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子之所以注意到介部剧,实在是因为它来了个特别可爱的反差萌。
<图片1>号称“中国首部全景式展现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历史”的正剧,结果,却放出一套TVB演员班底。
袁咏仪版宋庆龄,孙中山之妻<图片2>对比历史上的宋庆龄,圆脸柳叶眉,抓住了略显丰腴的体态,高贵雍容,但是豆子看见靓靓还是会稍稍跳戏啊……<图片3>叶璇版川岛芳子(爱新觉罗·显玗),字冬珍,清朝肃亲王第十四女幼年被送往日本接受军国主义教育,成为日本间谍,亲自导演了上海一二八事变,转移婉容等祸国事件,被称为“男装女谍”、“东方女魔”。
<图片4>对比历史上的川岛芳子,衣着、神情,简直相似的离谱!
<图片5>应采儿版赵一荻,又名赵四,52岁才与张学良正式结为夫妻,传奇女子<图片6>对比历史上的赵一荻,九一八事变时她年仅19岁,正值青春,应采儿在亮色旗袍的衬托下倒是比真正的赵四小姐多了几分姿色。
相比较前两位,还原度稍差<图片7>以及后面即将上线的罗嘉良版汪精卫……<图片8>明明是一部抗战片,偏偏搬来了小半个TVB……不过还真别说,这几个都是戏骨级,演起革命人物来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叶璇的男装扮相英气十足、雌雄莫辨,袁咏仪、应采儿的人妻形象真的让豆子有种再现历史的时代感。
片方还给豆子放了个大招:张鲁一饰演末代皇帝溥仪。
鱼蛋叔这次真是一匹大大大黑马,本来以为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竟然可以完美重合。
<图片9>本来坚持不亲日的溥仪被川岛芳子的暗杀论搞的心神不宁,深夜的枪声摧毁了溥仪最后的防线,豆子第一次看到鱼蛋叔如此弱鸡的表情,像极了当时的溥仪<图片10>这张丧心病狂的合照连站位都和历史上的合照完全一致,分明又是一个处女座剧组!
<图片11><图片12>最终如愿登基,却发现终究只是个傀儡皇帝<图片13>说起处女座剧组,他们还把宋庆龄为首的左联作家们都进行了细致还原,豆子第一眼看到他们,真的惊呆了。。。
鲁迅、郁达夫、茅盾,无!
敌!
像!
<图片14>燃鹅,要说介部剧真正吸引到豆子的,是目前为止豆子一分钟没跳地看了前面的14集,竟然还不知道主。
角。
是。
谁。
要说毛泽东、宋庆龄、蒋介石、张学良甚至这些作家这些是主角?
他们顶多算是串起剧情的线索人物。
要说战争中不断涌现的新面孔是配角?
可他们的形象尤其生动、性格尤其热烈,让豆子一个接一个地眼前一亮。
比如,黑龙江省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
<图片15>张学良部下,却没有奉行上面的“不抵抗”政策,坚决抗日。
<图片16>面对日军要求其撤兵下野的挑衅,表现出了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铮铮铁骨。
(豆子看到这里已经激动的不能自已,泪目……<图片17>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坚守嫩江铁桥16天,最终因孤军无援,不得不放弃抵抗。
即便如此,江桥抗战还是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图片18>比如,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破产。
<图片19>比如,东北抗日传奇赵尚志,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多次被捕入狱、死里逃生,1942年被日本特务诱捕,最终就义。
<图片20>这些还算是历史上叫得出名字的抗日战士,与之相比,《东方战场》最令豆子意外的,是它并没有满足于塑造这些历史上已有明确记载的形象,而是尽可能多地展现此前并没有被大众所熟知的小人物。
(所以才有了这部剧光有名有姓的角色就超过1200个的神奇记录<图片21>也正是由于这些小人物的出场,才让豆子今天决定安利这部《东方战场》给乃们,它不鼓吹高歌伟人的主旋律风气,反过来让我们记住这些被遗忘的英雄。
光是这情怀,豆子干了,乃们随意!
<图片22>下面介绍豆子印象最深刻的三个小人物。
钟国华,第十九路军二营五连连长,出场五分钟不到,对抗日军的突然空袭,仅两句话就让豆子心潮澎湃。
“麻包不够就不修工事了,没工事老子照样跟鬼子干!
