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 Backe into Love,tape 1....""Oh god,i'm getting...very..nerveuse".....small voice..."just a little bit louder,cause this song is intended for humans,ok?"I've been living with a shadow overheadI've been sleeping with a cloud above my bedI've been lonely for so long Trapped in the past,I just can't seem to move onI've been hiding all my hopes and dreams awayJust in case I ever need them again somedayI've been setting aside time To clear a little space in the corners of my mindAll I wanna do is find a way back into loveI can't make it through without a way back into loveoh oh oh....I've been watching but the stars refuse to shineI've been searching but I just don't see the signsI know that it's out thereThere's gotta be something for my soul some whereI've been looking for someone to shed some light Not somebody just to get me through the nightI could use some directionAnd I'm open to you suggestionsAll I wanna do is find a way back into loveI can't make it through without a way back into loveAnd if I open my heart againI guess I hoping you will be there for me in the end"...ha ha ha...this serious ol....d face""i know it's not working much with this,it's my rock&roll face,millions women find it very sexy....are you promise?are you promise"There are moments when I don't know if it is realOr if anybody feels the way I feelI need inspiration No just another negotiationAll I wanna do is find a way back into loveI can't make it through without a way back into loveAnd if I open my heart to you I'm hoping you'll show me what to doAnd if you help me to start againYou know that I will be there for you in the end
这部爱情轻喜剧中规中矩,男女主角都是一向人见人爱的可人,英国式儒雅的休格兰特,美国式甜美的德鲁巴蒂摩尔,还不时弹弹钢琴说几句充满遐思的词句,多么温馨的影片啊!
片中Huge的一段评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过这么评价旋律和歌词呢,但他说得真好!
大意是,旋律就像是有吸引力的外形,会令人一见钟情,然而歌词就像是灵魂,是深入地了解,是令你们长相厮守的内在吸引。
所以,上口的旋律首先重要,但隽永的歌词总是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我喜欢林夕最多。
对于90年代末掏VCD起家的一族,说起美国浪漫喜剧片的女主角,不过是朱丽亚罗伯茨,梅格莱恩,桑德拉布鲁克,安迪麦克道威尔这几个名字,再年轻一点的就是德鲁巴里摩,等到这一班传到Julie Stiles, Kristen Dunst, Reese Witherspoon 再或是Lyndsan Lohan,人们不再习惯用译名称呼这些明星的时候,咱们已经学会去附庸风雅法国文艺片了。
