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天才导演!
拍的街景太可爱有趣了!
真的太好太对我胃口了!
感觉是我在街上遇见也会拍下的场景(😆好多小动物拉💩镜头)。
配上个人哲思的旁白,而且每句都能找到相应的素材对应上,既颓丧幽默又有积极的力量。
看完之后更想去纽约了,适合我这种怪人生存,随便在街头游荡,随便奇思怪想乱开脑洞。
(看到有条短评说想起了天才小熊猫,是有点那感觉)E1 Small talk。
一段关系是从长远看要有意义,还是享受当下的愉悦就好。
我一直选择不了。
E2为了自我保护搭建太多脚手架,也许结局是会轰然倒塌被它埋葬。
不管脚手架做得多漂亮,都无法阻止坍塌。
尝试将其一片片一点点拆除,只有在它全部消失时,才能判断是否只是表面功夫。
E3曼德拉效应。
Objects in mirror are closer than they appear。
面前的人是真人还是演员,自己又是不是npc呢。
“找不到的笔过几天又自动出现在原位置”那一段,我之前就想过是不是上面的人实时渲染没做好,等发现bug了再把笔给做回来。
哈哈哈记性越差的人在这越受欢迎。
E4没想到外国人也喜欢套保护罩,我也在物品纯粹的原本使用感vs长期保有的安全感之间纠结很久难以平衡,嘴上说着东西就是拿来用的但还是会心疼。
城市把人当做动物去规制约束。
相机是应对世界的保护机制,也是与他人的一层隔膜。
不过在沙发上套塑料膜我还是挺费解的,会咯吱咯吱响坐起来也不舒服啊,换成可拆洗的布套或者坐垫多好啊。
戴复原包皮保持器那位太炸裂魔幻了,真的有效吗……😂妻子的背影好沉默。
E5分摊账单。
裁判宴会好荒谬啊哈哈哈。
E6感触最深,疫情下之前的一切稀疏平常的事都变得难得,一下就给我拉回那三年的苦涩回忆。
在准备惊喜上花费太多时间去完善,结果房东老太太住院了,可能永远也送不出烩饭了,出院后因为疫情又担心会传染她,再次纠结是否送出烩饭。
早点做你想做的事吧,趁还来得及。
之前写的短评怎么如此sb正经评一下:最近剧荒严重,所以又开始看以前看过的片子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这部纪录片所传达的内容可以说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方式—Always on the way and find something fun. 北京和纽约的经济和文化背景很像,都是一个包容的、立体的、复杂的城市,有足够的空间的内容等着我去挖掘。
或许我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的所谓的exploration,也不需要一直追求建立privilege上的诗和远方,既然我已经选择了现在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要去学会如何focus on myself,如何去自然地、舒适地生活。
所有的“how to”的发问,所有的寻找答案的过程,以及作者对纽约城里生活的一个个普通人的探索,都在那些看似平凡甚至潦草荒唐、但其实每一帧都倾注了情感的镜头后,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而这是很多成年人早已失去了的东西。
我羡慕约翰的这种细微的感知力和好奇心。
回想自己过去的生活,好像从来没有过。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纽约包罗万象的底色,才得以孕育且保留各种“奇形怪状”的创造力。
抑或是与环境无关,只是我的心灵太过麻木。
好希望能成为这样的人,多与世界连接、多发现“为什么”、多迈出“怎么做”的步子。
其实很想郑重地写一些东西,但是苦于没精力没时间。
John Wilson的拍摄不是在倡导一种摄影式观看的精确(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没那么需要巴尔扎克式的人物了)和剪贴式的、素材积累式的生活观察。
第一季的初心很简单,就是展示日常生活中那些诡谲瞬间,而二、三季开始,明显人工的成分加重,就没这么有趣了。
观看John Wilson之后至今仍在启发我的一件事:很多东西(尤其是:宏观的,甚至无法用词汇下精准定义的)是难以甚至无法改变的。
其中一集的脚手架象征资本主义在城市蓬勃的发展、对工人的有形压迫,Wilson拍下了,不代表他做出了任何改变,不会有一家公司就因此停止攥取利益,情况肉眼可见地会越来越糟。
但是作为Wilson,不能不拍,不能不完成这个”观看“”停留“”思考“的过程。
这里不是在强调他作为一个和HBO合作的纪录片导演所能带来的传播价值,而是说因为他是John Wilson——John Wilson这个人所代表的所有特质 决定了他会拍下这集纪录片的行为。
我们如何去谈论他的纪录片?
