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感觉上个世纪的人的科幻想象一样那么厉害,科幻永远不落后。
1the hook maker“读心人”的存在,如果在好莱坞大片那就是“X教授”,但如果是一个小群体,作为特殊的人群,自然会被当成“异类”而被大多数“正常人”排斥,排斥的结果也肯定是社会最底层甚至被监控被歧视。
更何况,他们是“读心人”,谁又愿意被“读心”,正如那个maker教授所说“思想是人类的唯一自由殿堂”。
我觉得教授是大好人啊,为什么要抓他呢。
我有个卑鄙的想法“正常人高层”害怕“读心人”又想利用他们。
而“读心人”的反抗,到底是争取人权,还是正如“正常人”害怕的,他们还是想窥探思想,凌驾其上,因为他们毁掉了面具。
我觉得是毁掉他们公平地位和平相处的机会。
面具其实是让彼此变得平等,因为,面具只是象征一种可能性,以后完全可以制造“眼镜”挡住“读心人”或其他更便携的,完全可以双方平等合作商量。
但是,没有,双方都没有。
我知道,这肯定是影射当时50年代的现实,但我不了解那个历史(当时美国处于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
政治审查和迫害严重,全国受牵连的共有 2000 多万人),我感觉还是讽刺政府的多。
好啦,回到男主女主,“you can read my mind,but you can't read my head”,这句也是经典啊,我也不知道男主是否真的因为彼此相处而爱上女主,但很清晰,女主被欺骗了,很伤心。
2 不存在的星球在未来,地球一般都会毁灭。
星际旅行,“星芒之梦公司”是个弄虚作假的旅行公司,也许,宇宙并没有那么美丽,只能通过“色彩增强”、“粒子碰撞放大至恒星级”来把简化的幸福放大,他们的工作也许就是“编织梦想”。
而有钱的老人家想回到奶奶的故乡“地球”,想体验奶奶曾说过的“森林、瀑布、溪流、游泳”,也许听人描述的美好具有致命的吸引力,我至今记得“金阁寺”。
为了钱,小胖子决定鱼目混珠(他虽贪财但心肠不坏,从结局可知。
而机器人管家不愧是机器人,冷漠而忠心,为了主人的“圆梦”,管男主去死),男主也刚好被打击(剧情需要)。
重点在于,那场梦,爷爷奶奶附体之恋。
“你有梦过我吗?
”3通勤者一开始很悬疑惊悚,我也是到了最后才理清剧情。
梅肯高地,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也是一个虚假的世界,一定时间点从某列火车跳下可以到达。
功能是:进入后再出来可以“改变”自己世界,消灭曾经的痛苦,记忆手术后痛苦不再存在(其实就是“无限月读”),主角的痛苦是“有个类似精神分裂躁狂症的儿子”,于是儿子消失了。
(看到这我还以为是主角有精神病,幻想出儿子)反正我理解到的主题是“那不是痛苦,那是爱”,不能逃避现实。
尽管消失了对儿子和父亲都好,但那是虚假的。
其实我觉得“梅肯高地”那些离不开的人,就是从火车上跳下来的不堪痛苦的自杀者吧。
4or5 real life通过仪器,两种生活,不断来回,可以选择,到底哪个是真?
“当你做梦时,你依然是你自己,只不过不是现在的你”。
没想到,主题是“每个人都想为自己的罪过惩罚自己,哪怕那些罪过是假的,因为不知道自己是否配得上美好的生活”6 human is“如果牺牲,爱和善良都不是检验某人是否人类的最终测试,那什么才是”这么一来,他喜欢的到底是变形虫,还是曾经的丈夫,还是丈夫,还是结合后的丈夫?
7 the father thing外星人入侵,会占据身体和记忆,跟上一集刚好相反,南小主杀了他爸爸并推动反抗。
因为是大量入侵(跟上一集的区别),尽管假爸爸对妈妈变更好,但还是不行,假的就是假的。
除了色调偏暗,也不知实际要表达什么。
反抗?
外星人占据人类身体的恐怖,一直环绕不散。
8自动工厂这个故事很精彩。
战后自动化工厂反而成了统治地球的存在,它自认“为消费者服务”,更为可怕的是,原来消费者没了(战争的可怕),于是创造人类出来做消费者,“一切都是可取代的”,可是创造的人类不知道自己是替代品,产生了爱。
于是工厂创始人毁灭自己的工厂,因为它变了,不再是造福人类,而是控制人类,在她看来,那些人已经是人类了,于是她和男主就快乐活下去了。
9.安全第一自由和安全,这就是个隐私的问题?
恐怖袭击的谣言是对真实的垄断,说的不就是美帝吗?
就知道那个女孩会被耳机骗,哎,肯定要这样被骗的。
在看迪克的小说,书评里提到了这部剧来看看,编剧格局太小,把对人性的剖析人种的争斗星系纷争改成小情小爱小打小闹,第一集读心人一般,第二集只想说是真的很烂,就问编剧不写爱情戏就写不出别的了吗?