但是法国文艺片不适合跟一袋薯片搭配,对于放松脑袋的神经上功效大大不如Music and Lyric这样的美式小品来的显著(至少是对大多数人包括我),所以,我每年定时地消耗着一定量的薯片。
回来说电影,最近流行英美搭配的风,刚出了The Holiday,不久就是M&L,休格兰特也是浪漫文艺界响当当的名字,前面提到的几个大姐大,基本都合作过:朱丽亚罗伯茨--诺丁山桑德拉布鲁克 --两周情人安迪麦克道威尔 -- 四个婚礼一个葬礼这次风水转到德鲁巴里摩(还是男人不显老啊),虽然火花上不及巴里摩的老搭档亚当桑德勒,总体还是挺养眼的一对。
不过兴许是因为这片子洋溢着浓浓的美国味,或者是因为它还跟音乐有关,我更觉得这是一个德鲁巴里摩的片子,还记得婚礼歌手么,羞涩的亚当唱着歇斯底里的自创摇滚,巴里摩的下巴还是那么的高挑,比起婚礼歌手,M&L更像一个童话故事,东山再起的老歌手,一夜成名的女词人,和(当然)好莱坞式的结局。
不过严格来讲,这不是一个优秀的浪漫喜剧片,因为它不十分好笑,为了制造笑果,片子还不失时机的mock了一把小甜甜布莱妮,效果也差强人意,另外,片子波澜不惊,显而易见的情节发展似乎很难唤起一种爱恋的感觉:如同巴里摩在婚礼歌手里将曲谱扔到满天飞舞的时候那样给你淡淡酸楚的感觉,没有。
所以它只是一个不怎么喜剧也不十分浪漫的浪漫喜剧片,唯一还值得称赞一下的,是里面的几首流行歌曲作的还都顺耳,不管是Pop乐队八十年代的摇滚,还是90年代的teenager电子舞曲,均算有板有眼,我最喜欢格兰特自谈自唱的一曲,连带那词都十分之有Barry Manilow的味道。
结论:如果你只是想打发一袋薯片的时间,它还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给巴里摩的几个浪漫喜剧列个我的排名1 The Weding Singer 婚礼歌手2 50 First Dates 初恋五十次3. Ever After 现代灰姑娘4. Fever Pitch 极度狂热5. Music and Lyrics6. Never Been Kissed 一吻定江山
冲着Hugh Grant才看了这片子,没想到是如此的。。
烂。。。
不仅仅是情节老套,为了套上这个老套的结尾,硬塞了个没有逻辑的经过。
觉得影片根本没表达清楚,也没充分的理由说明他们两人为萨要在一起,我觉得根本没有理由让他们写首歌就走到一起。
就算是韩剧,也太没逻辑了。
生拉硬套。
找到一个温暖的故事,一首温暖的歌,只有爱情,才有这种能力。
反复听着“way back into love”,夜晚的房间仿佛照进阳光。
生活不是童话,爱情不能点石成金,但爱上的那一瞬间,小小女子不再平凡。
她就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每个晚上抱着枕头,在失落的梦里沉默;他就在这个世界的漩涡,每个忙乱的清晨,被电话吵醒;快要被埋葬的青春,快要来不及的快乐,快要失去的自我,突然被一束阳光击活。
音乐和文字,灵魂里听得见的声音,它们要被人用心挖掘。
你愿意携我的手走过这坎坷人生吗?
你愿意在长久的沉思后,感觉心一点点温热吗?
如果不是在穷途奔跑,我也不会想抓住你,就像抓住救命的稻草。
谁有勇气失去这活力,每一次分手都像要分开一万年;每一次相遇,都想要用尽所有爱的力气。
我想把全身的血液都挤到心脏,让它沸腾如爱你的心。
虽然那感觉有点像坐过山车,只要转弯的时候有你陪我一起叫喊。
这不只是电影,它是每个人爱情开始时的感觉,它可能已经有了皱纹、可能有了伤痕、可能不再单纯,但它仍被击中,像年少时看到那男孩的一个瞬间。
记不起上一部看的Hugh Grant演的电影是什么,总之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昨夜看了Hugh Grant和Drew Barrymore的《K歌情人》,这次没领略到大众情人的深邃眼神,看到一张有些上年纪的消瘦的脸,以及在麦克风前有些体力不支的身板。
开场,作为上世纪美国80年代的一支知名乐队,POP的成员身着闪亮的紧身衣裤,留一头爱尔威斯式油亮的定型黑发,大秀左右摇摆屁股的舞蹈……让人预料一场“过时”与“现时”的对话将是影片的主旋。
果不其然,Hugh Grant此刻是过气的歌手Alex,面对的不是人气与销量,而是要通过拳击比赛胜出才有可能露面舞台的上世纪80年代歌手,是作为被怀旧的对象出现,奔波于小型的演出现场以及游乐场的走秀……当他遇到能为新一代的人气明星Cora写歌,从而能重新扬名的机会时,这个心态积极的昔日明星,在经纪人的鼎力下,决定抓住这个机会。
索非亚是他无意中邂逅的文字达人,Alex请求她的协助,于是成就了一段因为共同写歌作曲而产生的恋情。
整个故事情节简单,也没有很多的人物心里冲突,至少让人没有很出位的感受,譬如非常感动或者非常纠结。
但是其中的三个人物性格特征还是很了然的。
Alex服从现实,但不得不说他是积极的,在现实面前承认并愿意改变自己。
虽然对Cora主意的迁就是出于私心和利用,是为满足自己获得翻身的心愿,他没有“虚伪”地为尊崇对音乐本身的坚持而反对Cora的主意,他要的只是重新开始。
如他与索非亚在咖啡店里的一段对话,索非亚问他:如果你崇拜的某个人说你的作曲很糟糕,你会怎样?
