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最后几天本来是打算了解下美国史专门史里面的女性史以防春学期上课又不知所措,结果剑走偏锋看到这个剧就一直坚持看了下来。
虽然也涉及到一小部分女性的平权问题,但是主题是更多涉及到同性平权。
这个话题已经被讨论过态度,以至于有了“污名化”的倾向,但是我认为视野可以放开一些,不仅仅是LGBTQ平权的问题,而是这一代年轻人的思考与选择的问题,是社会的价值与道德的问题。
霍布斯鲍姆把掐头去尾的二十世纪称作「极端的年代」,从整体格局的政治意义上确实如霍氏所言,但是我一直坚持把二十世纪的称为「激情的年代」。
看二十世纪的史料时,常常为那一代人的无限激情而感到血脉喷张:无论是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国际纵队,还是五月风暴街头的学生,亦或是本片所反映的各类群体的平权运动。
世界曾经年轻过,而如今这一种年轻或许已经不再,大约是已经迈入暮年或许是暂时被冻结了吧。
也许有人会说,荷尔蒙分泌过旺的年轻人的冲动与意气用事往往带来的是破坏与废墟,但是对于激情的遏制往往也就意味着社会进步的遥遥无期——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带来的批评使得太多人畏手畏脚,只能把内心的渴望与呼声压抑到心底,同时喝喝咖啡撸撸猫强做镇定。
我们这一代人应当像Cleve一样反问自己:能够做些什么?
当然,并不是鼓吹战争或者是群体性暴力事件,而是应当达成一种思考,我们这一代人能过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一些什么?
不错,我们沉迷与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在正统的理论的逻辑下,技术的改良与发明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以前认为其最大的负面作用大约就是增强社会的控制罢了,后来认识到当感官完全得到满足时我们也许不再会思考道德的进步与价值的彰显。
以前总以为技术带来的变化是从「1984」到「美丽新世界」,而今看来两者恐怕是已经重叠在一起——既是天罗地网,又是娱乐至死。
正如Cleve朋友们,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什么不公平与被歧视,只有自己的舒适才是最终的舒适;退一步,大不了跑到欧洲远离这是非之地。
我们这一代人难道就如此无能吗?
也许我们早已失去世界曾经年轻时的那些理想,但是我依然充满期待——当太阳携带者那些理想最终离我们远去的时候,能够再一次在这片沧桑的土地上洒下一篇余辉,不求多大的亮度,至少给冰冷的心以温暖。
「What'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What are you gonna do about it?」我们应当对得起前贤,对得起后生。
what is it like to be part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in this country that has no purpose.And what are you do about it?我感受到了使命感,作为新的一代,我们应该做得更多。
我们这一代人缺乏信仰,缺乏目标,缺乏动力,我们仿佛只局限在个人利益的小圈子中。
这个世界还不美好,我们要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我们有这个责任去做更多事,而不是安于前辈们为我们创造的基本生活权利。
我从when we rise中学到了很多,比如我们想做一些事情必须要有权力,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让自己获得拥有美好生活的权利。
(表白编剧😄)
影片一开头的一句话就直击重点:“你什么时候得知你得站起来反抗”,“听到召唤的人不止是我,是我们所有人”。
影片的整体内容与之前几部反映同志平权斗争的电影,如《米尔克》、《平常心》并无大的不同。
都是在诉说如何在一步步的斗争中,获取原本应有的同志群体权益。
但与另外几部不同点在于,虽然是有三个主角的经历作为主线,但整体电影的叙事更有种纪录片的感觉。
从1971年越战时期,一直讲到了最后美国最高法院否决8号提案,认定同志群体的婚姻权力。
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中间除了讲述三位主角的奋斗和挣扎历程,更是谈到了种种同志运动的过程。
例如同性恋在心理学中定位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电击甚至脑百叶手术矫正,到最后的去污名化。
有趣的是主角的父亲也是一名心理学方面的专家,从最开始坚持对主角的矫正治疗态度到最后的理解与支持,这或许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出柜之后父母所表达的态度与态度的变化。
中间一段电影也谈到了艾滋病对于同志运动的巨大影响,在同志权益有所起势的时候,突如其来的一个打击。
如何来应对,如何在扑面而来的脏水中不仅向政府抗议,加速药物的研发,争取自己的生命,同时还要保存之前斗争的成果。
这个部分对我启示很多,对于我们这一代,看似很幸运,出生在一个同志身份已不再是疾病的时代。
但这些种种,都是之前的前辈用很多东西争取而来的,如果再来一次艾滋,或是特朗普、普京之类的领导掀起的媒体对同志群体的诋毁,那这一切是否又会付之东流。
我们能否站起来,rise up。
看完电影后我也一直在拷问自己。
When the time comes ,can we rise up?
