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又来》是《橘子红了》这部连续剧的音乐。
印象很深,应该是在小学看的。
当时的自己脑子里总不停地重复这首歌子。
或许在那时我的性情就已经承受了这样的旋律,如今突然想起来,就在这里播放了。
周迅唱得很无奈,歌词本来也是无奈的。
对一切的发生都如此无从。
乡下的大太太为了深爱的老爷可以传宗接代,让年轻的已丧母的姑娘来作二太太,而老爷不在,老爷的弟弟进行了替婚。
同时老爷在城里也有了情人。
这位姑娘又对老爷的弟弟产生了感情。
这样他们在此痛苦和矛盾中生活着。
结尾年轻的姑娘为老爷生了一个男孩子,难产而死。
其实却是老爷弟弟的孩子。
老爷接受这个现实后,也懂得了大太太的情谊,回到了老家和她共渡生活。
影片就是这样曲折悲凉,歌曲表象也恰当。
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又开/冥冥之中谁安排/原来应不应该接受这份爱/结果是悲哀/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又开/冥冥之中谁安排/原来应不应该接受这份爱/结果是悲哀/好不好坏不坏/远不远的未来/伤了的伤心/痛了的痛苦/是你留下的现在/走了心中的留下忘记的/生活本来是无奈/啊...... 无法抱怨和改变的年代,无法改变的人生。
是这样的无奈。
在如今的年代里我们也在徘徊,同样的无奈,矛盾重重。
本来可以简单的,抑或是单纯,但是顾虑阻止着。
我们的结果是否还是悲哀呢?
生活的方式,性格的多样,决定着什么呢。
最近要展览学生作品,老师为每个人照了照片。
对自己的照片我总是不满意。
就从去涠州岛的照片上截了一张:戴着童子军的宽沿帽,正正看着前方。
老师看了说:真不像学艺术的。
我问:是否学艺术的人就要照得有很强的个性。
老师答:是的。
但是我的答案并不是这样。
学艺术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形象从人群中割离呢?
难道这样我们就与众不同么?
难道这样我们就很专业么?
个性是内在的。
就像我们的生活方式,全然不同,但个体上众人决不会混淆单个人。
这就是他,这就是她这就是你,这就是我,我们都不同。
美丑也好,高矮也罢。
我们都不同。
不同的无奈,相同的去向。
我们要面对人生最后的终点。
春去春又回来,时光为我见证。
文章引用自:
这部剧对于人性深刻地刻画真的可以,编剧非常非常优秀!
我最爱这种人性的刻画了。
小时候不敢看,也不愿意看(寇世勋与归亚蕾分别饰演过周迅的父亲与母亲,而且都是那种护幼崽的狠人角色),所以小时候觉得这部剧违和感很强,总有乱l的恶意感。
昨天熬夜一晚上被吸引了,居然快进看完了,现在几乎没有这样能吸引我的国产剧。
很少能看到拍出人性深刻的电视剧,能这样完整讲完故事的,对女性的同情,远远超越了众多影视剧里对女性恶意已经多的让人麻木到熟视无睹的地步了。
秀禾的命运是注定的,和她个人关系没有那么大,任何一个出生在一个悲惨底层家庭的女孩,能有什么资本底气去追寻所谓的精神自由幸福?