Alex说:“会沮丧,或许会沮丧几个月,但之后我会找一个词人,写一首有关我是多么沮丧的歌,然后我就成功了,赚很多钱,然后我就不沮丧了。
如果只是让自己无所事事,放纵自己,让悲伤吞噬自己,直到自己变成感情的残骸,成为行尸走肉一样……”整段话很可爱,也很励志。
从与38岁的大个子姐姐相差7岁这点上推断,索非亚31岁,是熟女的年纪。
但这不代表她没有自己关于某种信念的童话想法。
她无法接受Cora为迎合fans,争夺排行榜第一,而对歌曲作出哗众取宠的修改。
Alex认为她是“把事情看作是童话,一旦得不到童话一样的结局,就会无比沮丧”的人。
“她总是做自己。
”Alex一句漫不经心的评价,正是说出了索非亚的为人。
而Cora这个人物的特征则更代表了娱乐圈中商业、市场化的典型。
心智未发育成熟的洛丽,用一些特殊的标识来表现自己,当Alex开初说“很少见到这样有信仰的年轻人了”的时候,我也差点被Cora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和气质所迷惑。
一个信佛的西方人,应该是多么让人惊叹!
而影片快结束的时候,Alex向索非亚爆料Cora一直认为达赖喇嘛是头骆驼,真让人啼笑皆非。
Alex的一句“她还是一个非常浪漫的人”,让人看到Cora其实的孩童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从影片中让我看到一首完整的歌是怎么炼成的。
小时候一直很好奇一首歌究竟是先有词还是先有曲,直到电视上看到一个类似谈话类的节目,采访一对词曲作者,结果说“不一定”吧!
可以先有词再谱的曲,也可以先有曲子在填词。
而Alex和索非亚的合作是在一句词一句曲的交替磨合中产生的,所以也就需要索非亚坐在钢琴旁反复听,在房间、路上、咖啡店拿起她的大本子记的场面。
有时候是一个单词,有时候是一个句子。
在这种两人同时投入工作的场景中,Alex和索非亚都显得尤其迷人。
喜欢看索非亚在思考时不停按笔头的样子,仿佛是做不出功课的孩子。
而Alex在房间里演奏、录制不同乐器,并在电脑上最终合成一张demo的时候,那种音乐人的才能与气质,实在太令人着迷了!
可不是只会唱歌的歌手,而是会写歌、懂乐器的音乐人。
所以,在我心目中一直觉得,做乐队的人比一般歌手离音乐更近一些。
其它倒也没什么,最令人大赞的莫过于《Way back into love》这首歌,很好听。
而且当你看到它在影片中的出炉过程(当然,这首歌真正的出炉未必是这样),也就领会到诸多细节,如“阴影”“心灵的角落”“妥协”等字眼的含义。
我认为我看的这个版本的BT中文字幕对此歌的翻译也不错。
说到休·格兰特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也许是电影、浪漫、轻喜剧、诺丁山......但我想一定还会有一个单词,英国。
的确,休·格兰特实在是一个很英国的人,大多数情况下你无法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喜剧演员,但会冷不丁的冒出一句像三句半中的那个半句那样经典并让人忍俊不禁的话来,很符合英国人严肃却又偏爱冷幽默的习惯。
可是当休·格兰特离开了英国会怎么样呢?
可以说大多数大多数情况下他失败了,比如这次的《共谱恋曲》(Music and Lirics)。
休·格兰特饰演的是一个过气的八十年代出道的歌手,当事业即将到头的时候,一个当红的歌手向他邀歌,眼见就要咸鱼大翻身,可他发现自己急需灵感和歌词,于是恰巧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刚刚感情受挫的德鲁·巴里莫尔,于是Love Story开始了。
从故事梗概就可以看出剧情了无新意,但这并不致命,剧情了无新意但最后成功的电影多了去了,可这部电影在其他的方面也是乏善可陈,表演毫无惊喜,故事的表述方式平铺直叙,各种老掉牙的套路轮番上阵......只有音乐还算是个亮点,但这毕竟不是音乐剧。
爱情片在近两年的确呈现颓势,我想不是观众的兴趣转移,而是此类型电影的质量越来越差,如此前的《恋爱刺客》《后之后觉》,甚至包括“爱情教主”南希·梅尔斯的《假期》都不甚成功。
而此次的《共谱恋曲》则依旧延续了这个趋势,不好不坏,无惊无喜,半死不活的。
难道爱情片真的已死?
