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娃依然行事冲动,脾气急躁,但也在变得稳重。
因为不专心看路盯着看戴总广告牌而撞了别人之后,嘴比脑子快,引发司机和乘客一众不满,但是,艾娃及时认怂收手,乖乖认错。
误会女友的戒指是求婚戒指之后,也及时为自己的鲁莽道歉。
这要是以前,遇到这种事必然是破罐子破摔,把事情推向更尴尬的,无法挽回的境地!
但是啊,被戴总熏陶过的艾娃,她长大啦,她再也不是那个只会用尴尬创死别人的艾娃啦!
她学会了适可而止,终结尴尬。
所以电梯偶遇的时候,艾娃忍不住看戴总的脸,看她的衣服,看她的头发丝儿……又不得不移开目光,不愿表露出留恋的时候。
此时的戴总,眼里只有欣慰!!
这个只会破罐子破摔的女孩,被自己推出去之后,她长大啦!
虽然她指责戴总的用心良苦伤害了自己的感情,但戴总也没有解释任何,只是默默撇撇嘴,只要结果是好的,戴总情愿承受她的指责,啧啧…… 在戴总角度,把她推出去真的非常有必要,因为前夫是因为跟不上戴总脚步开始怨恨戴总,妹妹也是,女儿也是,某种程度上戴总在乎的所有人都是因为太过围绕戴总,但戴总没办法像他们一样,把对对方的感情也视为自己的全世界,所以才让他们产生怨恨,所以才有隔阂所以她一定要让艾娃独自成长,让她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角度去面对世界,外界也不会把艾娃看成戴总的附属,这样她跟艾娃才不会变成她跟前夫,妹妹,女儿一样,有无法跨越的隔阂,而这样的艾娃也会真的更理解戴总 再说一下艾娃的成长,比如在给新人意见时候,引用了戴总的话,但修饰了戴总的尖刻,又进行了友好的延伸,这里看得出戴总对艾娃影响真的很大,但也看得出艾娃稳重很多,成熟很多 除了对世界,对路人的态度的改变,艾娃之前太专注于反男凝而走向另一个,对自己身体无所谓的,破罐破摔的极端穿着风格,也好了很多,现在的她依然拒绝男凝,有些中性,但很得体,虽然不像戴总一样有明显的自己金光闪闪的风格,但艾娃也有更认真对待自己而且,艾娃此前涉嫌滥交,但是现在已经开始健身了,简直巨大进步,点个大赞而戴总也完全关注到艾娃同学的改变,也乐于接受她好的一面,艾娃可以强势证明裙子真的难看,甚至可以拿过戴总钱包擅自抽出戴总的钱去打赏,戴总都没有毒舌吐槽(那可是别人气味太重靠近她都让别人在大门外等着的戴总啊,平时她的东西别人碰都不敢碰的戴总啊!
)上场前只用一个字回复了昨天没回复戴总的问题,戴总竟然就拿着汤姆的蛋糕,主动要给艾娃送过去。
即使扑了个空,接下来节目需要她意见的时候,戴总简直史无前例地用一种征求她同意的态度询问她可不可以征求她的意见!!
(这一刻给艾娃得意的呦) 只是因为艾娃之前表示过对戴总态度的不满,戴总也竟然知错能改!!
啧啧…… 就是说戴总其实一点也不冷血,她只是需要一些更健康的感情,而不是过度依赖的,互相索取的,充满负面情绪的感情,她需要一些跟她一样有活力,积极的人类的,健康的,互相支持,且互相理解的感情 总的来说就是,再见面的两个人,是更平等的两个人,艾娃变成合作者,朋友(或者还有更多可能),而不是雇员,或者学生所以才让戴总无视一屋子被自己无情吐槽过的人,当着他们的面对根本没在现场的艾娃大加赞赏!
当然艾娃也翘班过来帮戴总想节目的段子,还鸽了女朋友一起的度假帮戴总可能上的节目……当然还有旁若无人的发短信;电梯偶遇之后追到房间,互相拉扯;合作起来依然一拍即合之类之类的就是说太甜了,本来想多看几集再写的,但是真的忍不住!!
