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dn’t expect this is a documentary on serial killed when I first attracted by the name thought was kitty movies. It’s like a real “catch me if you can” story, that killer has the intelligent and double side personality that almost fool everyone, but which also makes us think if internet freedom is a good thing? It could help to trace every single details and stalk everyone, also give invisible pressure whether he could bear it or get haunt down or even enjoy it more? Unexpected story and feel sad for Jun Lin and his family
内容上,可以说是抛给了大家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络方便大家的交流,扩宽了交流边界,给予了受众更广的监督权的同时,是不是另一方面也滋生了网络暴力。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探讨这个问题了,但真实案例的呈现却可以引起人的足够关注。
我给出自己认为的两点不足,一个是标题起的与实际的不同,这个纪录片整个的重点并不仅仅是猫辱杀,它更多体现的是网络对辱猫案的一系列追查与其中的过程;另外一个就是对那个无辜男孩的自杀,仅一个小小片段轻描淡写地带过网络暴力对他造成的伤害。
我知道他只是纪录片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但我仍希望的是纪录片能够正视这样的事件出来之后,谩骂的网民之后的发表的态度与所作的一些举动,或者社会对于这一事情的回应。
他也是暴力的受害者之一。
当然,这部纪录片仍有熠熠发光的地方。
它不是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没有足够华丽的镜头语言。
它花了许多的功夫,到了该案件的事发地点,剥茧抽丝地还原了事件过程。
其中用了很多的网页弹出镜头、当事人的受访镜头贯穿其中,十分冷静客观地再现了真相。
另外就是题材的新颖,它没再像往常一样,只是简单地给出了检查官的破案过程,而是让网友的观点与探寻作案者的过程作为这个纪录片的主线,这是极具开创性意义的一次探寻。
它全新地展现,每个网友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都是在某一领域的人才,他们的结合能够产生不一样的色彩。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最初看到这部纪录剧集的豆瓣页面时,它还没被翻译成《别惹猫咪》,而是叫做《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评分9分(目前降至8.5分),一个更为浮夸的名号。
作为一个容易被各类“都市奇闻”吸引的观众,我自然而然点击了下载。
大家想必和我一样,看着网飞Netflix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剧集的名字,必然会认为这是个关于“虐猫狂”,或者是在网上人肉搜捕“虐猫杀猫狂”的纪录剧集。
这种想当然般的天真,让我对接下去所要发生的一切,都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直接被吓哭了两次。
▲ 最初受到伤害的两只小猫在此事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分为三集、三个小时,而上述内容仅是其首集所展现的,几乎是“口味最轻”的部分。
面对极度恐怖的“十八弯回环究极体过山车反转”,最好事先看片再来读影评。
此外,下文涉及杀人分尸等内容,也许会造成不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不要往下阅读了,而能接受的朋友也请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严肃的案件。
这个案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一场网络上的较量,更是我们这个“10年代”的“时代症候”。
▲ 犯罪者卢卡·马尼奥塔*再次预警,以下内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的警方接到了来自联邦保守党总部打来的电话,他们收到了一个可疑包裹,里面装有一只冰冷的人脚。
随后,另一边的自由党总部也收到了包裹,里面装有人手。
一瞬间舆论哗然。
四天前,Best Gor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的10分钟的视频,在昏黄色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把类似冰锥的凶器反复刺入另一位男子的身体。
继而,他把死者的头颅割下,切肉、放血、肢解、奸尸,之后吃掉了他的部分尸身,并进行自慰。
更具体的内容就不再描述,总之,这个视频在网络上逐步火爆,凶手的行径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取眼球和流量。
▲ “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这段被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被证实为真,警方表示,受害者就是上述所言的身体部位的主人——中国留学生林俊。
而嫌疑人则锁定为卢卡·马尼奥塔,一个从事援交行业的年轻男子。
▲ 林俊遗照、卢卡·马尼奥塔被捕照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这个残暴的杀人犯卢卡就已经被一群“网络爱猫人士”盯上了。
他们不断对他实施“网络追捕”,并且预言他之后会成为变态杀人狂,没想到一语成谶。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就是从2010年的一个“虐猫小视频”开始讲起。
一个名为“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油管,画面中,两只可爱的猫咪被放在了床上,一个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将它们举起并放置入吸尘器的真空密封袋,把里面的空气吸光。
两只小猫一直在挣扎,直至死去。
▲ “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这段视频立刻引起了公愤,动物保护者们联合了起来,并且发动了赏金,上万人加入到“人肉”的行列中,但信息大多是无用的。
与此同时,“虐猫狂”的视频并没有完结,而是接二连三地到来,比第一段更加恐怖:第二段是把猫活活淹死;第三段是把猫投喂给一只大蟒蛇,画面血腥,截图就不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挑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越来越多的“自爆”,甚至用马甲私信给群组的核心成员们,提醒他们最新的信息和可能的调查方向。
可以看得出来,虐猫者也在这个群组中潜水,“享受”着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主导着这场他心目中的“猫鼠游戏”。
