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讽刺无处不在女主一度沉沦不愿意配合内部调查。
丈夫要求她fight, “Yes,the system is rigged but you have to fight, you have make your case...” 于是她振作起来开始应对。
然而内部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没政治倾向的结论也并不影响女主被解雇和其他相关人员被劝退。
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得出女主没有政治倾向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什么都不是。
借主演们的台词,影片直接嘲讽其他电视台报道他们的新闻,而不自己去挖掘新闻。
同时借由线人的妻子的台词,也讽刺了女主为电视台的压力下为了保全自己,没有信守承诺,保护自己的线人。
而关于报道故事的真相,女主最后的呈现慷慨激昂,她相信她的故事是真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她需要去证实这个故事,每一条消息来源,和每一个线索。
the burdens of prove is on her. 而她没有做到。
内部调查的人问她,你认为有没有可能性仅仅只是可能性,一些privileged 的年轻人进是因为自己优秀而进去了国民警卫队呢?
女主沉吟半晌,说, no sir, I don’t think so.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大家,DO U THINK SO?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真相,truth!
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
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
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
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
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
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我们渴求真相,但真相往往被层层迷雾掩盖。
真相是什么?
谁去寻找真相?
为了谁寻找真相?
探寻真相的征途,远比想象中荆棘丛生。
记者们面对黑暗势力的围追堵截,摔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
他们如此奋不顾身,所求的究竟是什么?
这样沉重的付出,真的值得吗?
长此以往最终会将我们的社会推向怎样的境地?
又是谁的权益会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害?
影片中,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女主,气场强大且锋芒毕露。
她将调查记者所独有的犀利睿智演绎得入木三分,她的表演自然流畅,让观众仿若被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完全沉浸在她所塑造的角色情绪中,随其悲喜,感其哀乐。
在团队追寻真相的艰难历程中,导演并未采用直白展现幕后黑手赤裸裸的交易和阴谋,或是真刀真枪血腥冲突的常规手法。
而是凭借主角们的台词和情绪变化,侧面烘托出重重阻碍,感受记者们面临的对手是一座难以撼动的巍峨高山。
他们就像渺小的蚍蜉,却怀揣着撼动大树的勇气,这样的勇气与担当,值得我们致以最真挚的感激和敬意,也值得社会给予最周全的保护。
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真相,更是我们了解世界、判断是非的基石,是我们得以生活在一个相对真实、公正世界里的希望之光。
作为电影来讲,大魔头演的很好,最后的结尾老头的诘问也颇有意味。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这毕竟是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前面那么多评论,不知有几个会去真正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为什么Mary从此就告别了电视新闻?
真的是所谓的阴谋论?
还是另有隐情。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事件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结论那一页我特意放上来,重点也都标注出来了。
全本,230多页。
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
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
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
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
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
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
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武汉李文亮医生在惋惜声中去了另一个世界,他孤独地面对了真相最初的样子,却挡不住汹涌而来的疫情。
这件事情是令人愤怒的,内心的焦虑和无力感时不时敲击我们刚刚平静的心情。
当苛责很快被遗忘,当勇敢越来越珍贵,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谁在面对真相?
他们为什么面对?
在强权与现实面前,如何面对?
我不想卖关子,我想提前告诉你,这部电影里的新闻工作者失败了,因为他们这次要报道的是关于总统小布什在连任选举中的服兵役丑闻。
▼
玛丽·梅普斯是新闻制片人,负责找报道题材。
这位善于谈判的新闻制作人严谨、善辨、机敏、勇敢,她反对强权,致力于新闻的真相。
一开始,她为了说服海毕先生接受采访,她在他办公室外面织起了毛衣。
她织毛衣这个行为用来缓解自己女权主义的形象,制造一个话题与对方深入探讨。
▼
她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获得2次艾美奖。
为了保护线人而蹲过监狱,她的事业核心始终围绕一个主题:揭露那些滥用权力的人。
因为她小时候每次一提问,就会被她的酒鬼父亲打得半死,可是她从来不认输,她相信她终究有一天能还击。
▼
她的搭档丹·拉瑟,他曾是报道肯尼迪枪击案的第一人,33岁就成了白宫通讯记者,是美国历史上主持夜间新闻最多的人。
▼
他们一起报道了很多轰动世人的真实事件,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案,把多名美国大兵和军官送上了军事法庭。
▼
人人都需要真相,可新闻是不赚钱的,曾经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要么另谋出路,要么生活拮据。
▼
在玛丽·梅普斯的推动下,她们成了了“小布什兵役作弊案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
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重要证人为了利益或是自保,不愿意说出当年的真相。
▼
经过艰苦地收集、求证、审核,电视台却把他们的档期换了又换,因为看新闻的人少了,电视台也要生存。
▼
新闻播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没有人去质疑总统,或者是不敢去质疑。
他们不关心真相,他们拿资料的字体来质疑新闻的真实性。
这样可以显得自己比较高明,不需要花费成本,还能引起关注获得参与感。
▼
工作组翻查了所有德克萨斯空军国民警卫队的全部档案,找到了字体和上标的使用证据。
▼
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这时证人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开始推翻前期的证词,网民把“愚弄美国国民”的罪行扣在玛丽头上。
他们对玛丽的卓越贡献选择性失忆,有些是利益驱使、有些是人云亦云、有些就是想找空子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你比较看不起哪一种?