三个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Roma,一开始便投身于女权,却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来马上打脸。
正如Jean说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认自己。
这样终会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贵的人。
之后她放开自己,用于面对,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无限的。
尽管可能会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却收获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时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权运动中。
我很佩服她。
Cleve,从来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会理解。
当在学校里被修女发现时,修女说:"你应该自己去和父母说,而不是我。
"天啦,简直了。
我看到都感动了!!
是的,这么重要的事,不应该经由别人之口,这是你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去说。
当然,当Cleve到了18岁终于鼓起勇气和父亲说I am gay.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竟然说如果可以,我会给你电击疗法。
唉,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对你好的方式来伤害你。
最后Cleve离开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爱的职业。
最后也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恋,军人,每一种身份都能让人喘不过气。
背负着不经意害死了自己的恋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种族歧视纠正委员,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直到他见到了gay吧的人们手挽手,去反抗来找碴的警察时,他震惊了,决定投身于平权。
勇敢!!
年轻时的三人都让人难忘。
同时10年后的三人也让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权界的领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恋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Roma和Cleve让我感觉粗粗地有种疲倦了。
但是内心的那种斗志依然没有变,只是他们对于这些这么多年奋斗来的成就不想轻易被推翻。
于是,他们谨慎了,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依然永不放弃,愿意拿起那个当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Ken从一开始的迷惘,到之后渐渐的明白要重新去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斗士的心永远不变。
本剧很多点都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
记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兰,觉得只有离开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寻找认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在逃避。
但是好的方法牟?
我常常也在想,走还是留下。
走,是对自己在这里的不自信,也是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气,但如果不勇于面对自己,在哪都一样。
记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离开,第二季却决定不走了。
行尸肉心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时,也明白所有的平权其实是联系一起的,不论是女权,Lgbtq,种族,各种平权以及反战都是联系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family。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赢。
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
同时也别觉得自己是和这些无关的,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这些运动的主体,只是你现在没意识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远别想逃,勇敢为了这个世界而大喊而奋斗!
我也不知道自己属不属于这个群体,我想最准确的定义应该是我曾属于这个群体,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无法具体说出来,但我知道我愿意为LGBT的权利而发声,或许我做不了了什么大事情,但至少我不歧视他们(我们),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只不过是爱上了一个人,爱就是爱,无关性别,这也不是我们能够改变的。
Decent eight hours of entertainment/historical drama. Learning about the personal life stories was nice. Though a bit preaching to the choir in my case.The gay club I joined at community college,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we did was display a panel of the AIDS memorial quilt. So it's really cool that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s Cleve Jones.And this series was definitely from a San Franciscan perspective. For companion viewing, may I suggest How to Survive a Plague.
