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白读书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学一个东西,首先要热爱它,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活着。
这部剧的主角寄萍,原来一直跟随师傅学习琴书,后来阴差阳错下,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京戏。
当初师傅之所以收她为徒,是因为发现她有很高的曲艺天赋,只要肯学,日后肯定能成角儿。
但寄萍在学习琴书时,不是走神就是经常弹错,为此遭过师傅不少毒打,甚至数次被师傅赶出家门。
然而,自从无意间接触京戏后,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经常半夜摸黑不自觉就模仿起了舞台上角儿的动作,一个人走着走着就偷偷溜进了剧院…,根本不需要任何人的逼迫。
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什么是热爱,这就是热爱,用不着别人逼,你自己就渴望学习的东西,而且这种坚持不是痛苦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一如她的琴书师傅,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甘愿放弃家里的荣华富贵,宁愿过着清苦日子。
只有在热爱的驱使下,一个人才可以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屈,最后成为行业之翘楚。
所以,当寄萍半路转行学习京戏时,无论是被京戏师父冷言冷语,讽刺挖苦,还是被拒之门外,大冬天冻到晕了过去,亦或是师父每每练功都刻意避开她。
一并袭来的挫折和困难并没有让她缩,一路走来,她终成一代名角。
有人说,坚持是一件苦差事。
的确如此,因为它违背了人类追逐安逸的本性。
尤其当下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经常有人下班后就进入"躺尸"模式,每天的工作成了不得已而为之。
但工作若是为自己所热爱,那么一切的辛苦,反而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享受。
国际知名建筑师罗宾,在谈及自己的工作时表示:因为受父亲工作模式的影响,"带着一百分的激情做出一百分的成绩",他每天晚上的睡眠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
他整日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只为一座座高楼设计图纸,安排施工。
“我实在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以至于早上迫不及待地想起来去上班。
”罗宾说。
很多人对罗宾的工作状态充满了好奇,忍不住向他求教,“你是用什么方法保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
”罗宾的答案很简单,他说:“不需要任何方法,保持激情就行了。
”这里的"激情",其实就是罗宾发自内心对于工作的热爱。
2019年时,曾认识这样一位小伙伴,当时她在自媒体平台学习写作更文,仅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一年,她就成功变现3万多,现在的她早已开启接商业文案的模式了。
要知道她连高中都没有读过,而且每天最多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学习,所以很多渴望副业变现的小伙伴不约而同前来请教。
而其实,所有人只关注了她的收益部分,却忘了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虽然她学历不高,学习时间也有限,但一直以来,读书、写作都是她最大的爱好,在2019年之前的3年时间,即便没有任何收益,她也坚持在其他平台做着数年如一日的输出、更新。
她说:"即便没有收益,读书写作也是我不可能放弃的事情。
"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你会情不自禁的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花时间,不知不觉地放1万个小时在那里,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时间久了你就会比别人做得好。
”所谓"热爱才能坚持,坚持才能收获",只有热爱,你才心甘情愿做一件事情,而做成一件事,"时间投入"就是你相比别人最大的优势。
安妮宝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心甘情愿,一切都会变得简单。
只有热爱,才会心甘情愿,只有心甘情愿,才不会计较付出时间的得失,而时间的投入一旦打破成长界线,你终能实现跨越式成长。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文|阿白读书
《北方有佳人》剧照-小寄萍作家苏芩说:你想象不到自己流过的泪水未来会给你多大的惊喜,只要你有耐心、安稳地扎根在当下的生活。
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无解的,你越是要推开它、它越是要反扑你。
于是,不妨放松下来,该来的总会来、该过去的也总会过去。
承受是一种基本功,它贯穿我们的一生。
电视剧《北方有佳人》中的主角王寄萍,混乱时期,与同去北京任职的父亲在路上走丢后,被人贩子欺骗拐卖。
虽然很幸运被一位善良的穷苦人所解救,但她的命运却也因此彻底改变。
原本的千金大小姐,硬生生活成了穷苦丫头。
《北方有佳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小孩子不希望跟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年仅8岁的小寄萍走丢后,不只一次想要寻找自己的爹爹,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要么被人贩子欺骗,要么被拐进窑子…屡次逃脱,屡次失败,在现实面前,小寄萍不得不"认命",此后的日子,她只能选择与养父母一同生活。
人在面对痛苦时,总会先挣扎,挣扎过后,无奈选择面对现实。
这是年仅8岁的小寄萍第一次在痛苦面前,坦然接受原本不该她承受的苦难,接受现实,活在当下。
养父母的家庭,自然无法与自己曾经的富裕家庭相提并论,既然打算待下去,那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活下去,在那个连填饱肚子都困难的年代,要想生存下去并不容易。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养父、养父儿子万般无奈下,寄萍选择了跟随师父学习琴书。
一个原本与自己“八杆子打不着”的不被人看得起的职业。
学习琴书的初衷,只为给家里少一张吃饭的“嘴”,然而真的会如她所愿吗?