群组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提防“被渗入”,建立起了可靠的“核心群”,开始深度追踪虐猫者的网络痕迹。
一场较量随之展开。
▲ 虐猫者留下的线索,电影《猫鼠游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2002)《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与传统犯罪人物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受害者/加害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切入视角,而是从一群看似无关的人出发。
尤其是他们组建的这个以“线上群聊”为唯一交流方式的网络社群,无所不用其极地找寻卢卡的痕迹,并在隐约之中与两年后的凶杀案有所联系——这一切的“神展开”,背后暗合的是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
在线搜索、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等,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网络上的留存隐私与自我披露。
对于“人肉搜索”,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探讨,但在这起案件中,它表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刻意引导下的“人肉搜索”。
一方面,这群“爱猫人士”们的确找出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信息点,即便这样做有点不顾网络上的隐私与伦理。
在这些段落里,这部纪录剧集和去年的《网络迷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虚拟界面展开,处理得非常类型片化,情节抽丝剥茧、跌宕起伏,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
比如在一张商场的镜子映像中找出拍摄当天的时间地点:
又比如在这张日常照中,靠精密搜索加油站,找出卢卡的公寓住址:
但同时,这些“网络侦探”们查得再深入,最终都会“无功而返”。
他们给了媒体消息,媒体最终仍旧不了了之;他们给了警局消息,但仍旧被忽视了;再找上门去,卢卡早已搬走。
凶手引导着这场对自己的“人肉”。
他在网络上刻意布下自己的虚假信息,每次“被人肉”的过程中,他都能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被发现前上演逃脱。
最终,他发出了杀人预告:“我会继续拍更多视频,下次你们看到的视频里,主角会是人。
”卢卡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心理画像、过去两年的各类资料,都在“核心群”的成员们每天的网络搜寻中了如指掌,并且给到警方。
然而,以往耸人听闻的东西,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就很容易忘掉的页面——包含着卢卡的资料邮件,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被“遗忘”在警局的电子邮箱里了。
▲ 在命案发生后,警局的负责人加入了“核心群”,向群员索要卢卡的信息警方的视若无睹,让卢卡最终杀人成功。
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责备他们,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谁能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网上的玩笑”、一次“网上的发泄”。
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无论是警方还是“核心群”的成员们,都无法做出更多,直到尸块被发现。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从“虐猫”到“杀人”,从“网络搜捕”到“协助警局”,缠斗着的双方在这两年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他们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构成了“猫鼠关系”,一方追逐,一方逃窜。
而双方之间的追跑,则类似于一种“喂养”,进一步激发了卢卡的作案心理和过激行为。
两年间,无论是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还是纪录片的呈现,都包含着无数的小反转和阶段性的大反转。
在此层面上,这部纪录片以最“抓马”的方式,展现着各路人马的推理与论调,将案件各个视角的“戏剧性”都挖掘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获得有如“情感过山车”般的观看体验。
▲ 自由党议员的反应但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势必造成纪录本身的伦理问题得以凸显:比如在第一集中,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让其他网友注意到他,而谎称自己就是那个“虐猫者”。
虽然“核心群”的成员们通过网络数据排查而认定他在说谎,但不在“核心群”的其他网友们却对他进行大肆的网络暴力。
几个月后,那位网友自杀(不能确定是否与网络暴力有直接关系)。
此处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批判点,但由于它和主线关系不大,为了快节奏的观赏性,创作者直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在表达上不够完整。
又如在第二集中,虽然已经花了笔墨去树立林俊较为正面的、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
创作者错误地把林俊当天出门进卢卡房间的行为,倾向于描述成“looking for sex”,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没有拿捏好尺度的错误。
而且由于纪录剧集本身采用了过多的视听技巧和情节反转,给人过于“强类型化”的刺激观感,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不够稳重,导致受害者这条线索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浅薄空洞。
显然,这部纪录剧集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我又的确很欣赏它这种剧集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架构方式。
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过火,却又非常有效,让每一集探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受益于前两集的层层递进,到第三集中,整部剧集的尖锐锋利之处展露了出来。
▲ 林俊生前爱猫如命开头时我曾提到,在观看这部纪录剧集时,短短三集却被吓哭两次。
但直到此刻,其实我仍旧未写到这两个把我吓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段落,它们分别来自第二集的末尾和第三集,关乎于——卢卡为什么要犯下虐猫与杀人的案件来引发轰动效应?
