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axinlove.com/2009/03/import-export/《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惨白,没有一丝温暖by @xinl.ve 090327是幸运还是悲哀,已经把自己裹起来,避免进入电影之中。
若是稍微温暖的的结局,无论有没有陷入之中的我,为电影中的人物(也为自己),心情可能会好受一些。
惴惴不安中看完《Import Export[寂寞边界]》,先小心翼翼地庆幸自己,游离于电影之外是对的,因为导演Ulrich Seidl[尤里西·塞德尔]在整个电影的惨白气氛中,不给一丝温暖。
不给镜头里的人物,也不给观看电影的人。
对那些想从本片或者本片人物中寻找振奋的理由的人而言,恐惧更加低落的情绪,不去放任感情随着情节发展,暂先靠裹紧自己的身体保温,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做法。
无论是《Chop Shop》、《Under the Same Moon》,还是《La Graine Et Le Mulet[谷子和鲻鱼]》,当世界变得萧条的时候,草民真和蝼蚁并无二样。
平头老百姓中,幸运的人暂时拥有一份可以温饱的工作,不幸的人或许真只能象本片里的Olga和Pauli一样,从一地迁徙到另外一地,继续茫然的开始与结束。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用社会优胜劣汰和道德的眼光来评判电影中的人物,卖弄身体和谎话连篇都已经可以把他们盯在耻辱的十字架上。
高尚的人,凭借稳定的工作,不菲的薪酬和良好的衣食住行,从上往下地去打量他们,具有无限的道德和身份的优越感,如同人看待正在在河水中挣扎的蚂蚁,看它们少部分爬上漂在水面的树叶继续等待未知,而其它的都被河水吞没。
恻隐或同情,坚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没有在他们的字典里储存。
参评2007年5月戛纳电影节的影片,导演也并不会预料到电影展现萧条景象,会这样应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景。
正是这个与《Stuck[车祸惊魂]》一样的“未曾预料”,表明即使正常的年份,也会有人要靠出卖身体,来弥补无法全额发放的工资。
现在形势更差之后,是否会有更多的“交易”发生,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祥和温暖的世界—-坐上电脑前悠闲上网,灌水,或者XX网上东家田里拿个黄瓜,西家地里摸个青椒,社会的底层在和谐之后是看不到的。
表面上看起来,人世还不至于到饿殍遍野,易子相食的地步,但萧条和寒冷其实已经吞噬了Olga、Pauli和其它不幸人的世界。
渴求一份正常的工作,等于全部的需要。
(在无法独善其身更无法兼济天下的时候,无谓的牢骚和感概如此之多,拿着道德的杀威棒不过是掩饰自己的色厉内荏罢了)一贯把焦点对准“特殊人群”的导演,时时刻刻不忘提醒世界,有一群人是以某一种方式在生存。
白茫茫的冰雪罩住颓败的楼房,女人贩卖身体,男人坑蒙拐骗,在乌克兰和奥利地之间的迁徙没能和飞鸟的越冬一样获得温暖,没有希望的寒冷落在清扫女工的制服和大拇指朝上的拳头,轻轻感叹于两人依然坚守的底线。
稍微提醒下,本片不宜镜头很多(海报示意),请不要在公共场合观看。
Import.Export.2007.SUBBED.DVDRip.XviD-AEN
其实,我不该看这片子。
因为读到一本小说,里面飘忽唯美的文字,提到这片子,一时兴起,竟让自己闯进了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季,到现在都觉得冷得直哆嗦,冷得透心凉。
我心中美丽的奥地利,我印象中穿着皮草,风情万种的乌克兰女人,都被这部恶魔般的影片撕成了翩翩飘落的雪花,落地融化成水,蒸发了。
尤里西.赛德尔是人还是魔,他是不是拿起镜头,就会掉进疯狂的、分裂的、精神世界。