英国也有类似gd这样的限制吗?
反派不能当主角?
书里人性的矛盾,或者绝对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主角非得给拆解成善恶两面,读心人我勉强理解了,第二集诺顿一脸装纯的样子恶心透我了,自己经受不住诱惑答应了,设计这个骗局,还对同事一脸不屑,好像自己被逼着答应的,老太太也不喜欢,原著里老人全程都是被欺骗的,没有这么清醒,或者是对地球的渴望让她愿意自我欺骗,对比造梦师不在意无所谓的态度,到最后的一枚硬币,漫不经心的惊心,最后再说一遍,诺顿这个角色写的真踏马恶心。
三集一个不存在的小镇,没有拍出诡异的感觉吧,写成了一个女孩创造的快乐园,其实都是幻境并不能真正让人开心。
第四集妻子和小三报复渣男,有前两集对比好一点。
第五集好看,盗梦空间既视感,我们生来就觉得自己该受罪,哪怕我们并没有罪。
六集一个冷落妻子的丈夫去x星抢资源,被x星人附体,成了完美丈夫,妻子发现了丈夫的异常,但是更满意现在的他。
八集的反转让我想到2号变种,当然其实剧情不太一样,就是一些反转想到的,我们以为自己是人,其实我们是更高科技的机器人,以为自己是人的机器人,为了人类跟机器人战斗的机器人。
九集政治斗争拿反抗者的女儿做武器。
我觉得最好的两个故事:《自动工厂》,核战后末日废土上的抗争。
有一个镜头,随着飞机器缓缓靠进,庞大又阴森的自动工厂逐步占据整个屏幕,仿若妖兽巢穴一般,特别震憾。
随着自动工厂的真相被揭开,结尾双重反转。
《真实人生》,“我”在两种人生中反复穿梭,无从分辨哪一种才是真实人生,最后的选择令人唏嘘。
还有几个也不错:《面罩制造者》《人是》,虽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但就当作爱情故事来看也未尝不可,前者是被欺骗的真心,后者是被唤起的爱。
《通勤人》,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从千疮百孔的现实生活中逃离,去到轻松自在的所在,但最后还是回归现实,因为根本没有脱离爱和责任的乌托邦。
《安然无恙》,政府以对一个女孩进行pua式洗脑,来扳倒她的母亲。
除了结尾略显画蛇添足,故事的起承转合都很紧凑流畅。
第五梦的女主角Sarah以一个未来世界的女同警察的身份出现,她工作失意、因为一次大屠杀中,她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同事,只有她侥幸活下来,于是她每天都在绞尽脑汁追踪凶手;另一方面她有着接近完美的生活——女伴是成熟性感的VR科技公司高层,还非常爱她,她们生活富足,她还有一辆会飞的自动驾驶汽车!
于是这两重现实的矛盾就对她形成了痛苦的折磨——她怎么能够一边享受这样的美好生活,一边她的战友们寒冤未雪,一年多了她还是不能为他们报仇雪恨。
看着她日渐消沉,女伴Katie为了让她放松一下,给她带来了一个假期——通过公司测试用的VR设备,可以制造一种接近真实体验的虚拟现实环境,也就如假期般实现了一次对原有人生的逃离——因为这种VR的逻辑是在用户自身的梦境基础上编制剧情,而不是营造一个统一的虚拟现实,因此它便具备了度身定制、真假难分的特征,因而格外真实。
进入VR梦境的Sarah不再是原来的模样,她成了一个黑人男性George,作为George的Sarah发现这个世界的自己是一家VR技术公司的老板,但不久前刚刚历经丧偶之痛,妻子在一次绑架中被谋杀,而那个妻子竟是Katie的模样。
几次在两个世界来回穿越之后,Katie出现了怀疑,仿佛Katie的世界不是真的,George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因为Katie的世界太美好了,好到不真实(实际上也并不美好,她在那里失去战友,历经痛苦),而George的世界里他正经历丧妻的痛苦折磨,仿佛这种痛苦的生活才是更符合她期待的生活(如二十年前《黑客帝国》中墨菲斯对尼奥所说的“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
《黑客帝国》红色药丸还是黑色药丸?
虽然在几次来回穿越中,Katie已经开始发现George的世界不对劲,在那里他总是头脑混乱、记忆碎片化且模糊不清,而且会出现和Katie世界相似的场景。
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被Paula——那个VR世界的朋友所说服,毁掉了VR设备,永久性的关闭了穿越通道,留在了VR世界。
但是等等,这真的是真相吗?