本片最可怜的地方不在于他没有做到很好,关键在于它还没有做到很差。
这样就无法得到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也就炒不起话题来,所以最后北美地区的票房也和电影一样,不死不活地停留在5000万美元左右。
在这一点上《共谱恋曲》真应该向中国大片学习,不怕你骂,就怕你不关心,你看人家《无极》《夜宴》,票房不都上亿了吗?
虽然是人民币。
最想说的还是休大叔,英国这个单词已经注入到他的骨髓里去了,他注定是离不开那片灰蒙蒙的天空的。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真爱至上》《BJ单身日记》的大获成功不都是基于英国这个小岛子吗?
而到了好莱坞以后,英国绅士变成美国“老小子”后,带来的只是糟糕的剧情和他日渐色衰的面孔。
去年的《美国梦》,今年的《共谱恋曲》共同成为休·格兰特成名以来最为失败的电影。
还有,为什么休·格兰特进入好莱坞以后只能演这种爱情轻喜剧呢?
他在英国的时候除了爱情片外还演出过很多类型的电影,比如波兰斯基的《苦月亮》,李安的《理智与情感》,都很成功。
可自打来到好莱坞,奔五的休就没完没了的打情骂俏,大有不到年老色衰就一定要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势头。
为什么?
好莱坞是个各种演员都多到过剩的地方,它没有必要让你转型,你只需要继续你最擅长的表演,他们把你的剩余价值挖掘得差不多了,也就是你可以离开贝弗里山的时候了。
由此我们也能看明白为什么章子怡在美国只能是个打女或日本人,成龙李连杰为什么在年纪大了以后都选择回国发展。
至于德鲁·巴里莫尔,就是个“小甜甜”,没有任何变化地在所有电影中演绎着自己,反正也挺可爱的,就让她接着演去吧。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K歌情人》:当文学女青年遇上落魄男歌手 □文/火神纪 我迷恋你看似轻佻的欢颜;只是,在这种浅白的欢颜背后,我更迷恋的是那种凝重的爱情味道。
所有的一切也许都可以浮在水面上;然而,总会有些真挚的凝重的东西,会沉淀到水底去。
洗涤剂清洗了我那黯淡的忧伤;而沉淀到底的,是我曾经说过关于爱你的海誓山盟。
当我凝视着你美丽的双眸时,亲爱的;告诉我。
你也爱我,如同我爱你一样。
一切都将很平静很祥和;归寂于安然。
因为我们相爱,从不曾远离过彼此;不是么。
——火神纪。
题记。
当周杰伦找到了费玉清,于是我们得到了《千里之外》;而当马克·劳伦斯找到了亚当·施莱辛格,于是我们得到了《K歌情人》;而当艾力克斯找到了苏菲,于是我们得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以及那首动听的《Way back into love》。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故事跟周杰伦找到费玉清合作了一首《千里之外》的故事是何其相似。
只是,一个发生在现实中的台湾,一个发生在电影里的美国。
当然,我不会去妄言道是美国版本借鉴了台湾版本,或者是台湾版本参考了美国版本。
我只是知道,台湾版本给了我一首耳目一新的歌曲以及一个关于母慈子孝的温情故事,而美国版本则给了我一个半小时的轻松时光和一个梦幻得有点俗气的爱情故事。
于是我不得不承认,其实我只是一个挺俗气的家伙,因为一个如此俗气的故事依旧让我感叹连连,我喜欢这个故事。
其实,这部电影跟周杰伦费玉清扯不上多大的关系,只是故事相似。
而且也许这样说起来可以替我省下不少笔墨来讲述这个在电影里已经被讲叙过的故事,至少在我们中国、台湾和香港,这样说起来很多人都能看得明白。
一个炙手可热有着强烈自我风格的歌手找到一个曾经风光无限但已经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前一个时代的歌手,把两种完全不同的异己风格的音乐揉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让人惊艳的音乐风格。
