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

模仿犯,Copycat Killer

主演:吴慷仁,柯佳嬿,林心如,庹宗华,姚淳耀,范少勋,江宜蓉,夏腾宏,侯彦西,汤志伟,吴岱凌,盛鉴,刘亮佐,黄河,陆夏,李亦捷,陈博正,曹芯瑜,邱偲琹,游安顺,王真琳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模仿犯》剧照

模仿犯 剧照 NO.1模仿犯 剧照 NO.2模仿犯 剧照 NO.3模仿犯 剧照 NO.4模仿犯 剧照 NO.5模仿犯 剧照 NO.6模仿犯 剧照 NO.13模仿犯 剧照 NO.14模仿犯 剧照 NO.15模仿犯 剧照 NO.16模仿犯 剧照 NO.17模仿犯 剧照 NO.18模仿犯 剧照 NO.19模仿犯 剧照 NO.20

《模仿犯》长篇影评

 1 ) 「模仿犯」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看完整部剧,你是否觉得幕后的凶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现象吗?

标题永远是耸动的,故事永远是夸张的,民众的反应永远是盲目狂热的。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景观社会”……这些上世纪的经典社论,精准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

我们只想要一个迎合我们情绪,宣泄我们情绪的娱乐景观。

面对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戏谑、冷漠,面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我们嘲讽、谩骂。

所有的热点新闻,都仿佛一场热闹的集市。

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地来了,又一地鸡毛地散去。

这确实是一个人均「变态」的社会。

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发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片苟且“祥和”,互为对照。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温和可亲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所以很显然,《模仿犯》中的那位「变态」杀人魔,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

他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网络现状的一个缩影。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位变态杀人魔能够如此精准的操控舆论?

他才是那个制造苦难的人,却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到处耀武扬威。

他向社会散布恐慌,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只是为了给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继续「施压」。

如此变态,究竟图什么呢?

「施压」的本质,是权力欲的释放。

「施压」和「虐待」一样,都是通过伤害别人,来确证自身的优越感。

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备同样残暴的人性。

他们挑选奴隶和死刑犯,在角斗场贡献一场场刺激,血腥的娱乐演出。

是的,无论皇帝还是暴民,都将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享乐。

当他们舒适、安全地围绕着角斗场排排坐,看热闹的时候,角斗场里的苦难反而更加突显出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我让你去死,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但你无法反抗,只能服从。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快感。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受害者均为女性。

然而,女性在这里仅仅只代表一种性别吗?

不,它还代表一种固有印象,一种特质。

女性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这里隐喻了实质上的弱势群体。

男性与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也构成了一对权力关系。

而权力压迫的作用,就是转嫁苦难。

施暴者把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把对自身懦弱无能的不满,统统嫁祸到受害者身上。

他们伤害了别人,却能叉着腰说:“你看,都是你们弱,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恶果,是你活该。

”比如所有关于女性被强奸被暴力伤害的新闻,总有网民会先去指责女性。

仿佛指责别人,就能转嫁掉自己的恐惧不安。

仿佛崇拜强权,屈服强权,就能成为强权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认自己的懦弱。

是的,当一个人无法战胜一种力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这种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当有些人恐惧苦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就会试图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先对别人展开施暴。

转移苦难,制造苦难,煽动苦难,并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网民获得片刻心安的精神胜利法。

然而,这种盲目的网络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难。

就像权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强大,权力只能使人“显得”强大。

权力只是一个掩饰。

它掩饰了人们心底的自私怯懦,虚伪短视。

当一个人主动用权力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他其实隐蔽了真实的懦弱的自我,同时,又享受到了一种赢得虚假胜利的自我。

这部剧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谁在模仿谁?

谁在崇拜谁?

施暴者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很诱人?

你要主动去模仿他吗?

