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带孩子带的晕头转向,给孩子换尿布的空当暼到婆婆正在追的老有所依,本来是毫无兴趣,但是看到赵宝刚执导的字幕,莫名的坐下看了起来。
从中间开始看起的,但是很快掌握了局面,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并且加以戏剧化。
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进行简单的概述。
好家长A、B;坏家长C、D;好孩子E、F、G;坏孩子H。
好的,我们开始排列:A+E,B+H,C+F,D+G。
由此组成的四个家庭,然后各自说了其家庭的特点和其老人的赡养问题。
我不知道我这种表述说清楚没有。
我来把字母换成人名再来说一遍。
好家长小江头配上孝顺大闺女木兰,好家长亚芝配上混账儿子儿媳余淼和田咪,坏家长方老太配无奈女儿华姐华妹,坏家长江家老二媳妇配上好孩子志新夫妇。
(以上轻微剧透)这么说就简单明了了,四个家庭,不同的组合,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殊途同归:全部滚进养老院。
赵导年纪大了,拍不动小年轻们的打打闹闹,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不知道赵导他自己是怎样的模式,是好家长配好孩子,还是……其实整个片子最有意思的就是好家长配好孩子的模式。
“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实善良的家长,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是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但是是在养老院里欢声笑语。
明明这种家庭的软件都已经是顶配了,怎么最还是没办法住到一起。
在轰轰烈烈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每一对年轻夫妻都要赡养两对老人,同时加一个孩子。
如果老人和孩子都健康,可自立,那么这对夫妻就烧了高香了,因为这样生活和精力勉强可以平衡。
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也就是五分之一发生状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落到了自己头上,压垮了脆弱的婚姻和家庭。
很多家庭的解体并非偶然,而是很多作用力的结果。
人性毫无疑问是自私与无私的自我矛盾,宽容与刻薄的辗转纠结。
但是一部电视剧只能尽可能的高大全,把能展现的矛盾都剥离出生活,让人们一看便知“这老太太真像你妈”,“这老头子跟我爸似的”。
这四个家庭的问题都太突出太具有代表性,而平常人家只是有一个元素就已经鸡飞狗跳了。
那么好吧,让我们面对现实,在没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养老院,在没有那么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养老院院长,在没有那么一个审时度势为国为民的zf的现在,就是现在,我们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到底怎么办?
养老院?
在家里照顾?
请保姆?
一个普通人,普通小老百姓,普通的家庭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送去养老院?
且不说养老院的管理设施人员素质收费高低,单单中国人固有的孝道思维就是一个巨大阻碍。
宁可老而孤独的困在家里与保姆斗,也不愿去养老院,怕揽上子女不孝,老儿无靠的丑名。
可能这种想法,子女更甚。
在家里照顾?
要是老伴健在也到好,毕竟能有人说话,要是只剩下了自己,女儿上班,女婿工作,孙子上学,连狗都没有一只,就这样孤零零的守在屋子里等待。
等待什么呢?
请保姆?
真的比公司招保洁员还要难上十倍。
人类的信任感已经直逼底线。
那么到底如何?
赵导的意思是找个天上人间般的养老院大家一起乐开怀。
社会化养老确实是大势所趋,虽然作为井底之娃,头上的这片圆形的天空下社会化养老还路漫漫其修远,但是这个电视剧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共产之路,跟美国的科幻大片似的,如果邪恶的机器人开始攻击我们,那么我们会在潘多拉星球建一个庇护站,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笔钱是zf出的。
不知道大家为什么非得置评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很现实,你们不知道就不要瞎说好吗,编剧试图把现实搬进电视剧里但是又不可能那样,我所经历的很多现在的媳妇们对老人就是不好,打婆婆这种事一点都不少见,像方琼这样的仅代表儿女成功的一部分人老了想要儿女在身边却不可能,所以她有钱有时间去闹!
而代表大部分人的江木兰一家人则反映了现实中中年男女在面临父母一连串事故的不都是我们生活中的缩影吗你们知道吗,编剧把这一连串的现实事件安排到一部剧里肯定不可能像美剧那样,毕竟生活方式不同,有些人看外国的不看中国的说的好像是外国狗一样别恶心人了行不中国老人被遗弃的那么多你看到了吗,走个现实血淋淋的控诉怎么就不好了呢?!