与其说温情时刻的涌现、资本主义中的人文关怀、作为新时代启示录的传播媒介(太冠冕堂皇且救世主思维),我倒是觉得是始终贯彻一种自己的道德观和五光十色的生活对抗。
认为自己能够真正改变什么是相信21世纪Messiah的到来,而且这里大言不惭地在指涉自己,我会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愚蠢,然而因为相信自己无法真正改变什么或是被囿于”某种身份“当中不去做什么,就是愚蠢中的愚蠢。
额 作业还没写完
我想把我自己分类为一个鼠标人。
因为我不是——至少目前不是——键盘人。
我所指的鼠标(cursor)人是在使用电脑时,绝大部分时间是使用鼠标浏览信息、点击一个接着一个链接。
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一串串信息流中。
当然这么讲他们大概也可以称为“冲浪人”。
我前面也提到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键盘人。
这类人比鼠标人多使用键盘一些。
我定义的使用键盘是一种生产行为,用键盘玩大部分游戏时,键盘的功能依然是鼠标——似乎没有留下什么。
我崇拜着键盘人,他们用“键盘”留下了许多文章、代码、图像。
鼠标与键盘只是一种代指,美术从业者也经常使用鼠标进行创作,而相机、麦克风以及笔都是“键盘”的一种。
我只想把这两个事物对立,以阐述我是多么惭愧:作为一个“鼠标人”。
最近听着播客,被悲观生活指南安利了一部纪录片: How to With John Wilson。
John Wilson 使用他积累多年的摄影素材击垮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无谓。
他拿着他的摄像“键盘”在纽约街头创作。
他的作品看似很依赖于外界,但我仔细一想,这些空镜头和尴尬的采访巧妙地契合了他自己想表达的思考。
通过记录,行走他发现世界,并分享给观众他的发现。
这是一种21世纪的探险行为、挖掘那些被路人漠视的日常宝藏。
作为鼠标人,我很是赞叹他的成功创作。
在这种赞叹的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生活。
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仅仅是自己生活的过客,碌碌无为地度过了四季。
我从来没写过几篇日记,我痴迷于浏览。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在一次概率论复习前夕,我在追逐微博上某个“瓜”,第二天的考试不出意料地挂了。
八卦、吃瓜之类的信息摄入是每个人都会做的,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地你无时无刻在接收信息,但鼠标人和键盘人的区分在于接下来做什么。
鼠标人极大概率去追逐下一条信息,大脑也很识趣地淡忘上一条信息。
键盘人可能大部分时间也会这样反应,但又有一些不同:在面对一些事情时,他会记录下来。
更为重要是他会翻出来看看,想一想。
在上文提到的纪录片某一集,John 在自己的生日派对上怀疑自己的朋友利用他自己的生日聚餐作为退税依据。
我觉得他有些神经质,可这大概是一种键盘人的天赋:偏执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积极与环境互动;怀疑、记录、思考、创作。
键盘人们似乎对这样的行动信手拈来,而鼠标人有可能在每一步停滞不前。
我是多希望他做一集:How to be a Keyboard-man. 教一教我怎么成为键盘创作人。
虽然深知这一转变需要我自己完成。
EP1一开始只是导演絮絮叨叨地说着,看起来没有什么主题,不知道内容将走向何处。
直到遇到一个起初看起来和其他人并无二致的年轻人:热衷party,在party上一边抽🍃一边说着life's too short, you gotta live how you wanna live. 直到后来又遇到,导演和他从闲聊渐渐聊到最深的隐秘:我的朋友刚刚自杀了,这是我第一次失去一个如此亲近的人。
当孤独是常态,small talk并不会有任何缓解,甚至可能加重对社交的抵触。
也许这只是社恐人的症状。
可是当夜深人静又独自一人,难过的情绪莫名翻涌起来,能够分享痛苦的朋友和你有时差无法倾诉,即便可以也不想向朋友倒太多负面情绪。
你竟然无一人可以聊一聊,哪怕是别的事,让你转移心情。
又想到其实你也刚经历过失去一个曾经能互相信任没有任何顾虑分享的朋友,情绪上的失去。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治愈这伤口,只是总是想起来,啊,我失去了这么重要的东西。
失恋也不过如此了吧。
然后只能向以往一样,自己想办法恢复。
如果长此以往反复能让你的心脏更强大,那一切也便值得了。
可是为何还是会因为类似的事继续难受?
