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鹿鼎记看下来,后面的要比前面强好多。
前面的,主要是被剪的稀碎,造成了很大的不协调。
这种拍了不能放的尴尬,鹿鼎记看是尝了一遍。
首先,不能辱骂历史名人。
吴三桂这个老乌龟王八蛋,改成了吴三桂这个老滑头。。。
滑头一词中性化了不少。
其次,反清复明不能说了。
估计怕让人联想。
相通的,满清狗皇帝改成清廷小皇帝。
再相通的,剧中但凡牵扯历史人物的评价,通通都删掉。
再次,台湾目前关系紧张,所以反倒会保留大面积的情节。
跟俄罗斯则罗刹国不能出镜,用北边战事的说法替代。
再次,方言不能入内。
虽然近几年方言逐渐回到电视电影的荧幕,但其实方言演绎是收紧了,所以方言基本删掉,重新配音。
再次,蜜饯情节反社会,改为守夜。
以至后面的干脆对不上了。
但孩子不懂,大人也不在意,所以安全第一,这么剪无可厚非。
嚷嚷的都是小年轻,非要YY。
总之,鹿鼎记跟历史结合的太近,以前这样的演绎,都是要把历史人物改名的,比如很多大女主剧。
可是受到清宫剧的科普,大家对吴三桂,吴应熊,天地会,红花会,实在是太熟了。
小小一部鹿鼎记,处处是名人,担心说是借古讽今,太危险。
现在看,金庸比较著名的小说,只有笑傲江湖是安全的,其他都危险。
比如,去年的倚天屠龙记,把蒙元改为元室,驱除鞑虏变成反抗朝廷等。
这些坑,除非一开始就改好,否则重新配音,烦死,还要删减这类牵扯的内容,演员导演白辛苦,白忙活。
最大的问题还是创作者缺乏担当,什么都不敢拍。
据说为了规避审查风险,删了明史案,后面俄国、台湾、蒙古部分也有删减。
官员怕担责任,导致懒政;文艺工作者怕担责任,同样贻害无穷。
因为怕担责任,所以还没开始创作,先开始自我阉割,脑子里想的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可是挥刀自宫也未必成功,学了辟邪剑法的林平之,最后还是打不过令狐冲。
既然宫了也是白宫,那倒不如索性坦然露出自己那根四十米长的大雕,在上面纹满核[哔]价[哔]观,如此一来,原本有碍观瞻的污秽之物,摇身一变就成了尚方宝剑。
《唐人街探案》《棋魂》这些电视剧硬塞了与故事毫无关系的香港回归、逼台湾警察大喊“中国台湾”的情节,观众看着尴尬,其实编剧自己难道不知道尴尬吗?
但是这些生硬突兀的爱国告白,就是电视剧的免死金牌。
局部情节的自污,换得整部剧其他多数精彩故事与观众见面的机会,这笔买卖划得来。
更何况有的观众觉得尴尬生硬,在另外一些观众看来却可能正是嗨点。
《鹿鼎记》文本天然就适合嫁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只要善用收复台湾等情节大做文章,原本是一盘活棋。
可惜编剧不思进取,只会委曲求全、自废武功,终于拍成了不伦不类的东西。
陈版100分
抛开张一山肾虚的造型不说,导演你是人手不够还是自然光原教旨主义者……给演员们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打打光吧。
韦小宝被演得像是一只猴,表演用力过猛。
太浮夸而且剧情跳的太快,改的面目全非,各种配角的性格表现如茅十八的重情重义完全没有,田雨演得海大富的那种阴森狠毒荡然无存,小皇帝简直了,偷吃比武那段且不说,面对鳌拜时完全没有少年康熙的英武气质,腆着脸笑嘻嘻的,整个一泼皮,等等等等一个演员浮夸就算了,两个三个大家都这么浮夸得演,只能斗胆猜测这多半是导演和编剧的锅……
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
我虽然觉得张一山从面相上和年龄上饰演韦小宝并没有太多违和感,但韦小宝不是靠面部各种夸张表情和俏皮语言来抖机灵耍贱的神经病啊!