”(豆子贴心tip:工事,即防御工事,在防御战中为了减少伤亡,阻碍敌人进攻而在有利地形上构筑的筑城工事。
比如可以起躲避作用的沙包、甚至路边的桌椅……<图片23>安德馨,独立第九旅中校营长<图片24><图片25>终究敌我悬殊,寡不敌众,安德馨用最后的两手炸药,带走了最后一批日本军……“我们誓与山海关共存亡!
”安德馨做到了
哲别,东北边防骑兵上等兵,擅长马战,嗜酒,有草原男儿的豪爽和硬气
好巧不巧,历史上的蒙古帝国也有一名叫哲别的名将,骁勇善战,与忽必来、者勒蔑、速不台以“朵儿边·那孩思”(四狗)闻名。
成吉思汗评价他:“这四个人如猛狗一般,凡教去处,将坚石撞碎、崖子冲破、深水横断、所以厮杀时教其作先锋。
”几百年后,蒙古族再出哲别,马战前一壶酒,喝出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气势
离别前一口酒,告别蓝天,告别草原,告别人民
这三个活生生立体的小人物呈现在豆子眼前的时候,豆子不止一次的激昂、泪目。
猎猎的军旗,高亢的号角,如血的夕阳,黢黑的土地,我们的战士,无名的战士,他们用自己喷溅着的鲜红滚烫的热血,壮烈地熔铸成了抵御外辱的钢铁。
看完《东方战场》,本豆秒变慷慨豆!
中华民族在抗日斗争中,可歌可泣慷慨捐躯的烈士何止千万,而有名有姓者不过区区,豆子我敬仰英雄,尤其敬仰那些默默地与荒草为伴的无名英雄!
<图片31>恩,最后一句:讲真,虽然介剧的整容如此强大,豆子还是不造主角是拉个。。。
<图片32>
这是非常少有的全景式抗战大型电视剧,不同于其他多数以描写我党八路军为主的影视剧,同时对新四军还有正面战场的国军也做了非常客观而详细的描述;看着剧集很多但却生怕看完。
尤其国民党空军与日军飞机空战也有不少场景:十分悲壮的鹰击长空,要知道空战影视大都以英国抗击纳粹和美日太平洋战场为主的,但不代表我们中国没有空军!
更何况看着日机被击落的画面甚至比地面战场还热血沸腾;同时民国海军很薄弱但也打过鬼子,这是为数不多提及了的影视作品。
另外对八路军的描述远不至于其他作品里拍的进行过的主要事件,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发现他们不止是在太行山打游击这么简单,更是前期支援作战中期大批牵制敌军后期反攻都体现出来了,除了战场上扼守中国的脊梁部分外在政治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国军的描述也很客观,从淞沪到南京还有徐州武汉会战全都做了很详细的描述,能感受到国军正面战场伤亡很大但装备相对八路军是真的很好了,比如说阻击战日军上来时是先用迫击炮轰几轮再开枪射击👍另外也能看到国军的作战意志其实是很强的面对强敌同样是拼死抵抗,并不像解放战争主旋律影视里描写的那么不堪一击一盘散沙。
还有对海外爱国华侨给了很多镜头描述这个很意外,尤其说的祖国是我们的根那段很触动,同时他们倾家荡产式地向国内出钱出人出力的场景是真的感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去年武汉的抗疫,全国上到各省医疗队援助下到企业和群众们大批捐赠抗疫物资,这两者的场景真是异曲同工。
大家总说国内最好的抗日电视剧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和亮剑,看完这部后我觉得最好的应该是东方战场了✊除了真实客观反映历史外,还会发现我们抗日不仅是保卫领土,更是打出了更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如果没有长期坚持抗战而是像东南亚那样一触即溃全部沦陷的话,今天我国或许就不会是联合国五常了而我们也未必能一直过着和平美好的生活。
简单来说国民政府干什么都是错的,什么错事都是蒋做的,外国人也都是小人,只有某一伙人未卜先知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客观来说,抗战前后方都有贡献,明确地说,前方正面战场贡献远大于后方所谓的宣传贡献。
正面战场一场战役几万几十万人牺牲,剧里侧重展示的却是后方宣传喊口号,开上帝视角未卜先知指挥指点,这对国民政府牺牲的将士公平吗?