由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奥斯卡最佳编剧)和格斯-范-桑特斯(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精心打造的同性恋题材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When We Rise)正在热播,本剧描述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五十余年的历程。
与二人几年前合作的奥斯卡提名影片《米尔克》相比,本剧所覆盖的历史年代更为广阔,历史事件也更为丰富,且涉及到性取向,性认知,种族歧视及性别压迫等多重议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风靡全美,其激荡对美国社会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1969年6月的“石墙暴动”事件拉开了同志平权运动的大幕,《当我们崛起时》的原型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整整一代人的斗争。
本剧因剧情时间跨度大启用了两版年龄不同的演员,用八集四章三条人物线撑起半个世纪的同志平权史:有一头可爱卷发的克里夫-琼斯是医生的儿子,他在向父亲出柜后拒绝了其要求的所谓治疗,远赴旧金山,在那作为社会活动家度过了激情而饱满的青年生活,尽管身边的爱人朋友因艾滋病逐一离世,身体欠佳的他依旧坚持活跃在平权第一线,见证了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罗玛-盖伊在大家庭长大,为投身女性解放活动从非洲回美,她年轻时一直致力于将女同性恋纳入主流女权运动之中,且提倡男女同性恋两支力量的联合,罗玛和伴侣戴安养有一女,二人在女儿青春期时也有身为人母的烦恼,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罗玛和戴安第一时间在市政厅合法结婚;肯-琼斯是名黑人海军军人,三次被派遣至越南服役,他的军中爱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第二个爱人也因艾滋病先他而走,饱受打击的肯染上酒瘾毒瘾,后在宗教中得到解脱,成为市政厅的证婚牧师。
作为一部在主流电视平台播放的同志运动电视剧,此剧极具开创性,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为创作此剧参考了大量真实资料,下面是剧中部分角色原型的真实经历。
克里夫-琼斯(Cleve Jones)是目前全美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倡导组织之一——旧金山艾滋病基金会的创办人。
克里夫出生于1954年,父亲是心理学家,母亲是贵格会教徒,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克里夫得以免于越战兵役。
18岁那年,克里夫向家人出柜,随后前往旧金山求学。
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性恋平权运动先驱哈维-米尔克,并在其政治竞选团队中工作。
(哈维是美国第一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为争取同志权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1978年遭政敌刺杀身亡。
)克里夫-琼斯一生致力于艾滋病公益事业,发起了著名的“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在艾滋病尚处于污名化的八十年代,丧葬公司通常拒绝为艾滋病逝者举办葬礼,逝者家属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克里夫发起的活动是当时对艾滋病逝者唯一的纪念。
从林肯纪念堂到国会大厦,54吨重的纪念被单铺满了整个国家广场,这项纪念活动从1987年持续至今。
罗玛·盖伊(Roma Guy)是旧金山妇女大楼的建立者之一,致力于性别平等事业。
罗玛出生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大学学习社工专业,在非洲工作了九年,七十年代和伴侣戴安(Diane)移居旧金山,她参与建立的旧金山妇女大楼是洛杉矶妇女中心的基地,每年服务数万名女性。
除此之外,她曾先后在旧金山健康委员会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任职,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伴侣Diane是旧金山第一批艾滋病护理人员。
肯-琼斯(Ken Jones)是越战老兵,因负责海军反种族歧视项目来到旧金山。
作为同性恋黑人,他致力于同性恋社群多样化,消除同性恋社群的内部歧视,并帮助了大量无家可归青年。
钟绍琪(Cecilia Chung)自幼从香港移民美国,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三年,经历坎坷,遭到性侵后与母亲和解,并在曼谷进行了自己的变性手术。
正是在她的促使下,2013年,旧金山成为全美第一个为没有医疗保险的变性患者支付性别重置手术费用的城市。
萨利-米勒-格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是名激进女权主义者,是全美首个女性与性别研究项目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大学终身教师任职的女同性恋,著书多部。
查德-格里芬(Chad Griffin)是人权运动战线(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现任主席。
查德在19岁时就已经成为比尔·克林顿的白宫联络团队的一员。
为反抗加州八号提案,他成立美国平权组织AFER,排除政治分歧,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王派律师,一路上诉至联邦法庭,最终促成了美国最高法院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历史性判决。
"One Struggle. One Fight."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
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们如何在多流并进的民权运动中找到共同基点?