其中有一场戏中,当Sarah来到和她第一次穿越到George世界的场景时,是George世界在线、Sarah世界在后,而且Sarah被犯罪分子击中后就马上穿越到了George世界——这里两人都是没有携带VR设备就实现穿越的。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已经如硬件般构架于Sarah/George的头脑中了。
也就是说,物理上来说,对Sarah/George而言,这两重真实(Reality)都是真实的。
她的选择与其说是一种追求真实的选择,而毋宁说是一种追求道德上的自我赎罪的选择,如Katie说,We are all sinners(我们都是罪人)。
生活就是赎罪,如果可以选择一种生活,更好地赎罪,灵魂便更容易得到解脱吧。
第五梦从结构和故事主题上和《黑客帝国》和《盗梦空间》非常类似,真实还是拟像问题如鲍德里亚所分析的,确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二十年后《黑客帝国》及其类似的故事今天看来仍旧如此切中要害。
P.s 据说好莱坞人人都想演菲利普迪克的作品,所以本剧的不管主角配角都是大牌/老戏骨。
整部剧的风格与黑镜类似,但故事的主题上走得比黑镜更远。
Sarah神经连接关闭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其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合法性的根据。
而消费所依赖的符号-物带来了现实的虚空,消费被符号操控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Autofac的隐喻:生产和消费优先于人的存在《Autofac》(自动工厂)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小说的英剧《电子梦》中的一集,描述了类似于消费社会终极形态的人类未来,并且明显借用了鲍德里亚的诸多哲学概念。
故事讲述了核战争爆发之后,一小撮人类活了下来,这些人依靠着Autofac这样一个全自动工厂源源不断给他们送来物资而生活,但是其中一个镇上的人觉得不对劲,他们感觉到自动工厂通过无人机运来的物资并不是他们需要的,而且他们好不容易培养种植了一些植物也因为自动工厂不断排泄出的生产副产品——也就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物而无法存活。
所以他们就策划了一起反抗自动工厂的行动,直到来到自动工厂内部,一切谜底揭开:原来他们都是承载了原来工厂制造者和管理者意识的赛博格[1],人类早已灭绝,但是自动工厂是永生的,为了合法化自动工厂的存在,它就把人再生产出来。
——美其名曰,人类无法管理自己的生活,Autofac就接管了这项指责。
首先,这些赛博格作为人的拟像身份是令人疑惑的,故事的假设是这些赛博格具有了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因为他们违背了程序——这个程序就是无止尽的消费或者说为自动工厂生产的东西买单。
在此,程序就是很像一种消费编码,而赛博格似乎就与现实的人没有差别了。
其次,故事是对未来智慧城市(即控制论城市)的预言:基于效率和秩序的智慧城市把一切都包办了,生活看似很美好,劳动生产都不必要了,却牢牢地把人放置和固定在消费者的位置上,而这看似最高的位置其实也是全然没有自主性的。
最后,控制论可能失败,体现了人的行为的自主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一旦消费被去合法化之后,革命就开始了。
这部剧非常好的把握到了鲍德里亚概念里的消费社会的本质:消费社会的自我合法性和消费的无意识。
「消费」的问题作为全球消费主义中心,美国人不止消费今天的今天的钱,还通过疯狂的信贷来消费未来——导致信用卡数量的暴增。
2017年,美国人均持有2.9张信用卡,是中国的8.5倍。
相比之下,中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2]。
部分美国人甚至把消费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小布什就曾鼓励人们多去购物,以刺激经济,这里几乎有一种消费即正义的理念。
信贷消费给美国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美国人处于“贫穷”状态。
根据美国银行利率咨询机构最近统计显示:69%的美国人银行账户存款低于1000美元,34%的美国人银行账户里一分钱都没有。
有些美国人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有超过43%的调查者表示,他们过去一年经历了不少财政困难,包括缺少食品、不能按时交房租,或者付不起医疗费。
[3]美国的消费带来的问题是很现实的:美国人占世界人口6%,却消耗了35%的世界资源,如果人人皆如美国人一样消费,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方面,消费是正义的、或起码正当的,是个人权利,是享受生活;另一方面,消费对地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消费使生产合理化、也就是最终造成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不可恢复性的破坏……消费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本质在鲍德里亚看来这些现象都来自于一个归属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潜在的无限生产力与所销售产品的必要性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在技术结构的层次上不断突破原有的限制和有没有这种需求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体制必须不仅控制生产机器而且控制消费需求,即生产决定需求;不仅控制价格而且控制这一价值所要求的东西,即生产决定「符号-物」。
[1]在其理论中:消费从属于生产,消费是一种生产要素,需求是消费的前提,「符号-物」是消费的对象。
在他看来,「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而不是“需求是生产的结果”。
消费脉络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秩序-技术体系和生产力-流通体系-有购买力劳动力-需求体系。
「需求体系」强调某种结构性。
反过来,消费使生产合理化——需求体系通过普遍的消费变成现实,需求体系的实在化也就是生产的合理化。
在这个意义上,鲍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即具有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意向。
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借用符号学理论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码(符号编码)作用而导致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
“需求不是其他什么,而是在个人层面上生产力合理体系的先进形式。
‘消费’在这里对生产进行了必要的逻辑性替代。
”“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
”消费社会: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合法性的根据」消费在今天社会层面毫无疑问已经获得了不容怀疑的合法性,这从国家经济即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就可以看出: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对应内需,出口对应外需。
而如果大家都不消费,又没有其他制度平衡,结果很容易想见,就是经济崩溃。
另一个角度是需求,这又可对应某种生命政治,体现在人口对经济的重要性愈趋明显,人口增长前景不佳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前景面临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大众而言,消费可以带来一种「平等的神话」:通过增加财富的总量,从量上达到自动平等和最终平衡的水平,即消除了不平等的社会状况。
由此,又进一步引出「增长的合法性」:因为要实现这种平等,就必然需要不断发展、使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在鲍德里亚看来,“结构性匮乏和结构性过剩——始终存在”,他否定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的神话」的虚假性。
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合法性其实是一种「共谋的产物」:即垄断性生产——对物质、关系、差异——也就是对符号的生产定义过程,和消费的个性化结构。
共谋在这里明显是贬义,借此鲍德里亚明确了他的批判立场。
需求:需求决定权、消费「强迫症」借由城市化和通讯,鲍德里亚看到现代人的需求是不由自主的——“当整个社会都已城市化,当通讯无处不在,需求将根据一条垂直的渐近线而增长——它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出于竞争。
”那么这种不是出于喜好的需求还算不算需求?