我真是不懂,好端端的片子,藏着那么深奥的生命哲学,为嘛要亦真亦幻地扭动躯体,用如此折磨人的耐性去嘲弄变质的欲望与本能。
片子已冷到了冰点,不再需要毫无掩饰的风骚与下流了,真的遗憾于尤里西的决策与判断,如果他能处理得唯美另类,那该是怎样的升华与高度啊。
我对电影的制作一窍不通,但我愿厚着脸皮评述,这片子砍掉三十分钟,没疤没痕,整形后肯定是美女,还是感喟人生愁苦依然动人生活的良家妇女,而不是糊一脸低廉化妆品骚首弄姿的站街女。
即使这般抱怨,还要承认我所感知到的,有关电影尤里西呈现给观众的部分精彩。
两条不曾交织的平行线,一条从富裕的奥地利到贫穷的乌克兰,一条从乌克兰漂到奥地利。
都为谋生、寻求出入而选择奔走异乡,一样的淘金梦,相似而又不同的艰辛,结果却要面对年老后都会归西的同一条路。
从乌克兰女人奥尔拉辞去养不活自己的护士工作,尝试做视频裸女,到把女儿丢个母亲,只身一人前往奥地利寻希望,就能看到影片关注的对象了。
是普通的老百姓,是生活在严寒的国度里,保障不了温饱的普通家庭。
从奥地利出发的父子俩到了乌克兰可以装大款,花钱买醉。
实际上,儿子保罗是欠下一屁股债的无业游民。
有点小流氓的感觉,但就像他说的,他其实在思考着一些严肃的问题,而不像他的父亲,满脑子都是找女人玩乐。
所以从这条线出发,展现的依然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
只是各自悲惨的命运,都可找到可归咎责任的借口。
比如她生活在无望的国度,比如他与他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大干一场的机遇与地点。
等等当然接下来要讲具体的故事,就是现实加现实了。
看怎么卖力打工又遭人白眼儿,看怎么打开创业的路最后沦落街头。
奥尔拉以为自己真能嫁个半死不活的心脏病老人埃里克,从而安身于奥地利?
而保罗真的以为离开了处处绊脚的生养地就能峰回路转?
不是他们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啊。
那些等待死亡的老人们,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编排。
为什么生命总是在最无助的时候爆发最震慑人心的威力。
片子里是一片绝望的叹息,就像保罗与奥尔拉的人生。
片子里还有一片未知的带有希翼的啜泣声,像千千万万出生的懵懂婴孩,也像千千万万含恨而终老人。
在电影中有那么一段是一场滑稽而深刻的处世哲学课演示,面试教官正在教授有关成功应征就职的技巧。
保罗坐在前排,三心二意。
面试教官说,面试工作的至理名言就是四个字母“F、O、A、D”意思就是“Flattery(拍马屁) Obsequiousness(拍马屁、谄媚)And(和)Deference(服从)”,看来这个地球真是平等,某些东西当真属于全人类。
如果想要保有自己可以做主的思想,那么就只能一辈子都住在冰雪覆盖的寒冷城堡里了。
进出口?
有什么不同?
又有什么意义,一辈子只留下寒冷无痕的雪印。
一部纪录现实题材的纪录片,吸引观众的就是让观众看到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他周围环境的变化,与其他人和事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外界环境改变下他内心的变化,和由这内心变化引起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这种对真实的捕捉,不论是以戏剧的方式,以纪录片的方式,还是以电影的方式似乎有着对观众永恒的吸引力。
《进出口》有意避开了剧作家眼中的戏剧性,而对事实产生的戏剧性,这种最本源的戏剧性进行了探索。
这表面上降低了电影的观赏性,没有做到3分钟一个小高潮,5分钟一个大高潮。
但实际上,影片是通过追求真实本身的力量并对戏剧性本身抱以更加严肃而非哗众取宠的态度而赢得赞美的。
老年痴呆症 咱们这也不少了。
小时候在农村就听说“返童”这个词汇。
返童就是老了之后人的行为 意识行为能力下降到儿童水准了。
日常门诊对此也有所耳闻。
这些老人是什么生活状态??
