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同样的命运多舛,却是截然不同的气质啊,大到角色的脾气还有那性格,小到细节的眼神表现,都是不同的呈现表现,自己为刘巧珍设计的下拖拉机的动作,学习的晒粉和开拖拉机,从内到外把自己“改造”成为了刘巧珍,看完《人生之路》后,很难不被李沁所打动,演技越来越打动人,未来可期,期待后面的表现
连着看了四天追完了9集,大概看剧时太投入了,代入感太强,常常看得气个半死,每次一看到高双星父子就开始生气,他们出现的画面内心就忍不住翻白眼,明明之前在《三体》里林永健饰演的还是我非常喜欢的杀伐果断的常伟思大将军,这里却是让人恨得牙齿痒痒的道德凹地高明楼书记。
看完九集,目前属于又虐又忍不住想看的心理阶段,我不信高加林被偷掉人生之后还会继续这么惨,一辈子都要窝在山沟沟里,我期待着后面的剧情反转,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我不甘心,我要追着看完。
命运的波澜曲折往往就是由一个微小事件的蝴蝶效应引起的,因为高考预考的学习成绩太好被人惦记上了,所以才会被高明楼盘算着要去顶替上大学这事,高加林在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机会之后,当教师期间既发表了文章又评上了先进,没想到紧接着天降横祸,又变成了一事无成的农民。
命运的捉弄似乎能把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给人一种无力抗拒的恐惧,不知道高加林还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折磨,才能走上比较平顺的人生之路?
他还有机会走上平坦的道路吗?
偷得掉的机会,偷不掉的人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偷别人教育机会这一整件事,看起来村书记高明楼毫无疑问是主犯。
高明楼有这颗顶替的心并不是在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临时起意的,其实他早就动过心思。
一开始说预考成绩发布,高加林是第一名而高双星仅仅24名,不够资格见县长时他就不高兴,然后开始跟教育股长开始拉关系了。
所以预考前十名见县长时,他才有那么多加戏的笔墨,而且还意外地发现县长还是他们家的老熟人,这似乎也为将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顶替上大学这件事,高双星作为高加林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只不过是不得已,配合自己的老爹的一片苦心而已,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高双星明明有很多次机会跟高加林澄清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去澄清。
吃完升学宴那个晚上,他知道真相后,跑到高加林家他没说,表面上他是被他爸拉走的才没说,实际上,被拉走的时候他又没被堵上嘴,嚷嚷起来都知道了。
第二次是他去上海大学第一次开学时,在路上遇见了高加林,高加林给他祝福还送了他一支自己用了多年的钢笔给他,祝他有美好的大学生活,他竟然能心安理得地收下并继续顶着高加林的名字上路了。
第一次是偷了高加林的上大学资格,第二次偷了高加林发表报告文学的荣誉,他完全有机会澄清的,他可以跟同学跟老师说,说那只是同名同姓,不是他写的,他完全可以说出来,可是他没有。
他太自卑了,太需要一道光环来给他自己枯竭的内心一点自我安慰,因为他知道凭他自己的能力他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偷是可以偷来的,毕竟一回生两回熟,都轻车熟路成惯偷了。
第三次偷是偷了陈秀礼关于《一个孩子的读书梦》创作思路稿子《如何发现现实和反映现实》,他把这篇稿子当成自己的创作心得在班级课堂上给同学们念,人怎么可以无耻得这么心安理得?
高双星没什么文学才华,也没有进行文学批判的理论能力,更不可能有什么文学创作的心得了,但是当他被架在万众瞩目的位置上,只能是变得更贪婪地去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报告文学发表后,高加林和高双星两人境遇的对比多么强烈。
高加林太有才华了,即使是在连报告文学都不知道是什么体裁时,就已经在全国性报刊《中国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
即使是在既贫困又没文化的农村环境里,在命运摆布的恶意里,他的眼睛里永远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但是在高家村这个人均文盲的环境里,他找不到知己,没人能读懂他的内心,就算是爱慕他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巧珍也算不上真正地懂他,他只能自己发泄式庆祝。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孤独的。
高加林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在上海浦江学院,一群对于文学有极高热情的中文系同学老师以各种形式来热烈祝贺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而高双星在这么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一点都不快乐,只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局促不安,非常窘迫,因为荣誉不属于他,这里不属于他。
他只有在工地跟工人一起搬砖砌墙,被别人大声喊着高双星时,才能短暂地找回他真正的自我。
即使是面对好几次帮助了他的陈秀礼,他多想告知别人自己的困境和为难之处,可是顶替上大学的真相太缺德,他说不出口。
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孤独的。
当然,人是立体,不存在单纯的反派,高双星也有他自己的闪光点,例如他在工地打工,发现工程老板拖欠工人工资,包工头也毫无办法,茫茫大城市四下无门,连到哪里去求情都不知道,于是他热心肠地帮着写了一份申诉资料托陈秀礼看看能否找到相关部门。
他也不是单纯的坏,全然的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能帮的,他也愿意帮。
农民的朴实,老乡间的仗义,他是有保留的;但那种底层的自卑与逆来顺受,不为正确的事发声、坚持本心,也是他的问题所在。
毕竟在对待高加林这件事上,他是毫无争议地做错了。
高双星毕竟刚上大学,也不过是二十来岁,他开始学习不好,但是他很珍惜这份得之不易(偷来)的学习机会,期末考试三优二良,没有挂科,看起来比他高中时期的成绩好多了。
根据同宿舍同学的提点去念之前听都没听过的书,根据陈秀礼的提点去开阔眼界和改变思考方式,帮助农民工发声的事情之后不知道他会不会有更多的转变。
望子成龙就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吗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吗?