第三季的内容似乎可有可无我的理解是编剧们确实没有东西可以写了扑面而来的是大奉打更人那种层出不穷的笑点吐槽堆砌的短视频合集。
因为后面女演员的爆发,很不合理与妹妹的和解太突兀和过度加入冲突其次对于第一季我非常非常看好的艾娃和她的前女友之间的未来,编剧就甩给了我分手的结局?第一季里面执行和水警的分手理由是你的重心不是全部在我这样的剧本套路之前在紧急呼救里就看了一遍,分手原因也是因为你的生活重心全都是我,但是我们一定会分。
我有点搞不懂现在美剧的剧本,动不动就分手然后不断学习的套路我已经看麻木剧情里艾娃吐槽女星女儿的笑话不好笑因为是抄来的,很有讽刺意味其次女星女儿这个演员在第二季的表现非常差,这一季演技又突然在线了,推荐大家去观摩她的演戏套路,非常聪明的感觉,很有自己的个人特色。
这一季可以说是吐槽起来绰绰有余,进步明显。
然后,同质化不是说不好,而是不能太猛了,显得这个汉堡里牛排我上个月吃过了,今天点了个新汉堡然后里面的牛排还是之前的做法。
韩国:典型(鱿鱼游戏)韩国的剧也看了很多,主要凸显残酷人性,还企图让人共情。
但是这样的剧要求主角的鲜活,但是大多数是崩溃后的发疯,只能说还行,多多少少有点爽感。
里面也有很多同质化角色,比如一直厌恶的奶奶这个形象,但是正常观众视角里是很乐于助人的奶奶形象,这与主角作恶后的愧疚遥相呼应。
以他人的善凸显自己的恶,从而救赎自己,同样套路不知看了多少遍。
日本:(弥留之国的爱丽丝)日本的剧非常注重细节的刻画,因为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多以通过寄语感情的物件来表达,最近的游戏悬疑就有很多,里面的人物也是同质化的重灾区,主角一类人圣母到几乎偏执,过度的追求自己的原则以至于到病态,就跟过度主张正义的蝙蝠侠一样的英雄主义欧美:就不多说了,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奏,就是各种离谱的乱伦关系和各种无语的突发事件不想做太多学术型的分析,就先说到这里吧
Daborah and Ava最初,片子就交代了Daborah的热闹与寂寞,与此同时她还失去了驻场机会。
对应的,Ava也正处于事业低谷。
两人在彼此的低谷相遇,我愿意称之为真正的相互救赎。
两个人关系的持续,往往因为彼此在某方面互补或者极为相似,但都需要势均力敌,力量悬殊太大,关系很难持久。
一开始,Ava就像是Daborah不经常吃的沾满了番茄酱的薯条,可以提供短暂的快乐和慰藉,但本身益处不大。
渐渐的,Ava的能力显现,与Daborah的默契越来越好,Ava就成了Daborah每天吃的一大把保健品,甚至可以说是每日饭菜。
第三季Daborah事业攀上更高的阶段,Ava也有了稳定的工作,救赎之后就是关系的维持。
Daborah最后放弃Ava的根本原因是,Daborah觉得Ava还不是她必须吃的饭菜,但是Ava反过来要挟她的时候,她知道他们的关系又可以继续下去了。
DaborahDaborah在第二季女婿拳击比赛时的话,完全就是一生要强的Daborah的人生信条。
大家觉得你输定了没有人对你有兴趣他们想着你被打倒还希望你不要爬起来但你知道吗 你要振作起来 找到他的弱点 然后用力攻击那里 一次又一次 你下手要非常重让他感到的不是愤怒 而是害怕Daborah在第一季沙漠搭飞机去表演时的话,又完全是Daborah的自我总结。
有实力、有运气是底线,还要非常努力,即便如此,还只会更苦。
所以Daborah害怕失去,一生要强,不管是用手段还是方法,她都愿意试一试。
女性Hacks塑造的Daborah的形象完全是老派女士,不怎么在乎女权主义。
但作为女性,她在身体力行行使自己作为人的权力。
比如她的地位,让她有被倾听的权力,又取得了事业的第二春。
年轻时敢怒不敢言的事情,现在也终于可以出一口气了。
比如第二季我很喜欢的情节:How about 1.69 million?
…… Now get the fuck off my stage.人生我很喜欢自杀男的片段。
从牙膏环节到跳楼自杀,没有一个废镜头。
自杀男本性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他诈骗老年人,在赌城豪赌,这些都没什么好辩驳的。
但是他的自杀确实让我感到怜悯和悲伤。
前一晚,他的巨大痛苦完全没有显露出来给Ava看。
纸醉金迷后,他纵身一跃,但下面没有安全网。
前一晚她对Ava的陪伴和鼓励,仔细想想就是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加上摇头丸啥的,确实让Ava一下子上了头。
但上头之后是什么?