什么自信啊勇气啊,都是先完成生存问题才有资格谈的,她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没有能解决,死亡其实是解脱。
剧中充斥着繁殖最重要的思维,女性完全是男性生育的工具,看似是阶级问题,本质依旧是男女不平等压迫。
还有,真的讨厌给女性洗脑“爱情最重要”。
剧中二太太如果能再进步些,她是最有能力冲出藩篱的,可惜啊即使能够为自己争取利益,把自己需求放在第一位,还是把爱情男人看得过于重要了。
相比较她的姘头(演员有些像香川照之)其实看得最清楚,人无法要求太多的东西,选择了某些就要放弃某些。
不过嫣红这个角色已经超越很多被压抑到扭曲麻木不仁已经毫无趋利避害本能的女性了,这个角色有繁漪与雪姨的感觉。
可惜了,她明明有能力的,能在商场周旋谈判签订合同,却没有自己当家做主把男人踩下去而不是依靠男人谋生的理念。
果然是选择远远大于能力,环境远远大于个人。
娴雅如果能离开黄磊饰演的未婚夫再也不回头就好了,可惜了,这么好的姑娘,最后还是回归了婚姻的樊笼。
这个演员真有气质,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无敌县令里面那个向皇帝复仇的女孩就是她。
这部剧里女性对于女性,并没有现代剧里人为制造的雌竞,没有女性对女性的恶意攻击,相反,她们之间是互相有同情的,只是大家的能力只能做到如此了。
这就是没有实权的后果。
看到嫣红跟菀晴小姐斗气跳绳,真的会会心一笑,这是没有被束缚的释放天性女性的模样。
怀孕的嫣红看到秀禾吐的惨样,会主动给她倒水。
这些细节真的很好。
男性方面,我发现黄磊的角色与张爱玲笔下的沈世钧如出一辙,没什么好谈的,年轻男性嘴上再怎么喊口号反父权,最终都会成为他们口中曾经反对的人们,然后作为新一代的压迫者,作为食物链顶端去压迫女性与其他年轻一代的男性。
这就是所谓的“长大后理解了父母”真相。
本来男性就不是食物链最底层,被压迫的程度也不是最深的。
他们对于秀禾的同情,看起来甚至有些可笑。
真正最底层,是秀禾这种,什么勇气啊自信啊追求自由,对于被压迫最深的人而言,都是口号而已。
这也是这部剧最大缺点,虽然刻画了女性的困境,对秀禾这个底层女子的命运充满同情,但是它只敢在父权制度的范围内提出反抗,只敢借侄小姐之口继续赞美父权“对于女人最重要的是爱情”。
可惜了,感觉李少红不应该仅限于此。
关于剧中阴森缥缈不似人间气象的音乐,我觉得是对的,你以为的人间对于被压迫最底层的主人公秀禾而言就是阴间:寒冷刺骨,潮湿狰狞,鬼泣森森,就对了。
血淋淋的结局,年轻女人用自我的血肉孕育新生命给老一辈掌权者,为掌权者延续生的希望,自己却为此付出生命。
最后再赞美秀禾懂事听话为他人考虑,这些夸赞人的美德,都是奴隶主夸赞奴隶好吃好用的,再看这些词,果然如同结局一样血淋淋的,沾着人血人命呢。
这部剧当年造成轰动,收视率飙红是应该的,编剧真的优秀,对人性的理解深刻,演员真的优秀,导演确实拍得好。
然而最大的讽刺是悲惨秀禾的衣服成为了后来中国新娘的标准服装,不,不是讽刺,是所有人都心照不宣但没有人会戳破的心思,底层,女人,生育,男人,婚姻,这里面复杂的暗潮涌动,就像剧中天阴雨湿的气氛一样,诡异与不可说。
但是总有人是被压迫在最底层的,秀禾服,仿佛是祭品上祭台的必需品,一股子血腥味与阴森之气,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吃人,吃女人。
全程心疼秀禾,以及这部我比较喜欢的一点是,对于老爷这个本该是最大反派人物的处理,他的人物和性格非常饱满,你可以完全理解大太太和二太太为什么那么喜欢他,他的思想既开放又保守,为人处世也带着符合身份的风度翩翩,非常真实,这是在其他剧里不常见的,看到后面你会觉得这部剧没有那个人物一定是错的,最大的错误是那个时代,能明显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压抑和恐怖,现在剧的恶人一定是浮于表面的丑恶面孔,主角一定是伟光正,比起现在的流水线生产般的电视剧,以前的老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影视作品
一、大妈一个悲剧角色。
她教诲新来的三太太说,若想要一个人的爱,要先付出自己的全部。
包括资产、前途……然后你才有可能得到他。
先不论这种观点的正确与否。
这确实是大妈的行动准则。
她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容耀华。
年轻时的金钱、青春、爱情。
现在的全部忠心相守。
即使他爱慕秀禾,给秀禾炖了补品,担心下人做不好,嘱付大妈去看着。
大妈也能心甘情愿的去做。
即使容耀华和秀禾“卧后春宵细细长”,明显贪恋着年轻夫人的美色。
大妈也能尽量让自己心理平衡,咽下苦泪。
当你把全部的真心都给一个人,把他看得比自己还高时,就给了他践踏你心的权利。
然后最后大妈守住了她的希望,得到了她想要的。
因为一个人总会老,会丑,会弱,会病,会孤独……总有一天,一切都会离他而去,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身边还有那样一个女人。
无论他怎么样,她都在陪伴他。
那就是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一棵树上吊死的精神吧?