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权力的主人,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沦为了权力的奴隶。

杀死受害者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凶手。

因为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帮凶」。

模仿犯 (2023)7.4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荣吉 张亨如 / 吴慷仁 柯佳嬿

 2 ) 模仿犯

维持了近年来台剧的高标准,由日本推理小说原著改编而来,制作精良,节奏紧凑,演技在线。

我没有看过原著,但电视剧中的bug还是略多了一点。

感觉是为了表达价值观方面的宏愿,牺牲了剧情合理性,有点欲速则不达的意思。

犯罪太轻易了,虏人搬运从来没有目击者,荒郊野外总有偌大的密室无人知晓;检警太儿戏了,那么大的连环大案,居然还是只有几个人负责,锁定目标还没办法全程监控以至于;民众太麻木了,已经是全城热点的恶性无差别绑架案,还继续歌舞升平事不关己,对比90年代上海敲头案的风声鹤唳,差别甚大;替死鬼太窝囊了,怕中风留院的老父亲遭毒手就顶罪搭上自己性命,那老父亲岂不更被凶手拿捏?

舆论太冷酷了,痛失孙女的老伯上直播,怎么会有那么多对孙女荡妇羞辱的电话,都明显不合情理。

演员方面,新科影帝吴慷仁越发成熟前途光明;林心如台风稳健沉稳老练;柯佳嬿受限角色无从发挥暴殄天物。

总体三星,肉眼可见的可提升空间没有把握好,可惜可惜。

 3 ) 配角:姜还是老的辣

1.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

不记得在哪一个电视剧里,看过这样一句台词:“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可以不择手段”,当时觉得,这句话未免也太过偏激了。

但当这句台词放在《模仿犯》里,就显得特别应景和合理。

一味地追求程序的公正,与迟迟不能结案导致受害者人数的攀升,显然放弃前者才更加明智。

因此,匆匆露面,几句台词的许有为,许检成为全场MVP。

连下棋都要用“过河炮”收尾的人,我相信他跟郭检讲的“布局”是真的。

毕竟,他完全没有因为被郭检捉进去就针对他,反而还“一语惊醒梦中人”地点醒他,帮他结案。

姜还是老的辣,油条还是老的香啊!

2.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哪一个更重要?

刚出场的雅慈姐,职场精英的刻薄与利己裹满全身,她在自己的独家栏目里长袖善舞,擅长借力打力地谋划话题,制造热度,累积资本。

另一方面,她又坚守记者对“真实报道”的底线,即使自己团队里的人,去了对手团队,她也能真心送上祝福和善意的提醒。

陈和平对郭检的愤怒在于“被打断”“闭嘴”的忽视,但对于雅慈,全然因为她戳穿了他的面具,看透了他内心的本质,达成了真正意义上地“暴击”。

我欣赏她作为一名女性,敢在公众场合去呼吁大家撕掉职场女性特制的标签,也欣赏她遇事理智、冷静,有独自消化负面情绪的强大内心。

她落泪并不是因为恐惧死亡,而是因为愧疚,自己又要对儿子食言了。

3.知天命,不言弃外公这条线,我真的会哭亖。

罕见的不固执己见的老人他说,我信签文所写,早有预料,但难的是接受。

外公大跳“预言家”命运有时候经常给我们开各种玩笑,意想不到的,意料之中的,桩桩件件都是经历。

要怎么才能把经历换成阅历,堆积起人生的厚度?

或许就像外公这样吧,即使已知结局,也要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

*BTW,此剧不必作为悬疑/推理剧来看。

因为第三集就可以盲猜出凶手,所有答案都被编剧喂到嘴边,哈哈。

 4 ) 我才是沈嘉文/你也是模仿犯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5 ) “但我会努力 让新闻不变成 戳人伤口 喂养观众的一场秀”

3.4/5氛围感很到位 尺度很够 人性的幽暗和温情刻画得都够真实 感染力很强 连同主角大家都是心理受过重大伤害的人格 每个人都不容易 剧情很有现实感但是剧情逻辑铺陈和分量的问题不小最不理解的是陈和平你怎么会认识沈嘉文 这点没有讲清楚我真的抓心挠肝啊啊啊胡氏姐弟感觉就是工具人(看人设可以理解吧)田村义那条线也缺失 我本来觉得会很有戏的姚雅慈也有点不清不楚挺特别的是这部剧就是典型的男女主不算情侣 吊打某些内娱咖位之争只能说陈和平的设定也不太够力吧 天生反社会人格 能理解“模仿情绪”的设定结尾也有一个更深刻的升华 可是只有渲染没有逻辑有点小缺憾吧 更喜欢原著的结局2023.10.7刷完全集有一些高光台词是真的很喜欢:“出于理性,还是出于愤怒?