是收拾不完的烂摊子。
心灵鸡汤和摇头丸分别对心理和生理进行麻痹和迷惑,有时候让人防不胜防。
焦虑、难过、烦躁都是没用的,这都是情绪,是事实与行动之间,最爱捣乱的情绪在作祟。
一定要将冲动是魔鬼记在心中。
最大的看点依然是黛博拉旧时代女性经验和艾娃新时代女性观念的互相碰撞、摩擦出亦师亦友亦soulmate的火花。
俩位才华横溢的女性都有各自的骄傲和偏执,但也正因为理解彼此的这份骄傲和偏执,所以可以互相包容、互相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吸收对方的观点。
最喜欢的情节是:黛博拉经过前俩季的奋斗,终于赢得了那些圈子里成功男性前辈的尊重和示好。
但当她真正融入这个前辈圈后,她却发现这只是一些沉浸在旧世界无可救药的老家伙们,他们甚至认为非异性恋都只是哗众取众。
而艾娃早已拉扯着她迈向新世界。
于是黛博拉对这些老前辈瞬间祛魅,连夜出走。
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一位昔日电视台掌权者向黛博拉解释为何她当年落选了深夜秀主持人:“黛博拉你当时已经做到足够好,但你无法否认,除了实力以外,其实运气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一位女人,你最好祈祷有足够的运气不被别人找到理由淘汰。
”结局有一定的争议性,我觉得这里是黛博拉旧时代的经验和艾娃新时代的观念的再次交锋。
黛博拉根据自己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认为想要得到一个高阶职位,就应该从基层做起,熬走前辈。
但艾娃却觉得自己的能力既然已经匹配这个高阶职位,那么就可以直接争取,任何排资论辈都是一种不公平。
而最终艾娃也再一次运用自己的智慧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这其实蛮呼应前面的情节,黛博拉不愿直接声明自己想要深夜秀主持人,认为“女性想要什么,不能直接说出来。
”但艾娃劝她大胆去争取,甚至shameless一点也没关系。
昨天二刷完了《绝望写手》第一季,和朋友在聊为什么同样是女性生活的题材,但是《绝望写手》和《伦敦生活》如此不同,后者带着绝望的希望在丧丧地生活,而前者则是干劲十足,妈的,实在是太有劲了。
朋友说美剧不就是这样爽的吗,矛盾冲突都做得比较易懂、都在水面上。
美版《无耻之徒》也是这样的。
但我总觉得这里面埋藏着很深的文化根源上的不同。
真有劲,前两天我看到谷爱凌发了一个回怼黑粉的视频,就是这种感觉,其实她完全不用发,但是她就是有劲发。
真的很有劲。
每次我看到身边的朋友们还在做一些看来只会加深纠葛、但不会解决问题的事情时,我就会发出这句广场上晒太阳的老太太那种感慨。
人活着活着就没劲了。
斗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你要把自己调整到和强者一样强,不然你就被打跑了;而且你有时还要调频去照顾弱者的感受,不然弱者也被打跑了。
任何一方弃局一切就结束了。
其次,在这场游戏里,不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第三方,也就是说环境的因素的相对次要和背景化的,这时候你才会相信你的斗争、你的选择有价值。
最后,没有一劳永逸,要有永恒斗争的准备。
绝望写手中的双主角全都野心勃勃,相信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专业技术,以及人能从努力奋斗中得来的回馈。
Deborah是功成名就但事业瓶颈期的老脱口秀演员,Ava是天天住在互联网上的年轻写手。
用相隔了两三代的女性、且前后辈、且同行的身份去做了很多好看的戏。
她们之间这一组人物关系如此坚实、颠扑不破。
第一季结尾,ava直截了当地指出Deborah的懦弱后,被Deborah扇巴掌;但之后,D在看到A送来的礼物,那是D年轻时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照片,标题写着D会开创新时代吗?