他在追求什么?
他的成长历程中究竟充满了些什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变态乃至人格分裂?
他又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获得大量关于杀戮与逃亡的知识储备,并一点点规划,从而完成一起又一起的犯罪?
为了保证各位影迷朋友们能有更好的观感,我决定不详写下去,同时也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回顾了。
一个小小的提示是:最近上映了一部华语片《误杀》,里面的男主角靠一年观看八百部电影的观影量救了家人。
而这部纪录剧集的第三集,几乎就是《误杀》的反向操作。
▲ 电影《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兹导演,1942) 从此再也不敢正视所有在第三集中提到过的电影....“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作恶者发布更多视频,直到最后的杀人视频被上传。
”《别惹猫咪》中,沉迷于电影与虚拟世界、企求获得关注的凶犯卢卡,为了搜捕卢卡而聚集起的网络社群,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新产物。
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中都不罕见,就算是在古早年间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也有脑袋发热的青年人会因为“电影和流行娱乐制造了我们这一代,教会了我们杀人,所以我们要反杀”。
不过,在最新的媒介环境下,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终极拷问——
“核心群”的群友们发现,自己在这两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制止卢卡的行动,最终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共犯”,被他所利用。
除了这些群友外,吃瓜的路人、施加网络暴力的不明真相网友、收到资料后没有及时作为的警员们……是否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这场犯罪,承担其中的某个角色?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去年的《网络迷踪》和今年的《别惹猫咪》,其实都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网络催生了新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杀人狂,形成上述的闭环,并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 《网络谜踪》无论叫什么名字,《别惹猫咪》亦或《猫不可杀不可辱》,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都会明白,这种命名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误导。
创作者们把犯罪者们及关于案件的前后发展,制作成一部“类型化”倾向浓重的、所谓的“纪录片中的爽片”以供我们观看——甚至有不少观众可能会如我一般,起初点开的心态就是猎奇的,因为名字好玩、题材有噱头,有着“都市奇闻”的吸引力。
但这其实是很荒唐,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情感表达,已经彻底被“网络媒介”化。
而这又是另一个闭环,它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
10年代就要过去了,但这个世代的社会症候并不会被遗留,它会跟着时代继续往前蔓延,与我们继续如影随形。
标题我想了很久,一直又不知道要写什么,因为看完这部片子的我很是难受。
刚开头片子的标题还以为是可爱,可以让人云养猫的猫片,可逐渐看下去,才知道这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杀人案总体给人的感觉,卢卡是个高智商的凶杀犯,从一开始与警方模仿上演的《猫鼠游戏》电影到后来的凶杀过程与被抓审讯过程模仿的《体能》,就能体现出卢卡的心理素质状态很是强大,头脑很清晰(原谅我只能记住这两部,因为这两部印象很深刻。
)这部片子看完我很愤怒,感觉编剧利用了观众对案件的好奇心理,也再次利用了狄安娜和格林两位当事人来进行案件描述,卢卡再次出名,可是被害人呢?
