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林冲风雪山神庙,勾起了翻看武侠的心思。
黑暗而又淋漓尽致,一众老戏骨武打出彩,看得过瘾。
以前认为电视剧中,段誉那种的爱情戏好看,现在觉得未免太过于花里胡哨了。
一个普通人,在怎样的生活,遭遇了哪些,又选择了哪些。
看主人公选择对他来说最珍贵的是什么,就知道这一个故事是否精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笙在哭白龙的时候,狄云想的是,有没有一个人可能也在这样想着我,念着我。
水笙也说,找到了真正的我,不是他人口中侠女,而是一个被保护的小女孩。
所以,雪山啊,雪山,净土啊,净土,人人最珍贵的的那一个地方。
除了主角,每一个角色都有前后的行为逻辑,不是突兀的背景板,而是鲜活的人。
越来越看重主角之外的塑造和着墨了,因为不再只带入故事中做一个白日的想象,而是看一个小小的世界可能是怎样的。
高三寒假去北京和刘卓无欢兄参加周有光杯时观看,两个人一起熬夜探讨诗词,他的古典文学创作能力在那个年龄阶段,穷极观止。
除夕他给我小米5发送一段词,词牌是青玉案,剩下的内容已不记得。
惟此为二中校庆而作的《兰陵王》时时拂拭,不忍相忘,五年多不曾联系,无欢兄还好吗?
仆熙建宁,适二中。
是时向春之末,迎夏之阳,自喻岁暮鲜欢,夜长多梦。
单见银釭悄立,怳愡难言,而莫能知其由。
会校庆将至,凡六十三载。
感斯事于内,遂铺笺引笔,代人赋之,因采此调,疏情其中,偶成拙句。
言无诠次,引以为一夕之话言。
何以谓其信然?
仆未敢之也。
而至于世言,亦非某所得见矣!
情之至所,其非吾泪邪?
念南国旧时楚叶,枝枝为谁生?
其词曰:锁江雾。
浮空湝湝吐絮。
黄昏泪,垂露青梅,枝枝凝碧故园路。
蛛网挽春去。
谁误?
应怜燕诉。
湘水畔,六十三年,孤鸿声远长天暮。
生怕惹愁绪。
旧游似辰星,寥落几许!
曾经同座慵拈顾。
一朝清铃响,迢递迟步。
转首各向天涯旅。
相见更无故。
重遇。
离别苦。
酬书声依旧,挑灯夜语。
只今桃李尚白首,何况当年种树主。
三尺危台,鸡窗闲叙。
博古山下,卧烟缕,曳风雨。
总是认为剧不如书,延至今日,快进加倍速地看完该剧后,结论依然如此。
给个五星是因私爱原著。
浮躁如今,估计鲜有耐心读书人了。
虽然剧不如书,还是希望拉高评分,更多人了解《连城诀》,从而找到自己心中的“连城诀”。
否则,三星足矣。
平心而论,忠实度、还原度,都是目前三部剧中最高的。
习惯美剧、英剧紧凑节奏的同学,可以倍速观看;读过原著的同学,可以适当快进。
以下是我的书评,粘贴过来,有些剧透。
没看过书的同学,现在可以点退出了。
--<分割线>--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孙健钧(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264506/没想到分数这么低!
20多年前看完的14部金庸武侠中,个人最偏好的,就是《连城诀》!