并没有。
因为学琴书,她被师傅打到手心都烂了,脊背上全是血淋淋的伤口,可尽管如此,在师父眼里颇有天赋的小寄萍,还是达不到师父的要求。
原因何在?
只因她并不喜欢琴书。
我们常说热爱才能坚持,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哪怕外力再强,你的心也不会投入到此。
然而任何一门艺术,除了所谓的天赋,都离不开大量的刻意练习,不用心又谈何学有所成呢?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与琴书师父好在“上天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在寄萍苦于找不到出路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京戏,对京戏的热爱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她经常大晚上一个人摸黑练习,一个人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就走到了演出的剧院…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什么是热爱,这就是热爱,用不着别人强逼,你自己就能主动坚持的东西,而且这种坚持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
如同她的琴书师傅,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竟然甘愿抛弃荣华富贵,甚至和家里断绝一切来往。
如剧中所说:学一个东西,你首先要热爱它。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也正是源于热爱的驱使,小寄萍才得以克服学艺路上的种种挫折。
京剧师父拒绝教她,她就天天跟在师父身后,师父把她轰出来,她就在师父门口蹲一夜,直到被冻到发烧晕倒…尽管京剧师傅百般刁难,年纪小小的寄萍还是勤学苦练,咬牙坚持。
4年过后,她取代师父,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一代名角儿。
寄萍的一生充满波折,如同她的名字一般,寄生在他人屋檐,过着浮萍一般的生活。
然而从小坚毅要强的寄萍,并没有因命运的多舛而选择逃避,相反,她一直坚强的活着,面对困难,她也无数次想要推开它,但每一次被困难反扑后,她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中每一阶段的磨难。
《北方有佳人》剧照-寄萍人生之路,或悲或喜,都是自己的;生活之苦,累与不累都得自己承受。
承受是一种基本功,它甚至贯穿于我们的一生。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面对苦难,坦然应对,只要耐心扎根,该来的一定会如约而至。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怎么感觉很正常的事,那年代有点身份和钱的男人娶姨太太是合法的啊,不像现在算重婚罪……唯一有点不地道的就是有意瞒着寄萍,但是我很疑惑那个年代只有‘’不清白”的女子才会给人做姨太太吗??
貌似戏子的身份就不算很清白了,而且穷苦人家的女孩能嫁到大户人家当姨太太都算命好了,大部分都只能当丫鬟吧!