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
抗日战争的事实要比这部戏复杂的多,而这部戏却为了歌颂主旋律的套路,把国民党和日本那边的很多本身是重要的事简单粗暴的一笔带过,某党乱入,很多地方按理说是不该有,也是不可能会出现某党的人,有说白了就是要一味的赞扬某党,跟历史事实的出入很大,这也是所有抗日剧都惯用的一个老套路,除了特效做的还可以以外,相比以往的那些抗日神剧差别不大。
《东方战场》以长篇画卷的方式,全景再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正义与邪恶的大搏杀,并栩栩如 生地刻画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群像,更重要的是,该剧不仅囊括了二战期间东方战场的重大历史事件,还 描绘了扑朔迷离的间谍战、敌后战争、隐蔽战线;政党操戈、国家肉搏、民族泣血;忠诚与背叛、阴谋 与爱情。
(安徽电视台评)【海孜整理】观剧十大关键词索引:《开国元勋》(16位领袖和元帅)《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第一次革命)《国军抗日十大名将》《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纪录片)...近几年经典历史题材影视推荐: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辛亥革命、百团大战...电视: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北平无战事、亮剑...
网传本剧由90集删改成66集。
遗憾,没机会看未删版,不知到底未删改版是不是正剧。
本人认真仔细地看完了66集全剧,认为最多打三星,即百分制的60分。
现以66集版本谈谈看法:本剧最大优点是从国际二战视野看抗日战争,国际部分再现当时主要国家的态度,但缺乏二战原因与背景,较简单也相对国内部分客观。
国内部分内容较多,似乎面面俱到,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实则复杂无序,明显主观大于客观,这是本剧为人诟病之处。
国际部分最好结合纪录片《一战实录》《二战全彩实录》(弊病:英美视角,忽视中国战场)看。
另外,虽然演员多达一千多人,大多脸谱化,但演员化妆还不错。
鉴此,本剧不能当做正剧看。
纵观这么多年,虽说也有很多电影电视剧非常优秀,但是能从头到尾展现这一段历史的作品真的很少。
评论里都是说这个避重就轻,那个gcd戏份过多,削减了正面战场的戏份。
但是这就是gq,审核制度,某些产业领域的问题也不算一天两天了,能够如今尽力的还原更多的历史已经算不错了。
为什么我们能对韩剧美剧一个个打上8.9分的高分,为什么不给我们国产剧多一点点包容。
这部剧16年拍的,才有多少流量?
甚至远没有一部谍战的流量多,像描述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的细节》《一寸河山一寸血》这些书也是最近几年才解封。
很多国人真的连完整的讲出抗战的时间线都不清楚。
甚至很多抗日的英雄都不了解,虽有瑕疵,但正是有这些作品一步步的尝试努力,才能看到更真实更优秀的作品
文/满囤儿江苏卫视、湖北卫视热播的《东方战场》已经凭借其辽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锋,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电视观众的心。
也许一开始人们是被其精良的制作所吸引,但随着一集集的推进,观众们开始体会到这部曾获得“优秀剧本创作奖”的大剧的深层魅力。
在即将收官的当下,我们回顾整部剧集,会看出它的国际视野、多元视角、全景展现,是影视工作者迄今为止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最深刻的总结。
它的价值在于通过横向和纵向两条线索,为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更具参考价值的书写。
我们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战役,都被放在了同一个准线上。
当观众对整个历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化的认知后,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会从国家和人民的视角去进行分析和观察,并以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去制定方针、提出主张。
他们的方针和主张不是这个历史上的唯一,却是最被认同、最被拥戴、最有影响,并引向胜利的那一个。
横向书写:全世界的焦点与透视碍于投资的限制,各个国家拍摄历史题材影片的时候,大都只展现自己国家的那一部分。
《东方战场》却用近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做了一次空前的壮举。
它不仅拍摄了发生在中国地理区域上的抗战历史,更拍摄了大量同期国际上的其它国家和阵营的活动。
在长达14年的时间跨度中,《东方战场》涉及了六大阵营:中国共产党阵营、中国国民党阵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阵营、伪满汉奸汪伪阵营,以及德意法西斯阵营。
可以说,在东方战场向前推进的同时,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进展,观众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内地抗日局势十分紧张的时候,剧集把镜头一甩,带观众来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击了普通观众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
随后,镜头给到了苏德双料间谍佐尔格、给华盛顿发电报的美国大使、在陕北接受国际记者采访的毛泽东,以及在伪满洲国受到日军将领挑衅的溥仪。
一个事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不同阵营内所引发的蝴蝶效应,都被展现了出来。
苏联、美国、中国、日本国内,对同一事件虽然有相同的关注,却有不同的透视。
日本政府内部的变化,与中国抗日形势的变化双线推进,也让观众更能理解到这场战争深层的原因。
另外一个典型例子在于我们熟知的“西安事变”。
这是震惊全球的事件,在当时是全世界的焦点。
《东方战场》并不直接去拍摄“西安事变”的现场,只用了资料影像予以交待。
之后镜头并不先给到共产党和国民党方面,而是先给到了日本方面。
日本方面对事件的揣测是认为张学良与苏联有联系。
随后镜头立即顺势转向苏联方面,又通过斯大林的口,讲述了苏联方面对此事件的评价。
观众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测和苏联的实际是不符的。
在这两方面的展示结束后,镜头才来到西安,来讲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看法,与苏联方面的猜测也不尽相同。
经过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较,观众不仅看清了各方的猜测,也对比出了各方对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的适宜程度。
这种横向比较在《东方战场》里还有很多,给观众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同期参照。