虽然金庸的一贯套路就是令主角身心丧失一切,一路衰到癫狂,重生之后,武功、心智都陡然拔高,完了该复仇的复仇,该开挂的开挂……但比起除《鹿鼎记》之外其它12部的“侠”之视角,《连城诀》毫不装逼,孑然独立。
它以最接地气的笔触,施施然展开一幅众生丑态图。
人性的贪婪、阴毒和愚蠢尽显其中。
当时虽身为小学生,亦能感受其朴素而强大的张力。
以至时过境迁,依然不忘“连城诀”、“空心菜”这6个字。
夸张一点说,这部小说构建了我人生观内核的重要部分之一。
也许就是其整体都过于接地气,很多人都不习惯。
没有群雄逐鹿中原的激荡背景,没有终成眷属的美好爱情,没有华山论剑的干云豪气,没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有的只是小格局内勾心斗角的龌龊和愚蠢。
纯良和善义显得渺小无力而又珍稀如暗夜萤火。
但就是微中见著的手法,才显得《连城诀》如此与众不同,毫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
通篇下来,全书没有塑造任何一个“侠”。
每一个角色,都是“人”。
虽然着墨最多的是主角狄云,但也没有将其推逼至道德高地,成为“大侠”。
脱胎换骨的他虽然多了谨慎与沉稳,武功也开了挂,但心心念念的无非还是那点世俗平庸的“亲情”与“爱情”,埋怨与仇恨。
全然没有看穿红尘,冷眼睥睨的大局观。
直接或间接地杀光所有利用过、陷害过抑或只是低看过他的人,包括师妹临终嘱咐放过的万圭。
极端失衡的心终于平衡后,单人独骑奔水笙而去……他最终的追求与当初憨拙的“空心菜”毫无二致,无非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庸。
即便这份平庸打了折……老婆并非心中第一人选老婆,孩子甚至是仇人的孩子,就连热炕头也换成了冰窖……何其将就的“幸福”,何其卑微的活着。
可正是这苟延残喘的平庸生活,才是暗黑人性乱世中的那点真实萤火。
难以质疑,唯有唏嘘。
至于阅后悟出什么,有何用处,则因人而异。
至少我获益良多。
人性无关善恶,没有标准。
谦谦君子可食人枕皮,食人恶魔亦可救人施恩。
所食之人未必无辜,所救之人未必良善。
红尘众生就如天宁寺中的金佛,亦佛亦魔。
诚恳面对自己,想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状态,尽可能地努力获取,并延续下去。
这才是凡人于世的价值所在。
至于结局美好还是惨烈,甚至是平庸也罢,非佛非魔的人是难以自决的。
平常心,尽力而为可以。
但尽人事,结局“天”定。
关键,每个人临终前,是否心中的“连城诀”已经坚存于心!
有,即幸福,无论现世是否切实抓到手中;没有,才是人生最大的荒凉!
一部被严重低估的金庸改编电视剧,剧情人物选择风景打斗特效等等都属于巅峰大陆金庸电视剧,04版《连城诀》和01版《笑傲江湖》1故事改编的是金庸家的一个仆人2整部剧充满着黑暗和人性的贪婪,丁典和凌霜华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光亮3表哥的下场一如既往4血刀门坏的那么明显的真小人看的见,对比那些所谓的大侠,却又讨厌不起来血刀门和血刀老祖5狄云一如既然的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一个旁观者,转了一圈发现城市套路深,农村的套路也深都回不去了,只有回到雪谷,那里有空心菜和水笙,虽然爱着小师妹,但合适的婚姻不一定是完美的爱情。
前些日子在知乎上看到一个关于金庸笔下最苦逼角色 的讨论帖子,里面有人提到了狄云。
突发想起高二的寒假曾与家人看过一些剧情,恰看到雪山之战的高潮之处却又回到了学校,以后也再也没有接触,现在想来忽觉怀念。
也许处于无聊,突然想继看完该故事。
于是花了2个晚上的闲暇时间,将原著读完,接着又在网上用了3个晚上看完了04版的电视剧。
剧情就不多说,基于屌丝带入心态,还是比较乐于见到基于屌丝主角的苦逼历险记,张无忌这种无敌光环看起来真的没啥意思,金庸笔下,不开无敌挂兼魅力四射光环的狄云和令狐冲倒算有些悲情而单纯了整体上,这部电视剧也不能说是差强人意,尽管拍得有点省钱,但有些演员的表演还是可圈可点的。
【演员】1,吴樾的狄云中规中矩,毕竟科班出身,虽非将角色表现地活灵活现,但其外表符合,演技也不算差,就是赶脚那段时间的他还是胖了点,在雪山那出,每天一片肉还高负荷练功的日子,吴樾的脸在发型衬托下愈加显得过于臃肿了,有点令我发笑。
2,何美钿,长相甜美,面貌表演也很贴合。
3,舒畅,虽然在其他剧里也常见过,但并不见出彩,但在这步戏里竟感觉极其地惊艳,尤其是在雪山里的几处,嗔怒与嬉笑两种表情,真是我见犹怜啊vε٩(๑> ₃ <)۶з,哭戏的时候倒不见得咋滴(可怜这种安排真不算少,演员真心不容易)而且后来的标配版微笑则感觉好矫情装B,总之虽然其真实演技难企及中上,但其水笙角色(雪山段)真的感染了我。