如果真相大白,高加林和高双星的处境会怎么样?
可是就算真相大白也弥补不了高加林曾经错失的一切。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 在高加林人生转折最关键的时刻,那么宝贵的高等教育机会就这样被人轻易地偷走了, 他的人生损失是永远都没办法弥补了。
高明楼就对偷高加林大学资格这件事老早就开始盘算了,剧集一开始听教育股长在那里说高加林学习成绩很好、能考第一时,他就很不高兴,他期待是自己家的祖坟冒青烟,自己的儿子能够高中,就算高中不了,偷也要把别人的偷来。
高考结束之后,他就一直问高双星考得怎么样,以便看看能怎么样帮到自己的儿子,并不是看到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才忽然冒出来的想法。
从一开始他就动了歪心思,搞定教育股长之后,把二儿子的升学宴和大儿子的喜宴合在一起大办特办,一定要搞得人尽皆知,其虚荣心可见一斑。
升学宴都办好了,二儿子就算想反悔也会考虑一下自己被人发现真相之后的后果,被哄上高台,再走下来就难了。
另外,高双星顶替上大学之后,高加林本来是铁定下决心要复读的,但是一去复读就会发现自己的学籍被人冒用了,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很快会暴露。
为了蒙混过关,于是高明楼准备了连环计,推荐高加林去当民办老师,民办老师的待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比起种地的农民还是好很多了,偏巧不巧高加林母亲摘核桃时摔伤,家里没钱,本来连交复读的学费钱都没有,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他再不甘心也只能去当老师给家里糊口。
高加林去当了老师,高明楼不但安了心,还坐拥帮扶高加林一家的好名声,让高加林一家对他感恩戴德当成救命恩人,完全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恶人。
不得不说,林永健这个反派的演技真的很不错,穿戴看起来土不啦叽,戴着黑色边框的眼镜,小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眼睛一转就开始动歪脑筋,人物的表情细节非常生动,让人恨得牙齿痒痒,这说明演员演得好。
之所以很讨厌高双星父子两人,大概就是演得还不错吧,反派的命运就是被人恨。
为了防着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被发现,当期末高双星写信回家说要回家过年见亲人时,高明楼当即心里一动,立刻冒着风雨拼命踩单车骑到县城的电信局,给儿子打昂贵的长途电话,命令他大学四年期间都不要回家,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出现任何纰漏,毕竟干的是见不得光的事情。
高明楼不让儿子回家,就是为了防止儿子回家跟同学聚会时,一不小心说漏嘴,总之不回来一直呆在上海直到拿到毕业证为止,才能稍微喘口气。
高明楼且不论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前程着想,他确实努力挺上心的,给大儿子娶个好媳妇,就算昧着良心也要鼓捣个机会出来让不成才的儿子上大学,花了很多钱打通关系让被学校开除的三儿子到供销社工作,开车搞运输。
对每个儿子他都是真的用了心思,作为父亲为自己儿子好而努力情有可原,但是望子成龙就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吗?
高加林的父亲也爱自己的儿子,但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本事。
高加林连教师资格都被弄没了之后,他也能拿些新摘的茄子去求高明楼帮帮自己的儿子想想办法,找个事干,如果有一天他知道了他儿子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不过是因为高明楼剥夺了儿子最宝贵的上大学资格,他该如何想?