比方说我们通常把消费划分为食品、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必要支出和其他非必要支出,今天的非必要支出已大大超越前者。
现代都市正是由一群消费「强迫症」组成的,“现代人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实在感。
”这种消费的需求其实来源是可疑地,“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果是,要么通过先于生产行为本身的手段(民意测验、市场研究),要么通过后续手段(广告、市场营销、包装),“从购物者(在此能逃避任何控制)那里剥夺决定权并将它转让给企业。
它可以在企业那里得到控制”。
广而言之,个体对市场行为适应以及总的社会态度对生产者的需求和对技术结构目标的适应,就是体制的自然特征(最好说逻辑特征)。
其重要性会随着工业体系的发展而增加”。
——这就是与“传统序列”相对立的、被加尔布雷思称做“颠倒了的序列”那么真实的需求或动机到底有没有?
可能还是有的——“必定有一种需求,而这一需求是社会流动性的功能。
”可能超越阶级、超越当下的生存境遇才是人们消费的真正动机。
当然需求除了内在的动机之外,还可以由外部手段来操纵。
创造需求——爆米花实验和现代广告技术1957年,市场研究人员詹姆士·维克瑞宣布了一项实验结果,证明潜意识刺激能够对人们的购买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维克瑞宣称,新泽西人在电影院看电影时被偷偷地灌输了两种潜意识信息:"喝可口可乐"和"吃爆米花"。
维克瑞自己设计了一台高速投影仪,让这些信息在电影屏幕上一闪而过,信息每次停留的时间仅为三千分之一秒。
虽然观众并不知道这些信息的存在,但可口可乐和爆米花的销量分别上升了18%和58%。
[3]当然这种广告投放方式是野蛮甚至是不合法的,今天它以更软性及可见的方式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比如《复联2》中的各种商业广告植入,从汽车到内裤,从银行到保险公司,Samsung,Audi,哈雷,Under Armor,Beats,Addidas……各式品牌电影里出现的植入广告总额超过了1.5亿美元,比电影的总成本(2.2亿美元)的一半还要多。
在此值得质疑的是一部广告电影是否还有必要收费?
如今作为捕获消费者手段的文化产业借助于广告、电影影视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创造时尚、符号和文化意义、对大众实现了全面的需求控制、进而消费控制,这点通过广告公司的核心创意部门和广告以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形象出现获得说明。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互联网: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质上都是广告公司——谷歌、淘宝、亚马逊、阿里巴巴。
而且不仅仅是内容曝光上,实际上有一种接近消费行为控制的工程学——比如通过算法即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建模:在消费决策的各个环节上设置监测点、再通过人群画像、标签分组、行为监测和分析,从而捕获特定或易于有某类消费倾向的人群。
这也是为什么大数据对消费社会的具有特殊重要性。
消费:物还是符码?