A在小纸条上写着“我觉得她会哦”;D就赶到了A父亲的葬礼。
在温情的同时又有十足的爽感。
第三季的结尾,D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深夜档主持机会,在此之前她和大老板睡过,但那时候她已经被拒绝了,她获得这个机会全赖经纪人的艰苦努力。
D玩弄了A没给她曾经许诺过的首席编剧的职位,选择了经验更足的老白男,因为“这个行业的女人不能犯错”。
A本来很沮丧,但在要面对一切的第二天,她以“不给我首席职位我就告诉所有人你和大老板睡了”为要挟,获得了这个职位。
看完三季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天呐她们真有劲。
我敢说假如把Ava的角色换成伦敦生活中的Fleabag,后者早就跑路不干了,因为Fleabag根本无法拿出这么强的干劲和攻击性来对待面前这个强势的老女人。
与强者在亲密的范围里对抗需要变得也有那么强。
你要维持一段关系、还要呆在牌桌上,唯一的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适合这场游戏,变得和最强势的人一样强,这样你们才能有来有回。
问题就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干嘛要付出这么多去玩别人的游戏。
对抗大老板固然会让你变得干劲十足,但是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
当然如果你自己也建立不起自己的游戏,你就会变得很虚无,很丧。
英剧中的人物关系,我总觉得是由命运带来的;而美国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则来自于人物的自由选择(至少看起来如此)。
但从这一点而言,英国的戏剧传统和中国更接近,也就是更强调命运(环境)的影响,个人在里面是微不足道的。
杨德昌电影里面,《一一》那一大家子,绝不是主动选择了彼此,而是命运实然;《伦敦生活》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神父不伦恋,其自我的克制、宗教的反对,包括最后的it will pass,都更多的是臣服于命运,知道自己将会一步步走向命运,浓烈的终会散去,这种感觉。
悠长的历史和文化中心长年湿润的环境造就了这种性格。
历史太长了,对于历史特别长的国家,个人选择在里面真的很渺小。
对于环境因素大于个人选择的地方,我们会更加容易相信人的命运。
那要求就是,贫富差距不要太大,时代红利划分的父母子女两代不要差距太大,环境压力不要太大。
这样人才能跳出来。
经典美剧中,时常给我看到这种“永恒缠斗”的决心。
一直斗争,七上八下,吵吵嚷嚷。
而在生活中,我感受不到斗争的乐趣,因为存在一个永远也斗不赢的力量,斗争让人疲倦。
美剧中,几乎很少有以死为结尾的决心,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绝命毒师》胜于《风骚律师》的原因。
我更喜欢故事中的人物在已经知晓的情况下一步步走向命运的感觉,虽然这些步伐会让他显得睿智且老迈、而且死气。
Mr. white起码是活够本儿才死,而且本来就得了癌症。
不断的去斗,需要深沉的爱和源源不断的欲望。
而我的欲望已经被非常适时的儒释道哲学巧妙安抚、切去了枝叶。
美国故事:一个适合个体向外扩张,不断建立新的联系节点的环境。
英国故事:在固定的环境下精神内守,在自己的命运世界里做克制的游乐。
再往大了说,中美最有名的奇幻故事IP,《指环王》要你敢于面对内心的邪恶,你就成了;但《西游记》讲的是,光自己很强不行,光惩恶扬善还不够,你要归顺于环境,要与环境和谐相处。
这样一来,每个中国人其实都背负着他的环境,一层一层的,像王八驮塔。
每个人都有结构性的苦衷: 他的焦虑回避是他背后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我非常讨厌吵架,尽管有些事情吵架或许比沉默更有效。
当然,如果再zoom out一些,美国故事里面个人对命运的这种自信,去争吵和争取的勇气,当然也是从环境里面生长出来的。
那么,到底是爽爽地斗争、燃烧、或许会短寿一些;还是内守、和气、温润,糊涂地活久一些,我也不明。
因为这毕竟不是一个谁打败谁的游戏,在《绝望写手》之中,每一集每一季的悬念,实际上都是为了让这个无限游戏不断进行下去,延续两个主角间的关系。
《老友记》用了10季讲友谊,散场才拍了一集,美国人真的不适合也不喜欢讲散场。
从这个角度看,我其实是更喜欢主动的主角。
《伦敦生活》的主角并不是被动的主角,因为她的矛盾来自于她看向镜头说的那些话,是她自己对自己的审视。
美国故事也会把人分两面,但更多的是好和坏;而英国故事分的两面则更多是,我,以及我对自己的审视。
(顺便一提,《欲望都市》里的凯莉日记,与《伦敦生活》中fleabag的自言自语,看起来都在反思和审视,但绝不是一个东西。
)好像也不是本我自我超我这些东西,不知道咋说。
因此,我觉得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带着精神内耗的基因的,这是悠久的文化传统使然。