编剧是只看到了韦小宝市井泼皮无赖,花言巧语的一面了?
书中的韦小宝首先是聪明(机灵、小聪明),因为聪明,所以让很多人觉得他可靠,但他的小聪明又衬托了康熙的大智慧。
其次是圆滑,他能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第三是世故,丽春园的生活让他见识到了各色人等,所以他能叫康熙小玄子,也能跟索额图康亲王称兄道弟,又能跟杨溢之钱老本真心结交,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第四是沉稳,见过大场面的韦小宝处世并不像个孩子,沉着冷静的表情让他面对危机总能应对过去,即使他内心早已吓尿,所谓架子不倒。
第五是狡猾,针对郑克爽刘一舟之类的小白脸的各种手段。
翻过这几条,还有更深层次的对朋友的义气、对康熙的友情、对陈近南的亲情,这些才是精髓。
编剧完全不了解韦爵爷的人设!
以上几点完全没展现出来。
此外,第一集的配角也没出彩的,包括书中刻画深刻的海大富、茅十八。
看了片头领衔主演是男女各一,我就明白了,这就是披着金庸外衣的偶像剧啊,迟早会让小宝和建宁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的!
搞不懂编剧为什么要选建宁呢?
和韦小宝最没感情基础的恐怕就是建宁了。
《鹿鼎记》是一部大男主戏,7个老婆戏份基本差不多,非要排出名次,也就是双儿和阿珂戏份还多些,曾柔少一些,其他几个不分伯仲。
至于圆圆、九难、春花、东珠就更少了。
所以,当唐艺昕的名字并列和张一山在一起时,标签就已经贴上了。
剧情不想提了,各种为了女主早点出来赶进度。
就说里边的BGM,我还以为玩网游呢,导演剪片子的时候不觉得跳戏么?
还是说导演拍完了就拍拍屁股走人不管后期了。
里边有一段BGM,我以为《如龙0》夜店接客呢。
作为金庸书迷,小时候躲被窝里看了《鹿鼎记》,当时就觉得挺逗,后来几次重看,才发现和《碧血剑》如出一辙,康熙才是真正的主人公,这部书根本不是什么小人物逆袭的喜剧,而是一部揭露了人性之恶的悲剧。
比如,表面是韦小宝拆散方刘之恶,背后却是方的虚荣;神龙岛一群教众,虽然谀词优美比不上星宿派,但行事可比星宿派邪恶多了;阿珂看脸,天地会看出身;至于官场,康亲王、索尔图对小宝的态度已经说明从古..都没变。
而这部剧,和我没半毛钱关系,但作为金庸书迷,真的很难容忍这种打着金庸旗号的偶像剧,难道过早的让建宁出来,增加小宝和建宁的各种互动就是现代人喜欢的?
那好的为什么就删掉了呢?
开篇点题的文字狱呢?
顾炎武、吕留良、黄宗羲一出场就暗示了这部书的大主旨,而韦小宝半生都在为融合而奋斗,这怎么就不见了呢?
今天看到有的人说,电视剧不就是图乐么,这话不假,但观众可以这样说,作为影视剧创作者,如果没有半点匠人精神,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对得起这个职业么!
正午阳光的《大江大河》为了还原70-80年代,做了多少功课,做了多少道具,有些道具甚至只是一个镜头一闪而过,难道他们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吃饱了撑的?
话说回来,观众其实也不能说影视剧就是图个乐,难道中国现阶段影视业行流量至上、鲜肉为王的畸形病态不是这样的观众培养和惯出来的?
观众也要负起责任啊,难道全都指望李成儒一个人说真话,我们都要隔岸观火当看客么!
那些水军为了这点钱颠倒黑白不感到羞愧么?
当然有些人不是水军,觉得这部剧就是不错啊,就是看不出来毛病,我也没办法!
如果觉得这部剧能给5星,《大明王朝》、《父母爱情》、《闯关东》、《琅琊榜》这样的剧又该给多少呢?