出身平凡的高加林因为才华太出众,而被嫉妒他的宵小之徒盯上,因为这些宵小之徒的作恶,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得不长期地留在黑暗之地踟蹰不前,忍受各种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命运的恶意让他几乎没什么抉择可言。
高加林的身世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此前顶替上大学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直到互联网技术发达信息共享和多重严格审查之后,此类冒名顶替的投机倒把之举才因为成功概率太低而逐渐减少。
高加林文章发表后,刚开心没多久,很快又坠入了没有工作只能回家种地的深渊,看来目前他的命运在短短一两年之内波折起伏,但是真正有才华的人从来不会被时运埋没。
身为普通人,看到高加林此类底层知识青年被稍微有点权势的恶人损害和折磨,很容易代入,引起共鸣。
也希望高加林在今后的剧情里,可以早日走出黑暗,走过阴霾,见到阳光,早日寻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这不叫改编,这叫同人创作。
这不是路遥的《人生》,这是烂俗的青春励志偶像剧。
槽点太多,别人都吐过的地方,我就不再赘述。
只说几点不吐不快的:1,一直以来,我都很纳闷,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央视喜欢在青春励志剧里,一些原本看起来无比正常的人物,会莫名其妙突然发起疯来,故作热血。
比如上海教师来到宽州县后,看见丹霞地貌,然后突然就发病了:
大家可以注意观察一下身边,除了精神病院,哪个地方的正常人是这样的。
想表现热血可以,90后小时候看日漫为什么越看越觉得热血?
那是因为日漫对情绪的把控非常精准。
剧情张弛有道,前期有过多少努力、挫折、不甘与难过,高潮就有多燃,多热血。
而不是这样,刚才还在正常走路聊天呢,下一秒立马犯热血病了。
这种人你生活中真遇见了,估计以后见面都得绕着走。
编剧对热血青年的理解,非常狭隘。
另一个佐证就是高双星的宿舍里,又住着一对热血神经病。
这两位文学青年的形象塑造非常刻板、单调,从开学就一直在吵架,吃饭吵、走路吵、回宿舍吵,就好像文学青年不吵架不能显出自己对文学的狂热。
编剧对大学生的了解、对文学爱好者的了解,浅薄、无知,他的青春如果一直是如此嘈杂,活在一堆精神病人中间,那只能对他的经历表示不幸。
2.不是很明白,为什么一部陕北农村的戏,非要找高贵到两只脚碰不着地面的魔都编剧来写。
很多情节,感觉不像是80年代的偏远山区贫困县,倒像是上海某弄堂的少年时光。
刘巧珍家的拖拉机总有用不完的油,干什么都让她开车,她竟然还说出要开拖拉机每天送高加林去县里上班这种话。
暂且抛开“恋爱脑”不谈,那个年代,偏远山区,贫困县,柴油是免费的还是国家白送给你的?
就算现在,全国大部分普通家庭想要开车出远门旅游,还都要等到节假日高速免费呢,一个陕北农村的女孩居然把拖拉机当共享单车一样随便开?
城里人当宝贝的二八大杠成了农村飙车党的玩具、动不动就下馆子、喝着那个年代陕北明显喝不到的冰峰汽水就不提了。
估计魔都的大编剧脑海中最穷光蛋的一群人,最多也就是这样了,对吧。
再穷也要活出小资范。
非要在一部描写陕北生活的小说中尽力融入上海,我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怎么想的3.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疑惑,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每逢地名,全部架空。
明明是在榆林拍摄的,非要凭空捏造出一个“宽州县”。
如果说是反腐剧、扫黑剧,倒是可以理解。
问题是一部励志剧,提一句榆林清涧是会掉大编剧的身价还是会抹黑当地?
网络小说兴起之后,奇幻仙侠剧架空历史也就罢了,现在现实题材的连地名都不敢提,这还谈个屁的这个自信那个自信?
4.口音问题,主要人物说普通话可以接受,但是,既然说了普通话,就别夹杂自以为是的方言了,看得人尴尬到能抠出一整个地下大明宫。
魔都大编剧、知名导演两位大聪明,请问你们去陕北的哪个市,说话后面要加一堆“嘞”的?