4,六小龄童,高二那时真没看出这是美猴王,老戏骨果然厉害,轻易便能演出花铁干的精髓。
5,血刀老祖,并非是我在看原著时想到的样子,但表演地真的十分出彩,虽邪恶,但可爱极了。
6其他,其他的几个演员也可圈可点,2师兄的相声表演虽然让人出戏,但别有趣味,吴坎虽然戏份不多,看出来也比较努力,十分注意细节。
以上。
【剧情安排】想想最近的新笑傲江湖,简直是改编地逆天。
该作 算是十分忠于原著了,其展开也是为了弥补原著的不足。
1,明确主线,原作是将狄云作为主线,贯穿2块剧情,一块是凌退思及3师父,一块是落花流水血刀老祖。
而电视版是用连城诀加强了2者联系,且用水笙同时参与,增加水笙与狄云感情联系,并使得电视剧整体感更强——这种编剧当然是正确而理所当然的。
2,插叙变为直叙,丁典的剧情前置且细化,理所当然,不足之处是细化之处不够精美,且过于拖沓,编剧能加点更多的且精彩的剧情应该更好,出雪山水笙戏段亦然,加戏码的思路是对的,维系男女主角感情且丰富剧情,但构思过于俗套不够出彩,譬如老鹰抓水笙,养狼崽,以及行侠仗义以洗清狄云名声,花铁干设计害水笙,以及,黑表哥的手段——看到那句“妈的,你算什么大侠”真是让我喷饭哈哈。
总之,这些编剧加的戏份是完全必要,思路很正确,但其构思安排还停留在太庸俗、想象力匮乏的水平。
话说,以要求一部电影的精巧来要求一部电视剧是过于苛刻,但好的电视剧应该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展开合理而精彩的外延和细节才好,如【三体X】对三体系列的展开,可谓令人叹服。
当然,想新笑傲江湖的“展开”就只能让人对其呵呵了
小时候做好学生,金庸的作品没读过多少;长大了求实用性,金庸的作品也是弃而不读。
今天细细想来,甚是遗憾。
我们总是愿意设定一些自以为是的界限,然后确定要哪些,不要哪些……人生除了最基本的做人底线外,何必设太多限?
人活一世,百年倏忽间,更何况居于一隅,于这浩渺的宇宙来说,所能认知到、接触到、交往到的更是有限,如果再百般为自己设限,错过那些人、那些书、那些事,何其憾也!
其实,到华大之后,我身边的“金庸迷”还真不少,燕平算是一个,直到现在还经常看各种版本的金庸武侠剧,发各种饶有趣味的评论。
鹏程和嫂子也算是铁杆的“金庸迷”,这段时间每到他们家,总能见嫂子在看《连城诀》;书架上也摆着一套印质虽非上佳,但保养却很好的《金庸全集》。
我每让嫂子荐书荐剧,她极力给我推荐《连城诀》和2004年吴樾版的同名影视剧。
恰逢读书已倦,意思放松,所以就借了来读。
我花了两个晚上将书读完,不待细思,就开始看影视剧。
原以为看完原著后,在看影视剧会像以前那样大失所望,但很快我就否定了这个看法。
这部剧除了时代背景把清朝换成了明朝,给弄错了以外,其他几乎没有瑕疵,甚至在故事情节处理和对主题的升华上更胜金庸原著一筹。
暂按下书剧的比较,整体以观这个故事,我觉得可以用“洞悉人性入木三分,摩画苦主悲怆绝伦;连城宝货迷人心智,恶人遭报正道永存”这32个字来概括。
而且,纵观整个故事,我不觉得有个确定的主人翁在,不像《射雕》中的郭靖、《神雕》中的杨过,《倚天》中的张无忌。
最像主人翁的狄云,论奇遇、论悲惨、论感情、论正直都给丁典分去了不少,而且故事中的主线“连城诀”他直到最后才知道人们苦苦争夺的真正目的,完全没有参与到其中的争夺与反争夺中。
在这个故事中,谁都不是主角,大宝藏才是主角;谁都可以是主角,不论你是出于贪欲主动卷入的还是因为偶然被裹挟其中的。
影视剧比原著在故事情节上处理得更为圆润、饱满。
影视剧中添加了一些角色,如根宝夫妇、夏三刀、花岩等,这其中尤以根宝夫妇的形象最为突出,这双贪婪的夫妻,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们救丁典、杀丁典,给丁典鸿雁传书、运送丁典尸体,敲戚芳竹杠,编造连城诀,骑驴寻宝……每一个画面都特别鲜明,都特符合那种妄想发财的屁民形象。
每次他们起贪念的时候,我都会预想到他们如何会因这贪欲而被杀死,导演却出人意料地让他们活了下来,只不过打回了路边卖大碗茶的原形。
我想导演是对的,这些平头百姓不过是因为穷怕了而起了贪念,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活命,或者想活得比别人好那么一点儿。
对此,我们不必苛求,毕竟“屁民常有,而圣人不常有”。
虽人人皆可为尧舜,但只不过是人人都存有成为尧舜的可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那“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嚷嚷蝇争血”,方知道名利之局最难解,甚至是不可解。
正因这名利之局难解,红尘俗念难抛,我们才读到那么多仰慕赞颂脱离名利红尘的诗文典故,诗文典故却也无用,更多的是造就了如凌退思这般伪君子。
亚里士多德讲有三种生活,一种是享乐的生活,一种是政治的生活,一种是沉思的生活(《尼各马可伦理学》)。