在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
”“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这便是消费的结构,个体的需求及享受与其语言比较起来只能算是言语效果。
”消费过程既是作为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是一种交流体系,也是一种“语言的同等物”;也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过程,于是它就成了战略分析的对象,在法定的价值分配中,决定着其特殊的分量,这些价值涉及到其他社会含义,如知识、权力、文化等。
正是在价值分配的语境下,诞生了「符号-物」,一种超越传统物的存在。
符号-物:带来了物的价值重估作为社会存在,人的“需求”可以是没有限制的。
虽然物的量的吸收是有限的,消化系统是有限的,但物的文化系统则是不确定的。
甚至可以说,符号是人的需求增长的必然对应物。
对于新的消费社会中的「符号-物」,产生了这样一些与传统物不同的社会现象:1)第一位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受符号支配,因此一切都是可替换的;2)拜物教其实是一种符号拜物教、对能指的拜物教,也就是对对可能性、潜在意义的迷恋;3)符号价值实际上是能指超越所指,也就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功能大于物的功能即其使用价值;4)符号-物是一种“个性化”的、处于符号差异体系中的意义对象;5)形成了一种「物-人」的新关系,这种关系与物的去魅有关:人比物长久、物沦为暂时性的消费对象,于是不管是一个圣杯还是一座教堂、博物馆里文艺复兴的艺术作品,人与物只建立短暂联系,这样人在一生当中也就可能拥有过无数的东西;6)物就有昭示「整个类别/物的系列」的功能:通过符合和象征意义物品之间建立了心理联系——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视机、汽车对应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方式、奢侈品包、名表、豪车则对应于精英阶层的生活方式,这样也就建立了需求体系的对应物,「符号-物」迥异于基于物的用途和功能而被需要的传统物。
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物的自杀、死亡加速和破坏,这里发生转变的是物的价值根据——消费就是消耗,因为被使用的对象需要持存性和耐用性,而符号需要交换需要更替,这项消耗活动是建立在技术“破坏”或以时尚的幌子蓄意使之陈旧的基础之上的。
广告耗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
其惟一的目的不是增加而是去除商品的使用价值,去除它的时间价值,使它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
比如汽车例子,作为一种不经济的出行方式、且道路安全事故频发,对「物与生命」如仪式般规定的破坏,为自己提供了物质过于丰盛的证明。
鲍德里亚故而预言:“「破坏」都注定要成为后工业社会决定性的功能之一——在破坏中超越、变化。
”符号-物的意义符号-物对人的意义在于差异化,“工业需要无差别的人作为劳动力,无差别的人再次要找回他的区别性”。
正如「消费的脉络」也提到过的需求体系是作为生产体系的后果而产生的。
消费的结果是使消费领域成为了一个富有结构的社会领域,因为消费的结构性和阶级性也体现了流动的可能性。
因而,「符号-物」也就在社会区分原则或逻辑下的应运而生。
消费还体现为一种渗透:“消费领域对于他们来说是个清一色的领域(至多有少许的收人和“文化上的”差异)……需求和满足会向下渗透。
”反过来说,人会在这样的等级社会中自动向上归并、靠拢,这或许正是今天被大力提倡的消费升级。
总之一句话:一切消费都是为了社会地位。
「物的合法性」也就是:通过物而拯救的等级逻辑。
符号-物与现实的关系然而「符号-物」的到底能盖几分真实?
鲍德里亚持一种怀疑态度:“信息的内容、符号所指的对象相当微不足道。
我们并没有介入其中,大众传媒并没有让我们去参照外界,它只是把作为符号的符号让我们消费,不过它得到了真象担保的证明。
这里,人们可以给消费生产力下个定义。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心的关系。
根据这种简图,可以这么说,我们在此已经明确的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缺乏了解的尺度。
好奇心与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
因此,这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也就是说,符号-物越是发达,真相越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符号-物」是消费社会中具有自我意义的结构,它与现实的脱离,这个结构的形成逻辑是:首先,由于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那么消费本身成了一种意义领域;接着,这个意义领域成为吸引着人们消费的“黑洞”;从而,符号化的消费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和内向生长的环境,具有自组织的性质;最后当物品过渡到「符号-物」之后,一切物品都可以相互替代了,而虚空的符号之下可以是任何物品,因为占有关系要比物本身更重要。
最后鲍德里亚的结论是:消费被符号所操控, 这构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逻辑。
于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完成了另一种支配与控制, 即大众通过主动地进入到消费社会中, 通过对身分的差异追求无意识地认同了消费体系以及相应的符号-物体系。
现代社会因此体现为一种由大众消费而非劳动为主要驱动力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消费力比劳动力更重要的今天,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全球资本的行动逻辑。
[1] 赛博格:英语cyborg[2] 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3] 2016年美国家庭经济状况报告(Report on the Economic Well-Being of U.S. Households)课程论文——读书笔记一篇@2019.9
比较追求奇异效果的科幻系列故事,介于奇幻与科幻之间,体量太小,碎片化严重,讲不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往往是架子刚搭好,演员表就开始滚动起来了。
但依然值得一看,尤其是对科幻题材创作有一些启发作用。
人吓人,扮鬼吓人,对我而言都是低强度神经游戏,电子梦里的Kill all others才是高级情境——最令我恐惧的人间炼狱。
因为我身处其中,亦真亦幻,我约有一半生命归属others,另一半则处在对others身份定位的恐惧之中。
胖子和所有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实现了区块链的社会中,一言一行都有监控记录,电视上每天都在直播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总统候选人(唯一候选人)的演讲,她告诉人们,没有选择也是一种选择,那是一种爱国的姿态。
直到有一天,这位候选人在直播中说出了心里话“Kill all others”,胖子坐不住了,一个视频电话打到直播现场去质问,为了这通匿名电话,他把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虚构人物。
然而,身处区块链社会中是无以遁形的,他的真实身份立即被显示在全国观众的屏幕上,候选人很淡定地问,你有什么不同意见?
