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对这部电影的咨询了解不是很多,是在一个宅的周末的下午,无意看到电视频道,电视剧李小龙,我就看了一会,其实我满喜欢的他的精神的,我也是在我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发现的。
电视剧中间有广告,正好就是这部电影的广告,想想,去看看啊 电影是什么样子的啊。
在那个宅的下午,我也百度了关于功夫的一些百科,我觉得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一种武的精神,相对于孔孟之道来讲的话。
我是有点迂腐啊,我还百度了,武,百科,我喜欢的话是孔武有力,文武兼备。
假如东西方相比较的话就是,斯巴达的一种勇气的代表吧。
扯远了,不过我觉得武是李小龙的一种精髓。
对于李小龙的理解,就是还在中学时光的时候的那些影碟,黄色的运动衫,被打倒的坏人。
我有一个表哥叫小龙,他是小龙迷,我记得99年左右的时候他就买了一本好厚的书,传记什么的,貌似也有一些招数什么的。
再有的咨询就是,周星驰也很喜欢李小龙什么的啊。
也有看别人讨论,只是觉得自己不是很感兴趣,也不能理解他到底有伟大。
08年的时候央视放了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自己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觉得他很神奇。
我了解的李小龙:太阳射手月亮天蝎,据说很强大40年出生,属龙,后来发现和我爷爷是一年出生的,相对于李小龙的气势磅礴,我爷爷平凡很多,不过我还是很敬重我爷爷的。
我也有理想想要一个12年的宝宝,肖龙的很强大。
主修哲学,这是我从电视看来的,这对他习武很有帮助,他的性格也适合修炼哲学。
争强好胜,一部机器,身上没有一丁点的脂肪。
他没有英年早逝就好了。
晚上看老罗的演讲发现 john lennon也是40年的。
伟大的人。
我喜欢伟大的人。
即使是伟大的人我们也需要去了解他,也许对我们混沌的生活状态有所帮助,所以我就是在2010年11月27日这天,他70岁生日的这一天看了他传记的电影,我很崇拜他,一个人要影响世界很不容易,李小龙做到了,很出色。
看完电影本人还哭了,呵呵,电影么,放出来总是需要点什么感动别人。
上海的光明电影院是乌达克设计的,空间处理巧妙,我有幸在最大的厅观看了李小龙,我很开心,我不是看什么哈7,我看的是李小龙,我觉得,一些核心的精神是需要从本族,本民族的一些出色的人身上发现的。
电影开始于70年前的三番市,那个早晨,李小龙出生了。
出生也没有什么迹象,伟大的人出生了什么的。
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小龙一家还是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香港大家庭里,一大家子整整齐齐。
虽然有屈辱,虽然有艰难我活过来了。
电影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放过来的。
长大,读书,拍电影,交女友,交朋友,猛龙过江。
完整的交代了李小龙成长的过程。
美满的家庭,快乐的童年,一帮一起长大的死党。
其实伟人也是有平凡的家庭的。
看完了虽然也感觉不对劲,自己刚才百度了一下,导演编剧,电影只是一个弟弟,姐姐的角度来叙述的,我觉得这样才好,有些事情就是慢慢的品味的吧。
跟电视剧感觉就很不一样。
家人:温暖的一家,恩爱团结。
朋友:李爸爸的朋友都够意思。
小龙的奀仔,刘连光,文女,谢婷婷,谢的脸真是长啊。
一个人的坚定,强大,从小龙和刘连光比较就看得出来。
张一山演的很好。
爱情:爱情史什么呢,我也不知道。
理想:理想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说的。