城市交响曲这种自《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纪录片类型,是通过一座城市的地理景观和城市面貌,给观众心里产生对这个地方风土人情的感观与态度。
很难想象得到这种初期偏向实验性的影像风格,在多少年之后被使用在了一部如此接地气却也不乏幽默的剧集里。
相比使用先锋性的影像使观众产生联想,导演约翰.威尔森选择了更直接的旁白方式,以每集二十多分钟短剧告诉我们——现在,美国,城市中的人们在如何生活。
这部纪实喜剧集被我称之为一个视频剪辑博主的极致追求。
这种把生活中习以为常一直忽略的“小惊喜”式的素材夹杂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极度的舒适感。
要知道这些来自日常不经意的小瞬间们,很可能并非全部来自与HBO合作拍摄的规划之下。
至少这种记录的方式应该多半源自John Wilson作为一个观察者和影像记录者的自觉。
我也称《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为生活观察类的小短片,剪辑素材就来自魔幻又真实的生活累积,就是一个人,在一处,待一段时间得出的观察剪辑小文章。
这并非是绝对的技术或专业影视制作上的优势就可以完成的。
看似朴素,却从内容上做到别出心裁。
导演奇特的个人日常积累与痴迷记录的习惯也是让我们多少有些惊讶的原因。
在此基础之上,再采用有趣的剪辑方式作为加成,就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具有一些最具原初灵感创意的一段段短剧。
即使以这部剧集的拍摄为由,有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的“专题拍摄”,但素材库的累积是导演本人在纽约和美国各州走走晃晃所拍摄观察得来的。
多数观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多少会想要看一些没事闲晃的状态下的“另一种可能”。
在我的认识当中,旁白可能从来都不是一种多么高明的方法。
但是当连导演的那些配音连叙述时的停顿和语气都变成了一种表演时,不得不承认这种恰到好处是令人舒适的聪明之处。
再者,一部纪实剧集做到在每一集中有不同的问题与喜剧效果表现方式的同时保持较为统一的主题表达。
这是高于以往导演制作每个单独的vlog小视频之处,也是能够称之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框架基础。
开篇定调便很自然地选择了全剧集都在使用的small talk,把作者与观众也放置在了一个安全而友好的距离上。
少冒犯而多理解的温和表达,一些因成习惯所以熟悉而又出人意料的细小观察角度,让这部剧集没有成为又一部打着另类旗号,实则还是一碗老式心灵鸡汤的cliché。
我们使用影像以及其他各种形式进行记录的初衷总与想要留存的记忆有关,但记录与记忆又从来是不尽相同的。
正如那些为了保护建筑反而让它们失去原有美观的脚手架,那些为了保护家具不被弄脏而永久不被摘掉的塑料膜,那些为了记得所做的记录却永远不会回看的录像和日记——这些记录保存方式千奇百怪,确实经得起岁月流失,但我们唯一珍惜的仍然是随时间而变化着的记忆。
如果将旁白去掉只留下影像空放,我认为多数镜头都可以作为一部电影中的空境留白或转场,是可以做为那些灵光一现的华彩部分而存在的。
然而,这些片段被集锦式的排列在这部剧集当中,变成了是一部包袱密集且气口均匀的秀。
观看过程中我在想,现代人可能回不去那种放下手中镜头和屏幕的阻隔而选择去与别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了。
