力荐

别登月碰瓷费里尼了 摄影很美 金句频出 幽默的小段子 都掩盖不住内容的空洞和说教 看的全程就是无语疗养院 旅游局宣传片?看前面 大自然指挥动物那段还以为全片会很灵最后的指挥段落也太难看了 以为是点睛之笔 给我来个这只有我一人觉得一股老白男的味儿吗@资料馆@北影节

16分钟前
  • 蝉鸣喧嚣的夏天
  • 较差

我就是没get到这两小时到底在说个什么玩意儿

17分钟前
  • 养家糊口中年人
  • 较差

1.我们都在走向衰老,记忆在消逝、情感在封闭、恐惧在滋长,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2.镜头里的画面是如此的灿烂优美,看起来青春艳丽,是啊!每个人的生命从曾经生机蓬勃过。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真踏马无聊

20分钟前
  • 风的1000年
  • 较差

圣马可广场、片名出现一群人去更衣洗浴、草坪上、希特勒出场。Magical, MAGICAL moments。但是。讲故事可以什么也没发生(其实发生了不少),但要有一个loose story arc,这片子感觉从头到尾一会惆怅一会搞笑,欲前又止的;而且线太多太乱:光是两老头也好,或者老头子一号和他身边人也好,别一起上啊

25分钟前
  • Salzig
  • 推荐

你一直朝衰老走,爱只是年轻。

28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B-】主题其实相当简单,用如此拐弯抹角的方式表达实在太形式。个人认为这类片子基本还是需要创作者从个人经历中体验总结,一位中年导演对垂暮之年的心理状态推测并不不扎实,不过几场关键的戏还是挺感染人。

32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一点儿不可爱

37分钟前
  • 冷酷母蟑螂
  • 较差

我看到的是老人慵懒,无聊,死气沉沉的情绪

38分钟前
  • 花生酱
  • 还行

有很多诗意的镜头,很高端的片子,只是我的境界尚未达到。还是不能太早接触戛纳这种冷冰冰的电影

41分钟前
  • GEM GEM
  • 较差

资料馆。 为什么索伦蒂诺那么年轻却能拍这么老的灵魂。因《绝美之城》在先,这部显得逊色,没认出简方达,迈克尔凯恩老了真帅。

44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比《绝美之成》更容易消化,但仅此而已.....

4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无感,不喜欢这类温吞琐碎苍白空洞的文艺片。一位正当壮年的70后导演,无病呻吟地拍了一部反映老年人精神生活、感叹青春不再世事无常的电影,居然还能在豆瓣一帮80后、90后之中产生各种莫须有的共鸣、受到各种追捧,也真是醉了。2星半

50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纵你曾叱咤风云,老也无奈伤神。纵我先憧憬万千,终要默默无闻。

53分钟前
  • 天才+英雄
  • 推荐

原来就这么个隔靴搔痒啊

55分钟前
  • 灰狼
  • 很差

风格诙谐,关于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启示。从两位老年人的视角探讨年轻时的梦想与现实、自由与责任、成长与衰老。

57分钟前
  • 生意.
  • 还行

这个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里面登山运动员说我在K2珠峰顶看到一个床头柜打开抽屉里面是空的

59分钟前
  • kacy0202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