功夫:功夫就是不断进步,打败别人的,或者说以强制暴。
至于我为什么喜欢李小龙,因为他够伟大,杰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使中国功夫扬眉吐气,名扬四海。
至于对我的影响,耐心的生活吧,活出来一点滋味。
为这部电影买单的大部分观众应该是冲着看李小龙打架去的,但这部分观众可能会失望,电影进行到一个多小时了,也没看到什么拳拳到肉的动作戏,有的只是街头少年的胡打乱闹,和老片场里蜻蜓点水般的喂招拆招。
是的,这本就不是一部动作片,也本不该是一部动作片,本片原名是《少年李小龙》,讲述的是李小龙从在美国出生到随父母回到香港,截至到重返美国寻求发展之前的一段成长岁月。
此时的李小龙,还没有成名,也没有开创截拳道,他像一般的小孩子一样,执着地生长在自己的一番天地中,咀嚼着成长的烦恼和青春期的酸涩,而且他更像是一双岁月之瞳,引领观众去见证四五十年代从香港沦陷到重光到百废待兴的港埠岁月。
《李小龙》的做旧影像和风情画格调很容易让人想起《岁月神偷》,只是没有哀怨和挣扎,我们看到的是转型社会中的万物生长。
被人们称为细风的李小龙最后也没有像《岁月神偷》中的罗姓一家人一样固守着自己家园的“顶”,而且用远赴美国来告别自己快乐而单纯的青葱岁月。
李治庭扮演的李小龙的第一次出场是以恰恰舞亮相的,这成为李小龙少年时代的底色,逃学、打架、泡妞,青春本该就是如此放肆乖张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妖娆地伸展着腰肢。
另外,相比起《岁月神偷》的殖民精英姿态,《李小龙》则有着纯朴的家园意识,片中有一个很猥琐的人物,日据时期作汉奸,重光之后为英国人作跟班,由此将入侵和殖民划了等号,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能接受这样的表述。
《李小龙》让我最感到惊喜的是对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做了生动的勾勒,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能载入香港电影史的真实人物,如梁醒波、冯峰及其女冯宝宝、曹达华、于占元、梅绮等。
其中钱嘉乐扮演的石坚形神兼备地再现了当年粤语片名丑“奸人坚”的片场风采,息影已久的万梓良扮演的曾经的粤语文艺片吴楚帆也让人不胜唏嘘。
如果客串阵容能更多地启用一线明星,那么《李小龙》几乎就成为香港电影版的《建国大业》了。
李小龙领着伙伴们在影棚阁楼上逡巡,俯瞰片场的情景,让我想起了《天堂电影院》,还有山田洋次的《电影世界》,第一次在华语电影中看到对老电影人的大规模致敬和惺惺相惜,心里感到很温暖。
香港演员都是在片场泡出来的,有开工的机会就兢兢业业,不管角色大小,如片中扮演李小龙奶奶的李香琴,儿子从美国回来,开口唤儿之前那嘴唇的几下微颤,看得我心头一紧。
包括扮演母亲的钟丽缇那洗尽铅华的表演,尽管是在梁家辉的阴影中做戏,却也熨帖到位。
拍少年李小龙自然少不了拜师学咏春的情节,但宗师只在这里出现了个背影,倒是又见到了曾在《叶问2》中出现过的那个纨绔弟子黄梁,但不得不说此片的败笔就在于生拉硬扯的动作戏。
也许是为了让影片能具有相当的动作元素,因此片中设计了几场几乎是无中生有的打戏,尤其是最后一场捣毁毒巢,完全与全片的情节和风格脱节。
《李小龙》片长达129分钟,有几次电影给人以要结束的错觉,这种牵强的情节安排不会给人高潮迭起的感觉,只会让人觉得拖沓冗长。
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龙与外国拳手的第二场较量,完全模仿李小龙《猛龙过江》中在罗马斗兽场与罗礼士决斗的那一场戏,用的也是原片的音乐,而且还出现了那只偷窥的猫。
有时候会想,如果李小龙没有英年早逝,现在他会在做什么?
还有张国荣、梅艳芳,如果他们都健在,会出现在什么样的电影中?