(在此我尊重死者,不说实名)这部片子的意义在哪?
是让人们了解这个案件吗?
还是按照影片最后狄安娜和格林的疑问,要我们深思,我们都是这场案件的共犯?
片子里从头到尾只讲了卢卡在男同网要约一夜情,然后接下来就讲到了被害人和卢卡一起出现在了公寓。
再后来,就出现了被害人被杀害,拍视频,分尸,身首异处,再到继续讲述卢卡逃亡哪里。
可是受害人呢?
从头到尾只出现了一张照片和悲惨的遭遇,受害人的为人处事怎样?
平生行为怎样?
性格包括其他的一切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当我看到受害者的照片时,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我相信受害者绝对不会是去进行约一夜情,事过多年后,这部片子的出现无疑拉着受害人进行无形的鞭尸并在其家人的心口上狠狠划上一刀。
(ps:没有说一夜情不好或者怎么样,不接受任何杠)那个被网暴而死的人呢?
也是轻描淡写被拉出来说了一下因为想被关注,结果冒名顶替却被网暴自杀。
他的人生呢?
在影片最后的问题,我觉得,这是道德绑架。
狄安娜和格林提出的问题,包括受害者还有被网暴的抑郁症患者的死亡,也是他们深陷多年的愧疚,他们所做的一切比警方更加有意义,在我看来我觉得如果没有他们的冷静分析,可能卢卡会瞄上更多的人。
没错,这部片子让卢卡更火了一把,让人们更了解了卢卡犯罪的高智商,不禁让人感叹卢卡的强大心理,让卢卡更加开心他又在次出名了。
归咎到底原因,难道不是制作方把这些受害者,狄安娜和格林拉出来消费给观众看吗?
所以谁是共犯?
制作方。
最后默哀,受害者和那位被网暴者。
最开始其实是被虐猫的标题吸引来的,没想到后面会上升成这么严重的事件。
网飞的纪录片拍的很好,背景音乐和镜头切换充满悬念层层推进,让人忍不住一口气看完。
对于我这种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人来说,讲得清楚层层递进,又没有很血腥的画面,真的是良心。
好多时候我都捂住眼睛害怕血腥画面出现,又松开了hhhh。
个人觉得可能再多些从卢卡方面出发的讲述会更好,分析心理动机之类的会显得更丰满。
不过标题就说了重点是追踪,所以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对于片尾的问题,我们到底是不是助纣为虐了?
我觉得,观众没有,因为我们看的时候事件已经发生完了,卢卡在监狱里不会有任何影响。
即使给了他关注,又怎样年?
片中也说了,卢卡想要关注度又不想被捕,所以现在的关注度未必是拦阻了他的期待的。
但是 追踪者的角色确实值得思考。
这次宣传他们是因为做了道德层面普遍认为对的事,那别的呢?
网络上那么多查找别人蛛丝马迹的,追星也好偷窥前男女友也罢,这些值得推崇吗?
会不会有人看了这个纪录片学到了一些手段从而会对别人的生活造成困扰?
从卢卡的角度来说,会不会是追踪者日以继日的寻找,对他的视频和图片的点击,增加的热度使卢卡得到满足从而追求更高的关注以至于加速了整个事件的进展?
如果没有这些人,卢卡会不会发了一个视频没人关注然后停手?
或者说可能多少年以后卢卡的心理才会畸形到想杀人但是网民催化了他的心理发展?
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对于第一个受害者,因为人肉搜索而死于自杀的男子,我觉得很确定的事网络追踪害死了他。
那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网络影响更多的肯定还是这些人,不可能随便一个人就都是一个变态杀人犯,更多的可能是在网络上单纯蹭热度的键盘侠,那我们真的都要去人肉搜索他们,可能导致把他们逼上绝路吗?