可大部分人都宁愿停留在享乐生活的层次,未曾想去一窥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注意的是亚氏所谓的“政治的生活”并非指今天意义上的从政,而是作为公民关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生活,也就是阿伦特意义上的“行动”(Vita Activa))。
影视剧对原著的补充达到这一步已殊为不易,而其引入白发渔夫这一桥段更是令人叫绝。
初看时,我觉得这百岁爷钓鱼太过花哨,其实大可不必,后来想想,梅念笙受那么重的伤,后来还要起来耍剑教丁典,可能是想要强调这金鲤鱼之难得和金贵。
可是到最后一集,这渔夫又以智者的形象出现并且不断沉吟着“连城宝藏是没有了,可只要心中的贪念还在,哎……追逐财宝的人,就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代绵延不绝呀。
世上既不可无金钱和财富,也不可贪得无厌。
心无所贪,净土则生,连城诀的惨剧才不会重演。
人生在世,安安乐乐才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哎,这人啊……世人无法偏设法,然知法犯法呀。
烦事未了又来了,难以不了了之啊。
”这绝对是超越原著的,原著小说主要写人性之恶,而影视剧在对人性邪恶的挞伐之外另有对人性悲剧的沉思。
此外,以金鲤鱼引出的白发渔夫还关涉到中国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渔樵之象。
我能联想到这一点,主要得益于祥龙借我的一本书,是张文江所著《古典学术讲要》,里面就有一篇“渔樵象释”,我立即就想到了刚看过的《连城诀》这部剧和以前读过的许多诗文。
其实对于“渔樵”我们并不陌生,老版《三国》主题曲,杨慎的《临江仙》中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当时我就有种默默念,在江边的有渔夫就好了,为什么还要有樵夫呢?
看了文江师的解读才知道“渔樵”是在南北朝以后,尤其是宋元以后受《易经》、佛道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生存形象,同时也是美学形象,单单是渔不算,单单是樵也不算,渔樵并提作为整体的这样一个形象。
“渔樵之象”有隐喻着什么呢?
从几句诗文里面我们可以得窥一斑,“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明《杏庄太音续谱》,古琴曲《渔樵问答》出处),“想秦宫汉阙,都做了衰草牛羊野,不恁么渔樵无话说”(马致远《套数·秋思》),“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白朴《庆东原》),“青山青史谁千古,输与渔樵话未休”(刘大绅给王国维《新居口号》诗)。
为什么渔樵能够作为一个看破历史无常的抽象存在呢,文江师在文中从三皇五帝讲到佛道周易,做了详尽的考证。
而且还将其与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做了一番对比,很是精彩,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渔樵关涉到人类文化最基础的根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渔猎阶段:在中国,人文始祖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在西方,鱼形符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希腊及美索不达米亚,曾经作为神圣的存在而备受敬仰。
直到现在,鱼的标志今天仍被基督徒用来代表耶稣,(实际上是两个相交弧),这个符号最初是基督徒为避免迫害作为识别标志的秘密符号。
“渔”说完之后,接着是“樵”。
“樵”是指散开的木头,通俗点讲就是柴火,也指砍柴的人。
因此,说“樵”,从根本上是在说“火”,而“火”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自不待言: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西方有普罗米修斯舍身盗火。
以此而观,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渔樵之象”,在滚滚历史长河中能够参破历史迷局的最智慧者,实际上所代表的是人类文明的根源。
一部影视剧能够引入这一元素,无疑给整部影片平添了不少人文意蕴和历史深度。
因此,不可不撰文作赞,推荐给大家!