如果你专心对一个人,全心全意对一个人,无论他怎么样,都绝不放手……那么你有可能会得到他。
然而现在的世界有太多的选择,太多的诱惑。
又有谁会专注的只凝望一个人?
二、嫣红又一个悲剧角色。
她的悲剧同样是,她想得到容耀华的爱。
但是她和大妈不同。
她明显还想要另外一些东西,比如容耀华的钱。
大伟的名言一直是:你不能想要太多。
不要既想要爱,又想要钱。
“你想要一个有爱情的阔佬,那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有可能。
不过机会比较少。
最后的结局,她已经拥有大伟的爱,但她还想要找容耀华要回钱。
结果钱要回来了,大伟的爱鸡飞蛋打了。
通俗点说,你不可能所有的便宜都占到。
你总是会失去其中一些东西。
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三、秀禾她在某些人眼里看来应该很幸福。
因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女人宠她,男人爱她。
她轻易得到了一些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比如容耀华的心。
问题是秀禾不想要。
那些宠爱都成了她的压力和负担。
她只想简简单单和耀辉生活在一起。
可是这个愿望,那些宠她爱她的人,全部不允许。
他们给她的,是她不希望的生活方式。
他们禁止的,恰恰是她的幸福。
大妈和嫣红是自己选择了容耀华,选择了这种现状。
秀禾有很大一部分是被迫的。
所以更加绝望。
四、耀辉一个懦夫。
五、容耀华有人用一生痴心爱他。
有人对他的片刻温柔朝思暮想。
原因非常简单,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真正的男人,会把责任、事业看得比女人重要。
可是这样,反而会吸引女人飞蛾扑火。
因为一个男人更爱现实和物质,忽视爱情,当他有一天陷入情网时,更能满足女人的虚荣心和征服欲。
而象大伟那种表面上的情种,惯于风花雪月,他们的爱就是轻飘飘的。
一定没有容耀华这样的人坠入爱河更令人侧目。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就象一个人常常爱上别人,常常说爱,他所谓的爱就显得不珍贵。
而一个人一生奋斗,将时间精力都放在家族的利益上。
突然开始侠骨柔情,如何让人忽视。
可惜一个貌似强悍的人,往往让非常可笑的理由击倒。
容耀华突然倒下了,老了,不再霸气十足了,原因是不育。
让人慨叹。
他也有软弱和需要怜惜的时候。
只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他也有最脆弱的软肋,和最想呵护的那个人。
可惜往往不被信任。
更得不到最想要的那份温柔。
这是一部爱情片吧,剧中人人都发表了对于爱情的见解。
然而夹杂着亲情的爱情却又那样的错综复杂。
对于耀辉的所作所为,我觉得更多的是打着爱情名义的自私自利和为所欲为。
他是任性又固执的,是自私又是无知的。
也许在那个刚刚觉醒的年代,对于新思想有着疯魔一样的追逐。
读了一些解放思想批判旧社会礼制的书,现实生活中若是被旧社会的礼制所束缚,就要使劲全身的气力去对抗,而不管何为伦理道德。
这样的认为自己是新思想的人,不仅有耀辉,也有晚晴。
他们的所作所为便是以新思想的书籍为行为指南,而不顾任何后果,就像是一个遵照教科书行事的书呆子一般,不依据现实情况做选择。
耀辉每一次对大哥的怒吼,每一次的质问,在我看来都是荒唐可笑。
与三嫂偷情后却又信誓旦旦做不到大哥的要求,也是如此的虚伪。
然而他为什么会得到很多人的谅解呢?