”“我曾经以为可以消灭黑暗来治愈自己内心的痛苦,现在才发现,黑暗一直存在,只能用更多的光和温暖去平衡”(大意吧,不是很完全)(这里能感受到一个理想主义者终于能够更强大地利用自己的专业来做事)“也许见到他本人之后,我一点都不意外”“你只不过是串场的笑话”“你连身为一个记者的底线都没有,凭什么跟我谈真假”还有就是标题:“但我会努力 让新闻不变成 戳人伤口 喂养观众的一场秀”一定一定不能对媒体产生惰性 一定一定要学会利用好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只能说台剧还是敢拍 僵化的zf和fl机关都特别传神

 6 ) 把观众当正常智力的人好不好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

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

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

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

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

大佬!

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

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

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

电话不行?

约见不行?

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

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

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

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

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

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

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7 ) 陈和平最后那场直播,滴下的那滴眼泪好神

没人说姚淳耀的演技吗?

最后一集够邪恶够癫狂,把一个在隐藏和显露边缘的变态表现得太真实,突然掐同事脖子也是转换得让人毛骨悚然。

最后那场直播,“你一点都不重要”终于完全刺激了他,一滴泪从眼里滑出来,接着爆发,层次分明,情感饱满,完全不输吴慷仁啊,这个角色需要的信念感其实要比检察官的角色要多得多,我个人觉得是很棒的!

 8 ) 一些观感

就剧的制作来讲,是无可挑剔的。

画面的氛围感满满,让人很容易沉浸其中,包括配乐剪辑,都很贴切悬疑题材。

整部剧的色调很有质感,包括一些光影。

另外,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很值得夸赞,不论是正派还是反派,特别是反派到最后登上主播宝座,渐渐膨胀的那种状态,尤其是与前期的形象做对比,让人觉得一个演员的可塑性是完全无法想想的。

最后演播厅里的戏份让人大呼过瘾。

但可惜的是,剧情的硬伤也很突出,剧中警察的刑侦能力太弱,所有的线索都是在事情发生后在来追踪,而且没有结果,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大于破案,使得剧情拖沓,最后要靠凶手自爆,而且是激将法,这样的方式结束实在是让人惋惜。

近几年的台剧让我想起了日本前期的电视剧,认真讲故事,细节把控很好,还有逻辑闭环...这些都是我个人很喜欢的点。

在日剧最近开始越来越悬浮的情况下,我很开心台湾电视剧的崛起,我对台湾电视剧的印象还停留在闲时候看的爱情喜剧,一种只会“你好机车哦”的刻板印象,在看过我们与恶的距离、有生之年、想见你、俗女养成记之后,对台湾电视剧有了新的改观,电视剧题材很多样化,可以是社会热点痛点比如八尺门辩护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可以是爱情剧想见你,可以是职业剧麻醉风暴,暴走女外科,可以是家庭剧俗女养成记,有生之年。

每种都拍的很好,都在认真讲故事。

从一个个故事里能看出制作者的用心。

期待后续台剧的发展。

另外一点小私心,吴慷仁的演技真的是太好了,我之前看电视剧老有弹幕再刷吴慷仁,当是还不懂,看了几部他的剧之后就知道原因了,真是戏路宽,演啥想啥,恶的距离中,他演的那个律师有一段在岳父一家人面前的哭戏,震撼到我了,后面又看了她和她的她,在里面演的那个变态真是入目三分,还有幻灯初上里面的妈妈桑,厉害,简直宝藏。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9 ) 人不可貌相,聊聊姚雅慈

一次十集,非常痛快地看完了模仿犯。

没有看过小说,电视剧整体很棒,氛围感拉满,剧情也很抓人,结局也是比较满意的。

但有一点不太喜欢,就是尸体特写镜头太多了,会有些不舒服。

说说我最喜欢的角色,姚雅慈!

一个标准女强人,工作能力强,强到老板都不敢太多废话。

做事雷厉风行,工作中永远一副盛气凌人,为了热点可以不择手段。

这是她给身边人大多数的感觉,也是给我们的初始印象。

外号母豹!

但人不可貌相!