纵向书写:发酵而成的连锁反应以往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作品,都只选取抗战历史上的某个片段去展示,对于不熟悉历史全貌的观众而言,无法了解到这个片段在整个历史上所处于的位置,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东方战场》把14年抗日战争里,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进了66集之中。
观众只要从第一集追看到最后一集,就会对这140多个历史片段有一个清晰的排序。
明确了时间关系,观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个事件在数年后,因为发酵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比如池步洲这个人物。
他为后世所熟知,是因为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
《东方战场》对这个人物的塑造,并不局限于他在破译密码时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时候,就描写了他和白滨英子的爱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挠。
这个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横向描写日本本土百姓被战争侵扰了生活,但同时在纵向上,为池步洲后来之所以投身抗战,用破译密码来报效祖国进行了铺垫。
有了这个纵向的时间线,一些独立的传奇也有了历史的参照。
比如赵一曼是抗战的个体,当《东方战场》把她在黑龙江珠河县的演讲紧接在红军长征的资料影像后,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标迁移。
观众能够直观地体会到,红军长征在时间上的一个发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个地方,民众受到长征胜利的鼓舞而抗日热情高涨。
此外,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地道战、百团大战,以及军统谍王戴笠、特工英雄阎宝航、百变女谍川岛芳子、王牌飞行员高志航等传奇人物,都明确地安放在这条时间线上,让观众对它们从知道上升到了解。
历史细节的描写:艺术创作的浪漫与准确历史是需要被铭记的,只不过在什么时代就需要用其对应的主流媒介来实施。
以前曾经采用过的媒介是壁画、竹简、锦帛、纸张等,如今多了一个,那就是影像。
其实,《东方战场》的社会责任和传承价值,有点儿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
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来铭记历史的行为。
只不过相对于传统史书的刻板,新媒介的《东方战场》毕竟存在着“艺术创作”的成分。
正因为有着“正史”的责任,本剧在对每个坐标点进行艺术描写时,在传统的浪漫之上力求着准确。
所有历史事件都力争在事发地取景。
东北抗联部分,所有角色都带着东北环境特有的“哈气”,体现出地域上的高度准确。
本剧自建组开始,就组建了一个专门的资料组,对剧集中的所有细节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证。
一条“本国演员饰演本国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细节的准确推到了史料级日本方面参演演员270多人,欧美方面参演演员260多人,重要历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员饰演。
《东方战场》以“高保真”的艺术表现手法杜绝了尴尬失真。
艺术的浪漫性则体现在细节段落的编写上。
比如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用解读电影《风云儿女》的契机,解开了蒋介石的心结,体现出了在严肃题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
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条节子在后宫宴请溥仪时,溥仪虽然言语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经意的咳嗽(因偶感风寒),从微表情层面显示了其内心的挣扎。
这个小细节用隐喻的电影语言,让观众从视觉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讲的“感激涕零”不过是一层表象。
繁星万点,得民心者是中流砥柱当横纵两条历史线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后,我们会发现《东方战场》把这14年的历史书写得极尽完整、清晰。
我们可以客观地从中考量每一个事件和人物所体现出的历史意义。
而这众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万点,既有自己的轨迹,又影响着其它的轨迹。
当我们梳理这些轨迹的时候会发现,共产党的轨迹,对其它轨迹的影响最为深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显然不是某个人说了算的事,从《东方战场》的横纵双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动力量。
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选择。
唯有人民的选择在推动历史车轮滚过。
整个14年抗日历史中,共产党也不是没有迷惑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总能给出正确的方略,吹响清亮的号角,并以实际行动给敌人以沉重打击,鼓舞同胞。
面对众多的突发事件,整个国际社会有着各种势力提出各种主张。
可是观众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是深植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
毛泽东所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第七条便明确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
纵观剧中共产党在14年里所作出的判断、所摆明的态度、所采取的策略,无一不是真切地与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
于是,人民作出了选择,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成为了历史必然。
《东方战场》即将收官,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片片拼图绘成全景,繁星点点照亮历史的天空。
让我们俯身查看,转头回望,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看这部剧差不多10多集的时候,叶璇的出现及出场说出的话那我即刻明白为什么这场戏不能让我很involve去看,主要是里面的台词的关系,我基本上总结了这么几种台词法:文言到白话的过度(说有些生涩感),英文直译的中文(语法好像不对,习惯用法也不符合中国人的说法,什么我很享受之类的),日语听不懂,中国人讲英文说来说去就那么几句简单英语,初中知识;同时也很别扭;方言可以理解。
另外对于演员暂且不说演技,我们来看看选择的这些人同其饰演的角色的匹配度,袁咏仪饰演的宋庆龄,什么时候就开始变得板着脸了?