后一种方式不再为我们最习惯的方式,由此与真人交流在我们看来变得无比尴尬和困难重重,即使内心从来并不希望如此。
我们会更加期盼一种无交流但有共鸣的获得方式——寻找一些抽象奇怪的共同点,比如剧中提到的曼德拉效应集体失忆小组。
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一直存在,围绕着我们,只不过在我们没有了太多沉重的思考之后,愈发突显了出来。
而《How to with John Wilson》也给出了对于这种现象的解决方式,即得过且过,实在是适合有一定自我调侃兴致的观众来接受。
这部剧集给我极度舒适的另外一个原因,也是源于这种表达风格的统一以及素材内容编排的和谐程度很高——感觉像在看一场纪实向的脱口秀,可能是影视博主这种职业出现之前,导演所没有(或是不屑)尝试的一种东西。
毕竟,抖包袱一样的方式和节奏也很难让人有一种深刻感。
甜点终究只是甜点,我此次的赞叹也只能出自肠胃而不是后脑勺。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设备普及以及拍摄成本无限降低,谁还不能有个几十分钟的vlog来记录自己的生活呢。
但是如果要把这种现代技术进步带来的方便转化成能和风格沾上边的、有所表达的艺术作品仍然需要一些影像化规格的要求,这可能也是我们在区分《How to with John Wilson》不能将其划为纯正的纪录类型的电影。
然而,这种差距究竟有多么遥不可及呢?
将剪辑运用的炉火纯青并利用生活当中的拍摄影像制作的成熟电影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并没有成为什么主流受欢迎的固定型态,也许剧集或者电视短片的方式比起传统电影对其的要求更为适合。
之前一直对视频博主多少有着刻板印象,一味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或奇特或优越的生活剪辑进去展示给别人看(实际上如果是有本人出镜讲解那种的话我还是仍然还是认为如此)。
但我现在觉得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简便开放,如果在内容上稍加心思,就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小惊喜。
也许直接采用旁白与vlog这种形式是可以自洽的,难以想象我们把《持摄像机的人》里面加入旁白,但是在如此多的生活化小场景的镜头切换当中,如果将故事性弱化,还有点想象不出使用略带诙谐的讲述配音之外能带出这些小情绪的替代方法。
就连马丁.斯科塞斯在《Fran: pretend it’s a city》里面没有做到不落窠臼,还是采用了对话访谈的形式,就算Fran的回答是多么的幽默。
对于电影的爱让我强烈的对这种过于现代化的方式十分抵触,但是也是这份爱让我冷静下来之后思考电影的未来会不会有与短视频、vlog等形式的交汇衍生,这又将是一种怎样的观看体验。
如果真如科尔托夫的理论所强调的,导演要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即为“电影眼睛”,就是要将不断从各处搜集来的画面以创意的概念连接起来、呈献给观众欣赏;由此摄影机也可以被拟人化,其人类化的行为即是通过剪辑完成的。
依照这么说,本剧集玩出来的花样仍然属于电影的广义范畴之内。
这也正如科尔托夫强调的另外一点——电影不应该是精英阶层的艺术作品,而应该是一项能够愉悦人心且有意思的工作、技艺或者说媒介。
[1]与其看其他人怎样精致的生活后再刺激我们自己去努力赚钱再拼命消费,其实我更觉得还有人愿意把那些不花太多钱,但是花了心思的东西拍出来更有意义一点。