新丽传媒,太让人失望了!
是对赌失败自暴自弃了么?
勉强看了一集,再见了,各位勇士!
这么好的题材让你们弄的稀碎,我以为教主版真的就够了,没想到啊没想到,你们是毫无底限。
不要再拿删减说事儿了,张一山的演技真的被高估了,太局限于耍宝卖贱的类型了,可小宝这个角色不单是耍宝,他还有忠义、憨厚、怯懦、鬼马的特质,而张一山表演的层次就太欠缺了,单一就导致乏味,总得来说前几集就是皇宫里太监的戏,但我觉得张一山演的小宝可能是真的,所以别再海吹张一山了,张一山就勉强是个及格线水平的演员,不拓宽戏路慢慢就原形毕露了。
而且也马上三十的人了,感觉还是把所有角色演成刘星,这部剧还不如讲长大的刘星穿越到鹿鼎记里来得好。
最后,张一山的颜我真的get不到啊………
1992年,星爷到了而立之年,演绎的鹿鼎记1和2被大家奉为永远的经典。
星爷精湛的演技折服了所有人,(据说是金庸先生最满意的韦小宝了)邱淑贞饰演的建宁公主,陈百祥饰演的多隆让人记忆犹新。
电视剧陈小春饰演的韦小宝同样很棒。
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韦小宝这个人物其实真的很难拿捏,一山演的用力过猛很尴尬,把机灵多变的韦小宝演成了智障猴子🐒一样。
在去年得知一山出演鹿鼎记的时候本来心存期待的,觉得他应该可以演的不错,结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这里没有黑一山的意思,当年的余罪其实追着看的。
但一山确实驾驭不住韦小宝这一角色。
很是遗憾,再加上电视剧剪辑混乱,逻辑进展没有条理。
预感这部剧最终走向口碑会扑街,豆瓣评分最后也难及格。
硬着头皮看完了两集,简直无法评价,只觉得这是对观众最大的侮辱,从小看各种版本的鹿鼎记,这个就算不是删减版,也是一个烂到极致的电视剧,这个导演还是转行吧。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告辞,再也不见,谢谢!
看完1-2集后,我决定先缓缓,平复一下心情,首先观看体验上还是可以,至少我自己看的挺欢乐。
但也就只是因为我把它当成了一部轻喜沙雕剧来看!
过后我也在思考,究竟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评判这部剧。
假设抛开原著单看这部剧,它够一部好剧的标准吗?
诚然,它不够!
至少就前两集的内容来看,它不算!
很多剧情bug频出(据传删了好几集,或许因为这个原因),舞台剧式的演出风格,只能算个及格的电视剧!
那它又够的着合格金庸剧吗?
恕我直言,它也没能达到!
甚则及格线都未到,作为原著粉,里面删改了很多内容,甚至有些内容让人无法接受!
作为原著党,这里先不讨论演技,只说剧情上我认为不好的比较大的改动。
第一,省略了明史案,也就是原著第一回的内容,虽然很多版本的鹿鼎记都有删改。
但或多或少会提一两句,如陈小春版以双儿为线索让庄家早早出现,梁朝伟版则是直接从吴之荣切入,直接展现。
作为鹿鼎记中满汉矛盾的第一个集中描写,个人认为很重要!
虽不会过多影响剧情,但确实整部原著的核心思想!
希望后面会有类似剧情补充。
第二,本剧明显看得出,编剧或导演在剧情上往周星驰的版本靠拢,如小宝从听书变为说书,救茅十八去北京与电影版救陈近南跟随入天地会如出一辙,我想并不是巧合,但茅十八为何要去北京?
韦小宝为何对一通缉犯出手相救?
这里省略了原著里盐枭大闹丽春院,韦小宝误打误撞救了茅十八。
韦小宝生石灰粉打杀官兵史松,害怕追查,才跟去北京的情节,(说个有意思的点,小白龙其实是茅十八为韦小宝取得,这里电视剧没有交代,从这里开始韦小宝了解撒石灰是不光彩的事。
)后面的沐王府事件等等也都没提。
颇为遗憾。
第三,海大富的咳嗽表现太少,最主要真的小桂子竟然是海大富所杀!