多数情况是被关在家里 行为被限制。
想想也很可怜的。
虽然不缺吃喝 不缺暖被但操劳一辈子了 60岁 70岁小脑萎缩了 脑干萎缩了却被孩子们当孩子养了。
昔日威严的家长仿 佛被拔牙的老虎只能悉数 听凭晚辈使唤。
有配偶有老伴的还算幸福的--毕竟是由同龄人 昔日配偶看护。
那些失去配偶的就可怜多了--只能是被限制在狭小空间门内 如同宠物狗一样被圈养。。
跟西方人不同 长期以来中国人还不时兴社会养老---认为只有孤寡绝户才被寄养在社会养老机构。
好在时代也在变迁。
生活条件医疗保健的改善社会老龄化--- 老人只能越来越多。
眼下养老院也俨然成为朝阳产业。
及时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也不是什么稀罕事。
再过20 年 30年 我们老了 将是更加平常的事情。
与《狗日子》相比,本片在影像风格上处于过渡阶段,少了《狗日子》里大量的手持摄影,增加了更多的固定镜头和对称美学,颜色的饱和度也更高。
除此之外,暴力,情色,疯癫,病态,压抑,阴暗,这些典型的塞德尔元素样样俱全,一个不少。
影片开始于单亲妈妈,女护士奥尔加在医院里接生婴儿的段落,一个新的生命诞生,而影片的两个主角奥尔加和保罗同样在泥泞浑浊的生活中试图寻找新生。
奥尔加由于医院给的薪水太低而离开了医院另谋高就。
她找到了一份色情直播的工作,在一个个弥漫着淫荡气息的房间里,穿着性感内衣或赤身裸体的女人们面对着电脑搔首弄姿,自慰呻吟,听从客户的指挥做出各种让男人高潮的动作。
而奥尔加在自己的第一次直播中面对精虫上脑的客户强势的指挥,她显得紧张和迟钝,完全败了客户的兴致,她最后也放了这份工作。
整个色情表演的过程导演尤里西.塞德尔始终将镜头一动不动的对准奥尔加,就像一出色情舞蹈,被镜头忠实的记录下来。
关于性,情色以及暴力的不加修饰,如纪录片般赤裸展示是塞德尔的拿手好戏,在之前的《狗日子》中已经呈现得足够疯狂。
一股子既色情又禁欲主义的诡异气质。
随后她从乌克兰辗转至奥地利,试图在新的国家开始新的人生。
她在一户富人家寻得了一份保姆工作,但富人家的孩子把手机的遗失归结到奥尔加头上,这让奥尔加和富人家有了一定的误会。
与此同时孩子们又喜欢和奥尔加相处,他们在奥尔加房间里嬉闹,一起在雪地里打雪仗,这样开心融洽亲密的关系却让孩子的母亲颇感不适和嫉妒,最终强硬的毫无理由的将奥尔加辞退。
接着奥尔加成为了医院里的清洁工,整日面对着病房里一排排衰老,将死之人。
塞德尔镜头下的医院病房里满是“返老还童”的老人,他们生活不能自理,穿着尿布,浑身散发着臭气。
镜头依旧如纪录片般忠实的还原了垂暮者的生命状态。
奥尔加耐心友好地倾听着这些垂暮之人的话语和回忆,却遭到了女护士的反感和斥责,一个清洁工不应与病人有过多交流和接触,这是护士的工作。
一股子身份,职业歧视的味道。
其中一个垂暮的老人表示愿意娶奥尔加为妻,他并不是贪图奥尔加的美色,而只是想帮助这个善良的异国女人取得奥地利的国籍能在此永久居住生活。
随后奥尔加带着这个老人在员工休息间里跳起了双人舞,奥尔加让这个将死的老人体验了一次重返青春的旅程。
这同样是对老人善良的奖励。
在始终压抑,冷峻,灰暗的故事中,奥尔加与老人的互动是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也是塞德尔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温情时刻。
只是没过多久老人便去世了,奥尔加在停尸房里看着老人的尸体哭泣,墙上是耶稣十字,如此残酷的人生,上帝于心何忍。
在最后的医院联欢会上,男护士邀请了奥尔加跳了一支舞,嫉妒,吃醋的女护士却对奥尔加大打出手,两人纠缠厮打半天,生活中的恶意总是突如其来,但人性之恶每时每刻都在平静之下涌动。
塞德尔特别热衷于表现恶的激流在遇见裂缝时喷薄而出的状态。
在《狗日子》里,丈夫当着朋友面羞辱妻子,随后朋友拿枪逼着妻子羞辱丈夫的暴力癫狂场面便是最好的体现。
而本片中除了女护士与奥尔加的厮打之外,另一边平行进行的保罗的故事在最后同样上演了一出勾魂摄魄的黑暗戏码。
保罗在奥地利的生活同样处于社会底层切看不见光亮。
他的女朋友因为他养狗而跟他分手,他因为欠债而在地下停车场遭到了债主们的羞辱,他们扒光了保罗的衣服,将他双手绑紧,围着他跳舞,将酒泼在他的身上。
即使这样,保罗以后高昂着头颅,显示着自己的尊严。
他在地铁站里搭讪陌生人试图骗钱,却只得到了一盒香烟。
他面对债主的再次要挟只能撒腿就跑。
他和继父从奥地利辗转至乌克兰,继父的性开放和保罗的性保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面对继父对陌生女人的搭讪,保罗很反感,却被继父斥责他过于保守。
在继父的教唆下,保罗来到吉普赛人聚集的平民窟,面对脏乱昏暗的房间里一个个廉价的妓女,以及皮条客们的讨价还价,保罗最后撒腿就跑。