我真的不能以看电影的心态去看。
因为这不是虚构的故事。
我还记得2012年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各种揣测和惊诧,还记得他那张诡异的妖艳的照片传遍互联网。
逝者已经离开,只愿观众们心里为他保留一些为人的尊严。
挺难过的。
为这个可怕的世界。
真的也难以以看故事的身份去点评拍摄技术和手法了。
想起了前些天看的章莹颖案纪录片,同样难过。
美剧《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作品类型:纪录片故事概述:从追踪虐猫者,到追查虐杀者上映时间:2019年12月18日上映,3集,已完结
从虐猫到虐人,这部纪录片,谈的最多的不是“追踪”环节,而是“人性”的变质、腐化。
进入剧评,不多详述,透过事件看本质。
第一集---Cat and Mouse剧情线索:1,网络惊现虐猫视频
2,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行动、搜索事件真相
3,蹭热点的抑郁“网红”,由于被网友误认为是“虐猫者”(恶意攻击)而选择自杀
本质思索:1,虐猫者的现状与其成长经历有无关联?
2,网络自发搜索行动是否“行为过当”?
3,“网红”视频的底线在哪?
第二集---Killing for Clicks剧情线索:1,“视频”又一次出现在网络,“侦探”再次出击,锁定“嫌犯”所在地
2,警方介入,收集证据、寻找关联人
3,断肢的出现,让案情进一步扑朔迷离
本质思索:1,凶手的目的?
诱导犯罪?
2,网络侦探行为是帮助了警方?
还是协助了凶手?
3,从虐猫到杀人,人性怎么了?
第三集---Closing the Net剧情线索:1,凶手锁定Luka Rocco Magnotta
2,一系列采访(被害人朋友、凶手家人、朋友)
3,模仿(电影情节/桥段)杀人事件(《卡萨布兰卡》->《猫鼠游戏》->《本能》)
本质思索:1,凶手的终极目的?
2,网络的正确用途?
3,变态心理养成?
些许思索(why)1,网络侦探为什么热衷于某些特定事件?
首先,满足自己及网友的好奇心(说好听叫“探索欲”,说难听就是“窥视欲”),这正是“人肉搜索”大行其道的缘由。
其次,一股莫须有的“正义感”。
要知道“正义凛然”这四个字,利用好了,受益;走上歧途,掉坑。
2,现实生活与虚拟网络是否一样?
根本不一样。
瞧一瞧那些广受追捧的网络恋爱达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些什么货色?
就一目了然了。
记住,“敲着键盘、点着鼠标”指点江山的这类人“非蠢即坏”。
所以,身处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需要长个心眼,遇事三思。
3,犯罪心理探索Luka这人,是如何慢慢走上不归路?
值得深思。
a,成长因素,个人的成长经历直接影响成年后的思维模式/行为意识的塑造。
b,主观因素,渴望“被认可”,希望“被关注”。
一切被漠视后,采取极端行为寻求“曝光度”,心理已然变质。
c,外界因素①成年后接触的人、所做的事,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
②网络的推波助澜,不论是网络侦察小队的“正义行动”,还是旁观者的“随性留言”,都进一步激发了Luka变态心理之逆生长。
4,这部纪录片存在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说是回顾整个“案情”(中国留学生被杀事件),那么故事对于“案情”的描述似乎缺失了不少。
如果说是解析“网络追凶”(从虐猫,到杀人),那么剧中涉及的证据搜索又显得如此“虚无缥缈”。
既然都不是,那是“洗白”罪犯?!
不像。
说来说去,只剩一种可能,本剧是在警戒游走于网络世界的所有人,切莫被传言带节奏,切莫远世界近虚幻,行事做人要有脑子。
写在最后,此剧不推荐,理由有三。
一,“虐”;二,“虚”,三,“郁”。
第一次发现原来写影评也是释放内心恐惧的一种方式。
从点开这部纪录片到最后看完两次,心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开始因为ram追完了,顺手点开推荐列表的第一个。
一开始以为就是一个和猫咪有关的有爱的片子。
看完第一集以为是一个追查网络施虐者的纪录片。
直到最后才知道原来是中国留学生遇害的案件。
很多时候当我们与真实发生的事件距离很远的时候,我们可以心平如水地坐在屏幕前面,点击,观看,不喜欢就关闭。
但是只有当事情和自己开始有联系的时候才能够产生共情。
第二集到最后,看到谋杀——还好,西方世界变态杀手很多;亚裔——有点吃惊,但是仍然有距离感;武汉的中国留学生——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才能够体会到女叙述人baudi shaking说的,很难消化的感受。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部分是从一开始伪造证据到最后被捕面对审讯,都是犯人luka的一部戏而已,一部让自己出名的戏而已。
但是这部戏践踏在我们一个同胞的生命之上。
而当时在网络上围观的群众,正好为这部戏提供了观众。
非常能够理解纪录片最后提出的疑问,最后恶的结果,是由群众所谓的正义导致的吗?