他们伴随和见证着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空留一代人在这奈何天里空劳牵挂,追忆曾经的良辰美景。
影片结束,场灯亮起,银幕上伴随演职员表出现的是剧照和所对应的老照片并列出现,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惆怅,如此有心的credit,请不要错过。
其实这是一部青春片,只是比较特别的是,它是讲述李小龙青春成长的一段故事,影片节奏略显缓慢,故事有些分散,主角明显不如配角给力,梁家辉、钟丽缇和叶璇的表演都不错,其实又以梁家辉最为精彩,将一个严父而又顾家的形象完美的诠释到观众面前,主线故事也远不如片子的戏中戏来得有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来,这只是一部打着李小龙和怀旧两块招牌来圈钱的影片,诚意并不是很够。。。
影片启用谢婷婷和贡米作为女主角,无疑是将自身素质自降一级。。。
李小龙的青春是一部文艺片——观《李小龙:我的兄弟》范典/文自从香港回归,大陆出来一大批中港合资影片,面对香港电影日益衰竭趋势,很多创作人员都自寻新的出路,像王晶、陈可辛、文隽等一批影视圈老大北上淘金,结果证明果然是活路一条。
大陆市场的多元化口味使他们在既定商业模式中挖掘出新的创作思路,大陆电影市场的开放迎纳创作形式的多层次,对于本土稀缺的类型片种:歌舞片、喜剧片等加入了港式风格的诠释,两相得益、合作共赢。
再加上近年中港合资影片被许可参与金马奖评审,更加鼓励了创作者们的信心。
《李小龙:我的兄弟》延续了文隽老一派亲情电影的血脉,他更热衷于商业片的市场操作,为迎合国人亲情伦理观念制作的电影《我的兄弟姐妹》曾经赚饱眼泪钞票,在当下通货膨胀、经济震荡形势下,再次套用李小龙重现亲情、爱情、兄弟情,也不啻是为严冬酷寒加添了一条棉毛裤,但合不合身却要观众看了算。
在《哈7》和《赵氏孤儿》等大片夹击中,“少年李小龙”固然再有身手,恐怕也难以招架。
本片改编自李小龙之弟李振辉传记书《我的哥哥李小龙》,据说80%都来自真实故事,出身于粤剧伶人世家,从小顽劣好动、不断滋事的李小龙小名“细凤”,与拜把兄弟统称“龙城四虎”,影片围绕他与这些兄弟的情谊、与家人的情义、与几位女孩之间的情意来展开他的少年时光。
尤其当张一山饰演的光仔因女友爱恋李小龙而自甘堕落,李小龙意欲救出兄弟却不料得罪当地黑帮被迫逃离香港前往美国发展事业。
全片锁定在他离港赴美前的青葱岁月里,难免在男女情爱、兄弟情谊中喷发出一股浓浓的文艺气息,崇拜李小龙的男性观众恐怕要失望透顶,除了一场校园拳击赛和鬼佬打对手外,便是拜叶问为师偶有几个木桩练手的镜头,实际上此片并非动作片,而是套了功夫大王外套的文艺片。
除了刚得奖不久的新人演员李治廷(《岁月神偷》)外,张一山、贡米、谢婷婷(谢霆锋之妹)等人的加盟使该片更成为力捧新人的“青春”电影,结果你就看到一部极力削减成本的影片中,老演员跑龙套、新演员表演上的干涩、平淡无奇的情节以及导演试图以纷乱、升格的镜头来掩饰故事性的单薄。
当然,该片也有“抢戏”的亮点所在。
比如对50年代粤语电影的回顾,武侠片、悬疑片、生活片的兴起,黑白影像带动起的岁月情怀,那种电影发展初期稚拙、古朴的拍摄方式和老电影人的拍戏现场都被有机串连起来。
在米仓中的打斗场景和那只猫的出现模仿了《猛龙过江》,不难看出导演向此片致敬的心意。
另外,片后映现的黑白照片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李小龙和他的家人,也唤起了我们对这位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明星的敬重。
中港合资的影片难免带有某一方的地域特色,像此片便倾向于香港这一边,回复当年的场景和人物、社会风气,也回复了香港观众的记忆,但是大陆观众或许只是冲着李小龙而去,冲着他的功夫本身而去,所以看完此片大概要失望一回吧。
文/家钥任何人都逃不过死亡来临的那天,而像李小龙一样,离去后仍可以对后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并令世人永远铭记,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却是难以再现和无法复制的传奇。
当李小龙在巅峰状态向这世界挥手作别时,意味着其不俗的表演与凌厉的身手将永远定格在光影之中,足以令我们永世难忘。
以及他在电影中所带来的如“截拳道”般无固定形态、源源不绝的创造力,更是体现出身为一个电影人的突破和创新。
李小龙不仅追求体格的强健,更注重内心的强大。
因此,李小龙远不止一个武术家与功夫巨星那么简单,他还是一个创意人,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他那如水般的思想和哲学影响了无数的人。
几十年前,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而走上电影之路。
几年前,当他在《功夫》的结尾身着白衣黑裤向偶像全面致敬,最后轻轻挥出如来神掌时,才真正领悟到“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深意。