在酒店里,他独自在霓虹灯下跟随着音乐起舞,与奥尔加和老人的舞蹈一样孤独。
他在房间里看着继父调教妓女,看着妓女将屁股对着他们,看着妓女慢慢脱衣,看着妓女给继父口交,听着继父口中的污言秽语和自我炫耀,他无法像继父那样放浪形骸,他年轻,强壮,保守,迷茫。
这一段两男一女共处一室的戏码不禁让人想到了《狗日子》中丈夫,丈夫朋友,妻子三人共处一室的段落。
同样的色情,裸露,暴力,疯癫,病态等等元素一个不少。
塞德尔总会在影片接近尾声之际来一场毁天灭地的视觉盛宴和精神污染,这也让一直压抑的状态得到了彻底的爆发。
这在之后的《天堂.爱》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保罗与奥尔加并没有寻找到所谓生活的出口,他们依旧在生活中挣扎,依旧艰难的保持着自己的底线,仅此而已。
最后医院里再次发出了臭味,不知哪一个老人死掉了,出生的婴儿与死去的老人,夹在他们之间的是操蛋的人生。
下了好久,偶然间在硬盘的角落里发现了它,竟然射手上还有中文字幕,赶紧下了字幕来看。
但是字幕与我的版本不匹配,还是我自己用vobsub分割的。
我猜测,这是一部奥地利电影。
欧洲真是复杂啊,真正的欧洲电影,看来都是像这样,混杂了各种语言。
德语、俄语、乌克兰语、斯洛伐克语、英语,很乱。
一男,一女,两个人的故事都没有交集,只是他们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外国的钱好赚,都来到异地他乡来赚钱。
最主要的是,影片充满了寂寞,大量的固定镜头,旁观者的视角,冷冰冰的。
和影片的另一个中文译名《寂寞边界》很贴切。
影像风格和侯孝贤很像。
欧洲人很开放,表演也很大胆,我怀疑是不是直接找的真实的人演出自己呢?
里面有很多露点镜头。
乌克兰的金发美女真多,比美国的强多了,但是感觉跟北欧的相比,颜色更浅一点,有点发白了。
电影至少涉及三个国家,奥地利,斯洛伐克,乌克兰。
可以看出来,乌克兰很穷,一切都很破旧。
但是斯洛伐克好像更穷,更破,治安好像也不好,可以跟中国的6070年代的时候拼一拼了。
奥地利很好,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能领略异国风情的电影,多看看也好。
2010-08-17Import.Export.2007.PROPER.BDRip.XviD-AEN
这是一部不怎么被人关注的奥地利影片,影片的名字就叫《进出口》(或被译作《寂寞边际》),导演是更小众的尤里西·塞德尔。
他的摄影视觉很乖张,影片的开始和结束是这样的:一个陌生男人在冰天雪地中多次发动一辆两人坐三轮摩托车,一下,两下,三下…来到奥地利谋生的原乌克兰女护士奥尔加在养老院的太平间里静静地看着那个想要和她结婚的死者。
画面一转, 奥尔加在餐桌上与同事们不知所谓的哄然大笑,她前途未知,找不着工作搭不着便车的乌克兰年轻小伙保罗则继续一个人凄凉的走在边境路上,他生死未卜。
老人院的过道里,煞白的白炽灯灯光刺目,死亡的气息笼罩着整个屏幕,刺鼻而来,导演选择就这样终结这部电影,观众也心情纠结的收回了自己窥探的眼晴。
整部片子强调做多的除了人人都摆脱不了的寂寞,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辛辛苦苦。
无论是从乌克兰来的奥尔加还是到乌克兰去的保罗,都是在生存的边缘游走,辛辛苦苦地做着每一件事情。
奥尔加为了赡养母亲和幼小的子女先后做过女护士,网络调情女,家庭清洁员,养老院清洁工,而保罗则当过保安,帮助继父出口游戏机。
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遇见过各种不堪与槛尬的事情, 奥尔加要重新学习用陌生的语言说: “把你的阴茎放在手里!”她拒绝用自己身体不熟悉的姿势取悦客户,而保罗在帮助继父的过程中,被逼债,找继父要钱却又不得不站在一旁观看继父用钱让19岁的妓女学狗爬学狗叫,不但评头论足,还被怂恿玩3P游戏。
无非是为了活下去,无非是想活得更好一点,但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人却在冷酷的环境不断抛弃尊严。
这就是现实。
我想起一篇文章的结尾:人生就是这样,好一点,坏一点,再好一点,再坏一点,在好好坏坏之中,人变得坚起来。
影评:乌克兰那个国家在现代社会遭受了这么大的耻辱,沦为了欧洲子宫的美称。
大多数有些姿色的女人都去沦落为去做妓女,因为她们只有这样才能糊口,只有这样他的父亲兄弟姐妹才有吃的,他们的孩子才能够吃饱饭。
而且说实话,能够选择这个行业的人还多多少都有点资本,不是每一个女性都选能选择的,选择不了的那只能被面临饿死的境地。
影片记录了整个乌兰社会的动荡。
任何国家的动荡,最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男人们去坑蒙拐骗去杀戮,为了能得到一口粮食,什么都可以去做。