作为看客中的人,真的有底气说自己的行为不是除了正义意外以外的因素,猎奇。。。
驱动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正义的行为,会不会也是我们为恶行所打的一个幌子?
因为人性复杂如此,并不是有了充满正义感的初衷,最后就会有相应的好的结局。
正如片中,fb吃瓜群众的义愤填膺错让一个‘假冒’的虐猫者自杀;而一步一步的追查,落入了luka制定的计划,给了他流量和观看,也成就了他这部戏。
本来只是想在人人找一部治愈系猫片来看,没想到搜出这部。
关于这部纪录片有2点想法。
第1点是关于成长。
有弹幕提到Luca曾经被校园霸凌是后来虐杀猫咪和人的根源,这是一个诱因,但远远不足以成为直接原因,最终根源在他自身。
谁的童年又是完全温馨和睦无忧无虑的呢?
校园霸凌、家庭破裂、生活贫困等等外因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总有人喜欢归因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但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受到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
而我认为内因是更主要的因素。
人需要自我教育,顺境逆流虽不是自己可以决定,但始终还是要向积极的方向疏导,而不是期待生活发给你一手好牌,否则就像个懦夫一样抱怨生活给你的暴击。
第2点是关于人肉搜索。
可以说这宗虐杀案最终成功侦破,很大程度归功于一群坚持不懈和机智勇敢的网民。
视频一闪而过的吸尘器、照片角落里的加油站、马甲博客假人名、评论用语习惯的“空格,空格”全部被侦探网友发掘出来,一步步锁定Luca。
过程中有一个被Luca当作烟雾弹抛出来的人被人肉后迫于压力自杀,这个无辜的人成为肉搜的牺牲品。
激愤的网民既是一股正义的力量,也是缺乏理智束缚的洪水猛兽,毕竟像讲述人那样在过程中保持理智的还是占少数。
所以可以鼓励广大网友肉搜提供线索,但要控制诸如电话恐吓快递恐吓之类的“私下审判”行为。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我无意之间发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消息:前不久,在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俞琪,被20岁的室友董硕杀害。
这个残忍的凶手,更是将尸体无情的丢弃在悉尼的高速公路旁。
虽然董硕已经认罪伏法,但俞琪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留学专家表示,2019年,中国对外输送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万。
留学生们在海外失去年轻的生命,本来美好的未来顷刻间化为乌有。
其中最让人唏嘘的一个案件,当属七年前的“加拿大留学生碎尸案”。
2012年5月25日,一段视频在重口味网站Best Gore上疯狂传播。
一个白人男子,将一把冰锥反复刺入另一名男子的身体,杀人后,凶手也进行了分尸。
他甚至还吃掉了部分尸体。
警方确认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林俊,而凶手则是一位叫卢卡·罗科·马尼奥塔的小伙。
这在当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Netflix纪录片《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探讨的也是这个案件。
它在豆瓣有着8.5分的成绩,一经上线,就被认为是Netflix在2019年年末的一个“爆款”。
根据纪录片的呈现,杀人凶手卢卡其实早在2010年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杀戮的欲望。
他将自己的一段虐猫视频发布在互联网上,激怒了不少爱猫人士,铺天盖地的谩骂立刻就淹没了他。
*卢卡的虐猫视频很残忍,我不忍心给大家放出来。
为了让卢卡得到应有的制裁,有些人自发组成了人肉小组,来寻找这个潜在的恶魔。
他们分析卢卡视频里的各种元素,通过大数据筛选,不断精确其所在的位置。