胖子想逃,候选人却说,假如你不是“others”你就不必害怕……【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一、人物角色(一)honor。
人物关系:(1)读心人(teeps)(2)为了毁掉面具,与警官的合作关系(3)与警官的爱情关系(二)警官。
人物关系:(1)普通人(2)为了毁掉面具,与honor的合作关系 (2)与honor的爱情关系 二、基础关系的分析(一)普通人和读心人的利益冲突。
对于读心人来说,他们由于无法停止对人的读心,必然受到普通人的讨厌。
这种讨厌的结果就是普通人对读心人的的排斥、歧视、厌恶。
作为结果,读心人内部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总体上较为团结统一。
而从读心人的视角来看,他们本来是有着更高超的能力,却被歧视,就好想一个学术天才却被平庸领导排挤,心里一定会有着愤愤与不平。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想要毁掉面具,继续读心的原因。
(二)政府和平民是对立的。
对于政府来说,为了统治,他们需要读心人的帮助。
而读心人又厌恶普通人,所以在此基础上,政府和读心人honor达成了立场的一致,一致对抗的对象是普通人中的平民。
具体的方式,是压制普通人中平民的反抗,毁掉面具。
(三)honor与警官之间的爱情关系。
但要注意的是,honor与警官的爱情,是基于两人的合作关系产生的信任。
三、关于第一集的最后一幕的分析最后一幕,实际上是三种利益冲突下的结果。
(一)警官去独自毁掉面具,这时他和honor依然是合作伙伴。
二者作为普通人和读心人的利益冲突并未显现。
二者依然是基于第二重合作关系,一起去毁掉面具。
这时,两人的立场是一致的。
(二)而当博士点出,警官是政府用来对抗读心人的工具时,两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疑问。
(honor:原来你是来对抗我们读心人的?
)。
在这种幻灭下,两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爱情关系均告破灭,读心人与普通人之间的这一层更为根本的利益不同显现了出来。
honor回归了读心人群体的身份认同,召唤了更多读心人过来。
而警官和博士则站成了利益同盟,即,作为普通人,不想被读心的战略伙伴。
(三)当读心人放火之后,警官逃生的唯一方法是取决于honor。
但honor已经不信任警官了。
为了逃生,警官试图唤起两人合作关系之间的信任以及两人之间的爱情。
但当honor读心,发现警官根本不可靠(骗了她,根本没有真心尊重她),两人之间合作关系的信任不复存在。
随后,警官试图唤起两人之间爱情,大概率也是失败的。
在只有一个人选举,公民不能公然讨论政治的环境下,公民逐渐失去了自由的权利,国家也变成“独裁”国家。
“kill all other”这个话题少有人讨论,主持人也避而不谈,是因为不在意不关注吗?
不是,是因为很少人有反抗的勇气,缺乏敢于思考判断的能力。
选举人很聪明,对“the others”不下任何定义,这样就能给任何思想反抗的人套上标签,让其遭到其他人的打击唾弃,进而巩固思想,维护自身的选举。
唯一勇敢的人结局很明显,被吊在了公共展示牌上。
“我们不谈论政治”,每个人对政治都避而不谈,表面民主的国家实际上就成了“独裁国”。
而不参与讨论的公民,以为自己不谈论就很安全,殊不知迟早他们会成为下一个other。
最近因为时间线中不断有人提及菲利普·迪克,所以就找了这部剧来看。
顺便看了一下对应的原著故事,很方便,因为有剧集tie in的新版书,每篇还都附有改编编剧的说明。
没全看完,但总体感觉是改编的格局小了。
第一集的改编大部分来说是很出色的,继承了原著读心这个概念,但是将背景设定和视角都改了。
原著中是政府已经利用读心人建立起了高度监控的社会,所以反抗者是势力很弱的,只能偷偷反抗,原著设定的屏蔽工具是头环,细细的一根金属丝,戴上帽子就能掩藏住。
读心人想利用自己的特异功能成为人上人。
到了剧集中,背景变成了政府正在试图建立读心的监控制度,民众反抗十分激烈,而读心人还受到社会歧视。
在这个背景下,头环变成了面具,象征着明目张胆地不服从,而编剧的很多原创性的情节都是值得称赞的,特别是读心人的视角,读心人因为读心功能带来的困扰,遭受到的歧视和利用。
剧集的设定理论上说是冲突更激烈、更多元的。
原著中的最后走向是物种演化,读心人以为自己是进化的高级人类,结果发现自己没有生育能力,无法繁衍后代,只是一个短暂的畸变。
而剧集中出现了可以屏蔽读心的人,如果按演化的走向,这本可以发展到三个种族的战争。
但是在这样宏大的设定之后,剧集最后走向了一男一女的互相信任,落脚在了爱情之上。
真的只能感慨一句,格局太小。
第二集看得我满头黑线加一头雾水。
一个老妇人想要在临死前去地球,而地球是一个不存在的星球,船长为了赚钱而决定选一个星球欺骗老妇人。
原著中关于地球的记录已经灰飞烟灭,关于地球的信息都如同神话传说,老妇人从祖父那里听过关于地球的故事,相信祖父来自地球,但这个也只是猜测而已,她的祖父讲述的是什么样的地球故事,小说中没有详细展开,他是否真的来自地球,讲的是自身的经历还是传说故事,是不能确定的。
老妇人对地球的向往,其实并非是对已知的祖辈历史的向往,而是对神话幻想的向往,是对未知的向往。
而故事结尾,船长捡到的一枚硬币,则暗示他们随便选择的用来欺骗老妇人的星球,可能就是真正的地球,地球因为能源枯竭而变成了那个样子,是对读者的一种警示。
然而剧集的改编彻底放飞了,实实在在地叙述地球已经毁灭了,太阳系已经毁灭了,实实在在去了另外一颗星球。
另一方面,老妇人的祖父祖母又实实在在地成为了来自地球的人,有着实实在在的地球往事。
这就让整个故事都不合逻辑了,一个人沉迷于神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沉迷于祖辈的往事,可能只有慕容复那样做皇帝梦的人。
而男女主之间的关系,更是匪夷所思到我无法理解。
男主为什么会梦到女主祖父的自行车?