她不折手段,但她固守着她的底线;她强势刻薄,她保护着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母亲。

一个普通的单身妈妈,也会为孩子学习成绩发愁,为孩子学校表现不好上火,当她意识到因为工作疏忽了孩子,她也愿意放下工作多陪陪孩子。

孩子是她坚硬盔甲下守护的唯一柔软。

所以在她发现被凶手绑架在家里,她没有表现出软弱。

可是当儿子的电话打来,她哭了,她哭求凶手不要接,不要说话。

很多人疑问为什么,她要说那些话刺激凶手!

因为她知道凶手是不会给她时间拖延的。

她和其她被害者不一样,是被绑至仓库地下室之类,而是她家。

是别人找她第一要去的地方,再加上和凶手常年有积怨。

她已经没有活命的希望。

所以她要做最后的反击。

用她最善于最犀利的声音狠狠反击。

因为她恨……

她恨,恨凶手让她失约不能接孩子回家。

恨凶手让她的孩子没有了妈妈。

作为一个媒体人,她又深知媒体的力量。

单身妈妈,未婚生子,私生子,女主播陈尸家中,这些会如阴云一样笼罩着孩子,永远伤害她的孩子。

作为一个母亲,这是她想想都让她死不瞑目的痛。

所以她恨,所以她用她最后的力量反击,用语言化作刀剑扎破凶手自以为完美的伪装,扎进他的心里。

我好喜欢林心如这里的表演。

在与凶手声嘶力竭对峙时,明明没有话外音,我却在她对凶手一声一声蔑视嘲讽的质问中,听到她和儿子的最后诀别!

我听到她说:宝贝,对不起,我失信了!

宝贝,对不起…… 宝贝,再见…… 宝贝,我爱你……最后她遗憾,不舍,无力,然后什么都没了!

这里真得不得不夸下,林心如演得很棒!

戏里的姚雅慈戛然而止,戏外的林心如未来可期!

期待更多作品!

 10 ) 有的人 天生性恶

很少看台剧,除了N年前的《流星花园》,还有印象的就是几年前贾静雯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了。

吴慷仁演的检察官略带忧郁,有看头。

前一阵他上的热搜是跟小S,脱衣真有肉。

十集的节奏还算紧凑,故事发展能抓住人的胃口和眼球。

值得一看。

湾湾很多东西都跟鬼子棒子很像,所以电视剧也一样充斥着变态、压抑、血腥、暴力!

同样是岛,论变态,湾湾比香港变态很多,不知道是不是跟它自诩为国有关。

岛国思想受资源匮乏影响,也确实更易变态。

有的人的恶是天生的。

只不过是为了寻求更多关注,想要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就可以犯下滔天罪行,就可以虐杀无辜人群。

整部剧有人性善恶的探讨,有原生家庭的问题,有校园霸凌,有职场规则,有创伤后遗症,有法理规则也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有杀戮也有善良……只能说,台剧挺敢拍。

或者说,台剧的审核更宽松自由。

比较奇异的是,它拍的97年的故事,故事的背景、部分内容情节的设置、某些经典露骨的台词,竟跟现在正在热播的《新闻女王》有非常大的类似。

虽然故事的核心不同,《模仿犯》讲的是一个故事,一个变态连环杀人犯的故事,其中牵涉有新闻的播报。

《新闻女王》讲的是很多个新闻小故事,由一群做媒体的人进行不同角度的报道。

两部剧都涉及传媒新闻业,都有一个强势但能力出众的女主播,且强调的新闻内核直播的风格态度都惊人的相似,林心如和佘诗曼的演绎都很成功。

这只能说明,起码港台几十年如一日的贯彻了新闻的内核和主旨。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部剧对人性的探讨都同样入木三分,台词都很敢写,很敢披露社会问题。

这几年内娱的剧真的是江河日下,除了谈恋爱还是谈恋爱,不是现偶就是古偶,再正的剧都得穿插点感情线,不然就觉得好像吸引不来观众一样。

却不知道胡椒面撒多了是没人乐意吃的。

其实他们真的不知道,这种烂大街的偶像感情只能败坏路人缘,不如单纯好好拍个类型剧!

最烦现在这样各种大杂烩,事业也要,爱情也要,亲情也要,既要又要还要更要!