那也只是因为他比大哥弱,弱就有理,再加上大哥的强势,所以,他的无耻的行为在大哥强势态度的对比下变得楚楚可怜起来,而且他表现得很真,把内心的一切想法都付出行动,所以他赢得大部分观众的怜悯和支持,而对他违背伦理的行为缺少解读。
耀辉对于亲情,没有隐忍和爱。
他爱他自己更胜过大哥大嫂,他妄为到不顾伦理而追求自己的嫂子而又美其名曰是为了爱情不顾一切。
他不像大哥,至少做事是有原则和底线的,虽然看起来霸道非常。
耀华说得没错,秀禾是结了婚了的,而耀辉还依然觊觎着秀禾,那就是抢。
这里补充一句,那也是无廉耻的。
耀辉在发现自己爱上秀禾的时候,心里是不敢确定的,于是又赶紧想着与娴雅订婚,一边口上还说爱着娴雅。
这种行为百分百渣男是也。
依靠大哥大嫂抚养大,嘴上说着报答,明知道与秀禾的牵扯会伤害到大家,却又总是有意无意去做。
一边又以娴雅为倾吐的对象,却又不去体察娴雅的感情。
这样的耀辉,在整个剧中,就是渣一样的存在。
是的,每一个人都是自私的,包括耀华和大太太,秀禾和晚晴,耀华娶二太太是为了传宗接代,大太太帮自己的丈夫迎娶三太太也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秀禾为了报恩而选择步入荣家大门,在耀华给他机会做选择时依然是为了所谓的报恩又选择正式嫁给耀华。
晚晴为了自己所谓的新思想一泄为快选择抵制大伯批判大妈。
剧中的晚晴对于耀华耀辉和秀禾的感情牵扯的过度干涉就是多管闲事的存在。
在剧中的人物,大部分的价值观都存在缺陷。
看的只是谁的爱更自私更无耻一些罢了。
大太太对于丈夫的爱,不惜以秀禾为牺牲品,就像耀华所说的,不要因为自己觉得自己的丈夫值得自己毫无保留地去爱就认为别人也是。
然而大太太对丈夫自私的爱建立在旧社会的思想上。
她本身也是个牺牲品,无可厚非。
姥爷呢?
他霸道且大男人主义,然而做事是有底线和原则的。
对于秀禾,他给过她选择的机会,他不勉强她。
但是秀禾做出选择后,他觉得可以勉强她一些了,毕竟耀华是旧社会思想,他勉强她说她爱他,他大男人主义地为她安排一些事。
对二太太,他更多的是传统的传宗接代的思想,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尊重她的。
然而二太太是风花雪月的女子,她的爱是自私又世俗的,必须建立在金钱至上。
她的贪婪与世俗是耀华从内心深处与她产生距离的原因。
在没有知道二太太出轨前,他对她是慷慨的,也是自私的。
秀禾呢,她原以为自己能够为了报答大太太和她一生都站在同一条战斗壕里,然而时间越长,经历越多,眼界开阔之后,最后仅仅也只是以为荣家生个孩子就作为全部的报答了。
与小叔子偷情,并也美其名曰女性也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应该不顾伦理道德吗?