克里夫-琼斯选择留在美国,助力哈维-米尔克的政治竞选,鼓励大家勇敢出柜争取同性恋社群自己的话语权;罗玛-盖伊选择不再沉默,在NOW大会上,抗议了当时主流女权运动对女同性恋的排斥;肯-琼斯选择走出柜子,告诉自己的黑人同胞们,同性恋不分种族。
人们冲破阻力团结一致形成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巨大而影响深刻的,正是前人们不懈的斗争换来了如今相对自由的环境。
片中有这样一条支线:曾经令人避之而不及的艾滋病患者们在多年努力下得以享受政府的医疗救助,而患有其他疾病的穷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无法支付高昂费用而在生死线苦苦挣扎,无人为其发声,意识到这一点的罗玛-盖伊将同性婚姻平权事务放在一边,力促了旧金山全民医保的实现,造福无数。
这无疑是本剧主题的最佳体现,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解放运动并不关乎某个特定阶级种族性别,而是针对所有人。
所有受压迫者们,唯有发声,唯有行动,才有获得解放的可能。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转载自搜狐美剧(没看到作者名)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
你无法生存,无法做自己,你必须选择是要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还是终止共存状态?
What happens if a situation comes along where you can't survive and be yourselfand you have choose whether you're gonna play their game or cease to exist altogether?如果你必须得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就要搞清他们的体系,想明白你所需要的。
因为在某些时候,配合体系的规则就是摆脱它的唯一方法。
千万别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否则很容易陷进去。
因为真正的你——一个旁观者,在局外旁观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If you have to play their gameFigure out their system figure out what you needCause sometimes working the system is the only way out of itJust don't ever buy into their crapThat's how you'll lose the outsider in youBecause the real you——you know, the outsider, that's where the real power is at——on the outside.
看完了 很感动 真的哭了 奋斗了半辈子为了Equality 为了堂堂正正的和你站在一起 为了被世人和被身边的人所认可 我们上街游行 被警察抓过 被歧视者伤害过 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本来终于有在位者愿意发声 看到了希望却被无情破坏 后来突如其来的艾滋病席卷而来 带来的是更大的歧视 伴随着反对声越来越大 可是身边的同伴却因为疾病越来越少 这种无助是多么令人绝望啊 后来的后来 所幸后生可畏 所幸我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所幸大家愤怒的心情是一样的 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当一个反同性恋婚姻法案的通过成为第三个爆发点 所幸这次万众一心 所幸贵人相助 终于的终于 在2015 我终于可以站在你身边 说一声迟了半辈子的 I do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致所有一路奋斗的人们晚安
1历史的轨迹很长,但总会延伸到正义的地方。
上帝也爱同志。
杂志广告,好多镜头。
前额叶切除术“治疗”同性恋,可怕的年代。
非裔军人的炮友被炮击中亡故,伤心。
旧金山曾经在市长牵头下驱逐、逮捕同志。
我厌倦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2如果不愿意为同志权益而奋斗,就永远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刻。
每次三轮。
男人都是猪。
克里夫出柜后,为父亲所不容。
他不想做前额叶切除术以“治疗同性恋”,到旧金山寻找自由。
没钱,为了生存,差点卖身。
支持米尔克当城市监督员。
创建一个自己的街区,同志街区,然后反抗。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但对方说只能做姐妹。
gay吧能开起来,是因为在工商局有人,有同道,不错。
3有些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的恐同者喜欢殴打街头同志,同志们就联合起来反抗,谁怕谁啊。
看起来比回形针还直的警察。
我们得放慢节奏,让世人跟上我们的步伐。
男同跟女同应该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者建起了旧金山女性大楼,厉害。
可以给同志权益运动使用。
吉尔伯特长发,耳朵旁边别着一朵大红花,美极了。
他提议旗帜不用粉红三角,而是八种颜色的彩虹旗。
两个受不成器,但三个受可以组成姐妹团。