胃口太大,也不怕把自己撑死。

《模仿犯》短评

后面节奏越来越迷了…..看得人生理性难受,不是指作案犯案过程的不适、只是对这种节奏的难受。比起“真相会找到自己回家的路”更喜欢“公道是一条绕远的路”。

5分钟前
  • 好几章
  • 还行

一些题外话:台湾这个社会挺彷徨的。在原住民被赶走,自身社会形成不久,就又被日本污化多年。两边文化的糟粕学了不少,形成了一个过于传统保守又发泄式暴露的环境。在这部剧里,这种矛盾感异常突出

8分钟前
  • UglY_MoNey
  • 还行

就emmmmmmmm

10分钟前
  • 新郎噩耗啦
  • 较差

不断抛出嫌疑人转换探讨核心的方法很有意思:一个个替身被抛出又被抛弃从。被刻板规训理想弱者犯罪模板胡建明,到心理创伤的受害者造成的犯罪沈嘉文最后到表演型人格恶念本身的陈和平,推进逐渐深化,绕了个圈,与最初抛出的台词呼应。落脚点在媒体,前期可能会觉得突兀,但是揭露真凶的时刻却恍然大悟,这是一个放大恶念的恐怖工具。不得不说在主题的解构上做得不错。但整体案件的效果却很散乱,中途更是拖沓无比。诚然社会派的核心在于人,但是为了放大人物而疏于逻辑上的合理性也是这类作品的最大问题,甚至人物也不过是观点输出的奴隶,中间对于刑警不专业的刻画看得我窒息,林尚勇是救女心切,但是他的怀疑毫无专业素质,他的推断完全不像个老刑警所谓,更别提最后陈和平的自曝了,陈和郑的犯案风格差异没有刻画,集中于案情恐怖描述反而苍白。

14分钟前
  • 渔人秦诗
  • 较差

從集數和單集時長來看絕對是為了對的起原著的翻拍而盡力將各方面打磨到最好,就成品來看瀚草確實又再次作到了,整體執行的相當工整,但也正是因為過於工整而顯的節奏有些緩慢、劇本不夠乾淨俐落,整體壓在8集的長度是最剛好的,10集顯的有些冗長,第6集後反派現形,卻無法用緊湊的節奏快速將反派繩之以法,增加了劇情的拖拉感。沒讀過原著,但大概知道原著想表達的依舊是媒體渲染下的社會亂象,而這點透過10集的篇幅去探討確實做的紮實到位,跨過那條線後我們是什麼?製造恐慌的變態殺人犯操弄媒體,灌注恐懼與邪惡,成為另類的精神象徵,誰能置身其外?姚淳耀飾演的變態反派基本上與小丑無異,就是到後面為了詮釋出病態模樣,表演䥣斧痕跡過重,反而范少勳突破形象的演出令人印象深刻。台劇在瀚草和公視的努力下持續成長,期待誰是被害者2能更好

19分钟前
  • Puff
  • 推荐

噱头大于内容。这不是模仿犯,就是个神经病小团伙。

20分钟前
  • 蓝霉沉皮
  • 还行

前面五集感觉还可以,在我这保底给个三星了的时候,后面的六到九集把我创飞,最后一集搭配着弹幕成了喜剧片,给我笑出眼泪。剧想表达的太多,导致社会推理不社会推理,本格推理也不搭边,并且这一把检察官把刑警的活给干了[允悲],柯佳嬿的心理学博士在剧情里体现的薄弱,阿公都更像干这个的。虽然剧情设置的是九十年代,可是就算是在大陆,在已经把能排除的都排除之后也是会严密监视嫌疑犯的,并且不会出现都三十年警龄还有几个月就退休的老刑警冲动的像刚入行没几年一样,导致人物的弧光的还不如男主的学长。哦,对了,如果你是吴慷仁的铁血颜粉,那本片你有福了,因为这是我所有看过他的剧里最帅的剧。

21分钟前
  • whrong
  • 较差

不得不承认两岸同类剧越来越悬殊了。一天到晚都在表扬迷雾剧场却发现没一部能如此台剧这样现实悬疑揭露社会问题的刑侦剧。全剧克制并不回避诸多问题更如刀子般刺向每个民众。带着面具的Noh谁都有可能成为。话说剧情方面前面破案算精彩但后面解密且大boss出现让悬念全无同时凶手太过于浮夸表现自己让我不太理解。也许这就是宫部美幸写作风格吧?如《逆局》般剧本结构和结尾。值得说说男主吴慷仁演技很棒之前觉得他就是玩玩看完此剧可以说湾湾为数不多中年实力派男演员!