可能导演觉得未成年人不能杀人吧!
也省去了化尸粉情节,这个很重要!
茅十八怎么走的也没交代,直接就到了赌钱,摔跤!
节奏之快,到了匪夷所思的感觉。
第四,也是我觉得改动大的地方!
删去了海大富推测康熙武功路数的情节,这跟后面的剧情有很大关系,删去实不应该!
至于后面让建宁提前出场,个人觉得倒无可厚非,编剧可能会把建宁塑造成女主(个人猜想),其他的改动倒是无伤大雅,暂且不提,《鹿鼎记》作为金庸的最后一部小说,有点脱离了传统武侠小说范畴,更像一部历史传奇小说,拍这类剧大差不差,不会太烂,拍好了却不易,哎,有个金庸网的朋友讲,感觉现在拍金庸剧越来越儿戏,瞎胡闹,我也有同感,希望这部剧能在后面给我惊喜,还会继续关注,后面还会更新。
看了第一集,只觉每一秒都是错误...
张一山这哪是韦小宝,简直一个猴样。我看不下去
我觉得还挺搞笑的,喜剧韦小宝
期待了,然后劝退。感觉张一山对角色的认知有问题,原著固然重要,但是演员的理解重塑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是星爷还是陈还是DK,都有重新架构,张一山明显是没有到位。后制也是一言难尽。剪辑配乐也要出来挨打。配乐用我大海贼,当我海迷不懂么!生气
没那么差吧……配角也都还不错啊……
你大概能知道他们想拍个什么出来,但是功力又不够,表现手法很夸张拍得又很真实,搞得二不二三不三的。
看了一点,还不错,没那么差,对剧里人物的造型印象很深,可怜真正的小桂子,瞬间下线了…
改编有点过了~不过张一山挺让人惊喜的啊,只不过他不太适合喜剧的表演方式,人物表情过于漫画感了。
张一山演技可以啊,尤其是第一次跟皇帝讨价还价那段,代入感太强。如果不剪,估计十有八九是个小甄嬛传...
虽然张一山演的有些夸张,虽然七个老婆我只能认出建宁,但是当成轻喜剧看还是可以接受的
太监服一身白色????,皇宫里白色是最忌讳的颜色,只有大丧才会穿白色。
有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就是因为张一山演技好所以才演出了导演想看到的样子,这就是导演想要的风格,都骂张一山干什么啊,导演叫马进,谢谢。
没有耐心看剧,却心急给一星,豆瓣现在的风气太吓人……之前不是张一山的粉,现在被他的演技折服啦~张一山这版最有少年感了,本来开篇的时候,韦小宝就是个有扬州口音在妓院里长到十多岁的小痞子,其他版本都太老了
说实话这可能是最差的一部鹿鼎记 戏太跳了 剪辑是什么玩意 演的真的尬 五分钟不到课就去京城了?
有瑕疵也有优点,剧情挺搞笑的,配乐很欢乐,演员原声好评,台词功底不错。
虽然剪的乱七八糟剧情大家都知道。演的真的惨不忍睹,可当沙雕剧
看了第一集决定弃剧!韦小宝的人物定位有问题吧!问题出在制片人?导演?演员?为什么第一季就这么水?韦小宝为什么还没进宫呢?就变成猥琐太监了?根本看不进去!也是因为张一山才比较关注期待!但是现在满是失望!不知道为了看他充了优酷会员的会不会吐槽……
补充:2.6分就是演员没实力还一直营销演技咖卖情怀的反噬。那声音确定不是个太监的声音?还有人说女主可,建宁什么时候是女主了??
看了一集,没找到任何亮点。节奏混乱,浮夸尬演,配音做作,感觉更像是在看《演员请就位》加长版。浪费这个IP。。。
抛开原著,以及人云亦云。这剧其实挺欢乐的,刘星版的韦小宝也挺讨喜的。