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周杰伦已经不是主角了;而费玉清所做的,也不仅仅只是歌唱,而是由电影里的费玉清作曲;更可怕的是方文山不只是写词,而且他成了一个女人身份并且爱上了费玉清。
于是作为一个标题党的作者,我考虑过把这部文章的题目改成《当方文山变性并且爱上费玉清》或者《当周杰伦不会作曲又找上作词作曲并且相爱的方文山和费玉清》,那样我的博客流量会呈爆炸式的增长并且我会让周董的粉丝的口水给彻底淹死,呵呵,可是这样一来倒是完全可以把这部电影里所有的剧情给彻底说清楚了。
好吧好吧,我承认我做不了标题党那种龌龊的事来,于是我还是依旧把最初的题目保留着。
而且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我极其喜爱的电影,所以我不该也不能给这部电影的评论安上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一个处于事业低谷甚至是一个永远也穿越不过瓶颈的中年落魄歌手,以及一个刚刚遭受了感情重创而且在文学创作上也同时遭受打击并且留下沉重阴影的文学女青年。
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自己本有的天赋,在音乐上以及文学上;那么,给他们一个发展自己天赋的机会,再把他们放到一起,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也许已经可以不言而喻地给我们展现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了。
与其说这部电影所讲的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倒不如说,这部电影所讲的是一首动人而忧伤却还充满着不灭希望的情歌诞生的过程以及这首情歌背后的爱情故事。
《Way back into love》;一个命题作文式的题目将会有多少可能性,也许,除了曲者和词者的天赋、阅历和心境之外,更多的还关系着这首歌背后的爱情故事。
如同电影里所说的,旋律好像是初次遇上某人,完全只是一种生理上的吸引,像性;然后你会开始去理解这个人并且最终爱上这个人,这就是歌词。
他们的故事,他们到底又是什么样的人,两个人的结合因为他们彼此相爱而变得不可思议了。
这样子来形容一首情歌实在足以让人感觉到新奇,形象而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首歌的旋律与歌词之关的关系以及这两结合之后带给我们的巨大震憾。
什么样的情歌才是完美的呢,就好比是两个人相遇并且完成了爱情故事里的所有过程之后,依旧能给我们一种完美的感觉并且两个人也依旧葆有那种完美的感觉,那就成就了真正的完美了。
按照这样的逻辑,艾力克斯和安东斯基的合作更像是一夜情的疯狂,而他和苏菲在旋律和词作的合作上则体现了这种完美爱情。
发生这种完美的爱情故事的机率有多低呢,正如在芸芸的音乐里找到一些可以被称之为不朽经典的音乐一样难得,只有是两个完全合适并且彼此挚爱深爱对方的人身上才有可能发生,并且必须让他们相遇并且给他们认识彼此了解彼此并最终爱上彼此的机会和时间。
艾力克斯和苏菲,他们都迫切地想完成这首命题作文式的歌曲以摆脱他们各自人生里的阴霾和窘境。
艾力克斯,从红极一时的Pop乐队的主唱和主力曲作曲,到乐队解体之后萎靡不振并且十年写不出一首曲子,他迫切地需要创作出一首震憾自己并且也征服大众的乐曲以重新回到人们眼前;而苏菲,爱上了自己的导师并且被玩弄了情感之后被当成了导师新作里的小说原型进行了强烈的打击压打大肆丑化,被称为是“一个痴迷于文学的女学生,勾引一名优秀作家并且利用其人际关系并且达到自己出版著作的目的;优秀的模仿者,能模仿许多著名作家的风格,但她只是披上了他人的文学外衣而已,是一个一味模仿毫无见地的文学作者……”她急切地需要用他的文字证明自己的价值并且走出情感和创作事业上的阴霾。
当过气落魄的中年男歌手遇上了炙手可热的青春偶像,他得到了一个千载不逢的机会;而当一个中年男曲者遇上一个文学女青年,当音符遇上了文字,当男人遇上了女人,当低谷遇上了阴霾;这一切所碰撞出来的火花所具有的美感是足以震慑所有还不曾死寂而且已经准备好被感动的心灵。