▼
丹准备道歉,退出晚间新闻60分钟,他想用这种方式保护玛丽。
▼
玛丽的酒鬼父亲一辈子都没见过她向他低头,他开始在媒体上大肆宣扬玛丽的政治主张,把玛丽推向风口浪尖。
这一次,玛丽终于向父亲认输了。
▼
没有谁不食人间烟火,玛丽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一样要养家养孩子。
她的律师劝她妥协。
▼
她一个人面对几十人所谓的独立调查组,前两场她都按捺住了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屈服。
▼
为了减少变数,调查组把第三次质询推迟到总统大选之后,小布什如愿连任了。
此时,即使玛丽反抗,也无济于事。
刚强倔强的玛丽在记事本上写上了他们经常说的三个字母,FEA,律师问她是什么意思。
▼
在质询的最后十分钟,玛丽完成了漂亮的一记自卫回击。
她逻辑严密、锋芒毕露地使调查组的主审官面如菜色。
▼
这一次回击让她赢得了职业尊严,却丢了工作。
▼
好啦,就到这里。
那些勇于说出真相的人,原本可以不这么做的,因为他们做别的事情,一样会优秀。
但是他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路,因为他们相信可以修补伤害、抚慰心灵,、不管我们能不能做到这样,至少可以对他们多一分了解和尊重。
《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真相》| 敬敢说真话的人
整整大半年,凯特女王《卡罗尔》的强势表现导致这部《真相》鲜有人问津,虽说女王+罗伯特雷德福的演员阵容给演技上了双保险,然而一部电影并不是只要主演够强悍就ok,跟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同题材电影《聚焦》相比,合理性、紧凑性和节奏感还是差了一些。
《聚焦》并没有绝对的主角,是一部群像电影,影片朴实低调不炫技,但是那种暗涌的力量还是让人随时想为新闻事业献身。
而《真相》凯特是绝对主角,塑造的Mary正是本片改编原著的作者,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Mary的观点是否客观?