而女人们呢,选项却少了很多。
没字幕没翻译语种,有对话原音,再加像旁白一样的对话,一点也听不懂,像在看哑剧女主和自己几个月的孩子和母亲生活,在妇产科护理婴儿,生活拮据。
去做色情直播。
之后去奥地利,在富人家做保姆,不被主人理解(冒雪拿着行李,真不怕冷,不穿裤子😂)。
朋友介绍后去护理老人,圣诞节跳舞也能被嫉妒的老护理追着扭打……男主受训做保安,在车库被一群流氓作弄,被催债。
总是被欺负,和继父在酒吧找小姐逗乐,也让他感到无趣,找工作不顺利,自己独自离开。
两人的历程都是为生活所迫奔波,却总被环境打击让人受不了听不懂语言,还没字幕
奥地利影片《进出口》(2007),又名《寂寞边界》,从这个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关于“寂寞”的影片。
“寂寞”作为该影片的最突出的特点始终贯穿这部141分钟的影片,为了突出“寂寞”的特点,整部影片基本上运用长镜头,没有配乐,更像是一部社会纪录片。
这样“寂寞”的风格这对许多观众来说,是很难看下去的,就连我这样经常观看小众电影的观者,在中途,也打起了瞌睡,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等精神恢复过来之后才接着往下看。
看完全片之后,我至少有这样六点感受。
一是影片不仅仅是“寂寞”,还特别的“冷”。
从影片一开始,室外取景基本上全是冰天雪地的场景,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一种“冷”的感觉,整个影片冷冰冰的,随时都感到是在零度之下。
这种“冷寞”显然是对当今奥地种和乌克兰社会的一种隐喻。
二是影片中乌克兰的小城市中到处都是破旧的房屋,公共汽车也是破旧不堪,这与我国许多内地小城市的场景十分相似。
如果把影片中的人换成是亚洲人,我想很多观众很可能会误认为这是一部中国拍的影片。
三是影片采用了两条完全不相交的主线,一条是学护士的乌克兰的单亲妈妈奥尔加因贫困,将幼小的孩子留给母亲,只身前往奥地利打工,先后从事保姆、亲洁工等底层工作,但受到奥地利人的排斥。
另一条是奥地利的一名保安保罗,因贫困而欠债累累成为了无业游民,不得不跟限继父前往乌克兰。
在乌克兰的宾馆里,继父挥金如土,与妓女调戏,但就是不肯出钱为保罗解决债务问题。
为此保罗选择了离开,在这个陌生的国度里流浪。
这个乌克兰版的打工妹故事、奥地利版的无业游民的故事与我国众多来从农村来到深圳打工妹和地方小城市中的无业游民极其相似。
看来贫穷给社会底层人群所造成的困境,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里要补充一点,奥地利属于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就业机制很健全,像影片中保罗这样的无业游民只能是极个别的异类。
四是影片拍摄于2007年,正好进入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时期,而这几年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经济危机再次降临整个世界,各国许许多多的普通打工族又再次面临失业,无业游民又再次成倍增长,他们不得不再次重复着影片中的经历。
五是影片后半部中关于老年人福利院的场景,无论是男是女,全都老得来只能躺在床上,身穿纸尿裤,大小便都无法,全靠福利院的护士进行护理。
导演拍摄这一段显然是针对奥地利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借此比喻奥地利这个国家也进入了老龄化,是一个行将就木,即将走向死亡的国家。
至于导演的这个观点,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对于我来说,像奥地利这样的发达国家,有民主体制的保障,“即将走向死亡”就有些言过其实了。
六是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初,乌克兰成为国内大众关注的焦点,其中不少人谈到乌克兰盛产美女,许多乌克兰美女在国外从事色行业,或在国外给别人当情人,赚取外汇,养活家人。
从这部影片中来看,至少部分证明了上述观点。
影片中女主角奥尔加的确长得很美,无论是身材、像貌、气质都是一流的。
但在乌克兰,奥尔加失业后,只能从事色情行业,当起一个不合格的色情女郎,最终被淘汰后不得不远走奥地利从事保姆、清洁工等社会底层的职业。
影片中的另外几个女性配角虽不如女主角美丽,但也是长得很漂亮的。
残酷冰冷压抑
很残酷,压抑,冰冷,拍摄手法很好,很闷
···没看懂,大致是生活多么痛苦吧,一男一女两条线,始终也没有交叉,快进着看完了,其实基本上也没看啥,没办法,欣赏不了···
总是把东欧放大,太多!