m
看林冲风雪山神庙,勾起了翻看武侠的心思。
黑暗而又淋漓尽致,一众老戏骨武打出彩,看得过瘾。
以前认为电视剧中,段誉那种的爱情戏好看,现在觉得未免太过于花里胡哨了。
一个普通人,在怎样的生活,遭遇了哪些,又选择了哪些。
看主人公选择对他来说最珍贵的是什么,就知道这一个故事是否精彩。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笙在哭白龙的时候,狄云想的是,有没有一个人可能也在这样想着我,念着我。
水笙也说,找到了真正的我,不是他人口中侠女,而是一个被保护的小女孩。
所以,雪山啊,雪山,净土啊,净土,人人最珍贵的的那一个地方。
除了主角,每一个角色都有前后的行为逻辑,不是突兀的背景板,而是鲜活的人。
越来越看重主角之外的塑造和着墨了,因为不再只带入故事中做一个白日的想象,而是看一个小小的世界可能是怎样的。
最近的这一部《连城诀》,也已经是2004年这一部了。
18年之前。
这部片子拍得还是不错的,据说还原度很高,评价也算是不错的。
连城诀拍得较少大概有几方面的原因:金庸武侠剧在2010年后就已经翻拍的很少了,可能跟几个因素有关。
生活节奏变快,现在看电视人本来就少,资本投入回报较低。
前作较多难以突破,金庸剧在80,90年代已经有很多翻拍,都很经典。
观众喜好风格有关,现在大家喜欢节奏更紧凑,科幻,现代都市风格。
连城诀本身在金庸小说中不算特别著名。
据说是因为文笔阴郁,剧情太阴暗。
整个剧中除了4个主角几乎没有好人。
具体的剧情就不在此缀述。
#1为什么屡次交手,狄云在雪山中不把花铁干杀了,而非要后来引出那么多事端之后最后才干掉。
留着不杀一方面,是看到这个事情的两面。
出了雪山后事情的发展,得以呈现给读者。
另一面,捧得越高,摔得越惨,最后当众羞辱的场面,冲突,更加大快人心。
#2为什么青梅竹马总难相守。
这才是人生吧。
小时候一起长大,因为没有经历患难,相互之间的信任其实并不太强。
而男女之间,因为有太强的利益瓜葛(相守一生),所以相互之间的感情并不纯粹。
信任和利益牵扯在一起,难有善终。
而无利益的信任从何而来,我也不知,可能就是血缘关系,以及某些偶然的共患难的感情。
#3如何寻宝。
人生在世,不可少了钱财,但是贪念太深,则利令智昏。
最后一段,寻宝的时候,万震山一个徒弟说:我们不能去天宁寺。
我们知道去天宁寺,万震山,凌退思能不知道吗?
只要他们任意一个人先到了那里,我们过去就是送死。
所以我们把消息散布出去,到时候趁乱拿到哪怕一两件宝物,也就够了。
剧中要说的,就是人的贪念。
为了这个贪念,究其一生的追求,不知道为了什么,最后狄云对他师傅戚长发说的话:杀害师傅,抛弃同门,不顾徒弟,甚至连亲生女儿也不要了。
而借最后白发长者之口说出:安安乐乐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故事的结局是好的,丁典和凌霜华合葬在一起了,狄云去雪山和水笙在一起。
但这是现实吗?