北方有佳人开头是1925年,夏希尊一家说接受段祺瑞总理邀请到北洋政府教育部当官,但段祺瑞当时当的是执政不是总理,国民党上台后北京政府教育部就解散了,夏希尊怎么到后来还在教育部,剧中人物三十年代就叫蒋介石总统,蒋介石是1948年才当上总统,张宗昌也不是何家驹杀的而是被山东省政府参议郑继成所杀,济南战役何家驹当多大官会被当成战犯关起来吗,话说国民党小官就算进不了政协也不会入狱,总体来说编剧赵冬苓对民国历史还是缺乏了解,想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来反映民国史还是要多看历史书,在这点上金粉世家做的比较好
文|阿白读书
最近剧荒,无意间刷到一部老剧,叫《北方有佳人》。
故事的主角寄萍,生于苏州的大户人家,8岁那年,随父亲去北京任职,恰逢兵荒马乱,在济南跟爹爹走散…跟爹爹走散后的小寄萍,经历了被拐、学艺等一系列事件,她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小小年纪就和自己的亲人分开,寄萍是不幸的,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是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1 万幸1:遇上善良的养父养母有一句话说“成功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对于命运也是一样的,命运不是发生在起点,而是发生在转折点。
和爹爹走散后,小寄萍和弟弟瞬间被人贩子盯上,人贩子几经出手未成,遭到周围群众的强烈谴责,然而在那个人人自身难保、官员相互包庇的年代,谁都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贩卖人口"无能为力。
我们常说"自救者天助之",小寄萍虽年纪尚小,但她未曾放弃任何一次寻求帮助的机会,就在她被人贩子打骂时,她看到对面走来一个欲买粮食的善良大叔,这时她和弟弟一头扑在大叔身上,哭着祈求大叔救救他们。
大叔几经犹豫,最终实在看不过年幼的孩子遭受无端打骂,无奈用身上仅有的11块大洋,从人贩子手中将两个孩子买了下来,而这11块大洋原本是他今天用来买粮食的。
其实,小寄萍在求助大叔前,已经求助了不止一人,但那些被求助的人,要么收受了人贩子的贿赂,要么没有能力养活两个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穷困年代,因缺少粮食无奈将孩子卖掉的并不在少数。
而大叔家也是地地道道的穷困人家,把寄萍姐弟俩带回家,完全出于他发自内心的本性善良。
所以,虽由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千金小姐,一瞬间变成了什么杂货都干的小村姑,但从人贩子手中侥幸逃脱,实属寄萍不幸中的万幸。
02万幸2: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成为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如果说,养父母让她脱离了虎口,那么师父就是寄萍人生道路的领路人。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好的师父,对一个人的影响,甚至大过父母。
寄萍的师父殷诚茹,原本是一个富家子弟,他一生只为自己热爱的东西活着。
所以,为了自己喜欢的琴书,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因为家人对其爱好的强烈反对,他甚至断绝了和家里的来往。
一个酷爱艺术的人,也特别善于发现人才。
殷诚茹无意间发现,年幼的小寄萍无论长相还是嗓子都是学曲艺的料,几经折腾将她收为了徒弟。
然而,天赋和热爱是两码事,尽管每天被师父打到皮开肉绽,寄萍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琴书,但无意间,她发现自己喜欢的其实是京戏,她说:自己一看到京戏就感觉整个身子都烧了起来。
因为和师父的合约未到,她担心背负“欺师灭祖”的骂名,所以,一直不敢告诉师父自己不喜欢琴书。
然而聪明的师父很快发现了她的小心思,不仅做出"忍痛割爱"的决定,鼓励寄萍学习京戏,而且在寄萍学习京戏的过程中,因受委屈而退缩时,师父不仅没有因此打击她,反而采取激将法,激发她将京剧学成的信心。