因为本片一直在表达它(她)的“客观”,整个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在我看来CBS简直狗咬狗一嘴毛。
节奏方面,前二十分钟有点浮,而后渐入佳境。
演技方面,前二十分钟也是浮,除了凯特其他人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而后巡视组对质戏的慌张、坚强、隐忍、爆发演技好到爆炸,跟丹的几次情绪变化,如父女般的情感流露极为自然,凯特的嘴角和发丝都是戏。
两片导演都身兼编剧、导演二职,聚焦为原创剧本,真相为改编剧本且导演首执导筒,高下可见。
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可是这仅仅是个关于失败者理应遭唾弃的故事么,至少片中的保守派调查组希望如此。
Mary如同笼中困兽一般承受着挑战布什家族的代价——被质疑是否是民主党阵营的喉舌,被质疑新闻从业者的基本素质,甚至被拷问道德……小布什在越战期间究竟有无逃过兵役,与CBS是否负责任地报道两者之间是separate issues——为了制造大新闻而无视职业规范的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这个故事中的“胜利者”们同样也应该尊重这个事实。
然而谁让事出大选最关键的节骨眼上,你做了有利于对方阵营的错事,为了自保我就要在政治上毁灭你,这就是两党制选举的残酷逻辑。
片中Mary对Dan的情感很复杂,他是上司、战友,甚至还是父亲。
新闻业的职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来自她不幸的童年,在这片天地里她可以和自己完全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自由自在地question anything,新闻从业人员的天职也不过如此。
公众信任你,是因为相信你可以筑起一座抵御政治力量的堡垒,一片捍卫YanLunZY的阵地。
若要细思这个故事中Mary犯错的根源,也许就在于她过于把自己对质疑一切的强烈欲望投入到工作中,还混入了同Dan的感情。
但即使你犯错,也应该让你的受众来惩罚你,而不是政治拷问。
为失败者提供舞台,让观众看到失败者往往是好人;个人的失败往往也是大环境的失败;失败者有权保留最后一片领地来存放尊严,这正是悲剧这一表现形式的目的。
很欣慰地看到影片并没有把Dan和Mary以及他们的团队视为英雄,而是悲剧式的退场。
在Mary挽回自己和Dan的战斗中,来自保守派的压力不仅仅让他们看不到希望,甚至让公众忘记了继续去追问小布什那充满疑点的服役记录,对真相的探究最后淹没在对细枝末节的考据中。
这种不允许任何质疑的无形压迫感,化为Mary的同事Mike在CBS总部绝望的呐喊:QUESTION ANYTHING, that's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在今天这个大报纷纷停刊而转向朋友圈网文新媒体的年代里,这句话更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墓志铭。
你是因为什么进入新闻行业?好奇心。那你呢?你。剧情高潮的点不多,除了最后一段关于政治立场的阐述外,这短短的10几秒的对话,印象最为深刻!
好看
《真相》:(6.0)真实新闻题材改编,不去追寻真相,只是像个怨妇一样抱怨,水平和同期的聚焦相比高下立判。这种没定论或者你就没理的内容最好别碰,怎么也是输。几个演员发挥还好。
这种传记片没什么看头。
新闻的真相就是,你不能有任何一丝丝的漏洞,不然那会成为整条船淹没的第一道裂痕。新闻调查片很难拍的让人2个小时都注意力极度集中,但往往这类影片信息量又多的惊人。凯特的演技公认毋庸置疑,但仍会觉得蓝色茉莉才是她那么多年的最佳表演。
到底什么真相?人们往往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真相。
差强人意,剧本客观性不强。比起聚焦的群戏和夜行者更像制作精良的美剧。凯特的演技自从尝了《蓝色茉莉》的甜头之后已经沦为靠气场or攻气?撑了,学院老头喜欢的做派,一种戏剧腔调感,远不及《丑闻笔记》《疾走天堂》《小鱼》...等早期的“沉的下气”的表演气质了。
只用提问来进行抨击的人,根本没有底气说自己是在揭露真相。——致汤兰兰案的那些“记者” 另一个角度说,如果只有新闻媒体那些记者们在追求真相,真正应该守护真相的那群人在做什么呢?警察、检察官、法官、政府,他们面对疑问做了什么呢?
每个新闻题材的电影都绕不开对真相负责这一议题吧。
从后半段看出,电影聚焦在新闻从业者,但前半段重心,是挖掘线索,力证材料为真的过程。前后侧重的偏离,让故事最后试图展现新闻人的精神勇气的力度消减了。PS.个人猜测,真假至今也未有结果,否则影片会有彻底的反击。
难看!
有点儿长,中间偏后可以稍微剪短。女神演的太好了。
真实案例,新闻的价值。
很怪异的片子
引起争议,然后人身攻击,搅浑事态最后没人关心事情本身,感觉已经成为某种常态。
看过居然忘了!挺有意思的一个事件
是不是出了事以后大喊 我没错 错的是这个黑暗的体制的 就是自由派?
很好的幽暗曲折的题材结果煽特别莫名其妙的情给毁了
凯特台词功力扎实优秀,让人震惊。故事不好把握,史料有限,离现在太近。拍得不及聚焦冷静克制,显得太情绪化,甚至有些主观。但个人却非常中意,事件本身有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因而显得更让人沉思。新闻工作者区分主观与客观地那条金线到底在哪里?
1.今年女王三部电影都感观一般,憾;2.本来挺好一个故事,不知为何拍得这么不打人;3.德雷福果然劳模,化妆(假发)很用心啊(女王的眼影也一直不错);4.特意为此又看了一次spot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