狄云,水笙二人都是上吊而死,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但是意外被“神照功”救下。
没有神照功的世界,或许才是真正的世界。
闲来无事,又去重温了一下这版的连城诀,居然在我临近期末考试的关头,冒着挂科的危险追完了这部剧原著里的一些东西还是没拍出来,比如戚芳对狄云的感情,绝对是爱情,但是这剧里又隐隐约约成了兄妹。
算是改编得不错的一个金庸剧。
原著里水笙在雪山离开后就掉线了,直到结局才出现。
片子里水笙雪山后的戏是编剧加的,使水笙这个人物丰满了很多,让水笙这个人物比原著更立体更可爱更丰富,也是连城诀里那个冰冷的世道给人的又一个温暖艺术是现实的夸张,我们大多时候可能不会有狄云那样坎坷的境遇,但是我们能感受到狄云所有的一切被世间的名利与权势毁灭时的那种绝望与无奈个人的力量,人性的美好在现实面前,真是非常的渺小和可笑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狄云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至少在他对这个世道的名利勾心斗角感到疲惫的时候,他还有雪山,还有个水笙姑娘在那里等他,甚至还有主角光环带给他的绝世武功秘籍:但是在现实里的我们又能有什么呢借用主题曲里的一句话:天涯的尽头有没有一处安静的角落,让浪迹的人在走累的时候,躲一躲
这部拍的太好了!
很难超越了!
演员不必说,极好极好!
剧本也极好!
场景也极好!
首先人物设定,应当是最惨最无金手指的金庸男主了,亮点在于很现实和真实,平庸善良迟钝没有什么力量加持的男主,失去一切即使学武有成,还是失去一切,所幸有所成长,这就是普普通通人的一生;其他配角很恶,是真实世界的体现,充满算计,尔虞我诈,花铁杆简直演的超神了,刚开始还是帮大哥杀血刀老祖,可是杀了大哥,很多人就是一招不慎,坠入万丈深渊,恶性爆发,本性显露;还有血刀老祖,最是可爱,很恶可是还是救了狄云,雪山一人智斗南四侠,武力输出+攻心为上,高亮情节;丁典是最好的,也是最惨的,也是现实世界的映射,好人没好报!
剧情紧凑,没有没用的情节,初时狄云被陷害,入狱碰到丁典,雪山,打花铁干,寻宝,每个部分都很出彩,又很连贯,主线就是恶人寻宝!
没有刻意说主角成长,但是看得到!
每个主角演的都让人印象深刻,雪山据说是实景,看起来特别震撼,十分真实,如今每个剧都有自己的滤镜,场景失去原汁原味的真实感了!
布景,就连万家宅子,都应该是真实的或者仿古的,屋里格局精致小巧,不是现代人制造的那种古代建筑,屋子特别开阔,主角都睡超大床。
打戏也很精彩!
2023了,这样的打戏绝迹了,充斥美颜滤镜特效和精致服装的古代戏啊,不再是我们的江湖!
最大的不足是人丑……好无奈啊
很一般⋯
主演居然没有六小龄童,我靠。花铁干的角色太经典了。
b站弹幕笑死
为什么要把我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中规中矩,大陆金庸剧中仅次于张纪中的《天龙八部》
金庸最冷门的一部小说,跑到贡嘎雪山,亚洲第一冰雪瀑布冰川城门洞,连命都不要了拍出的剧,据说金庸口碑最好的剧都在香港,这有这部超越了香港,也导致后世无人再敢翻拍
好久了久到我都记不清演的是什么 但是还记得戚芳对狄云的感情,绝对是爱情,但是这剧里又隐隐约约成了兄妹。这是当时我还很小感觉到的
里面的哈士奇很有意思的
用心良心的改编之作,很忠实原著,风格悲愤抑郁,那时的武侠剧至少剧情不狗血,功夫实打实,不像现在的根本没法看。
王新民果然功力不凡!这部《连城诀》拍得异常精彩!
看的蛋疼,两个主角太蠢了吧
两倍速冲完,太后悔,剧里没有一个人是正常人
拖拉,逻辑bug,被困雪山高甜
武打不错
只看过这么一版连城诀,如此优质的武侠剧本,却不受重视,实在使人伤感。
结局那一下感觉不错。
看着太憋屈了
讲个道理而已,排的……
原著可以说是金庸小说中的一个异类,乡下人进城,周遭的人一个比一个坏,一个比一个狠,这是什么世道?可叹可恨,丁典的段落还原的很好,光明与悲情并行,人物弧光拉满。只剩狄云,在黑暗的尽头(如果有尽头的话),一个乡下人。他亦是一个受尽折磨、体无完肤的乡下人。33集,长是固然长了些,若是控制在20集或以内,观感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