冰冷的场景的冷漠的人情,更显得为数不多的温馨场景难能可贵。生活的本质就是舔着伤口走向终点, 电影波澜不惊地告诉了我
被海报吸引,被内容打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冷涩阴郁的叙事了,但女主的奉献精神让我铁了心地要把电影看完。可惜,对女主生活的描述戛然而止,让人痛恨导演为何不能给女主一个唯美点的结局。老人院中一边是为了生而忙碌,一边是为了死做准备,这种现实主义冲突根本无法调和,都是最没价值的社会末端形态……男主那边,有生活的热血但是往往被过去所捆绑,一个混混终究也只能徘徊在社会末端,他曾给观众希望,但是最终毫无希望。男女主对向而行,以为能有交集,但却是不重合的平行射线,连擦肩而过的机会都没有。二十世纪初的乌克兰,残破到如此,仿佛只有妓女才是乌克兰的形象大使……为了生存,有的出去了,有的进来了,但能改变什么?非常妙的构思!……另外唏嘘一下,有些女演员为了发展做足牺牲,而这位女主如此奉献后,就在影视圈消失了吗?
很久以前就看过得一部片子,嘎然而止的电影结尾至今记忆犹新,
那个美女 不错
我觉得我快要告别戛纳了……
一直到最后,本以为的男女主会产生交集的剧情还是没有发生。导演就是用两个互相之间完全没有联系的男女主的经历告诉我们,乌克兰这个国家的状况是如何糟糕。片名恰好对应了两人的经历:一个离开这个国家去讨生活,一个来到这个国家讨生活。影片拍得比较直接,很多大胆的裸露镜头和大段的长镜头看着像是纪录片。看完最大的感慨,一是乌克兰女性从事色情行业真的好普遍,或者说大环境这样让她们没有更好的办法只有选择这一行来维持生存,二就是人老了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镜头里的老人显得格外的脆弱无助又委屈可怜。
冷。两线终不交汇,回看剪辑点,气自己的灵感被抢先。
冰冷而坚硬,压抑又窒息,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脑子里关联性的想到《永远的莉莉娅》和《奇异小子》。
是怎么做到戛纳提名的 … 不仅拍的差,立意也很一般…
现在数码不用胶片了,也不能这样啊。
很。不。错。
闷
工作难找,给死狗头标本刷牙。医院清洁工小姐跟穿着纸尿裤的老年患者跳舞。“开心点,忘了吧,有些事情不能改变”临死的老妇女跟布娃娃睡在一起,如同婴儿一样。
奥地利与乌克兰之间因地缘政治和历史而产生的权力关系人尽皆知,因此塞德尔这种事先规定好结构然后往里填内容的创作方法就没能研究出什么花花来。他一直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奴隶制,但如此广大的主题需要有具体的人物作为基准,而本片里两位主角都是苍白如符号般的人物,是导演扔进实验室的小白鼠。塞德尔标榜的纪实性和现实主义最终让他的每一寸画面都显得虚假,镜头里无论是那些令人作呕的丑陋行径还是尚存一丝温情的人性展现都饱蘸着导演的恶趣味,也不知道电影究竟是揭露了新时代金钱造就的不平等呢,还是塞德尔自己故作深沉的伪善。
好无聊。。。
看完没明白这个年轻男人是干嘛的,看了简介才知道他是“进口”。“出口”的单亲妈妈好可怜,唉,单亲妈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