类型不同别乱比较行吗
这真是一部很写实,也能引人深思的好剧。
特别是现下离家万里,几乎每一个情节都让我觉得心酸。
剧中刘涛和张铎商量想把父亲和爷爷接到北京住时说:“父母就像家里的老房子,你不去关心、不去想它,它就一直风里雨里在那里;如果你要回去,它就在那儿随时迎接你。
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老房子是不是结实、是不是需要保护。
我真的没有想过有一天老房子也会塌的。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眼泪刷就下来了。
小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被父母严密的保护,在父母的眼里我们也许永远都是孩子。
可是我们长大了,父母也老了,不知不觉中角色互换了。
父母会老,时间很残忍,有一天也许我们突然发现他们悄悄的变得脆弱了,需要人保护了。
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人的成长是有时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天就必须担负起这份责任,可是那个时候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去承担。
所以说努力奋斗的动力大部分是一种责任感,对自己的责任,也对生命里无法抛下的责任。
象刘涛扮演的角色,我想成为一个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让父母有安全感的人,不让他们感觉孤立无援,就像小时候他们对我付出的那样,这样才会让自己心安。
老人,可不可以独立——精神独立?
这部片看完以后我最大的感受不是养老难题,而是老年人没有自己的生活。
这是中国绝大多数老年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年轻人批判“父母皆祸害”的源头。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求他努力学习考上个好大学,大学毕业以后就是找个稳定的工作,然后跟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结婚后就得赶紧生个小孩,趁着身体还不错的时候帮子女带孙子。
好多父母甚至希望找工作、结婚和生孩子这三部曲能赶在一两年内完成,这也是好多大学毕业后的人面临的最大压力。
其实,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的父母还没有到严格意义上的老人,基本上都在五六十岁上下,一般说来身体也都还健康,就算有毛病也大多是些小病小灾,还不至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操心孩子的工作,催着孩子相亲结婚,最重要的就是抱孙子。
他们似乎没有,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永远是人生的中心。
这点光是想想便觉得可怕。
片中的雅芝阿姨和方琼阿姨就是典型的例子。
雅芝阿姨一直以儿子余淼为中心生活,要什么给什么,最后反倒落得个被赶出家门的下场。
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的她只能让人看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方琼阿姨呢,则是太依赖子女,希望子女能一直陪伴她。
而夹心层的子女们要忙着工作忙着家庭确实不能达到她那么高的陪伴要求,她以各种作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到头来反倒弄僵了自己和子女的关系。
老年人当然需要照顾,这自然也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更该做的是鼓励父母去过自己的生活,将目光从子女身上移回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这样反倒对大家都好。
这个做法并不是不养老人不关心老人,这是个度的问题,把握好了没那么难。
不过一辈子都没真正独立过的人要让其独立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对于年轻人来说还有一个任务便是让自己独立,以防老了以后也变成依赖型老人。
这部片确实反映了当下中国的养老难题,夹心层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提到的老人精神独立的生活方式也不能被传统的中国观念所理解和接受,但我认为确实是长久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一个方法。
这部剧本身虽然立意很好,但禁不起不用心的制作。
很多不合情理和逻辑的地方就不一一说了,最大的一点看的不自然的地方就是好人太好,坏人太坏。
把所有的优点都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把所有的缺点都集中到一两个人身上,虽然对于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需要突出,但这种形式的突出实在让人看着别扭。
还有那大堆详细的插播广告,不吐槽了就。
哭着笑着,就老了。
小姐妹前几天发了个朋友圈,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清纯大学生,这一个本命年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中年人。
我本来想回一个再过倆本命年就成了老年人,队友提醒我慎言,不要这么残忍。
可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残忍呐!
父母是你小时候的天,是遮风挡雨的屋,是彷徨无依的靠,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是温暖依托的精神归宿,是永远的港湾,是永恒的眷恋,是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会患病,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要离去,不再成为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那堵高墙。
我们终将直面死亡。
可是,老天并没有那么温柔善良,不是麽?
在垂垂老朽的暮年,可能会一身病痛,可能会孤苦伶仃,可能会丧失记忆,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并来不及思考自己老年将会怎样,父母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身躯,日渐增添的皱纹,日趋消亡的记忆,已经再不断提醒我们,他们老了!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做人儿女的,该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像父母年轻时不辞辛劳把我们带大一样,如何为他们养老?
我觉得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安排生活,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保障他们尽可能的自尊,自爱,自理。
网上有计算在各个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我隐约记得的深圳好像是三五百万。
我倒是不屑于计算给老人养老的成本的,因为我知道,我将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在这个孤苦伶仃的世界上,唯一最亲最爱的人,不就是赐予我生命,又扶养我成长的父母了嘛!