一场毫无疑问的爱情故事,一个在事业上毫无创意的巨大成功。
电影最后的结局是艾力克斯爱情事业双丰收和苏菲迎接来的新人生。
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们;这样的论题放在这里显然有些过份沉重了。
我更关心的是文字,生产文字的那个如同分娩般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也许音符的生产也同样艰难疼痛,只是相比之下音符依旧比文字要更抽象许多。
所以,当艾力克斯坐在他的钢琴前或者忙碌在他的小工作室里一个个较正他的乐曲的时候那个专注认真的模样同样让我感叹;可是苏菲深陷在沙发里玩弄着手上的圆珠笔或者不停走动着的身影不停地咬文嚼字地修改她尚未脱稿的歌词也许更能带给我更多的感触。
或者,仅仅只是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文字工作者而非音乐曲作者。
我永远都迷恋自己的文字生产后的第一个模样,纵然我也明白文字需要不停地修改以变得更加精练更趋于完美,可是每每写完一篇文章,我都会像看着自己刚分娩出来也许还不够完美的孩子一样满足而幸福。
也许自家的孩子并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可爱漂亮精致,可是这是一种源于血脉的亲切和迷恋。
如同我看着自家还不够出色的孩子,我又如何忍心去修正他那不够高挺的鼻梁以及他不够明亮的双眸呢,而且我又有什么样的权力去修正他的人生呢。
我永远也不会忍心去删改自己曾有的那些缺点,纵然我知道也明白。
我记得很多年前曾经有一朋友评价过我的文字,说我不论写的是哪一种文体都必须硬起心肠进行大幅度的删改,那样的我文字会更接近于完美和伟大,否则我的文字永远也不上流。
说这话的朋友他所写的每一篇文字都经过精雕细凿三改五删的修正之后才会放到大众眼前,我也许永远也学不来。
在我看来,他更像一名细致的文字工匠一样细心工作,而我则更追求那种自然而然的书写方式;纵然我显得罗嗦而且并不流畅。
我也承认他的文字更加精美也更加渊博而且居然还常常引经据典,而我竟然永远也学不来。
呵呵,也许我是个懒惰得没得救的死家伙,而且永远也不入流,但是我也可以非常狂妄地说,我的那些不入流的文字养活着我,而他的精致文字永远只能在他的业余时间里任其把玩罢了。
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个自卑的人,可是更多时候,我的自恋会远远地掩埋掉我的自卑。
在我看来,删改自己的文字要远比重写一篇更艰难许多。
所以我的文字永远显得罗嗦却安敛却永远也无法接近伟大;而我,似乎更迷恋这种安敛的死寂味道。
离题三千里,拉回来;说回电影。
是不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呢。
文字之于我要比音符更容易让我沉溺。
我迷恋这部电影,因为生产歌词的痛苦过程和音符的完美契合的那种感觉,如此刺痛着我。
爱情,在这部电影里似乎更像一个华丽的注脚而不是真正的主线。
当然,更多的人总会非常主观地把这部电影归类于爱情或者音乐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一个题材类目叫做文字。
当文学女青年遇上落魄的中年歌手,轻佻的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那些轻快而充满欢笑的场景效果。
然而这是一部轻佻却不轻浮的电影,透过浮在电影表层的那些轻快,低声吟唱着的却是一种真挚而低沉的情感和渴望。
所有的人们都将幸福快乐,卡拉得到了作为她新专辑里的足以让她转变风格的音乐;艾力克斯得到的是一个完美的爱人和合作伙伴并且走出了事业的低谷;苏菲也一样,同时她走出了情感的阴霾找到了自己在文学上的定位。
这是一部双赢的电影。
电影里的所有人们都很幸福,而看电影的人都挺开心并且挺感动。
作为商业电影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