我每次看到他们这样说话,我都想用关中话送他们一句“嘞个锤子,一群瓜怂”。
既然选择普通话,就普通到底,要不就稍微加重点鼻音,是个意思就够了。
不要拍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四个地方,都搞成一个味,“嘞”来“嘞”去的你们不累观众累。
5.小说里的80年代,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的年代,农民苦于重税的压力,和城里人越来越多元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
时代造成的割裂,造就了高加林这个心有不甘的年轻人想要改变自己命运,却又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剧。
到了魔都大编剧手里,结局估计会非常和谐,非常HE。
淡化社会问题,只强调个人努力,这就是央视评论孔乙己文学时被骂的原因所在。
在央视看来,孔乙己是咎由自取,所以央视拍一系列所谓的励志剧,让大家看看“靠努力赚钱心里才踏实。
”可惜大家不傻,也不瞎,拉车人背后是两辆保时捷。
央视眼中最美的人再拉一千年也超不过开卡宴的富二代。
所以我为什么说剧中的所谓“热血”看着尴尬。
高加林这样优秀的人,其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必须适应时势。
有时候,人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样,都没法逆天改命。
已弃剧。
目前看完前四集,说一下观感。
很早的时候就读过路遥先生的原著《人生》。
当时年纪小,对于第一主角高加林的主观情绪打败了理性思考。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重新读这本书,才知道,在人生的岔路口中,我亦是高加林。
在拟物的“金子”——巧珍和真实的“金子——前程中,我亦会选择后者。
果然,人只有长大之后才能参透人性。
说回电视剧改编,刚开始听说《人生》要改编成剧的时候,我是紧张的。
看到了很多新增角色和新增情节,我心里就更发虚了。
直到电视剧播出,看完这四集我突然就安心了。
原著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高加林的抉择。
表层上来看,无非就是在农村姑娘和县城姑娘中的选择;而更深的含义中,实则是对”扎根”还是“向上爬”的抉择。
对于自尊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高加林来讲,他选择了前者。
但由于原著的篇幅限制,对于高加林为何想要一心向上爬的成因却描述有限。
而电视剧在原著发生背景之前添加了一些情节,我不觉得这属于一些人嘴中的“魔改”。
反而,这恰恰丰富了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时,把原著的县城姑娘黄亚萍改成了上海姑娘,也代表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我认为都没有违背原著初衷。
原著中,高加林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这真的就是人生的句号吗?
显然不是,这只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逗号,也是路遥先生对于人生的迷茫阶段画上的问号。
就如预告中德顺爷所说“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脚下的路得踩实了”。
我相信,原著中经历过种种打击的高加林只会对后面的路该怎样走更为清晰。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后面的剧情,希望大家给充满诚意的作品多留一些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几天看了看评论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演员们的口音问题有一些争论。
比较巧,我的妈妈就是陕北人,我也经常回到陕北,对于那边的乡音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剧中的所有人包括村民们,说的都不是标准陕北话,而是带有一定陕北味的普通话。
真正的陕北话,我觉得普通的观众都是听不懂的,哪怕我在陕北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但要是想说带有一些陕北味的普通话却很容易,我都可以拗上几句,哈哈哈。
所以我不认为剧中年轻演员说普通话是懒得学习,因为其实想说出剧中的陕普都不用怎么学。
能够看出来,对于语言的使用其实是导演有意设计的。
对于高加林这一代一心向上爬的年轻人,是有母语羞耻的,所以讲普通话也只是代表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方向。
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在影视剧中,对于主题的表达比起用什么样的语言更为重要。
所以我反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这部剧的点睛之笔。
想不起来了,先说这么多,后续我再补充。
目前看完前四集,说一下观感。
很早的时候就读过路遥先生的原著《人生》。
当时年纪小,对于第一主角高加林的主观情绪打败了理性思考。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重新读这本书,才知道,在人生的岔路口中,我亦是高加林。
在拟物的“金子”——巧珍和真实的“金子——前程中,我亦会选择后者。
果然,人只有长大之后才能参透人性。
说回电视剧改编,刚开始听说《人生》要改编成剧的时候,我是紧张的。
看到了很多新增角色和新增情节,我心里就更发虚了。
直到电视剧播出,看完这四集我突然就安心了。
原著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高加林的抉择。
表层上来看,无非就是在农村姑娘和县城姑娘中的选择;而更深的含义中,实则是对”扎根”还是“向上爬”的抉择。
对于自尊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高加林来讲,他选择了前者。
但由于原著的篇幅限制,对于高加林为何想要一心向上爬的成因却描述有限。
而电视剧在原著发生背景之前添加了一些情节,我不觉得这属于一些人嘴中的“魔改”。
反而,这恰恰丰富了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时,把原著的县城姑娘黄亚萍改成了上海姑娘,也代表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我认为都没有违背原著初衷。
原著中,高加林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这真的就是人生的句号吗?