西尔维斯特是个有趣的黑男。
同志游行时,警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
同志要站出来,被人看见,这样才有存在感,才有可能被支持。
主动敲门去调查直人对同志的看法,有的会反感,然而大多是倾听,“他们怕我们,甚过于我们怕他们。
”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无数次,也会为爱心碎无数次。
被射出来之后,精子在一小时之内都有用。
出柜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想要有自由,就不能再躲藏,不管结果如何。
排斥同志的六号提案被否决,但不久市长和米尔克被恐同者枪杀。
审判谋杀者是过失杀人,同志马上游行抗议。
只有警察来压制,不会派军队镇压,因为在美国,军队是不管国内事务的。
4勾搭方式就是走过时彼此看对方三秒,然后回头,如果对方也回头,说明对你有意。
流浪人群收留中心。
促成了同性恋权益保护法案。
HIV来袭。
黑人男肯要男友跟他像无聊的异性恋夫妻一样暂时保持专一,不去浴室,因为还没搞清楚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是什么鬼。
发现HIV跟性行为有关,就开始要求像异性恋一样采取保护措施,戴套。
拉拉过来帮忙照顾HIV患者。
幸存的同志,要成为最强壮最温柔的人。
将亡故者的名字写下来,挂在联邦大楼上,以此悼念。
直到有妇女、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才改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5对HIV,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不在乎,同志就在白宫外机会,说这些总统“可耻。
”老了十年的演员都选得不错。
gov还是不肯做治疗HIV药物的临床试验。
infighting,内讧。
感染者还在抗争着,做亡故者纪念被子条幅。
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gov不肯研究新药用于治疗艾滋病。
克里夫尝试鸡尾酒疗法,有效,可以晨勃了。
克林顿的不问、不说。
我们已经厌倦了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
艾滋病死亡者纪念被活动坚持了好多年,终于引起了媒体、gov的重视。
克里夫通过特殊渠道取得了鸡尾酒疗法,活了下来,他恳求总统让其他感染者也能得到这种治疗。
6婴儿需要不断的刺激,有人跟它交流,不然都不懂得如何发笑。
恐同专家的儿子是同志,额。
克里夫领养了一个弃婴,但他被社会领养组织拒绝领养这个小孩,因为他有HIV,虽然病毒已经检测不出来,哎。
肯的爱人艾滋病发病去世,他被赶出了房屋,也失业了,流落街头,开始嗑药。
某已婚男同称不想跟男人谈恋爱,只要性。
克林顿总统选择继续忽视同志的诉求,承认美国历史上对同志的歧视,但删掉了“我道歉”的那段话。
因此仇恨同志、殴打甚至杀死同志的犯罪在增加。
同志事业总是需要奋斗,权益来之不易,巩固也绝非易事。
有时候逃出体制的办法是先遵守它,但不相信它的鬼话,这样你还能保有局外人的力量。
老同志担心新同志丧失斗志,麻木了,不敢为同志权益而站出来。
新一代的同志是看着《威尔和格蕾丝》长大的。
这部剧淡化同志遭受的歧视。
7小布什颁布同志婚姻禁令,但很多州在奋斗。
比如加州市长、加州最高法院的支持。
加州人民不同意,要求全民投票,结果排斥同志的八号提案被加州民众通过了。
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他爱我们原本的样子,因为我们是他创造的。
只要有片刻的不平等就非真正之平等。
克里夫的演讲发言:我们存在于所有时代、所有文化、所有土壤,我们今天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大声说出我们平等,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构建与维持爱的纽带。
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抚养、扶养、 领养,同样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祖国。
在上帝眼中我们生而平等。
一个自由且平等之公民不会忍受自己权利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接受委曲求全,他们不接受怠惰因循,不再曲意迁就,不再蹉跎岁月。
我们是平等的!
拉拉帮忙推进全民医保,安全屋、医疗安全屋,针对每一个人。
克里夫想让同志的平等权利写入民权法案,但另一个同志官员则考虑通过最高法院来否决八号提案。
前者更保险,但更难,还要几十年。
后者则是在赌博。
拉拉有摩门教徒和玛吉加拉格尔的海量资金来准备25年计划,以争取同性婚姻权利。
拉拉用了同志市长的基因繁育的女儿长大并跟直男结婚了。
肯流落街头,留着非主流头发。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自由选择恋人,并且能够被平等对待。
当一个人是你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支持者时,你很自然地想要跟他结婚。
为同志辩护的律师也是挺厉害的。
老女人向老女人求婚,这个可以有。
当年肯帮助过亚裔变性女,现在她反过来帮助他。
它的罪过无法抹去,当你剥夺了这一大群人,宪法赋予的隐私、自由、集会和亲密性行为的种种权利之时。
这在我们宪法体系下是不可允许的。
法院支持了同志人群。
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何不能结婚?
大概奥巴马是非裔,知道同志跟黑人一样被歧视,他要维持正义,就顺水推舟帮助同志?