我前两天正好看到小红书有个离婚帖子,快乐的离婚女孩背后,民政局滚动LED屏幕上写着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中共二十大里提出的三个务必中的内容。
下面有评论说,确实基本上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才适合走入婚姻。
其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也更适合活着,而且他们最好同样遇到一批好斗的人,因为假如他们遇到一个三句话打不出一个屁的,就算杀到对方门口,对方也不给回应的人,那才是真正的Untergang,因为这个能量不被回复,也就没被接住,他只能自己消化了。
比较像奥运冠军和外行人打球,假如对方接不住,打得没意思,假如降低自己的水平适应对方,打得也没意思。
而且打球还有成型的规则,生活里很多事是没规则的。
里面具体的东西我现在自己也没搞明白。
比如我有讨厌的人事物,但我又不想继续用激进的行为去加深我与之羁绊的程度。
反正就瞎几把过着,但是偶尔看看《绝望写手》这种剧,看到大家都这么有劲,感觉还是挺好的。
第一次见面,一个阶级偏见怪,嘲讽对方的穿着;一个不修边幅的z世代,嘲讽对方华而不实。
b站弹幕说,这样吵过之后,俩人不可能再搞到一起但这里表现的根本不是吵架带来的侮辱,敌对,仇恨,而是她们之间不需要解释,就能互相理解彼此的每一句话尤其当她们互相讽刺,看似吵的很激烈,但重点其实是彼此能精准get到对方最真实的表达,然后迅速用同一种逻辑进行反击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应该怎么形容他们之间这种默契,我只能借用大师形容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对话——“小两口平分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秘密,这个秘密只是仅存在于两人之间,也仅属于两个人的默契不管是拉拉游轮上对性取向的追问,还是在巅峰时候的推开,不管是断联九个月后重逢的抱怨,还是紧接而来的妥协一直到in my head 的吵架,一个偷偷从曾经仰望人物的party上溜走,一个跟所有人都觉得自己高攀的女友分手,她们都心知肚明是因为对方的影响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她们抱怨,发泄,却又彼此理解她们对失去那些美好幻象感到不舒服,但又并不真的怨恨彼此,因为幻象就是幻象,那些能毫不犹豫离开的人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重要,用行动选择的人才是真的重要,所以从声嘶力竭的吵架,一秒过度到温情脉脉地聊起童年创伤,聊起对工作的展望……她们之间的每一句话,都不需要解释,每一个行为也不需要解释黛博拉不用在认真安慰的时候,解释自己灵机一动的笑话,“这是一个玩笑”艾娃也不用解释,我忽然的行为失常不是因为怨你,恨你,针对你,只是因为我自己的紧张,焦躁,不安她们在面对别人时候总是要额外解释,即使对方是家人或者朋友,都需要不断解释,只有当她们面对彼此才不需要所以黛博拉起诉艾娃,艾娃也还跟着巡演,且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想段子;所以当艾娃跟黛博拉设定界限123,黛博拉只要求艾娃一件事,找时间写自己的作品她俩的感情根本没有友情上的界限,仅存的一点界限,也只是微乎其微的不越雷池的自觉她们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为了事业顾不上女儿,为了事业撇下女友,甚至毫不犹豫赌上自己的健康,但为了对方的事业,又可以放弃自己事业的利益艾娃修改了绝大多数段子而不要署名,黛博拉在巡演中途返程,跟刚刚出卖过自己的女孩去翻垃圾箱…… 如果以上种种还不是爱情,到底什么才是爱情?
难道一定要用足够鲜明,且显眼的性爱,才能证明两个女生的爱情?
是的,证明现在性爱变成了两个女生爱情的证明,好像只要还没做爱,就一定不是爱情还有很多很多人说,两个女生友谊和爱情之间的区别,就是做爱我最近对这个说法的厌恶真是达到了顶峰!!
因为友情就是友情,爱情就是爱情!!
真这么喜欢友情可以看《麻木不仁》,这个剧一整个就是把友情做主线,还可以看《无意冒犯》,看《重案组女警》,看《布莱切利四人组》……在这些剧里有真正的女性友情,有信任,有包容,有坚定地got your back……但就是没有一点点暧昧的,要多纯洁有多纯洁的友情但是,为什么非得在这个暧昧的要死的剧里追求友情的纯洁性?
我发现有些人真的有一种,在女性的友情里寻找暧昧,又在女性romantic里追求友情纯洁性的癖好,这个癖好简直跟“拉良家妇女下水,劝风尘女子从良”一样让人无语(此段高亮,我真的很无语,《妙女神探》这么铁瓷的友谊,《穿普拉达的女王》这么明显的上下级,非要在那论证爱情,到了hacks暧昧的要死非得强调不是爱情,到底是为什么!!