人生百年老最难尽孝应当在生年
每个人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增加或转变,作为年迈父母的子女、作为年幼孩子的父母、作为公司的核心力量、作为朋友的精神依靠。
每个角色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任,赡养父母、教育小孩、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为朋友排忧解难。
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时候总会存在矛盾和取舍。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段艰难无措的时光,唯有不断壮大自己、才有能力肩负起应付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与彷徨,会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会犯不可饶恕的错误。
但迷失、挫折之后,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爱自己该爱的人、做自己应做的事。
不得不说的是,木兰的孝顺有些愚孝,一个家庭不止有老人,还有丈夫和女儿,说句难听话老人的人生已经接近尾声,每个做父母的最大的心愿不过是自己的孩子好,为下一代甚至下下代着想,当然每个老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身边陪着自己,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过的幸福,不愿意成为孩子的累醉,如果只是一味的想要陪在老人身边,父母并非会感到幸福。
如果每个人在做做事情的时候都能够换位思考,生活会更幸福。
现实生活远比他们惨,至少他们经济上没有大问题,有病看得起,想回老家就回老家。
最悲惨的养老问题是父母有病但实在没钱医治,或者病没治好,全家就已经弹尽粮绝了。
老家太远,回一次1、2千,不是说回说能回得起的。
剧里很多问题都是两口子不会处理问题,越搞越乱,这个木兰什么事都得按她自己的想法处理,完全为了满足她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根本不考虑老人的感受。
你说在小城市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老了以后拉到北京生活,那生活压力大啊,不适应啊,身边一个熟人也没有,想说说话都没有人说,这些她不考虑的吗?
她爸在北京也算了,想着一家人有个照应,可是她爸在她们家住得不自在啊,天天给女婿陪笑脸,她看不到吗?
她爸提出租房住,她又死活不答应,怕别人说她不孝顺,租房怎么了,人家北京本地人还有租房的呢。
她家又小,还死要面子活受罪。
总之老做些力不能及的事,肯定老碰壁。
这几天刚好电视上又重播这剧。
看到父亲自强不息不愿拖累女儿,坚持由自己独自带着爷爷生活。
两位老人,一个老年痴呆,一个几乎双目失明,没人照顾怎么生活下去?
联想到当今,年轻人要为事业拼搏,很少能分出精力关心老人的需求。
而我们的父亲母亲,尽管年纪大身体不好,心里想的还是要为孩子分忧解难,照顾子女,照顾子女的子女。
遇到工作中不开心的事,父母们又是我们的倾听者。
也许有人觉得剧情有些狗血,但在我看来,每一集都有打动内心的地方。
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冲击着人们的心。
古话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当看到木兰的爷爷的了老年痴呆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深深地记得那天回家吃饭时候父亲说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记不住,以后别回家的路也找不到了。。。
当时眼里的泪水就绷不住了。
电视剧总是避免不了编写的痕迹,但却在时时提醒我们关注身边的老人。
这应该是整个社会的共鸣,珍惜现在,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狗血剧就是这样的吧
推荐大家别看这部片子,太虐心了,看得我无比沉重,真心受不了了……钢铁之心都碎成渣了
广告看的我都恶心了!
钱无法解决的现实问题困扰着奔波忙碌的人们。供职于某超市的江木兰(刘涛 饰)与吕希(张铎 饰)在紧张工作之余,必须义无反顾承担起照顾老人和
不错,挺反映社会现实的
《道德婊是怎样练成的》2022年看这种剧本真是一种折磨
觉得刘涛很像李若彤。年轻人看着觉得有各种不合理,但老人们看了很有共鸣的片子。
这剧情给的歪理就是当老人都死完了就有所依了。
老人是宝,有老人的家才算一个完整的家。这剧确定的主旨不错。但是人设不够好,有点脱离实际。很多的老人和年轻人并不像剧里那样。另外关于中国式的养老问题我觉的也没严峻到迫在眉睫
一部电视剧如此贴近生活,道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一句话说得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刘涛美出味道了。。。
养老的事的确是个大问题
涛姐的电视剧都很好质量,这部电视剧真的很好看有亲情有职场,也反映了保姆虐待的社会问题。总的来说很有正能量的一部剧!推荐
从头到尾的竭斯底里,与其说是对角色的精准刻画和完美演绎,不如说更多的是肤浅、浮夸,和对表演的亵渎,二儿媳妇尤其是,对角色、对其他演员、对观众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和悲哀。电影“过年”里丁嘉丽出演的大儿媳妇,绝了;同一个演员,在电影“归来”的片尾寥寥一小段,我们记住了,那是艺术。
作女不分年龄
看得好气
在4s店等修车电视里看了会儿,这个片的主题就是折腾和平穷啊。刘涛还是很美的。
本剧讲述了一个倒霉到逆天的家庭,总觉得编剧为求虐心过分夸大了生活中的苦难。但总体来说有可看性,演员发挥的不错,通常只要能让我坚持看完的国产剧,我就给赞!
没多少印象了,不过好像结局离婚又复合了吧,快忘记了。
蛮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