显然不是,这只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逗号,也是路遥先生对于人生的迷茫阶段画上的问号。
就如预告中德顺爷所说“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脚下的路得踩实了”。
我相信,原著中经历过种种打击的高加林只会对后面的路该怎样走更为清晰。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后面的剧情,希望大家给充满诚意的作品多留一些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几天看了看评论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演员们的口音问题有一些争论。
比较巧,我的妈妈就是陕北人,我也经常回到陕北,对于那边的乡音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剧中的所有人包括村民们,说的都不是标准陕北话,而是带有一定陕北味的普通话。
真正的陕北话,我觉得普通的观众都是听不懂的,哪怕我在陕北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但要是想说带有一些陕北味的普通话却很容易,我都可以拗上几句,哈哈哈。
所以我不认为剧中年轻演员说普通话是懒得学习,因为其实想说出剧中的陕普都不用怎么学。
能够看出来,对于语言的使用其实是导演有意设计的。
对于高加林这一代一心向上爬的年轻人,是有母语羞耻的,所以讲普通话也只是代表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方向。
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在影视剧中,对于主题的表达比起用什么样的语言更为重要。
所以我反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这部剧的点睛之笔。
想不起来了,先说这么多,后续我再补充。
我母亲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喜欢抄写泰戈尔的诗。
有一次,我在家中翻找旧物,从一个破箱子里看到了她年轻时的手稿——我震惊于其娟秀的字体和笔迹中散发的认真劲头,同时又联想到了她的个人命运。
有句话是,时也,命也,看电视剧的过程里,母亲在我旁边不断提到往日旧事。
她说,那个年代,很多人认为进厂是最好的选择,她在电大毕业后,进入了工厂,成为了一名技术人员。
她曾经看不上那些读了中专就出来工作的同学。
谁知道,后来工厂改制,她下岗了,而那些中专后进入不错的部门的人都混得如鱼得水。
人无法预知自己要面对怎么样的未来,在谈起命运的刁难和个人的选择时,谁不会唏嘘几分呢?
余光中在散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说过:“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
高加林的命运并非他一个人的命运,尽管电视剧里看起来戏剧冲突明显,让人觉得他真的很惨,但现实生活中,可能有许多比他更惨的人。
饶使真的考入高等学府又如何?
或许也不一定就能坦途一片。
乡下的大伯,以极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城中最好的大学。
当年,临行前,他没有一双完整的鞋子,他的哥哥想办法给他买了一双布鞋,他穿着这双布鞋走了几天几夜才来到城市中(那个年代交通极为不便,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走到武汉的时候,大伯的鞋子已经完全坏了,他在学校里认认真真念了四年书,然后回到距离家比较近的县城,成为了一名工程师。
按理说,他的前途应该一片光明,但因为性格木讷,不善言辞,又不小心得罪了小人,多年来没有升职,也没有发财,仅仅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了大半辈子。
一次同学聚会,大伯见到了当年的师友们,他这才发现其中许多人身居高位,而另一部分人则成了不错的商人,还有一些出了国,而他自己呢,尽管学习成绩不错,技术不错,但在各种外部原因的叠成作用下,混得很一般。
时也,命也,无常才最平常故事的开篇,名为高加林的年轻人骑着车穿梭在黄土高原上,曲曲折折的山路像是一曲颂歌,让我们感叹到在那里生活的年轻人的不易。
从小在大城市生活的我其实在二十岁之前根本没有生活上的落差感,而第一次意识到人与人的生活有别,是去了北京。
那里有更高的楼房,更漂亮的建筑,更高档的商场,还有我前二十年未曾见过的各种新鲜玩意儿,我瞬间意识到自己的“小县城”感。
或许有人会对高加林产生一种厌弃感。
前几集里,他读书读得太功利,太不文雅,少了士大夫身上的那种含蓄和优雅。
但需要注意的是,他可不是屈原那样的贵族能臣,他只是穷山沟里的青年,不奋力读书,等待他的只能是接过父辈的铁锹,继续工作在田间地头。
这便是人性的真实与灰度所在。
当下都市青年以精神中产自居,其本质真就那么自由?
所谓的精神追求,其基底还是趋利避害,毕竟谁不想过上梦寐以求的日子,谁不想实现自己心底的梦想。
即使是高双星,其实也不真的那么令人讨厌,他身上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当看到高双星在大城市求学的经历时,我也忆起了很多往事,那种来自偏远地区,来自小地方的拙感非常令人感同身受,我几乎在一瞬间就觉得他不那么讨厌了,虽然这个角色在剧中冒名顶替高加林求学,但命运施加在他身上的一切却也不是那么轻松的——英语不好,几乎说的是哑巴英语,即使听懂了,口音也稀奇古怪。
囊中羞涩,买不起单。
高加林被冒名顶替后,进入了一所学校,成为了一名老师,这一段倒是剧中让我格外感动的片段。
这些生活在山区小地方的家长因为交不起学费,所以只能拿土特产去抵。
高加林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没有气馁,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扬起笑脸,自我打气。
于是我想起了一句诗——“世界以痛吻我,我将报之以歌”。
总的来说,高加林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有闪光点,但也有许多让人觉得有瑕疵的地方,但人无完人,正是他时不时展现出的挣扎与矛盾心理,才让人剧的这部剧更贴近于真实生活,更有现实意义。
一直很羡慕做老师的人,三尺讲堂,却能存放一生的情怀。
在最初做老师的那段时光里,想必是高加林最幸福的一段生活,因为简单、纯粹、充满了希望。
陈晓在采访中也提到,他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做民办教师的这段戏,仿佛在一个建立起来的世外桃源中实践着人生理想。
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李沁饰演的刘巧珍让我想到很多朴素、简单的女孩,她对爱情的追求和高加林对生活的追求何尝不是一样的呢?