真的太让我迷惑了)而且d和a的爱情让我想起《莫娣》,一个粗糙的硬汉,一个细腻的女生,他们被同样地边缘化,一样的苦涩,一样地被亲人抛弃……这些困难让他们困在一起,把他们逼迫到同一种境地,压迫在同一个屋檐下于是也有一些人觉得是这些苦难,孤寂让他们不得不“相爱”然而真正让他们相爱的并不是这些,真正让他们相爱的,是他们用同一种温柔的目光看待这个压迫他们的世界,用同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这个只用冷漠,只用视而不见凝视着他们的世界是他们即使如此被排挤在世俗之外,依然对这个操蛋的世界充满希望,是他们心里有一样的星星之火,绵绵不绝当然d和a的爱情底色更明亮一些,她们是两个自由生长的人,她们的孤独也只是精神上的孤独黛博拉说,每个人都孤独,只是别人不敢承认艾娃说自己小时候孤独到抑郁,而母亲死活不肯承认她是抑郁某种程度来说,人都是孤独的,而爱情就是找到那个让你不再孤独的人,所以恋人,也被叫作另一半(当然爱情其实只能发生在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中间,不过现在只是说一下另一半这个名称)黛博拉在最火的时候被最亲近的人突然背叛,再一个人从小酒馆一点一点爬到大剧院的驻演,年幼的艾娃在一个又一个枕头上画小人想要聊天,得到的只是妈妈的抱怨而她们选择用同样的幽默度过这些踽踽独行的漫长岁月,她们嘲讽别人,也嘲讽自己,她们费尽心思写一个一个的笑话,对这个残酷的世界表达不满,也在一个一个的段子里藏着对这世界的热爱而当她们相遇,从第一次的互相讽刺,讽刺对方的穿着,装饰;到一起工作,分享彼此观察到的世界,和灵光乍现;到说起过往,揭开那些自己不愿跟人提起的最亲近的人留下的伤疤;再到对环境破坏,动物迁徙这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毫无用处的辩论……即使她们并不曾一路陪伴,却在相遇之后,身临其境般触碰到对方所有的成长过往,想起那些游荡在自己记忆海洋的细碎感受,甚至脑海最深处那些独自存在的思想碎片……她们经历漫长而认真的相处,经历喋喋不休的彼此,有争执,有对抗,充满起起伏伏,但最终,她们更加了解彼此,更加愿意展露心扉她们在对方面前逐渐变成一个更完整的人,也是更赤裸的人一个时刻讽刺富人的人愿意去当球童服侍富人一个骄傲自大的人说出dont leave me alone她们甚至随口引用对方很久以前说过的话,对生活进行call back她们仅仅只是,从没说起过爱意,而已她们是一模一样的嘴上倔强行动诚实,一模一样的没去强求爱情,又把爱意藏在每一次对待彼此用心的细节里,她们是如此的契合,如此的,爱的深沉总之如果这还不是爱情,而一定要做爱才是爱情,真的是倒反天罡!!
但是退一万步讲,这样的感情,有没有一丝可能不是爱情,有没有一丝可能是什么更高级的感情当然也可以要么先给俩人搞个宗庙祠堂,搞个党员证明,不然都是凡尘俗世,肉体凡胎的,这么心意相通,情投意合的感情,偏偏不敢承认是爱情,非得硬凹出个更高级的感情?
是哲学的更高级还是社会的更高级?
要么先把那些一见面就要死要活的异性恋影视都扬了,不然男人和女人多看一眼都是爱情,而两个女人只要没做爱就一定不是爱情its just so sicksosick换句话说,但凡她俩之中有一个是男的,那些追求所谓更高级的也会说,这是更高级的爱情🙂而且他们会立刻发现,d和a从来没说起过爱情,只是因为,爱是想触碰又收回的手
很新颖,很女性视角,里面的每一个女人都不是好人,甚至都很坏,很婊很贱,不好欺负,不好说话,性格缺陷,野心旺盛,抢占争夺,利益至上,太真实了,太痛快了,因为有更多女人拿到话语权了,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了,这就是女性本来的样子,有温暖的善良的通情达理的,有锱铢必较的打击报复的,也有自私的残忍的疯狂的。
但更多表达出来一种坚韧吧,“老女人再战娱乐圈”,Deborah的生命能量太饱满了,太能活了,所以能够经过低谷再成功,当然她舍弃了很多,家庭破碎,女儿吸毒,亲朋了了,她是个眼里只有事业或者说只有自己的女人,甚至说自己活到109岁时都想继续工作(所以我不成功😂)当女人太难,当成功女人更难,昔日的好友兼强劲的竞争对手沦为商场卖鞋,是选择了她想要的,像Deborah一样丢下“包袱”,轻装上阵,鲨鱼般披荆斩棘,她做不到,女人想要同时拥有事业和家庭是比男人困难多了的事,没有人这么严苛地要求他们,丈夫因为嫉妒妻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让她变成大众眼里的疯子,对女人的谩骂是那么地轻易轻巧,那么不公平,就算这样她还是站起来了,把“疯子”的事当作自己脱口秀的笑料挣到了钱,当然也有痛苦幽暗的时刻,也持续了很久,但却被她转化了,还是可以继续活,靠着坚韧的自己,活得更自在自由了,有痛苦但无所谓了,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总是在向前冲,总是突破,是很激励人心让人佩服,太拼了,真的不嫌累,当人当得很入戏,很认真。