甚至我认为滨口龙介在他的部分电影当中追求的那种生活中的魔性戏剧时刻正是John Wilson花两年多时间积累的那些妙不可言的真实素材。
可能生活写实的一面即是如此,没有那么多激情昂扬、戏剧化的时刻,多数平静寂寞自找乐子,或者说更多时候,是在苦中作乐也要自我低嗨一下。
《How to with John Wilson》这部剧集通过每个记录下来的事都在告诉我们——能够支撑每个普通人更好的活下去的其实是我们内在共有的一种心情和想法,而非外在的物质或环境,虽然我们非常想用这些去掩盖或占用自己的脑袋从而不用去想、不用思考。
不知道导演需要多久积累到这些素材,也不知又需要经过多久的沉淀来促成这种主题的叙述方式,但看完剧集,我可能不会认为观看的过程是在浪费时间。
我只知道这种想法经常出现在刷完无数个短视频之后,却不会出现在完整的看完一部好电影的时候。
记录与记忆从来不是一回事,可能正向我们对纪录片/纪实题材的要求从来不仅仅是记录而已。
有价值和意义的也从来不是那些记录本身,而是存在在我们回忆当中的那些感受与难忘,这可能就是每个人脑中属于自己的蒙太奇。
可能,我们应该放下手中的摄影机或者寻找一刻不停地娱乐刺激的电子产品们,出去走走晃晃,看看身边的人和事了。
[1] 引自《电影艺术:形势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第十一章,491页.
个人记录,不喜勿喷,好走不送。
只看了不到一分钟,就马上回去把后面几集都下载了,忍不住感叹,这绝对是我的菜。
He's absolutely a genius.Hey New York!
101闲聊指南从纽约到坎昆。
可以谈天气,但是不能说气候,可以谈广告但是不能说新闻。
聊的次数多了就成了普通熟人。
这个时候依然要注意你和对方的谈论话题,简而言之,交浅勿言深。
天啊噜,又是看了卡司表才发现的惊喜,第1季刷不过去地铁的那个老人家(对不起,居然是双峰的agent Cooper!!!
天啊!!!
102脚手架搭建指南这一集的絮絮叨叨更有伍迪艾伦的风格了。
说是搭建指南,不如说是纽约丑东西大赏。
他对脚手架的感情,完全就是我对厦大门口路障的感情。
那么美的照片,占据C位的永远是那些丑陋的塑料路障,真的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么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要么建筑之外就不应该增添这些丑东西。
隐藏在脚手架后的奢侈品店,大概会感到歇斯底里的崩溃吧。
脚手架设计大赛中,最好看的是路易威登门口的脚手架,毕竟还是有点审美品位在的,与其说是他们门口的脚手架最好看,不如说是他们对门口出现丑东西的忍耐程度最低。
尽管时尚常常也是一些人不能理解的丑东西。
对于电影中脚手架打斗场面的观察可以说是相当细致入微了。
躺枪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太好笑了,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大规模的脚手架打到场面了吧。
103记忆提升指南一个事无巨细都会记下来的纯宅男。
我们记录下的生活和我们记忆中的生活是否是一回事。
就像我记梦一样,如果不去记,我大约永远不会想起来,如果回去看我那些词语式的只言片语的记录,我就会瞬间回到那个恍惚迷离的世界。
从记忆提升记忆宫殿到超市管理系统到曼德拉效应到平行宇宙量子力学。
你怎样回忆过去就说明你是怎样的人,你怎样阐释记忆同样说明你是怎样的人。
最荒诞的部分是那个女子问我不明白电脑是怎么记住东西的,硬盘是什么东西就是晶体吗?