而我最喜欢的也许是这部电影的原声部分,尤其是艾力克斯在最落魄的以为将永远失去苏菲的时候所写的那首《Don't Write Me Off》在我听来要远远比这部电影的主打歌曲《Way back into love》更动听许多。
也许,因为那种低声的悲鸣;也许,谁曾经告诉过我,最精彩最动人的永远是悲剧。
这依旧是一部充满着浪漫情调romantic的爱情电影;捍卫着我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却依旧纯洁的关于音乐的梦想、文字的梦想以及爱情的梦想。
所有的爱情都必须经历过同样的误解和争吵,渴望和绝望;所有的事业也将同样面临着低谷和高峰;然而,不管面对着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最可喜的是,这部电影许诺给我们的是一种不死的希望和最终幸福的光芒。
这也许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如此迷恋着这部电影。
用一个最浪漫的结局结束了的这部电影,至少给了我一个遥不可及却还接近的幸福感觉。
坚守着纯洁的音乐,以及音符与文字交汇时最闪亮的光芒。
与其说改编的音乐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纯净风格以及违背了歌词的灵魂;不如说只是为了挽回自己挚爱的那个女子来得更有说服力。
可是不管用一种什么样的说法,电影给了我们快乐和悦耳的音乐;以及对于纯洁的遐想。
2007-08-25;丁亥年戊申月辛卯日。
轩辕诞。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Music and Lyrics》 ■译名:《K歌情人》 ■导演:马克·劳伦斯(Marc Lawrence) ■编剧:马克·劳伦斯(Marc Lawrence) ■主演: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休·格兰特(Hugh Grant)、布拉德·加内特(Brad Garrett) ■类型:爱情、喜剧 ■片长:96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发行:华纳兄弟公司 ■上映:2007年2月14日
是一部爱情电影吗?
一个下午,我都在看这部电影,浪费了我好多眼泪。
看的时间不对,正是我要开始最低潮的时候。
男女主角的爱情不是我所感动的,而为了那现实和内心之间的矛盾。
Hugh Grant曾经的帅气和现在的开始苍老过时的等等等等都与我无关。
我看到的只是一个歌手,一个音乐人,一个作词的人,根据自己的内心来真正写出来的真正的“音乐”当一切都在商业化的城市中,我想听到那些发自灵魂的声音,寻找那些最纯粹的东西,所以我爱曹方。
唱功好的,唱出来当然好听,但用灵魂来唱歌的却是会融到你的心里去。
女主角的声音真的很纯净,I've been searching but I just don't see the signs中带点磁性的吵哑,像是一点喉咙不舒服的缺陷,但却是用心的去唱歌,那么自然。
在这么多的音乐中,有些是正餐,有些是饭后甜点,说的就是这样。
男主角是成熟的,他会去附合cora,但女主角却总是想说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当最后男主角遵从自己内心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可能他就一直是个过时歌手,而不能重新开始闪耀的舞台生活。
但只有抛开了名利才能写出真正的好音乐来。
不是么?
女主角写词说要灵感,那一幕男主角说出来的话把她伤的有多深啊!!
女主角不恨死他已经是他的福气了!!
难道他一开始写歌不需要灵感吗?
没灵感的歌写出来会有感觉吗?
他不懂了,他已经商业化了,所以也只能写写没营养的流行音乐来附合观众,却没有灵感再来写出一首真正的音乐。
如果是现实中,这首歌肯定不是男主角写出来的。
因为怕受现实的伤害,总是把梦想小心翼翼地藏好,却希望在心里的角落里藏好那最初的纯粹。
许多流行乐都是没营养的,对观众的附合,却没了真正的音乐,把情欲都搬上舞台拿来演出了,真正的音乐呢?