我向来声称自己不想入戏,但其实大家也都很难出戏,生而为人,不是神,无法不在乎,无法出戏的时候就也较起真来吧,努力会有回报,改变会有奖赏,人生就是起起伏伏,听张春的播客,高中大学都没上过的女人们,经历那么悲惨,难以想象发生在我身上会怎样,可能就死了,但她们还是活了,我也还是活着,怎么能不说是种英雄主义呢,就像经纪人吉米说的,那么多坏消息,当好消息打来的时候,一切都值得了,我们怎么不值得“好消息”呢,一眼看不到头的时候、人生低谷的时候有很多,但人活得久总会有好事发生的,走着瞧吧,先别死,别抱怨也别被困住,继续走,会好起来的,也会再坏起来,没关系,继续走,又好起来,又坏起来,最后归为灰烬尘土(我最爱的环节),然后就可以说,好了,这就是人生,痛苦不可避免,只是生出勇气去面对。
不过这是好的、成功的例子,那其他种种就是失败的呢,太多影响因素了,命运,条件,努力程度,成功不能成为一种压力和歧视,大家都走走看吧,你是你人生的主角,入戏出戏自由把控,命运发展尽人事听天命,起码可以在自己的区间内做到最好。
而且,好像每个人都没有稳定的伴侣关系,男的要不就是死了,要不就是离了,无论男的、女的、女同还是男同都是情感失败,长时间单身,和自己的事业一起,和朋友、事业伙伴一起,每个人都在围着自己忙碌着,不像大部分剧里,还是爱来爱去、牺牲奉献、失去自我,跳出了怪圈,不粘连黏腻,也是很难得了。
You know your whole life, you're saying "one day"—— "One day I'll do this, one day I'll accomplish that." And the magic of "one day" is that it's all ahead of you.But for me, "one day" is NOW. Anything I want to do, I have to do now… Or else I'll never do it. That's the worst part of getting older.- I believe you told me that the worst part about getting older is the collagen loss.- That too. The best part of being young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savor everything. You don't even have to consider it, you know. "Eat that candy bar. Sleep in on Saturday morning. Or have a break up."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it's just the beginning.That's the ultimate luxury ——Not have to suck the marrow of every day. Just, toss the bones, not even make a soup. Sorry I'm really hungry 👉👈
我觉得自己和ava挺像,喜欢年长的魅力女性,享受被她们拿捏的快感,向往和她们一起并肩战斗的感觉;我觉得自己和ava挺像,喜欢过男人,喜欢过女人,始终还是迷恋那种目标明确斗志昂扬理直气壮的女人;我觉得自己和ava挺像,喜欢工作胜过生活,喜欢挑战胜过一成不变的沉闷,最终命运也将不可遏制的把我带到她的对立面。
因为D爽约了CEO组织的gay party,CEO很生气,并将D不能出席活动的情况告诉了D的忠实老粉,语气里满是抱怨和不满。
老粉对CEO说,你不能因为她(黛博拉)现在粉丝变多了,你就不再是她的粉丝了。
我们比别人更早爱她,她也爱我们比爱其他人更早,这很重要。
只是我们现在要和更多的人分享她,这也说明我们很有眼光。
不会有人比我们更了解黛博拉。
kayla一路追随jimmy,虽然她经常不分场合的胡言乱语,记不住jimmy喜欢吃什么,行程安排也一塌糊涂,是一个百分之百不合格的助理。
但是她能在很多问题上跳出传统框架,动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搞定一些“普通人”无法搞定的事,Jimmy终于意识到kayla的价值,她本来就不该是一个助理,她完全具备合伙人的能力。
你和你的偶像是如何相处的?
你认可ta,你迷恋ta,你追随ta,所以你理应理解ta,支持ta,帮助ta。
我是说,我们爱上一个偶像,并不是爱上一张海报那么简单,贴在墙上看着开心就好了,我们和我们的偶像之间始终处于动态的关系之中。
不论你是ta的工作伙伴,还是偶尔可以在影迷会上与ta见面的粉丝,亦或是连面都未曾见过只是对着荧幕就如痴如醉如同命运之轮将你们一同卷入爱之漩涡的“脑残粉”,你都有义务,不仅为自己,也为你的偶像,做些什么,做些有益于你们之间关系健康长远发展的事。
比如,像ava一样成为帮助D突破事业瓶颈的好帮手;像kayla一样让Jimmy终于意识到并认可自己的价值;像D的老粉那样,不哭不闹不上吊,安静地做一个懂她的粉丝也很好。
偶像,或许就是自己欲望的投射,你喜欢ta什么,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如果现实不能让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是否可以守护偶像的心之所向呢?