温莎老太太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来搅局,吸引总统的注意力。
这对同志婚姻平等权利的推广是一个挑战。
奥巴马表态赞成同性婚姻。
不应基于某一群体不同的特性,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而不让他们享受婚姻所赋予他们的隐私、自由、集会结社权、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法官考虑到了同志伴侣抚养的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被认同,他们作为同志的子女,也要被认同。
结成互许终生的伴侣。
最高法院判决《婚姻保护法》违宪,支持同志婚姻的权利,以5:4的比例。
如果没赞成,大概会被荷兰等国家嘲笑吧,都什么年代了。
但写入民权法案还需要努力。
看到亲人态度的转变、直人观念的转变。
同志、妇女、种族等人群仍被攻击,路漫漫其修远兮。
太他妈燃了,算是从政治迫害到婚姻合法比较完整的性少数群体平权史,几代人几十年的不断抗争才终于赢得了一点点胜利,确实煽情,但是这他妈要怎么拍才能不煽情???在我国的语境里这些都越发显得像童话。一个0.0的国度是没有立场去嘲笑2.0像1.0的。一口气看完感觉就是老了10岁,最后一集在纪念碑前闪回到第一集我的泪腺已经完全崩了。One struggle.One fight.So brave!ps:青年Cleve可爱爆炸,我爱他!
补完青年Roma真的是不好看 不是颜控都很烦躁 同样的效果milk已经呈现过 拍电影更好
大咖云集,简直就是上了一堂美国平权的历史课。女权,黑人和LGBT群体三条线共同前进,但核心剧情还是在LGBT平权上面。美国的平权道路并不像我们所普遍了解的那么平坦,而是历经了数十年的奋战,横跨了一代又一代;有人死去,有人依旧在奋战。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这一切来之不易 在这片土地上我依然是抱有希望的 虽然道阻且长 但是love is powerful
不是政治正确。说政治正确的本质还是歧视,我倒想问问那些说政治正确的人,人家哪里见不得人?哪里需要通过强迫的手段让你认可?何必趾高气扬,你又没有别人优秀
应该活得再勇敢一些。
浑身颤抖
看了一半,感觉是洗脑片。政治目的太强。
比较会调动情绪 但是感觉节奏把握得不太好… Parker太美了 不娶何撩
看到最后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首先里面的bgm都好听的让人起鸡皮疙瘩,其次就内容而言,虽然有很多表述看一遍并不能看懂理解,到这并不妨碍我在一些关键时刻潸然泪下
看不下去……
美式肤浅目前看到第二集,不想再看下去了。看的真叫人烦躁。有点像样板戏
看了1集,虽说评价依据可能少了些素材。美LGBT运动历史纪录片,确切来说是美国人民争权平权的一部分。只想说,所有人,都该为自己和他人的切身幸福来争权和互相支持,因为你无法置身事外。
剧情一般,西方的政治正确
在一个远没有平等对待的社会环境里,为自己权益发声也会被塑造成反“政治正确”的标签。把你和你所谓的因反而反的“政治正确”收穴里能滚多远滚多远。
这几天youtube的广告被这部剧承包了。光看预告片已经泪眼婆娑。希望国内的我们可以勇敢发声,争取权益!当几年前我母亲愤怒鄙夷嘶声力竭对我吼着“我就是不接受我就是不接受你有病我道德沦丧中国不接受你!!” 到如今,我与她关系仍然不好,她还是自欺欺人,我也没有再一次勇敢告诉她
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
一直认为每每今天当我们有权妄谈“权益的泛滥”,都要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如40年前的那部《根》,勇于扛起大旗的ABC依然在用自己的力量去不断的提醒人们要去回望和审视历史。哪怕是教科书般的展示和情绪高昂的陈词,但这也是广播网特有的力量与令人值得尊敬的责任感的最好体现。
有人在事业巅峰时期出柜,有人为素不相识的人奔走,有人在严苛的时代直言,有人在硝烟的战场停留。你笑着说这些人好傻啊,可他们难道就不知道代价和后果是什么吗?当你在嘲笑他们的时候,他们在为你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