荒诞好笑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可怕。
字节是否能够等于记忆,即使字节会跳动。
最有趣的部分是结尾,不知道是谁,持之以恒地给超市商品贴上新标签。
104家具保护指南在这一集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每一集虽然不到半个小时,但信息量是如此之大。
被猫抓坏的家具,特殊定制的塑料家具保护套。
此时不得不插播一句,中国人民在这方面才真的是领先世界,无所不能套。
塑料胶家具套将家具掩藏在了一层透明的厚厚的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侵,猫爪不入的隔膜之后。
而中国人民的万能布套则将家具彻底掩藏在了另一番独特审美之下。
我还以为只有中国人有,原来世界人民都有想要物品保持原有状态的心理,我觉得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穷人才有的一点点挣扎吧,想让他们的物品看起来永远光泽亮丽新鲜。
富人们往往不会有这种烦恼,东西脏了只要买个新的就好。
就像我们说,有钱人喜欢浅色衣服,因为他们不需要为打理而操心,没钱的人喜欢黑衣服,只是因为两个字耐脏。
富人的烦恼也只体现在当他们所拥有的物品是稀缺资源时,比如珍藏的古董名画。
小学和初中时,我都特别固执地想要把所有书都包上封皮,让它们保持和新书一样的状态,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外书。
虽说封皮总是保存得很完好,但是看过的书记过的笔记总是会从侧面形成黑白分明的界限。
课外书往往还不明显,但教科书颜色过于分明,不禁怀疑我读书的时候手到底是有多脏。
不仅是书,对待衣服和鞋子,尤其是鞋子,我也是如此。
穿着新鞋时,走在路上,不舍得踩一点点脏的地面,遇到水坑一定要跳过,或者宁可不走。
我妈总是借这一点来嘲笑我。
我那一点点自尊心就碎了一地,她嘲笑我的时候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是我对我的生活以及生活环境的所能做出的一点微弱反抗。
等新鞋一旦脏了些许之后,破窗理论就开始大行其道。
事情的转变大约出现在初中吧,有一次借了66班学霸的语文书,惊讶地发现他的书并没有包封面,干净整洁的同时有自然的破损。
是那种好看的时间留下的有纹路有痕迹的破损,而不是我那种和书籍内页完全不相称的在封皮保护作用下留存的虚伪完美。
你以为我从此就不用封皮了吗?
并没有,因为我上高中了,开始不用封皮却发现封面坏得太容易了。
这个时候我又不记得自己从哪里学来一种新方法,用很宽的透明胶带完整地覆盖封皮,这样装作没有封皮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保护封皮,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经常打翻杯子的人来说,堪称完美。
同时加上胶带的柔韧性,封皮可以自由地折叠弯曲,会留下一些自然的损耗痕迹。
上了大学由于专业的原因最常借书的地方就是保存本库,那种弥漫着纸张腐朽的味道,飘荡着灰尘,走在书架间就会让我不停打喷嚏的地方。
甚至在公共课上被同学问过,发现你看的书总是很古旧的样子。
这个时候更加喜欢那种饱经岁月摧残的破损美,如果再加个封皮什么的,可能就像是你买了破洞牛仔裤之后被妈妈强行贴上可爱的布贴。
我刚刚想起来,我们学校对破损本的修复就是这个样子。
跑题扯远了,回到这集剧来。
导演去买椅子的时候,对椅子妓院的描述那里好可爱。
他从塑料片上扯下培根形容夏天光着身子坐在塑料套椅子上的感觉,我的背部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种黏腻的拉扯感。
不愿意靠近塑料椅子的猫,话题就转向了城市里人们对动物的防备乃至驱赶,进而到人。
人总是想要试图掌控环境。
从玩具收藏到无接触洗车,再到恢复包皮,btw为什么要在吃饭的时候看这个,麦艾斯啊。
最后到朋友家做客,有时候你应该放下摄像机做回你自己,打破你和物体之间的隔膜。
导演终于拆掉自己椅子上的塑料套,我正准备欢呼之际,谁知道他能够安心拆掉的原因是他做了一个复制品放在了仓库里。
觉得好笑的同时又很可以理解。
人总是喜欢给自己加一重又一重的没用的保险。
Ps最后那个仓库的场景让我想起了poi里经常出现的在仓库发生的一些犯罪行为。
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地方很可怕,就像我觉得地下室那个空间让人觉得很不安一样。
好啦,这集就是这样,但是不得不再感叹一下,尽管z国比美国人民还万物皆可套,但是我们对这件事的思考就停留在,有人会写篇文章详尽罗列我们到底都套了哪些东西,从未看到再进一步的思考,哪怕是再进一点点。
这一集写了好多,刚想说算了不想写了,然后突然想起来现场清理人的家具毛毡保护垫的那一集,那也是我最爱的一集,充满了情感情绪思考剧场音乐虚无和生活。
Great things are alike.