即使得不到,也偏要追。
现代的年轻人比过去更聪明,因为网络发达,所以知道利用各种方式避灾避难,但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心仪之物的自由,所以巧珍身上的“傻气”或许不应该被完全解读为毫无意义。
母亲常说,他们那个年代的人要“单纯”许多,其实所谓的单纯是因为信息闭塞,但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人反而会更依着本心行事。
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对于“求不得”三个字,这部剧展示得最好,许许多多的悲剧就是因为疯狂的去追求,而又凄惨的跌落。
有时候我们是爱一个人吗?
还是说这个人背后所代表的生活呢?
巧珍喜欢高加林,是因为高身上的人文气质和精神世界,尽管那个世界她并不真的了解,但她的幻想中那是一个与自身所处环境截然不同的地方。
人们都说,巧珍的爱像金子一般珍贵,这份爱中包含着初始的懵懂与天真,所以看起来是那么的清新感人。
但我们进一步想,若是巧珍和高加林真的生活在一起,光靠巧珍单方面的爱慕是无法维持这段婚姻的。
高加林为什么会对黄亚萍产生兴趣?
或许也是因为黄亚萍代表了他想象中的生活——城市、艺术,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困于贫穷的生活多年,高加林一直想冲破屏障,来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施展拳脚,而黄亚萍正代表了那个他一直触摸不到的“高处”。
这不是红玫瑰与白玫瑰之争,这更像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两边可能都是死路。
我觉得这部剧放在当下也没有完全脱离时代,因为所谓的外部大环境和人生之路的选择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我已经三十多岁了,回望,或者说复盘自己过去的人生时,也曾不断的懊悔自己选错了路,比如应该去大厂的那几年却在广告公司浪费时间,比如应该利用北京的资源和平台好好赚钱,而自己却踏入了错误的行业……如果人生全是美满,又怎么能叫人生呢?
在高加林所处的那个世界里,没有逆袭,没有爽文,他时而被命运捉弄,时而又被眷顾。
在起起伏伏之中,我们这些屏幕外的观众也终于跟随着剧中人物一起,仔细品味了人生中的诸多无常。
我想,或许这世上如人所愿的事本就极少,面对无常的命运,常怀希望,便能宠辱不惊。
改編之巨,幾乎已顛覆原作。
既如此,何必又強行冠以路遙與人生之名?
大可冠以他名,去表達想去表達的一切,去娛樂想去娛樂的所有。
但不應是這樣的文學作品… 此劇不及2014年版本的人生,那部劇雖也有大的改編,雖然也很糟,但至少基調還在。
更不及1984年的人生遠甚,那也是最接近原作的影片,即便如此,都與原作相差甚遠。
它們都無法理解與表達生活在這片黃土高原上的那種分裂感。
路遙之於陝北,正如陳忠實之於關中,賈平凹之於商州。
對於這些名著,我們應該珍惜。
對於名著的改編,應報以嚴肅與謹慎,那些作品都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編劇應該有基本的職業操守,更不應如此自負,自負到認為自己對於人性的洞察力可以超越作者。
在沒有水平,也沒有拍攝大環境的情況下,就應該把這樣沈重的社會責任留於後人,更不應將這樣的作品急於強行娱乐化改編流入商業變現,那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但是對民族和時代的犯罪,更是對生活在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上的人民的褻瀆。
如果有一天,當秩序陷入混亂,當信仰開始崩塌,唯有深刻的藝術能洞悉一切,啟迪我們的心靈,重拾我們的脊梁…
编剧把小说改得一塌糊涂,随意删减和添加。
你要是没这二两刷子就不要自找骂名啊!
几个“年轻”演员都飘在天上下不来。
方言说的不伦不类。
拍这种地方味道浓郁的戏难道不应该先做一定时间的生活体验么?
路遥的小说改编别碰,真的,会被骂死的。
是死透了那种。
有人用此剧秉承了路遥的高加林难题的内核云云作为袒护的借口,我只想笑。
尊重那个时代本就有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把高加林难题作为命题放入剧中(如果它真的有这个内核),才是应该被讨论的点所在。
如果众多看似琐碎的东西都远远偏离于那个时代,高加林难题还能根植于土壤之中而不是漂浮在天上?