很多人厌恶二太太与大伟媾和怀了孩子后的不知廉耻,却不想秀禾也是如此的。
只是看比谁能够表现出一副诚实面孔来,比谁更道貌岸然,比谁更绿茶婊罢了,当然二太太在这方面只能对秀禾望其项背了。
追求真理,追逐内心的需要,我想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然而就像权利与义务并存一样,我们对爱的追求,皆应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公认的道德与法律之上,否则就是妄为,就是无耻。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若人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内心的需求,那么社会将迎来灾难,乱伦、杀人越货,打劫强奸,都也不过是追求内心的需求,无论是邪恶还是欲望。
生而为人,年龄渐长,都不得不接受更多的无可奈何、遗憾。
相见不如怀念,也有另一番凄美。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也有一二如意事的惊喜。
人间正道是沧桑,坦然接受后,或许会迎来柳暗花明。
我知道这是一部反封建的片子,但我还是觉得李少红三观不正,每个人物都很扭曲。
周迅和黄磊前面明明可以在一起的,不管是在成亲前阻止,还是老爷第一次发现他们情愫的时候就坦白。
偏偏要选择偷情,不管是新社会还是旧社会,婚内出轨都是最错误的选择。
黄磊这个角色就是渣男,还不如老爷,前面懦弱逃避,表面说着爱女友,背地里暗恋小嫂子,女友跑了也不追。
大哥对他那么好,他口口声声说不能不能背叛大哥,结果还是给大哥带了绿帽子。
周迅的人设崩的太快了。
前面老实善良、一心只想报恩。
去了城里突然就变了,思想解放的也太快了。
老爷虽然对大太太二太太很残忍,但至少符合那个时代的礼教道德,至少他没有对不起黄磊和周迅吧,结果被自己最爱的人和亲弟弟背叛。
那个时代是很愚昧,但造成这个悲剧的一群没良心的人,一个三观不正的编剧,而不是那个时代。
她成全了所有人的幸福,包括她的爱人,却独独落下了自己。
她一辈子只说实话,却总是被别人骗,包括被她当作亲娘服侍的大太太。
她比谁都聪慧能干,却总是低着眼眸盯着脚尖被别人呼来唤去,只是轻轻地应一声“哎”。
我以为,这样一个眼明心静的女子最能体谅别人的心思,当然也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可是,一个黛玉死宝玉婚的结局,最让人措手不及的,是宝玉的无知。
错爱,这是错爱吧?
她不觉得这是错的,她还是像往常一样照单全收,然后原谅了他。
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恨理想主义者。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恨空有感情和梦想的怯懦男人。
她用淡淡的埋怨的语气说:“其实你不该让我知道这么多东西,让我有梦想,就像原来那样简单地过多好?
”又一个空想者的实验品。
你给了她梦想,你给了她爱情,然后你把她扔给旧家长,她就只能默默承受所有哀痛,等待着她的老师回来救她。
然而这等待总是无比漫长,如果不是她的逼问,他或许就要一辈子躲着她,一辈子愧疚着享受荣华,一辈子满怀感动地想着自己差点拯救了一个无辜的女孩。
这种男人,是空想家。
他们最擅长制造的是悲剧。
虽然,《橘子红了》的时代背景是很特殊的,清末民初,民智未开,新思想席卷神州,最热衷的是那些个只长了会吃饭和说话的嘴的年轻人。
他们高举着解放妇女的大旗,却连自己的家庭和爱情都无法摆平。
这是时代的悲剧,没有人可以改变。
那吃人的礼教,在这时尚且长着一副慈善的面孔,这也是无法揭穿的。
然而这个故事放到现在,难道就不陌生了么?