应采儿什么时候就变成淑女了,那么好动,大笑的一个人安静下来就觉得别扭;刘璇演的溥仪小媳妇根本不适合古装剧,男人们应该到还可以,西装笔挺,走路端正。
整部剧严重的避重就轻,过分的推崇。。。
过低的贬低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已成定局 为何不能给现在的人一份真正的历史片呢,李天白比整个抗联戏都多,苏雅比平津战役戏多,阻击日寇5年的长沙会战也就五分钟,左权牺牲讲了能有五集。
给分完全因为整部戏属于抗日剧的大作,场面恢宏,好多外籍演员。
整部戏应该叫八路军抗战史而不是东方战场
地下党无处不在,又是一部带颜色的电视剧,开篇曲保卫黄河,→_→ 你是东方战场,能用更宏大的歌吗??结局中共的领导们现在黄河边指点江山,啥意思??这红色抹得太深了吧?
洗脑玩意儿
服装道具点赞
看了开头就完全歪曲历史,就再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还不错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觉得失望,疏漏太多了,不过俞飞鸿真的很有气质
本片的叙事角度有些新意,但是还是没有给抗日正面战场足够的描写。
其实还不错的一部片子,在这样的社会下,你不可能去着重讲另一个,这有什么好喷的,我觉得有些人真的很搞笑,你认为的就是对的吗?奇怪?这部片子拍的格局很大,人物很多,场面也大,基本都讲到了,有什么好骂的
原子弹下无冤魂!
致那些所有的英雄们
基本上还原了整个二战东方抗日战争,少于四星的我估计也是根本不了解历史,没有了解过历史,我希望你们看电视剧能不能专心一点。八年抗战,牺牲了多少人换来的情报,牺牲了多少人换来的今天,。能不能结合历史来看这一部剧,能不能专心看
制作算是精良了,喜欢看纪录片的应该会喜欢,我就蛮喜欢这种的。
这个剧以时间为主线展开各个时期的事件。但事件之间主次不清。日方的描写过于细致但同时略去了不少重要事件,如长沙战役、蒋夫人美国会演讲、重庆大轰炸惨案等等。另外,选角方面存在瑕疵,杨靖宇太矮,赵一荻太丰满,赵一曼大鼻子......这些差异非常明显,不真实。还有频繁跳戏、大段日文等等。
另类版的抗日神剧,李天白是谁。老蒋的黑锅什么时候能甩掉
阵容大,格局大,但是看惯了以前战争片的人,就觉得有些情节不是很合理,而且有些内容太脸谱化了。
成王败寇
里面服化道都水准极高,剧本或许在细节上有瑕疵,但普及化还是可以的,贩夫走卒到元首公卿都有涉及,千人视角说抗日,气势和眼界拔高不是一点点。剧情主旋律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作品,而且豪情壮志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都满满,不明白哪里来那么多贬低片子,攻击民族自尊的评论,是不是混在评论里间谍!
这配音。。。冼星海是个打鸡血青年啊
基本抗战14年重要的事件都囊括了,战斗场面也很可以,穿插了很多纪录片和相关电影的镜头也很不错,选角也基本贴合,除了希特勒有点让人出戏(可惜布鲁诺甘茨去世了)。四星半,推荐。
为毛觉得和别的抗战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