他们是因为前世宿命而产生的一种莫名其妙地牵绊?
男主因为这种恍惚的前世牵绊,就决定和一个刚认识的老太一起去死?
啊,不懂。
只让我感觉这个故事似乎又变成了爱情,俗气而小气。
第三集,逻辑更加不合理。
原著讲的是时空裂缝的出现和影响,另一个世界取代了我们已知的世界,我们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改变了。
剧集改编试图为平行的世界制造一个存在的根据,但是这个理由是完全背离物理学基础的,平行世界运作的逻辑也是彻底唯心的,其中的人就像神一样。
所以到了最后,剧情就彻底成了一锅鸡汤,你有爱,就能战胜一切,能改变世界,能打通平行空间。
只是这个故事里的爱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第四集和原著差别大到几乎可以算是一个全新的故事,除了一丁点影子外,几乎和原著没有什么关联,剧集是混杂着出轨的中年男人的激情、危机和自私选择,最后又变成了女人的复仇爽文。
画面中有很多的奇奇怪怪的科幻元素,但不是主题,只是点缀。
尽管我一直在挑毛病,但还是打了四星,有空还是可以看看的,其中很多想象力确实是很有启发的。
当然更推荐读读原著。
原著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包含的主题非常宏大深刻,而且并不过时。
《福斯特,你死定了》是我最爱的PKD短篇之一,它的故事背景是美苏冷战,核战疑云下的美国,那个年代下对核弹的恐惧催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品,或讽刺或晦暗,如《奇爱博士》,《守望者》。
这篇也是其中之一,并被《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改编成剧,第九集《安然无恙》。
跟电子梦里相比,原作里是冷战核危机下的美国,人们需要购置地下掩体,囤积食物和水来度过可能到来的核冬天。
而剧版是近未来,后911时代的美国,高科技极权社会,电视上充斥着恐怖袭击的报道,人们需要手环,时刻监测自己的生命体征,同时它也会记录你的一举一动,用放弃隐私换得安全。
首先剧版把原作中的小男孩修改为了一个青春期的高中女孩,她对恐袭的真实性不置可否,真正让她在意的是特立独行的母亲会让她在外人面前难堪,她的不安全感在剧中被更多的刻画为男女之情,自尊和想要被接纳的虚荣。
而原作中的小男孩,有着多层次的安全感缺失缘由,学校同学对他父亲反备战主义者身份的嘲笑,小镇熟人社会中邻居的指指点点,穷困潦倒的家庭,和作为小男孩的绝对弱者形象。
此外,他们产生矛盾的核心也从购买地下掩体变为了监控的手环,比起小男孩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对想要掩体无可辩驳的原因,手环对女主来说仅仅是上课时的提供课件,做作业的工具和被她的同学们接受的前提。
主创在改编后记里说,五六十年代的核危机对现代人太过遥远,所以更换了故事背景,但这也毫无疑问的减弱了原作带来的戏剧张力。
剧版更画蛇添足的加入了PKD的一个创作母题:对身份自我的怀疑。
在剧集中段生硬的植入,行将结束时又插入了几个对话场景来解密,指名道姓的告诉了我们谁是反派,那个要去憎恶的对象。
而不是原作中那种无形的恐惧,售卖防空洞的店员,主角镇里的邻居们,福斯特的班主任,他们没有真正到恶意,他们只像是被时代裹挟地身不由己的人们,在冷冰冰的金钱面前,对小男孩福斯特的悲惨际遇无能为力。
编剧很有野心,想表达迪克那个为世人熟知的一面:对世界真实性的怀疑,阴谋论,结局反转。
但原作偏偏是一篇PKD少有的,直白的流露出对弱者、底层人士的关怀与悲悯的故事。
在后记里他写道:“在这部作品我只是想展示:在人的生命问题上,当权者可以多么残忍,他们可以怎样一心想着向钱,而不顾老百姓死活。
这不是那个嗑药后迷幻怪诞或絮絮叨叨的给读者讲述自己婚姻痛苦的那个PKD,而像个激进左派般的同情者,表达着对贩卖焦虑、创造不安的消费主义的控诉,当它真的将人推入极端,给我们“买或是死”这一残酷的选项时,人们会是怎样的精神状态。
创作这篇小说的时间是PKD最高产的1953年,还没有他生涯后期如《流吧,我的眼泪》,《神圣秘密》中大段的对话独白,服用精神药物后的癫狂感,而这集的编辑无疑做出了想要融合PKD各个阶段创作特点的尝试。