古今中外,漂亮女人,或聪明女人的悲剧都离不开一个大大的功臣:负心汉。
从安娜列卡琳娜到杜十娘再到秀禾,她们的故事各有千秋,最终却都是因为错爱而酿成苦酒。
然而这并不是最让人痛心的。
在负心汉的故事里,鲜有杜十娘所遇到的见钱眼开的极品,大部分男主人公,是因为决断不足懦弱有余而最终选择了背弃。
大部分的故事里,负心汉娶了一个更前途的小姐,然后用自己的余生忏悔,凭吊;并为这自责心感到光荣和感动。
(每当写到类似的地方,我都很想打一句粗口。。。
)我想说,这种空想家的懦弱是永久地保留在Y染色体里的,所以即使是现在,我们也不会对现代版负心汉的故事感到陌生。
而这种“爱情和梦想”的组合,表现在民国是对“德先生赛先生”的追求,表现在当代那形式就多了去了:有的会告诉你他追求艺术之美,有的说他追求灵魂的无拘无束,有的说他弘扬哲学,有的说他为民主与自由奋斗。
因为越是虚幻的东西就越是装逼,也越难以判断。
所以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你也看不出他到底是在痛苦地思考人生还是在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我的观点是,这种人,纯属浪费资源。
平常时候,你看不出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甚至会觉得他很高深,很有文化。
然而,当他面对物质与爱情的冲突时,只要他犹豫了那么一小小下,恭喜你,你爱的这位很有潜力成为空想家。
空想家对爱情永远是空想,他说爱你爱你爱你,但是永远不会负责任;空想家对生活永远是退缩,他可以在博客上写一万字也绝不会鼓起勇气在现实中站出来;空想家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也是伪命题,因为当他沦落到梵高的境地时,买画布的钱早就拿去换面包了。
然而很多时候,悲剧的造成不是单方面的。
空想家们固然可恶,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人识破他们,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女孩深陷其中。
《橘子红了》里面,有一句反复提到的台词,大意是:女人只有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才能真正地独立。
我想,什么时候,那些优秀的女孩发现自己离开了爱人也可以美好地活下去,这女权的意义也就被诠释了。
2016.12.08曾经一直想寻找一种主义,然后踏实放心地按照它来生活,后来发现现实的复杂性根本不允许,于是就心甘情愿地堕入虚无里去了。
如今呢,我想重新出发,去面对难解的一切。
生活于我如谜一样美。
面对选择,我愿意尊重任何一种。
抑或选择跟从所爱的人,有恩于自己的人,放弃一己之私。
因为我们短暂的一生,能够真正拥有的只有他们。
我们知道无法无视他人,单单为自己而活。
与他人的连结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深刻。
但若是,为了原则,为了理想,为了信仰,放弃一切旁的也在所不惜,那更是需要勇气,更令人钦佩。
也许恩人、爱人,会受伤,会不解,但也许终有一天,我们能够达成谅解,能够获得最完满的幸福。
虽然,想实现这一点太难。
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最重要的是,不可以作假自欺,不可以放弃内心的执念,不可以被外界的风雨颠沛屈服,不可以忘记自己所见所信,哪怕至亲至爱的人也来反驳怀疑。
只有一代又一代人,风雨兼程地奔着它而去,历史才会在我们踏过的路途之上,滚滚地前进下去。
我们也就不白作了那尘埃。
不可不做梦。
--2017.01.07最近在读福柯,对于先前的观感产生了巨大的颠覆。
但是每一种观点都是重要的,所以仍保留上文,做以下补充说明。
原以为剧中讲述可以归结为生活的复杂性,伦理道德和追求自由解放之间的巨大冲突。
由于我们对善良的敏感,感同身受地认同主人公不去破坏恩情和手足之情,对于爱情遥遥相望正如对解放的未来遥遥相望。
求而不得,其苦其恨,可想而知。
然而福柯给予了我们重要的提醒:一切并不复杂,甚至简单到透明——伦理道德这些所谓真理都是社会历史的建构,都是权力的作弄。