25分钟前
  • oh la la
  • 推荐

没有骗你。真的很难看。

28分钟前
  • 又双叒叕
  • 很差

第一集就没抓住观众的心,想看破案的不知道检察官去现场是几个意思?对系统和制度没有介绍,第一集中男主举报自己上司的行为又跟整个案子有什么关系?看的人一脸懵逼,没有悬疑感,不想继续看了,果断弃剧。

31分钟前
  • arrcmis
  • 较差

@@(2023-03-31)模仿犯(Copycat Killer)(1-10)(日本小说改编。林心如太老了,怎么看都像是妈妈桑。柯佳嬿戏份不多。第6集揭露凶手。第7集揭露首恶。第8集林心如领便当。第9集柯佳嬿领便当。犯罪动机很牵强,不过是希望获得关注的变态而已。)

32分钟前
  • 不喝水的鲫鱼
  • 较差

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四个自信。我请问呢????感觉这是我们短剧的神经逻辑。

35分钟前
  • 小戒
  • 很差

看完后只有一个感觉,恶心。犯罪过程拍得无比细致,对犯罪者的惩罚一笔带过,结局更是没有任何总结和惊醒,只是为了变态而变态,为了犯罪而犯罪。为了捧一个英雄形象,不惜抹黑整个系统。如果系统所有人都是这种低智商,这种级别的犯罪肯定到处都是,还用上新闻?这部剧除了男主的演技还行,没有其他可取之处,毫无逻辑可言。

38分钟前
  • Bella
  • 很差

追着看完的,虽然很多地方bug很多,比如田村义为了父亲顶罪和没有人监视陈和平,就很没有说服力。这个片名基本上和剧情也没有什么联系吧,模仿的啥?凶案只是外壳,导演其实有在讨论更深度的东西,比如都市女性生存,犯罪分析,公检职责,媒体良心等等,但每一样都说的不如我们与恶,当然,拿它与华语剧天花板比也是不公平的。

42分钟前
  • 卡卡
  • 推荐

好看却不太精致

46分钟前
  • 夏媄媄
  • 还行

直到最后一集才知道为啥要叫《模仿犯》,之前一直以为应该叫《共犯》。最后陈和平走出法院,眼前一半抵制还有一半居然是支持,这社会的割裂和讽刺啊……最后陈和平在闪光灯围绕之下死去——这对他而言真是最好的结局了。太不公平。话说他真的从一开始就莫名可疑,后来浮出水面也是真的可恨,以至于最后直播跳反虽然略显草率,还是觉得大快人心,果然前面压得越狠,后面打脸越爽!姚雅慈证明了林心如也还是可以有演技的。朱令冬至那天去世了,郭晓其最后那句“真相总会找到回家的路”不敢苟同,但确实,“无论是我还是这个世界,黑暗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只能用更多的光明和温暖去平衡。”。PS:没想到会被剧里一首插曲的一句歌词给突然治愈了。“爱过几个错的人,才能够完整你的人生。”

47分钟前
  • 麦伦
  • 推荐

悬疑部分太弱,在台剧擅长的人文关怀又太突出,导致整部剧又长又闷,不是不能有同情心同理心,但是我为啥要看悬疑探案剧?不就是为了五花八门的犯罪刺激和循序渐进的推理探案过程吗?

52分钟前
  • 小朋友不说话
  • 较差

剧情很棒啊,不像国产剧那么拉垮,越后面越精彩。同时发现我有《想见你》后遗症。。。台湾这几年真是出了不少好剧。

55分钟前
  • ☮kent
  • 力荐

吴慷仁演技真是太OK了,很会挑剧本呀~男主播反派这条线有点莫名其妙呀~

60分钟前
  • mpor2
  • 推荐

鏡頭語言不會騙人,對凌虐女受害者的展現沒有必要,非常獵奇且惡意。人物刻畫扁平。兩顆星是給柯佳嬿和吳慷仁。

1小时前
  • 🍇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