也许做一个对比会比较直观,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作为一个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国犹太人,当他成年后查阅史料时发现共和党真的认真考虑过将奉行反犹主义的林白推选为1940年的总统候选人,他不寒而栗,写了一本或然历史小说《反美阴谋》,以当时自己孩子的视角设想了林白做总统后的世界,今年也被改编为了美剧,看着剧中塑造的脆弱不安的小男孩形象,我一次次的闪回到了PKD笔下的福斯特,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集的改编半颠覆了原作的思想,就像三十八年前,《咆哮金属》杂志对《银翼杀手》的恶评,说雷斯利把《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那些卑劣、残忍冰冷的仿生人改成了那雨中说出动人独白,充满人性的存在,改编的面目全非,是“菲利普.K.迪克的第二次死亡”。
三十八年后,PKD的一部充满共情与朴实叙事的短篇小说,被改编为了《全面回忆》式的故事,两相对比值得玩味。
“梦”真是这部剧集的一大题眼。10集10个故事,美轮美奂,完全带你跳出现在的世界,去到一个梦境。故事质量其实参差不齐,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画面以及环境的渲染,尤其是这次看的版本是2160p/Ultra HD+HDR,这画质和色彩表现,完全发挥在环境的烘托上了。是一次非常沉醉的观剧体验。另一点就是故事内容,10集独立故事,多种风格类型,总有戳中你点的一集或一个片段。
看了第一集剧情太土了,跑了跑了
并没有比带科幻或未来概念的黑镜拍得好
喜欢3,5,8。第三集还挺深刻的,虚幻的乌托邦,最后主角还是要求重新拥有自己孩子有点感动。第五集应该是最好看的一集,是可以改成电影的那种剧本,略套路但好看,想到了了一个老科幻片,也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分不清的设定,世界真亦真假亦假,主角最后关掉了现实的世界活在了虚拟世界让人唏嘘。剧整体质量还行但还需打磨
改编的很平庸,全靠原著在撑。卡司这么强大结果故事这么无聊。杰拉丁已经衰老至此,心痛。第一集最有科幻片气质,第八集勉强可以有在讲故事,第六集嘿嘿,如果外星人占领了你老公的身体,但是对你无敌好,那么老公体内到底是谁有什么重要的,《异形之把老公变废为宝》,绝赞!
世界末日的朋克蒸汽风,还是很喜欢的
1、间谍屏蔽者爱上读心者2、与老妪身死梦回地球3、拒绝乌托邦,要回神经病儿子5、陷入虚拟人生无法回头
Real Life和Kill All Others最好看,分别代表了迪克的两个噩梦:虚实难分、木及木又。Human Is次之(结尾好)。Impossible Planet里的老婆婆是卓别林的女儿。
如果这就是菲利普迪克,我宁愿打十集飞机。飞行汽车,脑机接口进入虚拟世界,自动化生产工厂..心灵感应,量子意识……
就是很没劲很无趣很老套看完没什么感觉的一个片子
谁说这剧跟《黑镜》一样?!站出来我不保证不打你
3.5
水准参差不齐。
两集弃
第一集The Hood Maker看完了,相当不错!
第一集的女主长相,真的集合了我所有讨厌的特质……看到她的脸和神情,我脑子里就自动浮现出这样一人:唯唯诺诺、患得患失、婆婆妈妈,从中原or大山(我也奇怪明明是欧美白人,怎么身上自带一种长期被压迫而形成着的老实巴交气质)里走出来的善良淳朴女性。父母中应有一个是特善良的蠢好人,被另一方辜负抛弃——所以一辈子就这样了,也没什么主意。而女主本人,身上多了一些神秘力量,可惜的是她继承了愚蠢好人的基因,又因父母某一方的欺骗,而多了一些踌躇和防备,总之最后因为圣母心和犹犹豫豫小心翼翼搞砸一切,害死身边最亲近的人(I just mean这个长相带给我的感觉以及女主真的适合演这种人,还好她本人不用豆瓣,sorry)。
一般吧 就看了第一集 就感觉看不下去 深度不如黑镜 且剧情交代不足看着累
我觉得一般。。银翼杀手表示很冤。
菲利普狄克!!第一集跳过。第二集编织美梦回到地球。第三集类似迷离时空在火车上跳下。太老了,即使经过改变也还是能感觉出来内容有点过时
弃了弃了,恕我难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