105账单分摊指南如何摊账单真的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难题,这一点上可能中国人就比较会打太极,表面上总是能够为此在柜台面前展开拉锯大战,甚至争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这不仅是力量上的角逐,更是内心以及战略上的追逐,稍不小心比对方力气大点你就赢了,稍不小心多坚持一秒你就赢了。
不过,大部分关系良好的人中间都维持着一种人情的平衡,这次我请,下次你请。
你们总是互相亏欠,因而你们的情感连接总是能够继续下去,而不会因为一次的账单而影响下次聚会的意愿和心情。
剧中比较有意思的是,用一群在风中打着漩涡的垃圾来形容聚会场面的混乱。
合理化公务消费以此来避税报销那里最有意思了,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
但是视频中所出现的以及我们大部分人所进行的无非都是穷人的那一点苍蝇腿肉。
这些小伎俩在富人的避税手段面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裁判并不是更公正,也不会是更高尚的人。
裁判协会的聚会看得我难受极了。
最后的镜头比较有意思,我们以为自己最差也就是个搬猪的人,实际上我们是被烤的猪,这可能连猪都不如,而是烤猪的炭火。
106完美意式烩饭指南。
超级善良可爱的房东老奶奶。
新冠打破了一切节奏,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二季,life goes on .
琐碎的日常与其思考表现出人类社会的荒诞和滑稽,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各种思想和追求层出不穷,彼此仇视,斗争,面对社会映射出的恐惧,对生命本能无理智的贪婪寻求庇护。
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人总是那么出乎预料,社会冲突,个人冲突,内在冲突因不同主体延展出不同的效果,意识到作为人所追求的东西是否又能符合想象的到达呢?可能生命是暗淡无光的(为了不被充满美好希望的人所指摘,所以我姑且冠以“多数”——每个人也因自己固有思想受到挑战而与其争执以不至于崩塌——发觉的好无意义),能做的也仅仅是活着(大部分时间来说),只是活着的方式的差异,个人能做的也是按照自己的希望,动机等,以个人为核心而前进。
也许这也是人群虽带有社会性,但却与彼此相隔无数条鸿沟的缘由吧!
拖延了几次看完,评分太高,这也是吸引我一定要看完的原因:到底好在哪?
街头长期拍摄积攒的素材,配上漫不经心的独白,生活中常见或不常见以至意识不到问题的标题。
六集,与其叫《攀谈指南/脚手架架设指南/记忆力增强指南/家具覆膜指南/餐食分摊指南/完美烩饭指南》,倒不如叫“废话”指南,脑回路跳跃,明明是增强记忆力,怎么去研究曼德拉效应了;明明在讲烩饭,怎么到了戒烟、柴油、薯片?
不要思考逻辑性,就想着是生活插曲即可,最后再给绕回来。
大概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就是认认真真的讨论这些问题,刚有点头绪,然后就跳开了,回过头再看,这些问题本身有意义吗?
如何公平买单,最公平的裁判们肯定知道吧,可是裁判聚会上看到的却是另一面,需要电视机中奖的诱惑才会去收拾餐桌,当公布结果时,只能去更多的打包带走。
讽刺吗?