能够吸引大多数人的关注是令人神往的一种“超能力”因为那意味着获取了大多数人的力量这就是世界上传播媒体的发展能历久不衰的一个原因但当一个人痴迷于这种“超能力”也往往是她(他)迷失了自我的时候因而在这个人身边的越是亲近的人就会越容易感到受伤而当这个人有机会看到一个能让自己感受到很像是另一个自己的另一个人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那种感觉和状况就会变得相当美妙和奇妙了那是一种找回自己的感觉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这部剧集中的题材最为引人入性之处
想了半天我看这部究竟看到了什么?老白女的痛苦挣扎么?27岁就当上大火秀头牌编剧的苦逼社畜?想了半天还是想不明白究竟看了什么。全季最佳是D上了大佬,有钱有势有脑子的大女人怎么可能喜欢有胸无脑金发少男?努力保持身材的强权者才是这些慕强的女人的征服对象好么。
到大结局最后几分钟,又升了一个level
最后一集还是很好看。整季都将有毒的共生关系往极品姬老伴的方向塑造,基本上就已经早早摊牌了这就是一场预先张扬的蓄力。冒犯和讽刺依然很好笑,但这段人物关系基本已经写到头了,再怎么猛地戳破幻想,只要剧一直续订,俩人最后还是会来回拉扯退回到共生状态。
Chemistry真的是个很神奇的存在!Deborah和Ava的关系写的比很多lesbian couple还要吸引人。
这两位女主完全没有喜剧演员的人格魅力,作为观众很难相信她们在故事里是成功的单口喜剧演员。
- E3:这种满嘴喷脏的脱口秀我真的欣赏不来- E7:这妹妹好奇葩- E8:虽然但是,以歧视别人作为笑点,我也笑不出来
3.5 分。 脱口秀的部分一点都不好笑扣一分,几乎每场都重复讲烧房子,妹妹抢老公的桥段,不明白十年几年来观众是怎么没有听腻的,还是每场去看的都是新观众完全不知道她这些事的。非常讨厌年轻女主的每一句话都要夹着憋出气泡音扣一分,显得自己很酷的感觉,很想打她每次看她装逼的样子。很喜欢吉米的胖助理凯拉,很可爱很真实。 这季因为和妹妹和好最后还被妹妹嫌弃这样的剧情扣一分。
第二季结束的时候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没想到第三季双女主和其他几条故事线还是水乳交融分外精彩,希望女性喜剧今年能再获奖。。。PS第一集片尾曲the story值得一个单曲循环,原唱和格蕾里callie的版本都超好听啊。。。
这季真的不是一款恋爱剧吗。第四集神了,Deborah反驳那些老白男的时候都被自己惊到了吧,她们对彼此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无法根除。Ava真的是……事业都这么成功了还一副衰仔样🤣除了最后一集居然1⃣起来了
《绝望写手》第三季在延续前两季风格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真心推荐给大家!
依旧典型的美国喜剧框架,每一个剧情发展都在套路中,但双女主我确实喜欢。鸡肋。
如果说爱吃面包表面酥皮,草莓顶部尖尖,最小最珍贵的最好吃,而还不足够的感觉总在。随着观看这部剧,把酥皮和草莓尖做成了主题,独特,丰富,满足。《绝望写手》可以清晰的点出观众还未成型的感受,把潜在的契合通过作品变得具象,基于事实的细节,同时尊重内心感受,将以上二者整理成条理清晰的语句。少有剧本以成熟夯实的表现形式,去呈现女人之间高默契的对话,制作这部剧有高明的策略,慢热的好吃。
之前看的 喜欢女性题材的欧美剧 很多精品来的!已经在期待下一季了!
“你才27岁,你应该把心力放在自己身上。”这句绝了。放在国内,27岁不谈恋爱结婚距离剩女没几步了,距离职场优化也没几年了,对于焦虑内卷不容出错的国人来说,27岁要准备步入坟墓了。放在剧里面,Ava最后一集出手,就是为了自己,而不讲仁义。最后一集太有张力了。甩千篇一律的国产剧几条街。
女友不吃醋才是见了鬼了🤓
虽然一季比一季有所下滑。但还是很喜欢这种陪伴人物一起向前的感受。
总体不如上一季,本季似乎变成了“大女主”,ava自己的故事真的太少了……竟然写自己的剧文思枯竭,最后一分钟才夺回双女主的地位。另,jimmy的道歉真是让人不理解哈
是那种很聪明又高级的喜剧 太精彩
我也想体验那种终于做成一件事的“I got it”的喜悦;bye the way,职场要学会给自己留一个杀手锏。
烂尾啊!为了续集而续集 本来两人的关系都已经升华到这个地步了,突然间又有这个反转,实在太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