尤其是剧中典型的父权制家庭中,丈夫对妻子的权力,兄长对弟弟的权力,金主大太太对被收买的三房姨太太的权力,都是整个权力系统最小的毛细组织。
当我们谈论反封建的宏大叙事时,最容易忽略,最难以抵抗的其实是这些封建家庭的细节,隐藏在亲情和恩情之下的支配和控制。
悲剧——我们也已经看到了——更大程度上是由被权力支配者的怯懦不清醒所酿成的,服从的一方比控制的一方更有力地巩固了权力的存在。
也许福柯连“梦”的合理性都否定了吧,总之真正的自由对现世难得很。
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扭曲悖谬的时代里。
一方面是人文理性的深厚积淀以及后现代性的巨大批判反思,另一方面是前所未有的无比盲目恶性竞争的世俗生活方式。
我们坐拥前人的思想遗产,却比任何时候都远离自由。
我们崇拜的,也是我们厌弃的。
图景这般明了,我们却这般无所作为。
这种在江南古宅里发生的故事,木楼青山黛瓦,刺绣宽袖古着,江南烟雨乌篷,红橘银烛细语,包括贯穿全剧的空灵女声的伴音,所有细节都暗示着以这样的背景所演绎出的故事,绝不会以任何美好的形式结束。
但这样的故事,我乐于观赏。
青橘用青春,于枝头熟彻泛红,摇曳欲坠,陷泥腐烂。
真的很赞。
1、李少红的作品都鬼气森森的,一段民国时期的封建家族乱伦剧被搞成了鬼片。
😂2、那时候大家拍电影好用心,一座古宅,一片橘园,江南的乌篷船,真心美。
周迅颜值巅峰,黄磊颜值巅峰,很多场景都很美。
编剧水平也高,一共25集,没有一丁点多余的情节。
3、这部作品虽然通篇是讲娶妾、生儿子,宅斗,但是立意是觉醒和批判,人物(秀禾)也在成长与觉醒,里面有很多惊醒人的关于女性独立自强的句子,最后用悲剧来告诉大家封建糟粕是怎样在吃人,谁都不得幸福。
再看一下《娘道》,尼玛一点批判封建的意思都没有,直接是在歌颂女主吃尽千辛万苦要给XX生儿子。
女人的人生价值就是成为娘,给老X家生儿子,真不知道是什么僵尸思想诈尸了,思想退化那么严重。
4、这部剧是2002年的,十余年时间过去了,人们的三观已经变得太多了。
小时候看的时候自动把黄磊演的男主带入正义方,而老爷是坏人,现在一看,男主虚伪且渣,跟何书桓一样不要脸。
而老爷虽然直男癌,但却是一个有担当的真汉子。
老爷知道真相是自己不育之后,跟一只斗败的公鸡似的,从此佛系起来,变成老婆奴OTZ。
男主仗着大家都宠他爱他,总是懦弱自私。
5、因为是女性向的东西,这里面太过于歌颂爱情了,我觉得这是它不足之处。
剧里宣扬的“女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爱情”,“要拿爱情去解救一个被封建传统残害的女人”(???
),也是另一种可怕的洗脑。
这在现在已经说不通了,还把爱情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女人,现实会打脸教她做人的。
把事业、理想、或金钱作为人生目标,才有可能顺路收获真正的爱情。
6、那时候拍摄没有现在的这种夸张的美颜滤镜,大家美得很真实。
现在这些剧磨皮瘦脸抠图搞得妈不认。
那时候摄影师挖空心思致力于构图取景表达作品的气氛,现在的摄影是构图给演员摆pose,或者就等后期特效P场景了,揣摩故事场景来构图渲染,不存在的(一部分影视剧,不是全部)。
这部剧里,周迅很多镜头明显妆都不画,最多就打个粉底(但看她脸上的瑕疵,可能粉底都没有打),还是很美。
现在很少看见女主不化妆的剧了。
这部必须打一星
音乐像鬼片,选角好有特点,谁是哪个角色一眼就能分辨,不像现在的电视剧看着所有人都长一样,让我严重怀疑我脸盲==
文艺的压抑的沉重的
周迅美……
风格好像和大明宫词很像
什么时代说什么时候的话固然没错,但是你要觉醒要自由要爱情就走呗,老爷不止给了秀禾一次两次机会了吧?别披着批判封建时代的外衣干着那偷鸡摸狗的事,不管咋说叔嫂那不就是乱伦吗?还有这个全程像鬼片一样的bgm,给我烦的
拖沓得糟蹋了琦君原作,女声背景音乐那叫一个阴鸷……
节奏太慢消受不起
一部戏带活了乌镇
可气
三观不正
剧的台词,布景,服装,道具都很讲究,周公子气质多变,喜欢。
0
我就觉得特别诡异
脑残的故事 加诡异的刺耳恐怖片音效~~装神弄鬼后 可以渲染生孩子的恐怖 我也是醉了~除了摄影美术比较棒之外 其他一文不值~
小时候看的,印象真是深刻啊
和老妈一起看过多少剧啊囧
太拖沓了
李少红你说你后来怎么就脑残了呢
有一种文艺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