编剧 “取材” 二字用的好啊,给自己留了面子。
我估计以后改编剧都会这么用词,因为可以逃过魔改的名头而作魔改之实。
本来是一分,多出的那一分只是因为路遥,和剧无关。
加一段对话,要是还看不懂,那就不懂吧,我又不欠你们的
二十岁,我那年轻帅气的老爸一门心思想要返乡回城,结束插队的知青生涯!
我那已经是民办教师的老妈,则天天梦想着移民,因为村里太穷太苦了!
而大四将要毕业的我,则想尽办法不回家,期望飞得越远越好,越高越好,虽然老家既不穷也不苦!
所以,看着一次次挣扎不甘于当农民的高加林,老妈感慨无比,一语道破真谛,“那时,不是他一个人这样,很多人都是这样!
”
如果那时村(家)里有个爱你至深的恋人,错过就不会再有,你会怎么选?
老爸会说:“我必须得回来,要不然你奶奶和太奶奶怎么办?
”老妈会说:“你姥爷说了,哪里的青山不埋人,我就是要出去,不会一辈子呆在农村的。
”而我,后来在回望当年时,常常会想,那一年我如果研究生没有考上会怎样,会甘心在老家当个公务(当时我的三方合同都签了),然后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么?
不,我绝对不会的,即使一时失意后会去工作,但是我一定还会再考,一定会想尽办法折腾着往外奔!
因为我要证明自己,我也有能力证明自己,为什么要在家里重复着父辈一成不变的生活呢?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出去是必然的选择,唯有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而这不就是青春,不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二十岁么?!
但,这是正确的选择么?
不知道!
当因此跟恋人告别,说对不起的时候……在今后无数个午夜梦回的时候,扪心自问,会后悔么?
我不知道,真不知道!
也许会,也许不会……
但,我们都很清楚如果不出去,一定一定一定会后悔!
所以,此时此刻,我们都是高加林出去,就是必然的选择
至于对错, 青春无悔!
这就是你我的选择!
我预感正在央视和爱奇艺热播的《人生之路》一定会是小说影视化成功的典范之一!
《人生之路》是在路遥先生成名作《人生》的部分取材基础上诚意满满的二次创作,播出的前几集就十足令人惊艳!
有深度有高度,又极具故事性和现实性,无论是剧情还是人物塑造都非常真实生动饱满极具可看性。
尤其是前几集,剧中增加高考顶替这一灵魂式设计可以说既绝又妙,既补足原著才子落榜的合理性和现实性,打开了新的叙事空间,更为高加林的成长之路给出了一个平行的参照系,通过强烈的人生对比,让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跌宕给予观众的冲击性更强,烈度更大,思考更深入。
通过“被迫高考落榜”,以及高加林视角和观众视角的真相差,令观众很快代入高加林的梦想才华、心气品格后,对挥之不去的痛苦、重整旗鼓的振作产生强烈认同,对高加林精神层面的坚韧与脆弱更加感同身受,也更深刻地体悟命运的无常。
导演的叙事功力、画面的把控力,全员的演技在线,尤其是主演陈晓对主人公高加林角色真实生动、极优秀的表现力,年轻戏骨与老戏骨们红花绿叶相得益彰的化学效应,让这部剧既厚重又透着一股清新,既现实又给人向上和希望。
非常看好这部年代大剧《人生之路》!
@陈晓
1982年发表的小说《人生》和1984年的电影《人生》,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希望能给更多年轻人带来正能量的影响。
可是有些人根本没看过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或者只看过剧情简介,就假装原著粉打差评、恶意揣测剧情甚至对演员造型人身攻击。
完全浪费了主创的良苦用心,真是盲目批评!
高加林被顶替上大学,这方面的改编我认为可以接受。
大家上学时班上都有那种成绩很好,但心理素质欠缺,容易紧张的学霸吧。
很多年前我高考的时候,一个重点中学有望冲击负担的女孩,就因为迟到15分钟错过英语听力,被监考老师拦下,然后她当着众考生的面跳楼自杀了。
高加林成绩好、全县第一不假,但高双星、黄亚萍等人也不差呢,几十分甚至十几分的差距,有时候只在一念之差。
剧里强调了高加林爱好文史政治,但也强调了1984年数学考试难度异常,许多优秀考生考砸。
而且在第三集中,校长安慰高加林的话是说,“县里的很多重点学校的优秀高材生都没有考上”,所以大家都不认为这件事情不合理,这是高加林接受落榜的心理基础。
另外,设计高加林“落榜”,被高双星冒名顶替,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高加林在刘巧珍眼中是最好的男人,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他只是40年前贫困山村一个无名小卒啊!