这是面对不公平的正常反应。
“当他们没有从最需要的地方得到支持,当他们觉得自己完全被其他人忽视时,就很难责怪他们占了便宜。
”为了抵挡高空坠物的危险而架设的脚手架,一点点入侵了城市景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可是,脚手架本身也会造成事故。
有时候,原本是为了保护我们的人或物,也会伤害我们。
弹幕区很多的哈哈笑点十足,对于反讽有新的理解:当觉得与自己无关时,是幽默;当真的能切身体会时,是悲哀。
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事无巨细的记录生活日常,拍摄照片,害怕自己忘记。
所以看到约翰摆出十几本记录的满满当当的本子时,深有同感,好像拥有很多财富一样拥有着很多的回忆。
可是,一旦离开就忘记了的,还是真正的记忆力吗?
纪录片是成功的,但背后的疏离感是必然的,拍摄是为了记录,但当下的体验必然被分离。
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记忆力也是不遗余力,也就有了“曼德拉效应”,动用了物理学平行宇宙的理论,却不能承认记忆力的一点偏差,谜之自恋。
喜欢末尾的恶作剧。
还有攀谈、家具覆膜、完美烩饭几集。
擅长观察生活的人都是孤独的人吧,才会注意到那么多的细节,自娱自乐,也顺便娱乐了大众。
emmm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不喜欢
播客推荐的纪录片,一开始看确实有些新奇的感觉,比如脚手架在我生活的城市不是很常见,比如给家具包塑料是我这个穷人没考虑过的问题,但是好像也就这样,新奇,有趣,然后呢?而且仔细想的话,采访片段除外的拍人的素材🤷🏻♀️不知道是不是偷拍?还不是拍别的素材背景里不小心拍到,而是以这些被偷拍的人为主体,并且加以评价,讲难听点,不了解你这个人,偷拍你,对你指指点点,看到的人还拍手叫好。
第一集很惊喜,后面就so so,偶尔也会让人忍俊不禁
人间观察
没有评论里说的那么好,作者确实天马行空,但看了两集之后就成了我的催眠必备了
看了一集 没太欣赏的了
请认准「英美剧漫游指南」的翻译,不认准也没办法,因为只有我们翻译了😂。这是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首次翻译,完全出自对本剧的喜爱,NEW字幕组网站有全6集,B站有其中4集(某2集不给过我们又不想打码)(update:弯弯字幕组也翻译啦!)
满分!大量的素材累计,通过极具创意的想法重构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城市生活的叙事体,充满了观察与思考,DV真的太好了,John wilson真的太好了!
这又荒诞又搞笑的感觉。
it’s ok, because we are all gona figure it out together.
太可爱了,就这样在街头游荡,对每一件也许无人在意的事探究到底,去交流,去思索,感叹纽约的包容性,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正确地活着。最后一集好感动,房东奶奶可要身体健康啊,前几集探讨的内容也得到了串联。
这不比城市形象宣传片来得好使?
一本正经地观察生活中的荒诞不经,丧丧地吐露奇思妙想,从词与物的本源角度重新打开熟悉的城市角落,又带着孩子气的好奇,每一个小切口里微妙又尴尬的话题让人深感共鸣,从陌生人之间的寒暄、城市的脚手架、记忆偏差到家具保护套……“常见”里的异常背后是各种城市症候群,看到最后一集才恍然大悟,小确丧也成了温暖的回忆。
My beautiful dark twisted fantasy,大概只有扎根电视台多年的小透明,才能写出这种充满人间奇闻色彩的脚本。乍看不思议的素材拼贴下,满是对纽约这颗大苹果深沉的爱,以及由此迸发的生活哲思和随想。e06如此伤感又动容,瞬间召回了20年初汹涌的记忆。
想给每个好朋友安利的程度
所有家具都带slipcover真的震惊到了,我以为遥控器冰箱带罩子是国产特色。沙发带布罩子可以,塑料罩子坐着多难受啊…(第四集真的…wow)
感觉内容应该还不错,但是导演的叙述能力太欠缺了,找个专业的旁白吧。每句话都有的 'uh' 太劝退了
应该是自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最佳范例吧
My B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