人肉小组的成员们曾向有关部门求助,但是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警方立案调查,他们只能孤军奋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人肉小组根据虐猫视频中的蛛丝马迹,总算查到了卢卡可能出现的地区。
但殊不知,这群人早已落入卢卡编织好的陷阱之中。
卢卡用自己的马甲小号,时不时主动将线索透露给小组内的成员,引诱他们找到自己。
同时,他上传了新的虐猫视频,只不过这次变得更加血腥暴力,他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着所有人。
看着愤怒的网友们,卢卡不仅没有丝毫的恐惧,反倒获得了一种别样的快感。
反正被找到,自己随时转移就好。
越来越的人费尽心思寻找着卢卡,他如同一位炙手可热的明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就在热度渐渐消散的时候,卢卡再次出现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杀人预告。
他表示自己会在下个视频里直播杀掉一个人。
失去理智的他,更是主动出击,找到了人肉小组成员的家,明目张胆的挑衅。
小组成员们立刻报警,但依旧没有引起警方的重视。
直到卢卡真的在直播里杀了人,分了尸,还吃了尸体,警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人肉小组搜集到的线索至此终于派上用场,狡猾的卢卡在警方的刑侦手段下,被抓捕归案。
*卢卡还把分尸后的尸体寄送到了加拿大保守党办事处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虽然卢卡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但他坚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另外的人逼迫的。
他说自己同样也是一个受害者,并要求警方为其做精神鉴定。
由于卢卡将操控他的人描述的非常具体,甚至找来了母亲和一名律师做人证。
所以在没有找到这个操控者之前,警方迟迟无法给卢卡定罪。
人肉小组的成员明显不相信卢卡的鬼话,他们发现卢卡说的被操控,特别像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我解说过,就是《本能》。
想看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卡片了解一下:而且卢卡曾用过一个网名,就是《本能》的主演莎朗·斯通的角色名字。
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卢卡杀害林俊的手法,和《本能》中女主的杀人手法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用的冰锥。
警方从卢卡的审讯视频之中,也发现他很多的说辞都是照搬《本能》。
2014年12月,杀人凶手卢卡被判处终身监禁。
虽然卢卡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这份正义迟到了太久。
对林俊的家人而言,卢卡被判刑,他们的孩子也永远不可能再复生。
许多网友对人肉小组成员大加赞赏,将他们奉为互联网时代的英雄。
但是对他们本身来说,更多的是自责。
因为从头至尾,人肉小组成员就像是一个傀儡被卢卡操纵着,成了卢卡出名的工具。
在玩弄人肉小组时,卢卡曾经在推特上给《猫鼠游戏》的预告片点赞。
他觉得自己是只狡猾的老鼠,把猫戏弄的团团转。
有些人肉小组成员,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有些人想起了在追查卢卡时的一件往事: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博取关注,冒充了卢卡。
虽然有一部分人通过调查,发现他不是真正的凶手。
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进行了大肆的网络暴力。
最后这位网友不堪重负,几个月后自杀。
这个普通人,成了这场网络大战的牺牲者。
但在十恶不赦的杀人犯眼中,这种过激的指责和谩骂,反倒激发了他们虐杀的快感。
在纪录片最后,被采访者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我们将这个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拍出来,会不会浇灌了这群人心中的罪恶之花?