村主任和专管全县教育的干部联手蒙骗一个父母全文盲的农民孩子,一点也不难。
剧里增设这个情节,其实揭露了当时基层村镇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批判了保守人情社会对农门学子的不公,强化了高加林出走的动力和必要性。
高加林能被顶替,一方面是马占胜在帮忙,一方面是过去信息不发达,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直接寄到考生手里的,老师也是通过考生才知道谁考到哪。
县教育股长利用县和村的信息不畅,隐瞒了县里有人考上大学的事。
问了一下我身边的长辈,也是高加林那个时代的人,他大学报道是只有一张介绍信,拿了这张介绍信就可以去大学报道,没有相片,没有毕业证,甚至不需要户口本!
冒名顶替事件,为什么多发生在80年代的县域社会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县域社会内做出冒名顶替行为的成本较低,且容易操作;二是中高考的技术监督与程序监督不成熟。
以上两点是这个情节合理的逻辑基础。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只会看表面,很少思考影视作品背后想表达什么意思;别有用心者略知一二去,就沾沾自喜的散播无知浅见。
《人生之路》正在央视一套晚八点黄金档和爱奇艺播出,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部良心好剧!
原著里的一些基本设定都做了修改 咱们亲爱的巧珍开起了拖拉机 而且主角们竟然没有一个说方言?《平凡的世界》里连晓霞都说的是方言,好!你说他们是在县城里上学的学生,也就罢了!可是巧珍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搞什么飞机呀!
鸡腿姑娘改卖羊肉粉 张嘉倪 脸整的都认不出来 北冰洋汽水代表陕西 宏宝莱代表东北 看到了 熟悉的供电局长 赵剃头 宋运辉他爸 还有常伟思将军 明楼叔 这名字出戏马栓是个工具人啊
这群年轻主演们,陕西山村长大的孩子你们没口音,逗我呢?拍这种剧不配让你们学一学吗?很出戏啊!最后,马栓,那么好的人,那么苦的命🥲🥲
很好看的年代剧,很励志。
高加林的父母真好,任由孩子折腾也不多责备。
魔幻
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剧,很好看,看了莫名的感动,90后
李沁演的特别好,也很符合我心中的刘巧珍的形象,人美心善
我只会感慨,在路遥写作的当年,高考如此地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高加林渴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渴望凭借高考飞出山沟沟,然而命运似乎很喜欢捉弄这位年轻人,让他的大学名额被人顶替,将本该属于他的璀璨人生移植到别人身上。人面临抉择时的为难感很真实,没有说教、没有空话、就是在扎扎实实讲故事,也能让观众体悟到一些人生道理。
改编增加了戏剧冲突,剧情节奏也快。人生之路难抉择,命运总爱捉弄人,高加林最后不是宽恕,是和自己和解了。ps:雷佳唱的人生路遥真好听。
只要故事背景是改革开放、围绕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具体咋胡编乱造都能过审…
上海大学生张口一说话,就是不一样啊,还得想办法润到大城市去
一流原著,三流演技。导演手法与表达方式也有些落伍了。
莫名其妙,为啥会有人攻击演员的肤色啊,陕北人的皮肤难道要白到发光才正常吗?我觉得李沁在剧中的妆造挺真实的
因为买了视频网站会员,成国产剧试看员了,看了一会儿这个新剧,咋说呢,片头那个本剧部分取材于路遥小说人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用了路遥原著的人名……
改编挺多的,虽然李沁的样子不太符合书里的巧珍,但是演出了书里的感觉。四星全给巧珍,一个清澈美好的女子。
我尽量保持理智的不打一星了。实景很美。还是毕业包分配的时代好啊。插曲前奏好像《人世间》,还真是同一位歌手。想刀高双星的心都有了,心不虚吗,不羞愧吗,偷走别人的人生,不一定别人本来能过得很好,可是他夺走了别人向好的机会,掠夺了别人的荣誉,憋屈死。气死我了,用陈秀礼的读后感讲课,把不劳而获贯彻到底心安理得,好恶心🤢 高加林这个人不安分,眼高手低,有志向又不敢闯,胆小懦弱,自己内心深处是看不上农村人的,所以才会自卑,陈世美,始乱终弃,臭味相投,狗男女,看得真生气啊。脚踏两只船,该!三星是什么畜生,得到了就不珍惜。巧玲你说啊你说啊,巧英真缺德,她不说还拦着妹妹道德绑架。看个剧真窝火,骂都骂不过来,也就20集左右阿婆和马栓在世的时候开心了几集,结局不错。高双星饰演者的演技和其他人有段距离。
题材让我期望很高!!但是实际却相差甚远。。感觉剧情服化道演技都让人有些失望
抖音看的,剧情中规中矩,一段关系里,不确定就是犹豫和距离,发生过的事都有它得痕迹,就像骨折的脚,膝盖的疤,手心的痣,不可能重来,不可能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