CD越做越好,音乐却越来越少……不要活在过去的阴影中,敢于面对现实而不断的努力,这才是电影的主要内容吧。
关于80年代我要说的话很多又其实很少。
80是记忆中温馨的片段,夹杂着懵懂无知的却没心没肝快乐的童年,那是一段金黄色的回忆,尽管对于它的怀念只介于因为我朦胧的再也回不去的期盼,介于逃避现实的种种无奈和不想面对长大的需要承担的责任。
当然对于电影对于歌曲,喜欢怀旧的人总是在很多层面找到相似点,而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温馨而带点失去后无力找回的暖黄色。
关于80的摇滚、乡村、爵士,闪烁的明星我一无所知,你不能要求一个初学行走的朦胧儿童跟在疯狂的人群后狂欢,所以在今天去重温那段时光是让我感动的,对于这部电影,对于这些歌曲,对于这些已经起了褶的闪亮生物。
一个过气的80年代的歌手,在现实的无奈中需要写一首新歌来拯救自己困顿的生活,在10年没有写过歌曲之后;一个怀抱着童话般理想的被现实的黑暗无情伤害的有点神经质的女子,被偶然的机遇发现作词天赋而要面对自己重新走出来的时候;所有的这一切,这过程只用那首way back into love便足见点点滴滴,有伤害,有期盼,有无奈,还有未灭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低沉的男声带点磁性的女声,我是多么喜欢这种被歌曲拥抱的感觉。
仿佛就是一个午后温暖的阳光,就是疏影下漏下的点点光斑,就是冬日里大大的披肩,在暖炉下嬉戏的小狗,老去的花白的发梢和你依旧如昨日的笑颜。
昨天在MTV台偶然听见这首歌曲,马上下载了电影来看,虽然如同大多数人说的情节没有太大的起伏,老套,甚至休那曾经魅力四射的脸已经松弛而带着生活沧桑的印记,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平淡无声的悄然而逝,在某一天却带给你无奈的悲哀的冲击,也许闪耀一生,也许冷清一生,也许喧哗之后倍感凄清。
但是就如同剧中说的那句,生活不是童话,你不能因为结局不够美好就不知所措。
时光总是要前行的,站在原地只能感到一切都呼啸而过,不断前行不断的去梦想,哪怕前途茫茫也许还看不见曙光,但是我们总要给自己一点勇气走出去。
让我想起了莫雨笙说的:假如算出你们终生不可能在一起,你还会不会去找她?
当然会,我去找她,不是因为我要与她在一起,我只是想见她。
因为想做,所以就做,结果如何,并不重要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 既然不论结果如何都是要做,那又何须知道结果。
当然这是题外话,毕竟这只是一个关于面对和勇气的问题而已 .关于Hugh Grant,多少人感叹曾经的帅哥就这样垂垂老去,时光不重来,也有人说他那忧郁只适合绽放在英格兰的天空,而失去了那片蓝即便是在好莱坞也光芒尽失。
而毕竟盛时只是短暂的一瞬,曾经拥有过巅峰总是会下山的不是么,也许他演这部片子的时候是不是内心有隐隐的共鸣呢。
虽然仅有印象的是关于他花心的一篇报道,可是不能够不喜欢他懒散,忧郁,英国浪漫而又腼腆的气质,挂挂的嘴,说话的时候总是会把下排牙齿露的很多,而看不见上排牙齿.以及他嘴里吐出的伦敦音。
关于Drew Barrymore,其实算起来看她的第一部片子应该是ET不过一直到跟八戒看了《灰姑娘很久很久以前》才真正认识了她,一如她幼年的时候带点婴儿肥的脸和灿烂的笑容,虽然残绕她的酒精和毒品两个不光彩的烙印,但是在看灰姑娘的时候真的很喜欢她。
这部影片最喜欢的就是那段他们录制歌曲的时候,那各种乐器的交错的低沉的共鸣,乐声的流动,优美的旋律深深吸引着我,我更喜欢影片中男女主角合唱的这段,而不是休和歌手合唱的那段。
因为那电吉他的强有力的电声,电子琴的合旋,光是听伴奏便已足够了。
推荐电影原声的插曲:http://w3.nctu.edu.tw/u9313013/05.mp3
给予我们怀旧的空间!
OST很喜欢
hugh大叔真是熟透了
那些歌们。这个女主角。
nonono...
那一首《Way back into love》
一下都没跳过!!! 音乐不喜欢!!
標準愛情片
这估计是今年看过最无趣的片子了吧,天啊,剧情假,演的也假,台词超级SB,还有,那里面的歌也能算AMAZING?我晕
我承认hugh grant雷到我了
休格兰特
主题曲听久了绝对会腻~
俗套,但是美好。歌曲好听太上头
冲着歌 我得再加上一颗星
浪漫就是如此 WAY BACK TO LOVE 一首好歌推动一部电影
无惊无喜,俗得彻底。休格兰特快残了,虽然屁股扭得不错
简单温暖的电影,最适合冬天了。
大爱之一,片尾曲不是一般的好听!
轻松愉悦的观影感受!
休格兰特一把年纪了拍偶像派,斯到了美国就毁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