或许豆瓣网友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这句短评一语中的。
在我们关注着凶手卢卡时,大家都忘记了受害者。
这种遗忘,或许正是卢卡觉得自己成了“明星”的原因。
也是人肉小组认为自己成为了帮凶的根源。
如今,卢卡正身处监狱,他在狱中据说结了婚,他靠着自己的知名度,拥有了很多邪恶的粉丝。
他的妈妈出了本卢卡的传记,书中她觉得儿子依旧是个好孩子。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希望所有逝者都能安息。
也希望这个世界能真的恶有恶报。
林俊,R.I.P。
我们2020年再见吧,拜了个拜。
bias, total bias。我看之前并不知道是林俊案。凶手模仿本能完成了对林俊的谋杀,但是林俊本人像本能开头那个被杀的男人一样被撇在一旁。片子后期不断渲染凶手母亲提到manny、凶手本人柔弱,最后来一个反转,通过剪辑来嘲讽观众。u r not fucking making a suspense film。我们可以接受本能,是因为它不是纪录片;但片里的林俊和小猫咪们是真真切切的死亡了(还tm一直不停放clip)。最后这个片子名字也起得过于草率。恶心。真的恶心。评论里说缺乏伦理道德真的很正确。
切入点非常eye-catching,配合大标题有一定的误导性,通过这种刻意的误导引入正片时方才发现纪录片的绝妙之处。短短三集中极多的人物视角切换和地点转场,网络和现实的蒙太奇交错推进,流畅自然,甚至带有黑色幽默的讽刺感,而把一件近十年的案件拍出了进行时的紧迫感才是本片最大亮点。最后一定要表扬下那些追踪了数年的网络侦探们,这已经是超乎“addiction”的责任感和正义感的驱使了,否则早就和热搜一样退潮了。
当那个Jun Lin的朋友说儿子在中国文化中担任照顾父母的职责,他是全家的希望。去他妈的我真的deeply offended。另外两点疑惑,他被从沙滩发现送到医院是自编自导吗?其中一个虐猫视频最后出现的手是谁的?
Luka的母亲才是个disgrace 养了这么个儿子 还好意思发布memoir来capitalize自己的murderer son. Truly DISGUSTING both mother and son 拒绝洗白!!!
最后一集与《本能》交叉剪辑的部分,十分精彩,精彩过电影。
Luka虐猫杀人被抓都慢条斯理的是真的变态,但热衷人肉还冷静分析数据的John也很变态了。
制作组夹带了不少他们自己觉得超棒但实际上是屎的东西进去(。)
2022.02.20 ~ 2022.02.20真希望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而不是真实事件。纪录片拍得很不错,照顾到了方方面面,尤其是以林俊好友的评述结尾,让我感受到了诚意。我不认为本片是猎奇的人血馒头。
不合格的纪录片,导演过分迷恋于叙述上的反转、悬念而对真相有太多的语焉不详,更何况标题诈骗不能忍
善良的人们在自省 恶人却在推卸责任
没想到走向会发展到与当年造成极大轰动的林俊案牵扯在一起,导演这个扣做的非常好。网民在线追捕凶手的剧情,任谁看了都大呼过瘾。attention whore 一旦把这个角色变成犯罪者,值得探讨的东西一下子就多了起来。互联网的反馈机制(也就是数据)不止能让普通人迷失自我,也能让有犯罪倾向的人逐渐走向具体和疯狂
B-/60|看完不敢睡觉也不敢约炮了……set up+archive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受访者对这个事情津津乐道可能比视频本身还令人作呕,最后结尾为了符合ethical的贼喊捉贼也是一团狗屁,nerds对真正逮捕凶手的过程貌似也没太大贡献,感觉完全是犯人自己送上门演了一出大戏。真的求求网飞别拍anthropology dox了。
那个因为失误而被网暴死的詹姆斯那些人没有一句道歉,就一直把过全部甩给虐猫者。观众也一直洗白那些人说詹姆斯活该。仔细想一下那些爱猫人士和虐猫者有什么区别?
So everyone is so proud of themselves being a hero huh?
随着科技的进步,杀人不再是一件满足自我阴暗性癖好的隐蔽行为,而变成了一场需要被关注的演出。从来没有想到过,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与社交方式,却也改变了人类的犯罪动机。
很好看 netflix最近拍的true crime类series都不错 不过片名非常misleading 原以为是恶搞或是可爱的内容所以边吃饭边看 结果看得我饭都吃不下了... 当年发生这个案件的时候一个视频也没敢看 光听内容就够disturbing了 今天算是被迫全都补齐了lol
很无聊
insanity beyond rationale 剪辑非常好 sound design感觉也是做horror film/thriller出来的
精彩又肮脏的故事。这个世界应该自我厌恶。
后两集聚焦杀人案。主要采访了卢卡他妈,他妈哭丧着脸说了很多偏袒他的话,即使一切尘埃落定也说他只是年轻人。这对死者也太不公平了吧。为什么世界总是为凶手拍片,却遗忘了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