不仅如此,在寄萍从艺的道路上,每每遇到危险,无论小时候被心怀不轨的“禽兽”官员叫到府上,还是长大后被亲生父亲指着嫁给“禽兽”,师父保护她的身影都未曾离开过。
在师父的鼓励和帮助下,寄萍一发不可收拾,清白唱戏,终成一代“名角”。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父母给了寄萍生命,师父却是她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领路人。
可以说没有师父的引导,就没有后来的王寄萍。
寄萍的人生无疑充满了不幸,但混乱年代,能遇到好心人实属不易。
所以,千金小姐变村姑,不幸中透着的却是万幸。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小时候看的,现在算是第二遍。
看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感觉,其实导演拍的挺真实的,一共用了三个演员,演出一方佳人的一生。
有很多地方确实觉得女主是不是不该这么做,不该那样做。
说到底现在看这部剧的人,大多都不是特别了解那个混乱的年代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了解那个年代的途径就是电视剧、电影。
我们不了解是不是真的戏比天大、是不是真的艰难度日、是不是真的残酷无情。
小时候的那种期盼,想过回那种人上人的生活。
青年时那种不得不认命的感觉
我理解人无完人,但是如此崩塌,都不像正面人物了。
成年期:1.戏比天大,在自己的师父和老板对弈时,选择不辜负观众,不辜负舞台,在自己师父还能上台好几年的情况,上去表演了,抢了师父的戏台,虽不是导致师父自杀的全部原因,但是自己反复承诺绝不会在师父还能唱时抢师父饭碗。
然后后面为嫁给何家驹就愿意放弃唱戏了,无语。
2.不喜欢洪喜,不想嫁给他,都很正常啊,但是剧里师父和养母说的很对,如果你不同意的话,在养母养父说出这样的意愿时为何不纠正,一直这么误会着,耽误洪喜到二十大几,也让洪喜情根深种。
少女时期:1.家穷非要要求让子健读书,自己赚不了多少钱,还在那样的年代提这样的要求,虽然是为弟弟好,洪喜都没有学上,洪喜养父养母为了子健上学花了多少钱和努力,她还打心底里瞧不起洪喜的没文化和愣头青。
少女时期我就不多说了,性格养成期吧,青春期吧,都会有性格缺陷的。
孩童期:别的都好,虽然我知道她是有钱人家的孩子,读过书,学习过,但教养也并不怎么好,虽然有礼貌,但是疏于表面,不让子健和洪喜玩,瞧不起洪喜,洪喜难得有烧鸡吃都立马把鸡腿给子健吃,她都不让,就,,,,,。
性子拧,理解,有防备心理,理解,时不时地不尊重洪喜让人很不舒服。
讲真,女主一直嘴上说大家都对她恩重如山,要报恩,对师父还能客客气气,贴心,不做徒弟了还能给师傅定期送点钱,对自己的养母是真的不知感恩。
养母视角:收养了她,没有伤害她,没有短过她吃和穿,对她弟弟就像亲儿子,不论再困难都和洪喜供子健读书。
女主自己不赚钱都要求送弟弟读书,为了自己喜欢戏曲要去学,没有收入,还要求送弟弟上学,不让上学就要走,天天离不了个走。
虽然养母最毒,但是刀子嘴豆腐心,女主却没干一件让她暖心的事。
儿子因为她走了,也为了她和她弟弟花了不知道多少钱,她还总是说我和弟弟从小就没了爹娘,孤苦伶仃,养母养肤白瞎这么疼你,她真的养不熟。
总之是越看越气。
我已经很久很久没看到人设这么差的女主了真的。
可能是王家上辈子欠了女主。
这辈子搭上一家子来还她的债王大福出于对姐弟俩的恻隐之心花11大洋把他们买了回去,买回去又花10个大洋去给他们到苏州找家人,人差点累死在路上结果这位姑奶奶女主转头就要跑,然后被老鸨子骗进窑子。
王大福夫妇又辛辛苦苦凑巧找人救她出来婶子对她那么好,结果她完全不知感恩。
每天和婶子犟着,让伯伯为难。
每次她在外遇到事婶子比谁都急,结果她只会恶意揣测养母的心她的养父对她那么好,比亲生的孩子还亲,结果养父才咽气,就急着和养母说继续供养弟弟上学的事,别说养母生气了,这是个人都得心寒在自己家遇到困境的时候她的师傅殷先生给了她一条路,倾囊相授教她艺,可她就是不知足。
觉得京剧好,不和师傅学了洪喜打小就对她好,一直保护她,顺着她。
结果养母撮合二人她死都不愿意。
甚至到养母死都是一个心结,结果她非要找寻真爱,很好,嫁给了一个有老婆的,被人家骗,当别人的小三。
被人家老丈人当众羞辱。
丢尽了人从姐弟俩被收养,她就口口声声以后让她有钱的爹爹还。
结果直到把她养大成人,供她弟读书,养父母二人也没见她还一个子儿。
自家儿子都上不起学,供着她弟弟。
结果养大了死了。
养母为姐弟操了一辈子心,儿子被嫌弃着,结果命也搭了进去。
她还了吗?
她还的了吗?