时至今日,世界各地模仿李小龙的热潮依旧不退,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他那招牌式的动作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与时尚。
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身上的精神,以及对于追求武术终极目标的表达,都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
所以说,李小龙虽然不在人间,但这世界上他却仿佛无处不在。
于是,《李小龙:我的兄弟》适时地出现在李小龙诞辰70周年之际,引来颇多关注。
对于喜欢怀旧的你我来说,观看这部港片所擅长的游走于“戏说”与“真实”之间的影片,无疑是一个很奇妙的观影过程。
延续近年来港片的一系列怀旧风潮,《李小龙:我的兄弟》顺势而出。
影片讲述李小龙从幼年到童年、少年、青年,因为全片几乎都是大多数人所不了解的往事,初看有些陌生,但这种“前传”性质的叙事手法将关于李小龙的点点滴滴事无巨细地用光和影记录了下来,最终在银幕上细致地呈现出李小龙一家人在岁月面前的变迁与成长。
一如《岁月神偷》的叙事手法和影像风格,《李小龙:我的兄弟》首先将视线聚焦在李小龙一家人身上,慢慢展开一张巨大的人物关系网。
前半段几乎在描摹时代背景与家庭情况,以及与同伴的嬉闹和纠葛,直至后期才慢慢将目光集中在李小龙一人身上,因此整部影片基本上是一个群戏,而非李小龙一人的独角戏。
影片把原本真实的故事进行加工后娓娓道来,成功缔造出亦真亦幻的错觉。
对于喜欢老港片的影迷来说,这部影片会显得有趣得多。
片中那些做旧的画面,让人几近真实地回到了那段逝去的时光。
严谨考究的场景、片场黑白的影像、众多熟悉的影人……银幕上的一切都将那个年代鲜活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而除了加入大量的动人的文戏,令观者更能感同身受之外,影片在节奏上的变化也有可取之处,通过李小龙与同伴间的嬉笑怒骂,使整体不致沉闷,缓解观众的疲劳,同时适当地掺入一些打戏以增加卖点。
可以看出,影片在怀旧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和还原历史,并注重商业娱乐性,最终成为一部既具有观赏性又似记录片般的电影。
影片把李小龙还原为和我们一样的凡夫俗子,其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的理解与抉择,随着影片的深入,渐渐使得李小龙和观者之间拉近了不少距离。
而这个真实的人物也因此显得层次感分明,具有较强的可信度。
因此,我们会为那些从此咫尺天涯的真情而感叹,为离别和重逢而唏嘘。
当然,我们知道,电影中和现实中的他,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面前,誓不低头,从不退让。
而李小龙被视为偶像,则是时代的必然。
七十载悲喜交错,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初那个水一般的少年,已经在风一般的歌里渐行渐远;而如今这个银幕上的英雄,却在光影中写下了不朽的传奇。
至少,他用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一个足以让世人顶礼膜拜的名字被我们永远铭记。
李小龙,生日快乐。
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龙年轻时候的故事似乎很少被大众所熟知,本片选取了李小龙一生当中从出生到出国留美这一段的故事。
整体上感觉本片所选择的小故事都非常琐碎,前后的关联性一点都不强,甚至感觉一点也没有特色。
因为全片所讲的故事放在任何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内都适用,一点也没能够体现“李小龙童年”的特色,仅仅依靠几处平庸枯燥的武打戏份真的无法展现传奇人物李小龙的人物特征。
另外,李治廷对于李小龙人物的演绎也算是全片的一大败笔,他的表演仅仅是浮于表面,而且看着较为油腻,很难真正演出李小龙的气质,让人看着觉得特别出戏。
这是哥在武汉看过的最贵的一场电影 五折后¥40.00 所以觉得很亏 所以要来骂两句。
文戏拖沓沉闷 武戏一片混乱 这就是我的感受本片以李小龙的出生开头 传记式的讲述幼童到青年的人生历程 然而片中多数镜头不知所云 幼童期的好勇斗狠 为了几颗弹珠无情的毒打小伙伴是想塑造一个黑帮老大的演变来由吗?
一帮小孩子沿街踢老鼠箱的这一段长达5分钟的戏又是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少年时期对李小龙从艺的描绘 却把重点放在了香港武打电影及影星的发展史上 张达明饰演的冯导将其女儿冯宝宝带到李家拜年这个镜头既无前因又无后果 这个如此突兀的片段 或许只是想听到观众的一声:“哇!
冯宝宝!
”而已吧.. 结尾部分终于迎来了期待的武戏 然而冒昧的说一句 武指对于咏春的了解恐怕还不如哥多 全部的武戏镜头毫无动作的美感可言 只是三星连环冲锤的单曲重放 擂台打斗那一段的摄影师不知是否帕金森症发作 镜头一直拉近聚焦在选手的脸上 只见砂锅大的拳头晃来晃去 看的哥头晕 当张一山从一个不可能出现的地方冲出来拉着大反派同归于尽的时候 哥终于忍不住愤而离场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小学老师“推荐”的一篇学生作文 引用如下:另一位学生的作文让我不敢给分。
一篇四百字的作文居然每一句都没有丝毫联系。
比如说,第一句是写每天早晨有个大叔在街头卖豆浆,第二句却是公园里划船的人很多,第三句能写到月亮像个鸡蛋黄。
所以我怎么看都好像是几十个造句拼凑起来的,其思维跳跃幅度之大,今日中国恐怕无人能比。
我决不允许自己一不小心将一颗后现代派或者意识流大师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中,因此我小心翼翼地给了个“良”。
该学生的名字会不会就是叶伟民呢?
抑或是文隽?
毕竟这种毫无主线 主旨的电影不是哪个导演就可以随随便便拍出来的 这样后现代意识流的作品在我的记忆中只有陈导的无极可与之媲美。
《李小龙》之最:最杯具:哥把导演的名字看成了 叶伟信最凌乱:全片既无贯穿首尾的主线 亦无凸显表达的主题 更无形象饱满的主角 坦白的说 甚至没有塑造出一个有性格的角色最失焦:武打镜头就是拳头的晃动 最无厘头:多处镜头没有前因后果 不知其意义何在最扯淡:从李小龙勇救刘连光这一段开始的剧情之弱智程度令人发指 编剧觉得要收尾了 已经没有心思去想一个至少要遵循基本逻辑的剧情了据说该片是唯一一部李小龙家族授权的李小龙相关影片 我只能说 小龙啊 你在家里肯定不受欢迎 否则兄弟姐妹们不会这么毁你P.S.:把片名倒过来就很好 叫 我的兄弟李小龙 作为我的兄弟叫顺溜的兄弟片来观赏吧
想来看这版的李小龙,不是因为对李小龙感兴趣,我只是因为很早前看过他的研究历史而对他的经历颇感兴趣。
于是网上参加了电影票的活动,麽有想到,人品大爆发,居然被我给抽中了,于是,乐滋滋的跑去看了。
影片开头就是李小龙的弟弟和姐姐的谈话,慢慢引出一个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李小龙的寻常往事,直到影片结束,整部都笼罩老香港的氛围里面,不禁让我感慨导演手法的细腻和精致。
李小龙的出生环境是美国,他的父亲带着妻子在那里的华人剧院里面演出。
直到后面看完电影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当年香港的电影正处在与中国传统戏曲交接的时期,他的父亲是粤剧四大名丑之一,所以围绕在小时候的李小龙周边的长辈,不是戏曲大师、演员,就是电影导演、电影制片人,这样的环境,无疑为李小龙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父亲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也成了自始至终熏陶李小龙让他将中国文化带入自己以后的影视作品中发挥和发扬的原因。
再说说描写手法吧,毕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部分,里面用了很多黑白场景交替的手法来体现年代感,让人不至于在时间中迷失。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小龙褪去了武打影星的光环,呈现出一个鲜为人知的,有些调皮,有点叛逆,爱打架但很讲义气的可爱的少年。
没有多少武戏,几乎都是生活戏,甚至还有香港的老片场的刻画,让我大开了眼界。
总体说来,这部片子几乎是一部青春片,写了他的理想,他的爱情,友情,还夹杂着一些青春期少年的叛逆,描述了不一样的李小龙和不一样的香港。
结束的时候,甚至开始有点期待下部了呢。
这部电影应该叫我的兄弟 至于李小龙 只是其中虚构的角色 谢婷婷的演技还真是一般 至于张一山 到最后的那一幕 我才觉得他有提高 否则 完全就是一“家有儿女”成人版……由于最近一周去看了三部片子 之于前面的《哈七》和《危情时速》来说 这一部基本上不给力 还差点把我弄睡着了
整部片子的基调怀旧,淡淡的,里面的光晕我很喜欢。
但是谢婷婷真的不适合作为两位少年追逐的对象,没有少女唯美的感觉,她有点像梅艳芳。
贡米倒不错,很自然舒服。
可能片子太过追求怀旧的风格,少了些高潮,让人觉得有些拖拉,要拖到续集的样子。。
和第一部差不多,搞笑≠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