她从来没有把养父母一家当真正的亲人。
只是人在屋檐下身不由己。
她为了活下去为了弟弟上学一直隐忍。
每次出事她都只想着她弟,完全不顾虑养父母和哥哥。
她一直觉得自己不欠养父母。
只要找到她亲爹,她亲爹多给他们些钱就好了。
结果最后她那个心心念念找了十几年的爹,把她送给汉奸当姨太太。
当年所有人撮合她和洪喜她看不上人家,给养母难堪。
结果最后她被一个又一个男人伤害,最后还是得靠洪喜,最后还是和洪喜在一块了。
真是给人活活气死。
这部剧陈小艺真的太绝了,喜欢这部剧的服化道和时代背景以及一些老演员的演技,至于女主,她真的太活该太让人无语了。
电视剧看不过瘾,又买了本原著回家看,寄萍在洪喜舍命救她这个时候,开始接纳他啦,搞事业的男人最有人格魅力。
书里面跟电视剧有些出入,比如韩复榘抗日时差点被打死,幸好洪喜抢了辆日本人的摩托车将他救走;电视剧里面李宝儿嗓子毁掉后,靠炉渣水治好了,书里宝儿的嗓子没有治好,而是通过夜以继日苦练内功,凭借独特嗓音赢来观众的喜爱;救知远时,他自己的组织把卢白更的爹绑走了,派出组织跟卢进行谈判,电视剧忽略这一段;还有最后卢白更是在抗战胜利后被公开审判的,不是被日本人枪杀的,坏人果然活得最长命;书里还是有个好结局,这一对经历过大风大雨的青年男女,相濡以沫一起生活。
又想起郭瞎子算的,寄萍只服于她的男人,确实如此。
熬夜看的,很喜欢也很心疼少年寄萍,很聪明,有主见,虽然在一些事上有点自作聪明,但是因为年纪小,可以理解。
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寄萍,真就是无语了,两个师傅倾壤相授,最后就教了这么个好徒弟。
因为喜爱京剧,背叛了第一个师傅,师傅虽然痛心,还是放她离开,之后也还是一直真心相待。
第二个师傅更惨,李宝莲最后直接吞烟自杀,周围一圈人都安慰女主说“戏比天大”,还好还有陈知远三观正常点,告诉女主“戏比人大”,看到这里就看不下去了,总觉得这样的女主太过自私了,配不上佳人之名。
还有,王大福一家是真的好,为什么要把好人写死,养父遭遇不幸的时候看得我一阵揪心。
剧其实很有韵味,带人更加了解了济南的风土人情,剧里面的小曲子和京剧都很不错。
人生如“寄”,漂若浮“萍”。
童年回忆
最后几集太主旋律了 而且女主真得太妨家人了吧
这一类的剧总给我一种静谧柔和的感觉,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走进剧中的生活
看到第18集实在看不下去了,寄萍这个人设真是由一开始的喜欢到现在的讨厌,自以为是的自私,太气人了,这编剧可真能写!
这剧啊,这剧我是开着弹幕当喜剧看的,加入骂寄萍大军可好呀?
在抖抖上看到了第一集女主被拐的情节后就去看了剧,看完剧我真的无力吐槽,女主小时候多聪明伶俐啊,长大以后感觉好蠢,不是拖累这个就拖累那个的,最气的就是她对她的两个师傅,男师傅对她多好啊,教她做人的道理,还帮她到北京找爹爹,但是结果呢,她选择了京剧,放弃了师傅的小曲儿,你非得说她是追求梦想,那就是咯,反正我不喜欢。然后就是她第二个师傅,教她京剧的女师傅,真的是教好徒弟饿死师傅,救那个场真的那么重要吗,师傅都已经重申很多遍了,你一定要站在师傅这边,结果呢,为了救个场,师傅死了。我真的是无语了。。。。两星是给小时候的女主的。
可怜而又执着的洪喜
这个弟弟脑子有问题 更新 这个姐姐脑子更有问题 更新 这群人脑子都有问题 更新 垃圾 根本就是故意给剧情找台阶下 强行拆散王何 笔在你手上反正随你写
好杯具啊,放着电脑不用宁愿天天追着电视看(我脑子到达哪一点不好使了?)~~更杯具的是我追的还是这样的电视剧……从来没有过的事啊~~~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明白小时候那么机灵聪慧的小丫头长大了咋成那样了???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女主是不幸的但是周围的人都爱她也是幸运的,大福爸爸真的太有中国老父亲的形象了,陈小艺人物塑造太强了,小时候的寄萍可爱灵动,少年的最贴人物,成年妩媚多情,红喜哥真好上天赐我一个吧
开头还好,也比较吸引人,但后面的故事情节有些不合情理了,也许编剧想矛盾更加强烈些吧!
两分给陈小艺和凌潇肃等实力演员,扣三分给女主角,三观太牵强了。
台词尬到不行
小的时候全家一起看结局我一直记得
一颗心给未成年的小loli~~~把山东琴书唱的,真真是悦耳
还行
每天和妈妈一集一集的看
女主越活越憋屈,知远有什么理由不和女主在一起???女主又为什么不和洪喜在一起???弟弟长大了成个傻子了就知道送死....
后半部有点沉重,但是还是觉得拍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